节能政策法规和节能工作重点【物质节能中心副主任徐培新.ppt_第1页
节能政策法规和节能工作重点【物质节能中心副主任徐培新.ppt_第2页
节能政策法规和节能工作重点【物质节能中心副主任徐培新.ppt_第3页
节能政策法规和节能工作重点【物质节能中心副主任徐培新.ppt_第4页
节能政策法规和节能工作重点【物质节能中心副主任徐培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节能政策法规和节能工作重点 物资节能中心副主任 节约 能源法修订工作小组成员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 节能和企业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998,一、节约能源法 (一)修订背景介绍 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而且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耕地

2、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也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时期,钢铁等重工业高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2003年至2005年,能源利用效率出现逆转,单位产值能耗分别上升4.9%、5.5%、0.2%。 2000年至2006年,石油消费由2.24亿吨增加到3.4亿吨;煤炭由12.88亿吨增加到23.7亿吨;天然气由245亿立方米增加到556亿立方米。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3.8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自2003年以来,平均每年增加2亿多吨标准煤。2008年我国原油消费对

3、外的依赖度已达50%,大量进口石油对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已经造成威胁。 国内能源供应缺口较大,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将近50%。,从2003年-2007年我国GDP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2.8%。目前每年约有1000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促使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 从自然条件看,中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200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而土地荒漠化面积已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27.4%。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能源紧缺已成为遏制我国经济

4、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十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

5、0%左右,这个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利用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节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开展全民节能,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全民族的文明素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广泛动员全民节能,把节能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为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由全国人大财经委组织,自2006年3月开始,历时一年半时间,对原节约能源法的进行了修订。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节约能源法修订草案。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共七

6、章八十七条,分别是总则、节能管理、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一般规定、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节能技术进步、激励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二)修订内容介绍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 再次重申了这一基本国策。 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不是要抑制和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关键是要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这充分说明,节约能源绝不是为了解决一时能源供应紧张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它符合我国的

7、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举措,必须长期不懈的坚持。,1、进一步明确、突出节约能源在我国整个能源战略中所处的地位。 与原节能法相比,新法在法律的层面上确定了节能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节能工作中的职责,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节能制度,提出了促进节能工作的政策导向和重要措施,强化了节能法律责任。 原节能法第一条:为了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制定本法。 新法第一条: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制定本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求矛盾,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是落实十七大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原法第四条: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

9、,改善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和供应,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向节能型发展。 新法第四条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增加了第五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编制和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年度节能计划。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节能工作。 原节约能源法规定的节能管理制度不尽健全,尚未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状况报告制度,一些倡导性条款和原则性要求难以落到实处。 第六条国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

10、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节能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2007年11月17日,国务院“国发36号文”印发了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把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以下称“三个体系”),并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各省(区、市)制定本地区的年度节能目标,并规定按照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要求,进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通知要求各千家重点企业也要制定并落

11、实年度节能目标。这是各地、各企业建立和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的依据。同时根据本条的规定,不仅“十一五”期间,“十一五”以后都要坚持节能目标责任制。,政府节能考核表,企业考核评价表,新法第七条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国家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2008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严格控制信贷规

12、模、土地闸门,对所有新建项目实行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提高项目投资的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的增长。同时要加快淘汰落后的力度。2008年关停小火电1300万千瓦,淘汰水泥落后生产能力5000万吨、炼钢落后生产能力600万吨、炼铁落后生产能力1400万吨。 三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十一五”前三年累计下降10.1%,节能2.9亿吨标准煤。全国二氧化硫、COD排放总量不断降低,2007年下降4.66%和3.14%,2008年下降5.95%和4

13、.42%,“十一五”前三年分别下降8.95%和6.61%。,原法第六条 国家鼓励、支持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节能宣传和教育,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 新法第八条国家鼓励、支持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促进节能技术创新与进步。 国家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提倡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这次修订增加了一个重要规定,要求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也包括普通和职业教育。这是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育和培训内容上,一是要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

14、识,了解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能源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实,了解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供应方面面临的突出矛盾,了解在能源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二是要加深对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的了解,正确认识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三是要从普通群众的衣食住行入手,介绍节能的方法和节能的好处,让大家了解开展节能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养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2、 在修订中还将近几年来行之有效的有关规章制度纳入了法律条文。 实行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顽症。制止不符合强制

