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第一章 书法本体.ppt_第1页
a第一章 书法本体.ppt_第2页
a第一章 书法本体.ppt_第3页
a第一章 书法本体.ppt_第4页
a第一章 书法本体.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书法艺术的本体特征与精神境界,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质 二、肇于自然,契于无为 三、书乃心画,抒情达意 四、辩证统一的审美思维 五、坚质浩气、高韵深情的精神境界,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质,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用毛笔书写, 以点画运动及其构成形式为表现方式的抽象线条艺术。 以抒情达意、表现生命气象和精神境界为最高目的。,1、汉字素材 2、抽象性、律动感、丰富的表现力 3、高度成熟的法度 4、悠久的书体衍变历史 5、审美风格的丰富性和精神高度,1、汉字素材 书法是最具独特魅力的中国艺术, 它首先书写的是汉字。 书法的审美属性之一表现为汉字的审美属性。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总结汉字的三重审美属

2、性: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其一形美: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并且还在继续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 这些简练概括的形象,能触发人的想象力和亲切感,(民族认同感,文化归宿感) 除此以外,汉字结构的间架、布白等也能带来视觉美感。,其二音美:汉字是汉语的符号载体, 语言的内部节律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韵律感强的诗词歌赋、经典的古文,往往是书法创作喜爱选取的素材。,其三意美:汉字包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感情。 是中华民族智慧、个性、灵韵的独特象征, 人文情结、人文气质的典型代表。 也是民族情感最深切的寄托所在。 书写内容往往为书法形式增添更丰富的内涵。,启功先生

3、曾说:“我曾认为书法不能脱离文辞而独立存在,即使只写一个字,那一个字也必有它的意义。 例如写一个喜字或一个富字,都代表着人们的愿望。 一个佛字,在佛教传入以后,译经者用它来对梵音,不过是一个声音的符号,而纸上写的佛字,贴在墙上,就有人向它膜拜。 所拜并非写的笔法墨法,而是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所以我曾认为书法是文辞以至诗文的载体。”,王羲之写对联的故事: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书法载体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意义。 如甲骨卜辞的刻制、钟鼎盘簋爵等青铜器的形制、大小及汉字的显示方式, 宫廷诏册、官书简牍

4、、纸书函札、宗教写经、中堂条幅、对联扇面等幅式、格式, 碑铭、墓志石材、匾额木质的品种、大小、厚薄及刻写字体的选择等,都不是随意的, 无不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宗教、制度、家族、个体性情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抽象性、律动感、丰富的表现力 相对于传统国画, 书法以抽象形式美和线条律动为主要特征。 书法肇于自然,但更是对自然万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并上升到纯粹形式美的表现高度。 以其复杂丰富的律动和空间分布,更深刻地表现生命精神和美的规律。 并在历代杰出书家的创造中,有着丰沛高华的才情表现。,特别强调笔墨的表现力(笔情墨趣)。包括: 气势的连贯、饱满、节奏变化, 气韵的精妙表现, 丰富的

5、静态空间分割与多变的动态时间韵律结合, 不仅具有造型艺术之美,而且兼具音乐的流动感和抒情性。,书法的抽象性和律动感, 使书法创作者不受象形的限制, 专注于主体意志的抒发、情感的奔放, 使书法观赏者更少地着意于外部世界, 能够以迅捷的方式直指人心,激荡情绪,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在传统绘画艺术中, 宋元以后,对笔墨情趣的热烈追求; 写意画的发达; 诗、书、画、印集于一体的追求; 无不显示出书法丰富的笔墨表现力,所内摄的生命张力、个性才华、精神境界, 对绘画领域的穿透和高度统摄。 (书画同源),3、高度成熟的法度 在书体演变的漫长历史中, 方便实用和审美追求,共同促进了书艺的成熟。 经过历代书法家的

6、创造和书论家的理论总结, 在笔法、墨法、字法、章法上,形成了高度成熟的法度。,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李世民笔法诀、 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 朱长文续书断、姜夔续书谱、 丰坊书诀、项穆书法雅言、 包世臣艺舟双楫、刘熙载书概等。,笔墨的恰当控制和结体布局的独出心裁,都是主体能力和才情的充分展现。 用笔既不能浮薄轻率,又不能痴肥滞重, 必须如金刀割纸,干净利落,坚韧畅达, 追求线质的 “金石气”。(筋骨,坚质浩气),用墨需要良好的用笔功底, 藉此才能很好地驾驭铺敛、提按、顿挫、轻重、肥瘦、大小、粗细等, 处理好干湿、浓淡、润燥及各种晕化效果。(血肉,气韵生动),结体和章法, 往往会随着时代审美风尚的

