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ch16_W_第1页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ch16_W_第2页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ch16_W_第3页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ch16_W_第4页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ch16_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16 章工程抢险三例厂房滑移、大厦失稳与楼房失火教学提示:当人类最终以后,自相残杀的战争将会日渐减少,而由于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自然灾害、人为过失灾害则将日渐严峻。因此,工程抢险将是工程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2004 年,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世界工程师大会上,人们就对以上问题达成了共识。这里列举的三例工程抢险只能作为参考。 教学要求:建议引导学生,面对播放太平洋海啸、巴基斯坦地震的电视屏幕和一些工程抢险成功的现场 画面去思考问题,加强锻炼。 工程抢险有别于消防队或救援队的紧急救援行动,前者着重于工程安全的保护,后者着重于人身安全的抢救。在多数场合下,双方的紧密配合很有必要,这样才有可能圆满地完

2、成任务。因此,作为指挥工程抢险的工程师,不仅要有扎实而全面的技术功底,还要具备救护队员们勇敢机智的职业素养与献身精神。工程抢险任务是在紧急条件下临危受命, 事前也许对工程的历史情况比如工程地质条件、设计图样资料、施工 记录既不熟悉, 对事故发展过程比如结构裂损、变形、位移等异常现象和当前现状也未作过了解与研究, 一切仍很陌生。但险情就在眼前,只能凭直观或凭现场当事人的介绍去观察、思考与分析判断,并迅速而果断地提供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其中的难度和风险是可想而知的,这是对工程师的最大考验。现结合发生在江西的某硅酸盐材料制品厂厂房滑移事故、发生在武汉的某 18 层大厦失稳事故和发生在江西与湖南的两起

3、火灾事故的抢险过程来进行一些论述。 16.1 厂房滑移抢救方案的选择16.1.1 情况掌握对于指战员来说,要善于争取时间掌握情况,避免盲目行动。对于厂房滑移事故来说, 必须掌握的情况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环境鉴定 既然定性为厂房滑移事故,首先必须弄明白究竟是区域性的小环境山体滑移,还只是工程本身的相对滑移,或是结构构件的局部滑移,因此进入现场的第一件事是对环境地质条件进行鉴定。 如果周围环境出现树木歪斜“醉”倒、地面产生裂缝和陷落、山体崩塌失稳、地下水流异常等迹象,就可以断定这些属于区域性地质活动现象,那么抢险难度也就增加了。此 160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时,应该以让人员逃避为上策。若不是

4、地质活动现象,就应该以抢救为重点。 2. 裂缝定性 任何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结构裂缝现象是息息相关的。只要对结构上出现的所有裂缝的产状和走向、倾角与开裂的时间过程进行了全面研究与分析,就不难对事故进行定性。能否抢救,怎样抢救,心中也就有了底。 3. 滑移定量 既然根据眼前的情况初步判断为厂房滑移,就必须对滑移进行定量观测。定量观测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测量基点必须从远处引入,并进行相应的跟踪观测,以审定其相对滑移情况,确定其滑移性质究竟属于整体滑移还是局部滑移。并随时掌握其滑移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16.1.2 原因分析掌握了以上基本情况,就可以分析出滑移现象的确切原因。滑移事故一般由下列

5、几种原因引起。 (1) 地动、滑坡、或地层蠕动现象引起的建筑物整体蠕动或滑移。 (2) 地基局部剪切破坏引起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局部滑移与倾斜。 (3) 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的一面坡沉降曲线导致建筑物的倾斜,并引起相应的一面坡滑移(蠕动)。 16.1.3 风险评估如果经过分析确认为属于第一类原因引起的整体滑移,则风险最大,必须进行区域性滑坡防治。工作量较大,但毕竟还是可以治理的。如果经分析确认属于第二类或第三类原因引起的滑移现象,则风险不是很大,只要抢救及时,工程量也不会很大。 16.1.4 方案选择只要切实摸清了情况,找出了原因,处理方案的选择并不难,实施难度也不会大,甚至见效还比较快。一切贵在抉