15、性节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的投资项目建设,从源头上把好节能关,对于遏制“两高”行业的盲目、过快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比如能效标识制度,实行能效标识管理的产品范围将不断扩大,家用电器等使用面广、耗能量大的用能产品都将成为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对象。,在修订中增加了“ 第五十六条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发布节能技术政策大纲,指导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在法律上对国家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科技主管部门制定并发布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职责予以明确,将发布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这一成功做法首次上升为法律,对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发布节能技术政策大纲,指导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推动节能技术进步

16、赋予了明确的法律地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半修订完成了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 大纲(2006年)的发布,对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以及节能项目投资重点指明了方向,为编制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节约能源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目标奠定了技术支撑。,节能产品(设备)是指符合与该种产品(设备)有关的质量、安全和环境标准要求,在社会使用中与同类产品或完成相同功能的产品相比,它的能源利用效率(能效、能耗)指标符合相关能效标准中1级或节能评价值的规定。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行文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国办发2

17、00751号),当年列入政府采购清单的节能产品总计33种类别、涉及539家企业、14551个产品型号/系列。并对空调机、双端荧光灯和自镇流荧光灯、电视机、电热水器、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便器、水嘴共9类产品实施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涉及强制采购的产品涉及286家企业的9461个产品型号/系列。,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即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不管是重大节能科研项目,还

18、是节能示范项目,还是重点节能工程,国家节能主管部门都肩负着组织实施的重大责任。2007年,为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完成全年形成5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目标,国家财政拿出可直接用于节能的资金80亿元,其中用于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70亿元,节能相关的能力建设10亿元。,3、扩展了法律调整范围 原节约能源法主要以工业为主,对交通节能没有规定,对建筑节能仅制定了一条规定,且比较原则和笼统,缺乏约束力,难以起到实际作用。 目前我国既有建筑存量超过400亿平方米,每年新建建筑竣工面积达20亿平方米以上,建筑领域已经成为我国节能的重点领域之一。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交通运输、公共

19、机构等领域的能源消费增长很快,是节能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在进一步规范工业节能的基础上,扩展现行法律的调整范围,对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做出规定。,在工业节能方面,新法增加了一些重要规定: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电网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发电调度管理的规定,安排清洁、高效和符合规定的热电联产、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的机组以及其他符合资源综合利用规定的发电机组与电网并网运行,上网电价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煤发电机组、燃油发电机组和燃煤热电机组。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最大的产业,抓好工业节能,对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与环境约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建筑和

20、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耗呈快速上升趋势。为加强这方面的节能工作,新法在第三章增设了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的内容。根据建设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终端能源总消费量的27.5。要求严格实行节能设计标准,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广泛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据测算,2005年,交通运输能耗约占全国终端能源总消费量的16.3,今后随着汽车的增加,比重还会提高。加快发展铁路和内河运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加快淘汰老旧车船,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开发和推广车用代用燃料和清洁燃料汽车。,政府机构是能源消费的重要部门,抓好政府机构的节能工作对于全社会将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1、据测算,2005年政府机构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6.7,而且增长速度较快。为了加强政府机构的节能工作,在第三章增设了公共机构节能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机构开展节能工作的责任和要求,如制定节能规划,制定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报送能源消费状况报告,实施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实行能源审计,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设备等。重点抓好政府机构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公设备节能,稳步推进公务车改革。,新修订的节能法要求用能单位即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所有使用能源的单位。应按照合理原则使用能源,并采取具体措施加强节能管理,包括加强能源管理制度建设,将能耗控制纳入管理体系,严格按照高

22、效利用能源的要求,监控各项能源消耗流程,贯彻执行国家的能源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 要求用能单位制定并实施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措施是加强节能管理的有效举措。节能计划是为保障合理使用能源而制定的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行动方案。节能技术措施是指采用先进合理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等实现节能降耗的办法或手段。,4、强化了节能标准化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行业准入制度不健全,耗能设备缺乏能效标准,淘汰制度缺乏刚性支持;缺乏节能系列标准、能源计量、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的第十三条明确规定: 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组织制定并适时修订有关节能的国家标准、行业