7、变化而变化, 但不管是王羲之超逸澄净的优美风范, 还是王铎悲怆颓唐的狼藉横扫, 其内在力量的控制、 节制中奔放的律动、 参差变化中的秩序, 始终是书法创作的不易规律。,在传统书法经典中, 任何看似轻松烂漫或是率性颓唐的点画, 都能透露出理性控制的功底。 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一时情绪的挥洒, 更是自律而自由的生命张力, 是常年法度训练、深厚人文修养的结果。,4、悠久的书体衍变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 从隶书、汉简到章草、今草 从魏碑、楷书到行书、行草、狂草 在此衍变过程中, 积累了丰沛的书法造型资源, 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书法家, 诞生了许多书法经典,足以光耀千古, 成为中国艺术史不可分割的重要

8、组成。,5、审美风格的丰富性和精神高度 书法所达到的审美境界, 是自然美以及人性人情的丰富展开, 是天人合一境界和心灵境界的充分表现。,杨曾景书品: 神韵;古雅;潇洒;雄肆;名贵; 摆脱;遒练;峭拔;精严;松秀; 浑含;淡逸;工细;变化;流利, 顿挫,飞舞;超迈;瘦硬;圆厚; 奇险;停匀;宽博;妩媚,雄浑、雄强、雄壮、雄肆、雄逸、 雄秀、壮伟、壮丽、厚重、高古 劲健、痛快、爽利、沉郁顿挫、慷慨、 苍劲、苍茫、苍老、苍郁、苍凉、沧桑、悲怆 老辣、生辣、拗峭、峻烈、峻拔、险峻、奇崛 犷悍、凌厉、狂放、简率,冲淡、天真、自然、飘逸、清逸、隽秀、 优美、优雅、典雅、蕴藉、隽永、潇洒、 流丽、工巧、文静

9、、端庄、醇和、 古朴、朴拙、天趣、烂漫 圆熟、丰润、瘦硬、洞达、姿媚、 紧结、方正、宽博、飞动,第二节 肇于自然,契于无为 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故先贵存想,驰思造化古今之故, 寓情深郁豪放之间, 象物于飞潜动植流峙之奇。 以涩一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新理异态,自然佚出。,一、中国古代的宇宙认识模式和自然观: 阴阳,五行,气,1、阴阳观 最能标明中国哲学传统文化独异性的,就是阴阳说。 阴阳相对待而生伏、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 笼罩了古人对宇宙的解释; 进而影响到社会意识形态、生存行为方式、医学、地理、艺术等等各领域; 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

10、影响。,“阴”“阳”二字及其连用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 “其阴其阳,以征以行” 阳:日光,白天 “又窘阴雨” 阴:黑夜,暗晦 后又指受阳面,背阴面,到西周至春秋时代,阴阳被赋予了“气”的动态, 用阴阳之气交替运行, 来解释宇宙自然的变化和特殊现象。 左传 襄公20年“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左传 僖公16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在春秋百家中,首先倡导阴阳说的是道家,老子4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 天运:乘云气而养守阴阳。 世间万物都内涵阴阳二气, 在相互滋生、激荡中,统一融合。,庄子 则阳: 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庄子 刻意:

11、静而与阴同德, 动而与阳同波。,阴阳之气: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阴:静 阳:动,周易的阴阳观,易经的部分没有阴阳说,但其中最基本的阴阳爻, 已经是对未明确称之的阴阳的两种对立又统一的动势的表达 易传(战国中后期至秦汉):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之义配日月;阴阳合德。,这种解释,比起用鬼神天命等神秘力量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是理性认识的重大飞跃。 更可贵的是,阴阳说把宇宙万物作为 对立统一而运动的一体来看待, 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 包含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浑整的灵动感,但又缺乏精确性。,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 日月,昼夜,寒热, 雌雄,男女,刚柔,动静