6、择要果断,行动要迅速,对症下药,就可立竿见影。一般以采用锚拉桩或抗滑墩治理滑移见效最快。 16.1.5 工程实例江西某硅酸盐材料制品厂厂房滑移事故 山崩、滑坡是土木工程师的劲敌。大的山崩、滑坡对工程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然而滑坡、山崩毕竟出现在地表,只要认真考察,正确分析,多方着手,还是可以防治的。江西某硅酸盐制品厂厂房滑移事故就是一例。该厂房建于风化千枚岩山坡下,属于钢筋混凝土门架及砖混组合结构、毛石砌基础。由于千枚岩具有内摩擦角小、水稳性差的特性,容易出现山崩、滑坡等现象。该厂址附近已有先例,当初选址时即已存有戒心。 厂房主体结构刚完成,就出现了如下迹象:A 轴线上的挡土墙挟持 A.13 与

7、A.14 两个柱基向前滑移。具体表现为 A 轴线上挡土墙面上出现八字形裂缝 No.1.13,轴线上 A 与 B 160 第 16 章工程抢险三例厂房滑移、大厦失稳与楼房失火161之间挡土墙面上则出现了往里倾的斜裂缝 No.2。此外,B、E 轴线上的 12 及 78 开间墙面上亦出现斜裂缝 No.3、No.4、No.5 等。如图 16.1 所示。根据隐蔽工程记录,除了 13 轴线的一个角 A.13 柱基处为软黏土(已对它作了加深加宽处理)外,其余基础全部落在风化基岩上。因此,人们直观地认为 A 轴线挡土墙上的裂缝及其外移现象,只是 A.13 墙角基础下沉的反应而已,不会造成大的威胁。但是当时从

8、No.1、No.2 裂缝的产状和倾向分析, 认定不是 A.13 墙角基础下沉所致,随后的沉降观测也验证了这一判断。而 No.3、No.4、No.5 裂缝则属于一般温度裂缝(冷缩型正八字裂缝)。唯挡土墙的开裂和前倾情况比较严重,但经验算,该挡土墙设计断面偏于保守,而且还在挡土墙砌体中腰部位加了两道钢筋混凝土腰带圈梁,抗倾覆和滑移均不应有问题。 161 1200No.5No.3No.463006300(a) 平面图 13 G28000FEDCNo.1BA120014211351No.5 6 +6 00No.30.00No.4 +3.00 No.2No.1(b) 立面图 图 16.1 硅酸盐制品厂裂

9、缝分布图注:1. 预应力混凝土槽瓦;2. 钢筋混凝土门架;3. 悬挂式吊车;4. 毛石挡土墙 5. 预应力屋架;6. 砖墙柱;No.1No.5 表示裂缝。 就在对现象进行判断分析的时候,厂房滑移速度加快,13 轴及14 轴柱列上的预制钢筋混凝土连系梁支承牛腿处的焊缝也被突然拉断脱开。经补焊恢复连接,几小时后又脱裂。联系到上述 No.1No.5 等裂缝的存在,现场指挥人员怀疑大规模的滑移 将发生,决定将全部施工人员和设备撤离,等待厂房坍毁。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工程师们作了冷静分析,又详细勘察了厂房附近的地貌和地裂情况,并未发现山崩、滑坡等迹象,而且厂房的其他部位也并无反应。从 No.2 裂缝的倾

10、向以及13 轴与14 轴柱列上第一道连系梁支座焊缝的拉开情况,更可以证明挡土墙的滑移只是局部问题。因为如果是整体滑移,则相对位移和裂缝不会集中出现于此处。说明还有一线抢救脱险的希望,于是他们采取了以下紧急措施。 (1) 在 13 及 14 轴的钢筋混凝土柱列上,各加两道花篮螺栓拉杆,临时将挡土墙的下滑分力转给各钢筋混凝土柱分担以争取时间。如图 16.2(a)所示。 (2) 从挡土墙上 No.1 裂缝的开展情况及墙身不等的外倾现象判断,认定 No.1 裂缝的交点下方地基存在剪力破坏面,是滑移和开裂的根源。从而决定从该处开挖,以验证上述论断,并考虑增设钢筋混凝土抗滑锚桩。 经过两昼夜的紧张工作,锚