23、标准,建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强制性的用能产品、设备能源效率标准和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节能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严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地方节能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30,新法进一步明确要制定强制性的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标准,健全建筑节能标准、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的燃料消耗限值标准等。2008年6月1日已经有46项新的标准,包括22项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5项交通工具

24、燃料经济性标准,11项终端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准,8项能源计量、能耗计算、经济运行等节能基础标准开始实施,比如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这些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订和完善,将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遏制重大浪费能源的行为,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和设备。,新法提出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节能标准,是借鉴了日本的经验。日本建立以标准、标识为基础的能效标准管理机制,实行着一套较为独特而又行之有效的节能标准体系。其中,日本政府比较有特色的措施之一,就是1998年实施的“领跑者”标准(Top Runner)。该标准

25、类似超前性标准,比如以2005年能效最佳的产品能耗标准为参照,考虑到今后技术进步的因素,制定出2010年的目标标准,并要求其他同类产品的企业在2010年之前达到该标准。因为到2010年该标准将成为强制性的能效标准,所以生产企业要继续生产同类产品必须要提高产品能效。目前已经有21种产品制定了“领跑者”标准。,5、加大政策激励力度 原节能法对节能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尚不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不能有效发挥抑制不合理消费和浪费资源的作用。应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引导和推动合理用能。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措施,建立促进节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强节能工作需要政府采取激励政策加

26、以引导和推动。新法中增设了“激励政策”一章,明确国家实行促进节能的财政、税收、价格、信贷和政府采购政策。 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要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并纳入预算管理,并规定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 国家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从生产、消费和进出口三个方面促进节能,抑制浪费能源的行为。 国家实行促进节能的政府采购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制定和适时调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逐步提高节能投资在政府能源投资中的比重。国家制定财政贴息等政策,引导银行贷款等社会资金增加对节能的投入。 专门规定了促进能源需求侧管理的促进措施。 运用税收等政策,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控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

27、;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为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实行峰谷电价、差别电价等有利于节能的价格政策等。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423亿元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9%;近三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0.08%。 最近又出台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和“家电产品以旧换新 ”等财政激励措施,坚持不懈地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6、明确节能管理和监督主体 原节能法在执行机构上,没有规定明确的执法主体和监督主体,对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法律地位及其管理责权的规定不够明确。基层普遍存在节能工作主管部门不够明确、节能管理职责交

28、叉的问题,造成节能监管工作有所削弱,需要进一步明确节能的监管主体,理顺相关部门在节能监管中的职责。 为了加强节能监管工作,新法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节能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以确保法律规定的节能制度和措施有人抓,违法用能行为有人查。 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规定了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相互协调的节能管理体制,理顺了节能主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在节能监督管理中的职责。全国已有20多个省级政府成立了节能执法队伍。,7、强化法律责任 原节能法一些条款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特别是缺乏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和执法手段,对无效用能和浪费行为惩罚力度不够等。对违法者

29、的处罚未能使其受到严厉的经济制裁,因违法成本低而不守法和不严格执法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增加了法律责任条款。新法中规定了19项法律责任,比原节约能源法增加了11项。二是加大了处罚力度。三是强化了政府等公共机构、节能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 完善法律责任的规定,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和节能法的权威性。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包括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在内的各类主体违反节能法的行为规定明确、严格的法律责任。原节能法惩戒性条款少,缺乏强制力。这次修订中,对有关制度条款尽量设置了对应的法律责任条款,设立了一些行政强制措施,力图规定更加明确的法律责任。,新修订的法律责任为节约能源法的施行,提供了切实

30、的法律保障,有利于将节能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推动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新法规定了19项法律责任,包括: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违反建筑节能的有关标准,重点用能单位拒不落实整改要求或整改未达到要求、不按时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报告内容不实、不按规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伪造、篡改能源统计资料或编造虚假能源统计数据,以及未按规定配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如: 第七十二条生产单位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情节严重,经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没有达到治理要求的,可以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第七十四条:用能单位未按照规定配

31、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无偿向本单位职工提供能源或者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九条建设单位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新法第五十二条明确规定: 国家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

32、能管理。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配合新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8、突出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重点用能单位,新法做出如下修订: 原法第二十八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利用状况包括能源消费情况、用能效率和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 新法第五十三条: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