12、, 内外,迟速,高下,收放, 疏密,主次,远近,浓淡,润燥,深浅,等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形成一种运动转化的生命张力, 多元互补,丰富多彩 艺术创作中充分运用了辩证思维。,2、五行说 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西周)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国语郑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左传襄公27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材:静态的物质; 五行:物质的动态变化和生克关系。,“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在色彩为青。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在色彩为白。 “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

13、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在色彩为黑。 “土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在色彩为黄。 “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在色彩为红 。,五行说以物质因素来探索和解释宇宙的构成体系, 以生克关系来体现宇宙运动的规律及其复杂性, 探讨如何才能“合于天地之行”而能“与天调”。 中国思维的整体动态把握特点, 带有神秘意味的领悟:气,精,神,五行生化 董仲舒春秋繁露 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阳 春夏 气 阴 秋冬 天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 庚辛(金),壬癸(水) 地支:子(水),丑(含水的土),寅卯(木)

14、, 辰(含水的土),巳午(火),未(含火的土), 申酉(金),戌(含火的土),亥。 十二地支又分属十二个月。,3、气:中国古代宇宙的统一方式和生命精神,“气”是古代文化和古代美学的一个元范畴,古代气论产生之时,审美意识也孕育其中了。 中国气论有别于西方注重结构性、逻辑思辨性的机械原子论。 “气”是以阴阳为基本内核,以运化为精髓,以重生为价值的一切物质、生命现象与精神现象的总和。,从根本上说,它是宇宙的统一方式和体现生命运化规律的范畴, 气论是重化生的生命哲学。 以气为天人纽带的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是古人追求的大生命境界。,“气”的概念最早是一个物质概念。 它的原型是大气和其他一些气态

15、物质。 许慎说文云:“气,云气也。” 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古人在其物质性上,更注意到其运动转化的生成性,形成了“以万物为一气变化”的见解。 左传昭公元年记医和之言:“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六气“经之以天”,五行“纬之以地”, 是化生万物、决定世界秩序、影响事物变化的重要因素 。,战国时代的管子一书, 最早把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根天地之气”,(管子七法)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 汉代礼统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自焉。”,“气”的

16、内涵逐渐从自然现象界, 进入到人体生理活动领域,并扩展到精神领域。 它不仅是一个适用于物质世界,揭示物质世界有机统一性和变化性的概念, 更是一个适用于揭示人自身生命性质状态、 以及天人关系的范畴。,气的内涵主要有三个层面:天人天人合一,A、气分阴阳,二气相交激荡,生生不息,其运动和聚散形成自然万物。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管子内业:“凡物之精,化则为生。 下生五谷,

17、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 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气作为宇宙本源: 体现生命的活力,又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推动者。 气既代表物质;又代表推动的作用力, 而且是有规律的运动和创生,甚至是创造奇迹。 与之相应的 “道”、“理”、“精”、“神” 等范畴, 表示气化运行的规律和最高状态, 是阴阳气化的“良能”。,B、将“气”与人的精神现象直接联系起来。 它既是构成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又是人的高级生命活动的推动力, 与主体精神和才情的高度发扬密切相关。 生命之气的阴阳、聚散、动静,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以及创造性的开拓。,气表现出的生命状态有: 血气、意气、才气、 志气、神气

18、、风气、 逸气,等等, 这就由客观物质之气上升为主观精神之气, 这也是气得以成为审美范畴的重要前提。,“公干有逸气” (曹丕与吴质书) “孔融体气高妙”(曹丕典论论文) “刘越石仗清刚之气”(钟嵘诗品) 古代美学中强调的 气质之美、人格气象均由此而发。,C、把“气”作为天人沟通的纽带,自然感应说的基础。 既然人与万物皆由气化所生成, 故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万物生命之气是相通相应、相感相交的,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化宇宙生命为自我生命, 以主体生命激扬自然生命。 强调自然生命与主体生命的融贯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大生命境界, 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 也孕育出中国古

19、代美学精神的生命本质。,天人合一观在哲学上的两种代表: 庄子的“心斋”和孟子的“养气” 庄子通过返朴归真的方式守住气的纯一,通过虚静的心斋,体悟精微的天人之气 创作状态的专心致志, 深入对象,把握其神机, 创作规律的掌握、 技艺的熟练和灵感的获得;,孟子提出充实超拔主体之气的“养气”说 尽心知性知天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是后世以气论艺中,强调阳刚美、人格美的重要源头之一。,天人合一的“气论”表现在审美领域: 审美主体的生命气象: 创作主体的综合生命气象, 转化为作品的风格, 因气之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奇逸之趣, 并由此决定了艺术作品不同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审美对象的灵动气韵。 一是指作品

