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潜通信的发展现状_第1页
国内外对潜通信的发展现状_第2页
国内外对潜通信的发展现状_第3页
国内外对潜通信的发展现状_第4页
国内外对潜通信的发展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内外对潜通信的发展及现状曲晓慧 王红星1 引言目前已被发现并研究的能用于对潜通信的手段有甚低频、极低频、蓝绿激光、中微子通信、卫星中继及高频等。由于海水是导电媒质,对电磁波具有很大的衰减作用,因而解决与潜航潜艇的通信问题成为非常困难的技术难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对潜通信的手段,从国内外研究的情况来看,完全理想的对潜通信手段是不存在的,各种手段都既有利又有弊。这些手段包括甚低频、极低频、蓝绿激光、中微子通信、卫星中继、高频以及声波等。其中卫星中继和高频无法对潜航状态下的潜艇进行通信。本文首先将国外的研究情况和各种通信系统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介绍,然后介绍国内的研究情况2 国外对潜通信的研究和发展21

2、 甚低频对潜通信甚低频对潜通信是指通过频率为330kHz的无线电波借助大气电离层和地球表面对潜艇进行通信。该对潜通信系统为单向式,通常采用多次重播方法,确保潜艇在一定时间内接收到指挥所的指令。根据发信台的机动性可分为固定式(岸台)对潜通信系统和移动式对潜通信系统两大类。(1)固定式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固定式对潜通信系统是国外研究得最早、技术最成熟、最基本的对潜通信手段。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实现全球对潜通信,相继在本土和国外建立了11个500kW以上功率的甚低频固定发信台,其中6个设在国外,构成全球严密的对潜通信网,分别向活动在大西洋北部、北冰洋、地中海、印度洋和澳大利亚地区海域航行深度小于

3、30米的潜艇发送信息。继美国后,前苏联也加快了大功率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的建造。从60年代起,在本土上相继建立 3个2000kW的大功率甚低频电台。此外还在东南亚、中亚地区和非洲东海岸建立了专用对潜通信系统和中继通信台,共建立了30个固定发射台,其中11个输出功率为500千瓦,5个输出功率为400500千瓦,确保了前苏联潜艇的有效指挥通信。固定式对潜通信系统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发信台规模庞大。这是由于海水对电磁波的衰减所致。海水对电磁波的衰减为分贝/米,其中f为工作频率,为了增大潜艇收信深度一方面要降低工作频率,同时又要增大辐射功率,这就促使甚低频台的规模必须大。通常把几十千瓦级的甚低频台称为小

4、型甚低频台,100千瓦以上的为中型甚低频台,大于500千瓦的为大型甚低频台。由于发信机功率大,随之带来的是大的供电系统和水冷系统,致使发信台的规模庞大。发信天线规模巨大。一般大功率台的天线系统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乃至十几平方公里,由20座左右200多米至300米的铁塔支撑,地网要用上千公里的铜线;中功率台的天线占地也要有12平方公里,需近l0座200米左右高塔支撑,几百公里的地网铜线。发信台的各种设备可以用防护工事保护,天线却无法保护,所以天线是发信台的薄弱环节,最易被摧毁且难于短期修复。目前国外倾向于采用地下天线网、大型环形天线和定向低架天线,以提高抗毁力且少占地,其优点是结构简单、经济,缺

5、点是效率极低。(2)移动式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除固定甚低频发射台外,国外还大力发展移动式甚低频发射系统,包括车载台和机载台。到1986年,美国特康姆公司已研制出第一套使用气球天线的车载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车载甚低频台生存能力比固定岸台强,可相对机动灵活配置,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它的不足之处是气球天线的管理和操作维护要比固定铁塔天线复杂,日常的消耗(氮气的补充,车辆和升降装置的维护)比固定铁塔天线要多,气球的使用寿命为10年,相当于每年要投入气球价格110的更新费用。另一种机动台是机载台。美国海军从1962年开始研制机载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即“塔卡木”系统。该系统原本是一种低频甚低频应急通信手段

6、,用来增大对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通信距离,增强持久性和抗毁能力。后来美国海军寻求能在前方基地迅速部署开通使用的通信系统,所以“塔卡木”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五代的发展历程。现在该系统已不是应急通信手段,而作为一种具有可部署性、机动性、抗毁性的独立自备式机载通信系统,用于战略与战术通信。它可以与“空中指挥所”、总统的E一4型飞机、卫星和火箭紧急通信系统、地面甚低频发信台保持联系。22 极低频对潜通信极低频是指频率为30300Hz(波长为100010000km )范围内的无线电波。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也可分为固定式通信系统和移动式通信系统。(1)固定式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由于海水对无线电波的衰