33、告。能源利用状况包括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效益分析、 节能措施等内容。,原法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委托具有检验测试技术条件的单位依法进行节能的检验测试。 新法第五十四条: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对重点用能单位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开展现场调查,组织实施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检测,责令实施能源审计,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原法第二十九条 能源管理人员负责对本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

34、、检查。 新法第五十五条:能源管理负责人负责组织对本单位用能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组织编写本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提出本单位节能工作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当接受节能培训。,原国家经贸委1999年3月依据原节能法制定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中“对重点用能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或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的;或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未设立能源管理岗位或所聘能源管理人员不符合要求的,由主管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其及有关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建立能源管理师职业水平评价制度 日本推行能源管理

35、师制度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日本节约能源法要求,年能源消耗折合原油3000千升或耗电1200万千瓦时以上的单位必须配备能源管理师,能源管理师主要职责:一是维护用能设备,二是现场监督和改进用能方法,三是编写企业能源利用报告书,四是编制企业中长期用能计划,五是组织和监督与节能有关的所有业务。能源管理师通过对指定工厂的日常节能管理和推进节能计划,有力保障并促进了企业的节能工作。,在重点用能单位设立能源管理师是日本、韩国节能管理的重要措施。建立专业化的节能管理人才队伍,是企业开展节能管理的基础。 我国应当先建立能源管理师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引导重点用能单位优先聘用具有能源管理师职业水平证书的能

36、源管理人员。逐步实行重点用能单位设立能源管理师岗位制度。 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人员职业水平评价试点。,二、循环经济促进法,1、立法背景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 加快,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十分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在相当范围内存在,国家环境安全已经受到威胁,人民的生活质量受到破坏。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比重的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天然的生态环境资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

37、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生活目标相背离。,基于对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 “传统发展模式”,它不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主要强调对自然的征服,缺乏尊重自然的意识,这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的线性过程。 “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开始注意到了资源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使用,后处理”、“先污染,后治理”,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再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其结果是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治理的成本过高,而且生态恶化的程度日益严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以实现

38、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原料或产品的多次利用和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为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于90年代中期,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

39、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我国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目前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平均高20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木材综合利用率为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 循环经济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协调的原则下,重构循环经济系统,形成了以源头物料节省、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再生和废物高效利用为特征的生

40、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和优化功能,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物质能量循环的多重反馈流程,保持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要求。,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是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资源。例如,一个年产800100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如全部回收可燃气体,按热值计算可供一个120万千瓦发电厂所需的能源,如全部回收固体废弃物,可满足生产300万吨水泥所需的主要原料。 二是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水、大气、固体废物的大量产生,与目前的资源利用方式和水平有直接关系。据测算,如用矿石炼钢,能耗为1

41、.11吨标煤/吨钢,而用废钢炼钢,能耗仅为0.2吨煤/吨钢。利用废钢炼钢,可减轻空气污染88%,减轻水质污染76%。 三是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八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只要适当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水平,就能较大程度提高这些重要行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我国现阶段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前端减量化的潜力很大,因此要重视减量化,在发展的源头上实现资源节约,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利用,在发展的结果里实现综合效益。但是一些地区和企业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对“减

42、量化”并没有引起重视;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建立,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尤其是缺乏制定规划、总量调控、重点企业的监管等制度,企业和公众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足。,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政策重点扶持和规范的领域。但是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307号令,即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利用报废汽车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这“五大总成”以及其他零配件拼装汽车;禁止报废汽车整车、“五大总成”和拼装车进入市场交易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交易。因此,汽车再制造尤其是发动机再制造企业,无法

43、以报废汽车为原材料,在原材料来源上受到极大限制。在欧美等国,汽车维修行业80%以上使用再制造发动机,而中国汽车再制造企业举步维艰。以上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解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专门制订循环经济法。,循环经济立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2005年3月党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循环经济立法。 温家宝总理十分重视循环经济的推进工作。在温总理的主持下,2005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