11、桩基坑开挖到挡土墙基础底面标高时,露出了千枚岩坡脚的剪切破坏面。继续奋战四昼夜,锚桩工程全部完成,工程转危为安。如图 16.2(b)所示。 162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在锚坑开挖过程中,情况比较危险,随时有人担任警戒,两台经纬仪交替观测挡土墙和柱列的外移变化。花蓝螺栓拉杆确实发挥了作用,柱列承担了挡土墙的下滑分力。在全部过程中,挡土墙和柱列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锚桩间回填的压重土夹石工作完成后,拆除花篮螺栓,继续进行了跟踪观测,至今已使用 20 余年,整个工程安全无恙。 943000 3000131315 25 223000 1102 1623 87461500 150015001500(a)

12、剖面图(b) 锚桩布置图 图 16.2 厂房滑移抢险工程布置图注:1. 钢筋混凝土锚桩;2. 毛石砌扶墙;3. 连系梁;4. 挡土墙; 5. 回填土加石压重;6. 千枚岩剪切破坏面;7. 千枚岩基面;8. 地表面; 9. 连系梁牛腿焊缝拉开处;10. 花篮螺栓拉杆。 16.2 大厦失稳抢险方案选择16.2.1 原因分析大厦出现整体失稳的原因只可能是桩基础的水平失稳或天然地基的整体失稳。悬浮在软土层或粉细砂层中的桩基础,在挤土效应和超静孔隙水压力效应作用下,对水平力作用最为敏感,容易出现整体失稳现象。在地震力作用下的粉砂土出现液化现象和软黏土出现流变现象以后,土体颗粒呈悬浮状态,失去自重应力,也

13、失去部分侧向约束力,即主动部分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由此导致的桩基或建筑物整体失稳现象就更严重了。 16.2.2 风险评估大厦的结构特征是整体性较好,空间刚度较大,有较大的基础底盘与较大的基础埋深。因而具有较强的抗裂损和抗倾覆能力。即使在失稳情况下出现较大的顶点位移摆幅和较大的重心偏离形心现象,也仍然保持有较大的抗倾覆安全储备,不容易导致倾覆危险。对于桩基础来说,还拥有很强的抗拔能力,倾覆危险就更小了。 16.2.3 方案选择治理大厦失稳病症应该在“稳”字上下工夫。稳与失稳的分水岭是极限平衡条件。像天平一样,处于极限平衡条件下,就存在四两可拔千斤的机遇。只须增加些许外力,就可转危为安,扭转局面。

14、相反,只须在不利方向再增加些许外力作用,就可在顷刻之间形成坍塌事故。因此治理失稳方案首先必须着眼于稳住阵势,不使情况恶化。然后逐步采取相 第 16 章工程抢险三例厂房滑移、大厦失稳与楼房失火163应的加固措施,改善地基与基础的稳定状态。 16.2.4 工程实例武汉某 18 层大楼桩基失稳事故分析 1. 基本情况 武汉某 18 层楼工程为剪力墙结构,高 56.6m,建筑面积 14600m2,建于汉口沿江软土地段;筏基,板厚 1600mm,底盘尺寸近 30m 见方;以 336 根标准承载力 1000kN、600mm 的锤击沉管扩底灌注桩承重;桩间还设计了 394 根挤密排水沙桩,后因施工困难取消;

15、桩入土深 20.5m,有效桩长 17.5m,穿过淤泥及淤泥质黏土进入中密粉细砂持力层 1m4m; 中密砂厚度在 10m 以上,下卧层为 1.3m3.2m 的沙卵石,以下层是基岩。桩基未做静载试验,动测抽查 63 根桩,发现其中 13 根存在缺陷,但有 9 根属挖掘机掘土过程中造成的表面砸撞损伤,只有 4 根存在深部断面缺损。应认为,桩身浇注的完整度是基本合格的。由于施工进度快,从筏板施工到结构封顶前后不到 5 个月。封顶后约 3 个月,于 1995 年12 月 3 日初次觉察大楼出现 470mm 的相对倾斜。经采取配重加压、注浆、粉喷、锚杆、压桩等多种措施,倾斜未终止,倾向却有改变(从东北改为