7、减系数正比于频率的平方根,故很容易想到用降低频率的办法来达到增加深度的目的。随着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出现,为增强战略核威慑,提高其生存能力,解决战略核潜艇在80米以下30节高速航行时的对潜通信,国外进一步发展和装备第二代即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国外采用极低频对潜通信主要有美国和前苏联,其中美国最早,耗资巨大,技术先进,系统完整。美国为解决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通信问题,于1958年开始研制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其后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实验,如1972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实验设备向在地中海水下对120米处,以16节航速行驶的潜艇发送了一份20字符的电文,1976年进一步的实验又实现了与在北冰洋9米厚冰层下1

8、20米深处以l6节行驶的潜艇进行的通信联络。1982年、1983年在拉菲特和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安装了这类接收机,以收集实验数据。但极低频电波的辐射很困难。为得到足以保证远距离、大深度通信的辐射功率,极低频发射天线要有几百甚至几千公里长,而且天线场地的导电率要尽可能低,发信机要有几兆瓦甚至几十兆瓦的功率,因此极低频发信台规模巨大,价格昂贵。此外,极低频通信的速率很低。由于这些原因,美国的极低频计划经过长期的研究实验,遭到种种反对和诘难,延续了30来年,直到80年代末才在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建成了小规模对潜发信台。艇上的极低频收信系统在90年代初安装完毕。美国海军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决定最佳频率

9、选定为76赫兹,采用了一秒钟从72到8O赫兹之间进行16次变换(扩频MSK)的调频系统,天线以90公里和45公里长两种天线相互结合作为一组在地面上展开。根据环境条件等因素,设置的地方选择威斯康星州和密执安州两处。分别把135公里长的天线,每两组在木制的7l9米的支柱上展开。在威斯康星州把两组天线设置成x形,以东太平洋、北大西洋、地中海以及北冰洋中潜航的潜艇为对象。密执安州的天线,在距离威斯康星州以东大约24O公里的地方,设置成F形,一组南北方向,一组东西方向,其作用距离比威司康星州X形天线大,是以在更远的地方进行潜航的潜艇为对象的。目前美利用它传送紧急行动信息,或告知它浮至合适的深度接收用其它

10、通信系统传送的信息,起一种传呼的作用。前苏联也大力研制和建设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1983年开始使用,建成过两个发射台,一个在里加,一个在哥麦尔,工作频率80赫兹。前苏联的所有弹道导弹潜艇和奥斯卡C级制导导弹核潜艇都配备有ELF通信天线,一种是折叠偶极子,一种是带有正向浮力的漂浮电缆天线。苏联解体后,原来的台已经撤走,目前的发射台设在与芬兰交界的科拉半岛的科拉镇附近,辐射能力比美国的强l0多分贝。陆基固定式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的优点是: 不用铁塔高天线,而用埋地天线,其生存能力比甚低频强得多。 笨重的发射设备也随天线转入地下,能防核破坏,可靠通信范围达全球。固定式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存在的缺点: 极

11、低频通讯的天线效率非常低,在远离几千公里的水下接收,要发出一点点强度的信号,也需要几兆瓦的电力。并且这个信号还必须克服在地球周围产生的磁暴所引起的极高电平的电磁噪声干扰。 由于在低频带,带宽窄,只能允许以很低的数据率传输,只允许用短码发射无线电信息。发出简单的电报,也需要较长的时间。用甚低频通信系统一分钟可以发出67个字码,而极低频通信系统发出三个字码就需要4分钟,其速度之慢大约是甚低频的185。 架设巨大的天线,既要受到附近居民的反对,又极难防止外部的破坏活动和攻击,不能确保其安全。(2)移动式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美国于80年代后期研制了一个由高空气球发射天线等组成的车载式机动ELFVLF实