44、经济的若干意见,大大推动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2005年12月,吴邦国委员长先后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委员长会议,会议决定将制定循环经济法补充列入本届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并明确由全国人大环资委提出法律草案。,2006年,循环经济法(草案)终于形成,共分为7章、61条,2007年6月人大环资委提交人大常委会,在2007年8月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上完成了初审;2008年6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完成了二审; 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45、 这部法律的出台,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和正确理解循环经济促进法基本内容,把握该法的精神实质,全方位解读我国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政策措施,深化各类各行业及企业试点示范工作,总结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内容 1、 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 (1)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方针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 循环经济促进法

46、在具体内容中体现了这些方针 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规划、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定国家机关及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其他组织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带头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节约使用办公用品等。 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并对有关企业如何在设计、生产、进口、销售、废物回收等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具体规定。 要求公民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

47、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鼓励公民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规定公民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等。,(2)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一般侧重于废物再生利用。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潜力很大,所以要特别重视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 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 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具体规定中体现了这一原则

48、:对耗能、耗水总量大的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监督管理;专门设定一章对如何实施减量化作出具体规范等。,2、 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的基本管理制度 (1)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进行安排和部署的指导性文件。 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以及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

49、率等指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加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2)实行总量控制 现状:当前一些地方将经济增长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援引:在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水法等法律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

50、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新建、改建、 扩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3)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是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也是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规定:国家发改委要会同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确定了对发展循环经济起关键作

51、用的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方面的指标。,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上级人民政府根据规定的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将主要评价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4)确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就是将生产者单纯的产品质量责任依法延伸到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处置环节,相应对其产品设计和原材料选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者责任延伸限于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范围内。 循环经济促进法作了原则规定: 生产列入

52、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利用;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无害化处置。,对上述规定的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生产者委托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进行回收的,或者委托废物利用或者处置企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受托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负责回收或者利用、处置。 对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和包装物,消费者应当将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交给生产者或者其委托回收的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 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名录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规定。,(5)对重点耗能、耗水企业

53、实行重点监督管理 重点耗能、耗水企业:特征1: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 污染物排放量大;特征2:在资源消耗中占很大比重的大企业。 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建筑、造纸、印染等主要工业行业。 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 国家对耗能量和用水量超过国家规定总量的重 点企业,实行能耗、水耗的重点监督管理制度; 重点能源消费单位的节能监督管理,依照节能 法的规定执行; 重点用水单位的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6)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减量化、 再利用和资源化相关法律规定实

54、施的前提和基础。 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 加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管理; 将主要统计指标定期向社会公布。 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3、 减量化的主要内容 (1)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使用淘汰的设备、材料、产品或者技术、工艺。 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列入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的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名录中的设备、材料和产品。 禁止使用列入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

55、。 违反循环经济促进法上述规定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生产、销售列入淘汰名录的产品、设备的,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没收违法使用的设备、材料,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进口列入淘汰名录的设备、材料或者产品的,由海关责令退运,可以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进口者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责任,或者承担有关处置费用。,(2)包装设计的减量化要求 从事

56、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的设计,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并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 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符合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对在拆解和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器电子等产品,不得设计使用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禁止在电器电子等产品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57、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向本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有关情况,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3)工业企业用油的减量化要求, 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高效节油产品。内燃机和机动车制造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内燃机和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采用节油技术,减少石油产品消耗量 电力、石油加工、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企业,应当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内,以洁净煤、石油焦、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燃料油,停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油发电机组和燃油锅炉 违反循环经济促进法上述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拆除该燃油发电机组或者燃油锅炉,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

58、以下的罚款,(4)开采矿产资源的减量化要求 开采矿产资源,应当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采用合理的开采顺序、方法和选矿工艺。 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开发利用方案中的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矿山水循环利用率和土地复垦率等指标依法进行审查。 经审查不合格的,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开采矿产资源的监督管理。 违反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规定: 矿山企业未达到经依法审查确定的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矿山水循环利用率和土地复垦率等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采矿许

59、可证颁发机关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5)建筑设计、建设、施工的减量化要求 建筑设计、建设、施工等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采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技术工艺和小型、轻型、再生产品。 国家鼓励利用无毒无害的固体废物生产建筑材料,鼓励使用散装水泥,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禁止损毁耕地烧砖。 禁止在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和区域内生产、销售或者使用粘土砖。 违反循环经济促进法上述规定: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继续生产、销售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4、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主要内容 (1)各类产业园区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的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和水的分类、循环使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2)企业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要求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或适用的回收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