16、西北向)。顶端水平偏移量达2884mm,被迫采取了控爆拆毁措施。 2. 事故起因 事故形成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教训值得吸取,具体责任则有待各方分别承担。但从技术分析着眼,认为主导原因还是单一的。有学者认为,事故原因是由于基坑开挖程序不当引起软土侧移,造成桩身倾斜弯折所致,并作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工作来验证。但经研究, 认为基坑开挖违反操作规程自是不当,但绝非主导原因。因为对于受扰动的桩间土来说, 尤其在超静孔隙水压力完全消退以前,其物理力学计算参数如含水量 w、重度 、孔隙比 e、压缩模量 E、侧向反力系数 Ks 等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所有计算也失去了依据,何况根据有关资料理论计算,基坑开挖引起

17、的桩顶水平位移值仅为 140mm190mm,还在规范允许的桩顶水平误差范围内,这说明基坑开挖不当不应成为事故主导原因。事实上基坑开挖深度只有 3m,仅在局部曾挖到 5m,高差有限。如果桩间土不曾受到严重扰动,在群桩和土体共同工作条件下,土拱作用、嵌固作用、粘滞作用形成的桩同体的抗侧向刚度决不致引起严重的桩土侧移。即使基坑底面以上的桩身部分受到一些推移影响,至少不会导致全桩身弯曲弯折或倾斜位移。因此认为,事故根本原因只是因为在打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导致了桩间土的严重扰动破坏。挤土形成的强大侧压力导致新浇注桩身缩颈、弯曲、弯折、裂缝。根据设计,近 30m30m 见方面积内布置了 336 根600 的

18、锤击沉管灌注桩,布桩率(桩密度)达 10。按900 的扩底面积计算,则布桩密度达 24,挤土效应是惊人的。挤土效应和超静孔隙水压力造成的恶果不仅使桩身弯曲弯折,还会使地面隆起、桩身上浮、软土失重、粉砂土液化。这就是桩基整体失稳的根本原因。 3. 倾斜机理 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和设计与施工情况的研究,可对大楼的倾斜机理作如下分析。 (1) 在桩基完工5 个月以后,超静孔隙水压力已经消除,被扰动土体已基本固结。如桩 163 164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尖能达到设计的持力层深度,单桩允许承载能力为 P= 0.6m p10kN / m2 17.5m + p 0.42 m2 1000kN / m2 = 8

19、31kN , P= 0.6m pminmax15kN / m2 17.5m + p 0.42 m2 1500kN / m2 = 1248kN , 总 荷 载 为 15kN/m214600m 2 21900kN,在未满载时,单桩实际荷载应小于 Pd=21900/336 650kN。PaPd 的值在 1.28 1.92。桩基支承能力安全储备足够,不应出现过大沉降和倾斜。 (2) 正因为打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和超静孔隙水压力作用引起了桩身弯曲、弯折和上浮,其上浮、弯曲、弯折的具体情况和严重程度与施工顺序及挤土方向密切相关。但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若粉砂层较厚,桩尖入砂深度较大(4000mm)的部分,桩尖被

20、嵌固程度大, 桩身受弯折的可能性大;若粉砂层较薄,桩尖入砂深度浅(1000mm)的部分桩,因嵌固程度小,甚至当软土失重、粉砂土液化以后使桩身上浮,完全处于悬浮状态,此时桩身的自由度大,不致被弯折受损,却有可能倾斜。应该承认,即使是浮悬、弯曲或弯折的桩,虽然不能提供预期的支承(垂直受压)力,但仍可达到树根桩或加筋土的作用,能保持桩 同体的抗拔能力和抗剪切破坏能力。 (3) 群桩受荷后有以下两种破坏机理:一是受荷后浮桩桩尖很快进入持力层(粉砂)时, 弯折桩一侧先屈服,因为浮桩桩身受损较轻,只要桩尖一达到持力层,即能发挥支承作用, 而弯折桩受损严重,受荷压屈后会有较大沉降发生;二是浮桩桩尖离持力层较

21、远时,基本失去了支承能力,必将引起较大沉降,而弯折较严重一侧的桩相对沉降量较小。根据以上两种机理判断,建筑物向北而不向南倾斜绝非偶然。 (4) 建筑物的抗倾覆平衡方程为 We= Pc ec + Pt et式中:W建筑物总荷载; e建筑物偏心距; Pc受压桩支承力; Pt受拔桩支承力; ec受压桩合力偏心距; et受拔桩合力偏心距。 在沉降和倾斜发展过程中,受压桩群和受拔桩群的受力情况在不断调整,e、ec、et 值在不断变化,接近临界倾覆状态时,可假定受压桩完全屈服, Pcec =0。此时建筑物总抗拔力 N 可按下式计算: N = Wc + Wp式中: Wc 连桩拔起的土体重量,与土的内摩擦角有