20、的生动感与节律感, 即所谓生气、气脉、气势等。 二是指作品的深层意蕴, 即所谓气象、韵致等。,“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化成之源, 是对审美主体生命力和才情的总体概括, 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是艺术作品表现出“风姿神貌”。(气韵生动),与“气”相通的“生气”、“神气”、“气象”、“气韵”、“气势”、“气脉”以及“风骨”、“境界”等成为中国美学中的核心价值范畴。 始终以表现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为尚, 以天人浑然合一的大生命境界为终极旨归。 成为中国古代美学最具标志性和生命力的范畴。,二、书法的发生与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肇于自然,契于无为 (以汉魏六朝、唐书论为代表),1、汉魏六朝的书

21、法发生论。 汉魏六朝书家认为,书法取像于天地万物,不仅取其形,而且取其性 注重对造化本体(“道”、“气”、“理” )的体察。 书法不仅是对天地造化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表现, 也映射出主观心灵的内在感应和律动。 (天人合一的精神),东汉 蔡邕: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九势 书法源于自然,取法自然, 自然不仅仅是一些物象的组成, 而是内含阴阳之气,有规律地交融、运动变化。 所以书法更要把这种生命运动的“形势”表现出来,体现出自然之“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22、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笔论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书法不仅要象形,而且要深入对象的生命动机, 体会其中的质感、张力、动势、神态、变幻, 如此才能把字写得生机勃勃,纵横有气势。,汉魏 钟繇 “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 以天地之造化来譬喻人事的创造性和美妙。 书法家在 “用笔”上,要体会宇宙天地的造化精神, 要像宇宙运化“成形” 、丰茂 “成象”那样,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出万物之“美”。 用笔精到,多力丰筋,掌握了美的规律、道的精神,自然会创造出生动美妙之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钟繇“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易传:圣人“观物取像”,以类族辨物”, “以类万物之情。”

23、所谓“象”,不仅仅是对自然物象外表的模拟,更是对天地万物的基本法则、特性的提炼和概括。 书法家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提炼和概括而成的艺术“类象”深刻地映含着宇宙生命精神(道)。,东晋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七宝齐贵,万古能名。 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 气、道、混元、阴阳,都是道家、阴阳家和易传中的宇宙观。 “书之气”与 “道”、“混元之理”相互贯通。 书法家只有充分体现了这种宇宙精神,才能华壁立、风神生,万古能名。,南朝 梁武帝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 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 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 用笔、节奏、布

24、局、形势,都是任意为之、高度自由的,然而同时又合乎“规矩”法度, 合乎宇宙的“自然之理”。,从中国书法的发生及其境界追求来看, 与西方那种完全基于个体主观心灵的抽象艺术有很大区别。积淀了本民族深厚的宇宙观传统。 这种美的形式的产生、内在意蕴,与宇宙生命精神息息相通,与造化呈现出的奥秘机趣有同构关系。 是中国人体道的特殊方式,也是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精神的表现。,2、唐代书论推崇的书法自然境界 虞世南: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 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笔髓论契妙 书艺要体察阴阳“气化”的动静生机,深入万物,达性通

25、变,才能造型精妙。 孙过庭、张怀瓘也提出过“穷微测妙”、“推移奥赜”、“追虚补微”、“通微应变”、“通玄达微”,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用笔的巧妙,不能局限在眼观之有形。 还要深入体察创造了“有形”的用笔之道。 这就需要“神遇” 和“心悟” 。 孙过庭也提出:“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 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 神遇和心悟并非一般的心智作用,也超越于技艺和匠事。 庄子曰:“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 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 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 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笔髓论 契妙 书法创作不能执著于技法和形迹,否则就会过于呆滞造作,无法进入自由的挥洒状态。 所以书写的最高状态是“契于无为”,无为而自然见精妙。,虞世南的书法自然观,对唐代书法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孙过庭:“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张怀瓘:“妙不可穷之于笔。” “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孙过庭“同自然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