22、关; Wp 受拔桩群的总重量。 经略算得知 N 179265kN;设取中和轴 00 为旋转轴,则倾覆力矩 M=We =219000e, M 抗=1792657.5 ,按 M 抗=M 倾,算得 e=6.139m,其值远大于 1.442m。事实上,即使全部抗压桩处于悬浮状态,加筋土体也能提供一定的抗压(抗倾覆)能力。因此认为,倾覆风险并不存在,可以采取拯救措施。 164 第 16 章工程抢险三例厂房滑移、大厦失稳与楼房失火1654. 拯救措施 既然一时不存在倾覆危险,且剪力墙结构整体性好,刚度大,抗变形能力强,在倾斜 度远大于规范限值的情况下,可采取拯救(纠倾)措施。其实,在大楼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时

23、, 就像天平一样对外力作用非常敏感,只须稍施外力,就可以改变其平衡状态,制止倾斜发 展,或改变倾斜方向。因此纠倾难度并不大。 (1) 从大楼的四角适当高度(12 层左右)选择着力点,甩出 8 根稳绳(拖拉绳),分别用 8 台大吨位矿用稳车稳住,以控制倾斜发展,并逐步进行扶正导向。 (2) 沿大楼北侧基础周边静压若干钢管桩,补充受压桩群支撑能力,加大抗倾覆力矩。 (3) 沿南侧基础周边打降水井(或利用施工降水井)加大南翼降水力度,加速南半部地基土的固结与下沉。 (4) 在北半部筏板上布孔,从北向南压桩,并灌注高压粉煤灰水泥浆,以顶升筏基, 并充填筏板底下的空隙。 (5) 在南半部筏板上布孔,灌注

24、低压粉煤灰水泥浆,起充填作用。 (6) 经检测,纠倾满足要求,筏底粉煤灰水泥达到强度后,即可停止静压桩的顶升, 放松稳绳,交付使用。 5. 安全评估 由于地基土体还在恢复固结阶段,沉降与倾斜正在迅速发展中,一切参数变化不定, 要对整个拯救过程的安全度进行准确计算,显然是困难的。但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安全评估,以避免盲目操作,减少风险。 (1) 关于大楼抗倾覆能力的评估。要评估大楼的抗倾覆能力,不妨与著名的比萨斜塔作一比较分析。见表 16-1。 表 16-1 抗倾覆能力比较比较内容基础形状高度墙体结构倾斜度/量地 基寿 命营救方式比萨斜塔 19.6m 环状 58.38m白云石砌墙 5o28

25、/5620mm天然软土 825 年 正在纠倾 武汉大楼 3030mR.C筏基 56.6m筋混凝土剪力墙 2o55/2884mm桩筏软土 封顶 3 个月放弃营救 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就抵抗能力来说,比萨斜塔衰老脆弱,武汉大楼坚固可靠。斜塔可望得救,而大楼却被放弃补救,殊为可惜。 (2) 关于地基最终承载能力的估计。要迅速判断事故性质,紧急采取对策,决定大楼的命运,首先须对地基最终承载能力有一估计。如前所述,由于受到打桩过程中的扰动破坏,引起高灵敏度淤泥质土失重和粉沙土液化,最初可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其承载能力。但随着时间推移,超静孔隙水压力消退,土层固结,承载能力是可以恢复的。问题在于挤土效应和超静

26、孔隙水压引起的地基土上升,地面隆起和桩身上浮量究竟有多大?据所知, 目前国内的最高记录是:在硬黏土中,挤土桩最大上浮值出现在北海某工程为 603mm;在软黏土中,出现在上海某工程的为 805mm。布桩密度在 10以下的软土中,挤土桩引起的地表隆起现象尚未见到 1000mm 以上的记录。据此判断,在以粉砂土为桩尖持力层,以砂 165 166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卵石和基岩为下卧层的情况下,认为地基的最大沉降量毕竟还是有限度的,其最终承载力是可靠的。 6. 结语 事故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训是沉痛的,最佳选择是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事故虽不可能完全杜绝,但任何事故都是可以控制的,只要在事故到来之时,保持冷

27、静,采取针对性的积极措施,仍可收到化险为夷的效果。 16.3 大楼失火抢救方案选择火灾中进行工程抢救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酿成带火倒塌事故的出现;二是为了尽量减少火灾中的工程损害,降低灾后修复的工程费用。 16.3.1 火灾损害建筑物在正常气温变化条件下,也会因为热胀冷缩现象而产生温度应力,导致结构裂损。在火灾高温冲击条件下,结构遭受的损害严重程度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结构类型的不同,材料耐火等级的差别,其受损程度也必有差别。 1. 砖木结构受损 砖木结构遭受火灾以后,由于木材的着火点是 250。因此着火区的温度必高于250。但砖砌体有较高的耐火强度。而且木材 以后,放松了对砖砌墙

28、体的约束,可以胀缩自如。因此砖墙上不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引起的裂缝。砖木结构遭受火灾以后,只需对墙面抹灰层进行修复,将木结构进行恢复,即可完全恢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承载力功能。 2. 混凝土结构受损 据报导,平顶山煤矿曾经有两个内径 15m、全高 52.9m、单仓容量 3700t 的煤仓,在施工中因为电焊火花引起仓中 180m3 的模板燃烧。仓内如炉火延续两个小时,彻底将火 扑灭历时 10 个半小时,楼板面烧伤剥落深度达 65mm,仓内立壁面烧伤剥落深度达 60mm, 仓壁内层钢筋几乎全部外露、变形;但筒仓外壁和大梁外侧面仅出现 0.2mm 左右的竖直裂缝;混凝土与钢筋均无受损迹象。根据仓内烧伤

29、程度评估,仓内最高温度在 800 1000,应该是受灾最严重的情况了。但经灾后检测鉴定,混凝土的钻芯取样实测强度平 均值达 39.8MPa,比施工中所留的混凝土试块强度和设计强度都高出 33;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也并无太大变化。因此灾后只对烧伤剥落的混凝土进行了修补处理,并将仓壁厚度 放大了60mm,对外壁面竖直裂缝则只进行了灌浆封闭处理,即投入了使用。本案例表明,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火能力还是很高的。 3. 砖混结构受损 有两栋建于江西某山区的三层住宅楼:平面尺寸 8m46m,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楼面,木结构屋顶。由于地处山区,居民生活炊事全用木材取火。不仅屋前屋后完全被堆积成垛的柴火棚所包围

30、,室内木器家具也格外多。火灾是从东北侧的柴火棚引发,顺着东北 166 第 16 章工程抢险三例厂房滑移、大厦失稳与楼房失火167风,火势迅速蔓延到全区,延续 了4 个小时,大火才被扑灭。有关人员随即根据火灾现场的实际考察与鉴定,用对温度敏感物品的变形与变 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了模拟试验,认定底层墙面受袭的最高温度达150200,三层墙面最高受袭温度为300左右,三层楼板温度约为 200250。塑料未燃烧,木屋顶着了火,因此结构实际受袭温度均低于 450的塑料燃烧温度高于 250的木材着火温度。在这样的高温冲击下,木屋顶虽然已全部化为灰烬,而且三层墙面也有烧焦迹象,抹灰面剥落。但墙体仍然屹立无

31、恙, 不裂不歪。三层楼板也完整无损,仅楼板与二层墙顶(楼板支座)之间有明显的错动迹象。二层墙面有严重的倒八字型裂缝,缝宽达 20mm 以上。这说明三层楼板热胀变形大,导致了二层墙体上较大的热胀倒八字型裂缝。而由于底层墙的温度高于二层楼面温度,但二层楼面板的热胀系数却高于砖墙的热胀系数,因此板与墙的胀缩量相近,一层墙面和二层楼板均不出现裂缝与错动。总的情况是结构受损程度并不大,恢复也较容易。后来只是对墙面裂缝进行了勾缝处理,并将尖屋顶改为了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经改动以后承载力功能和使用功能得到完全恢复。至今已 25 年,依然安全无损。 16.3.2 坍塌风险以上分析表明,不论是砖木结构、砖混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不是同时出现爆炸事故的一般火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