12、验通信系统,并于1987年2月19日到4月15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库得约凯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可喜的结果。该实验系统由电气、机械(含高空气球)及系绳天线子系统组成。电气子系统包括将信号发送到天线所需的全部组件。它由一个25千瓦的ELFVLF功率放大器、激励器和3180米长的垂直单极天线组成,可在72赫160赫间发射8或16波特的MSK连续波信号。电气子系统都装在一个双轮拖车上。一个ELF 调谐电感,可在50300亨范围内连续变化,以使天线在72160赫频段内调谐。采用ELF 带宽电阻,以降低调谐ELF 天线的Q值,以便能发送MSK信号。机械子系统由起货卡车、系留器械及高空气球组成,可置于车上。

13、由IID 7B型7000立方米的充氦气球支撑3810米的系留天线,可工作于30米秒风速下,并在系留时承受45米秒的地面风速。系留天线子系统由系留天线自身、电晕抑制终端处理装置及反馈线组成。这种可移动的高空气球支撑的垂直偶极子(D)天线系统是实现ELF 机动通信的关键之一这种机动极低频通信系统的特点是: 小的VED天线能辐射大的功率; VED天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便于机动; 天线带宽宽,可提高信号传输的数据率; 可建立一套混合的ELFVLF系统; 体积小、重量轻、高效率的固态发射机。在上述机载式机动ELF 对潜通信实验系统的基础上,美国目前正在研究机载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23 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

14、统早在6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就开始了用蓝绿激光对海底进行探测、快速绘制海底剖面图、以及激光脉冲通过大气层、海水、水生植物等的衰减和散射特性的研究,同时开展了最佳接收方法和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并研制出两个实用系统装在直升飞机对海底进行实践。这些工作可认为是对潜激光通信的前期工作。1977年美国海军提出了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的课题,并随之与国防远景规划局开始着手执行激光通信方面的研究工作。70年代以后,美国全面开展了激光对潜通信的研究工作, 主要对激光器和激光接收器、光束和光脉冲通过云层后产生的扩散和展宽、激光信号的调制和解调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四种方案:星载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

15、、机载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一次反射式陆基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二次反射式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偏重于前两种方案的研究。但由于经费方面的困难(估计一个星载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要投资20亿美元),美国建立全球星载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为时尚远。8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重点放在激光器和接收器方面并进行了多次海上实验。有代表性的几次是1980年成功地在夏威夷地区进行了蓝绿激光穿透2800米厚的云层再射入海水的实验。1981年5月在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海域从12000多米高度的卜39飞机上向水下300米深的“海豚”号潜艇进行了激光通信实验。1985年春季,在加利福利亚

16、圣克利门蒂附近,利用装在洛克威尔公司“剑套”卫星上的激光器与“海豚”号潜艇进行了激光通信实验,结果非常令人满意。1986年在太平洋舰队训练中,成功的进行了蓝绿激光通信的战术表演。同年,把飞机上的蓝绿激光传送到冰层下的潜艇。1988年7月进行了机载蓝绿激光技术防护概念实验。19891991财政年度拨款对蓝绿激光技术和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技术上的实验和改进。到1991年为止,美国海军完成了蓝绿激光通信试验的初级阶段并实施了激光通信的可行性和系统性试验 结果表明蓝绿激光的确能通过云层和海洋被深海接收器接收,机载蓝绿激光能在几乎是全天候的气象和各种海洋条件下对潜艇发送高速数据。但由于其它

17、原因至今没有正式使用。为研究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美国已花了近2亿美元。前苏联也曾积极研究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1983年曾在塞瓦斯托波耳附近进行空间转发实验,即把蓝绿激光束发射到空间轨道上的反射镜,然后再转发给水下的导弹潜艇。近几年来,英国也开展了蓝绿激光对潜通信实验。24 中微子对潜通信要满足对潜通信的“隐蔽、准确、及时、不间断”,即使使用蓝绿激光通信也不能完全达到这一点。而采用中微子束来代替电磁波传递信息的中微子通信方式,可穿透海水及地球实现全球通信。它具有不易截获、几乎无衰减、抗电磁干扰及热核爆炸引起的辐射干扰、不污染环境、通信质量好、保密性极强等特点,是对深潜航潜艇通信的理想手段。中微子

18、通信应用高能加速器产生中微子束作“载波”,当质子流的能量被加速到4千亿电子伏时,从加速器中引射出来去轰击铅靶,从而获得大量带电介子和K质子。然后用一个圆锥形(喇叭形)磁铁来进行校直和聚焦,其中K质子很快衰变成r质子,而r质子在经过一个直径为1米,长度为40O米的圆柱形衰变通道,瞬间内发生衰变生成中微子,其数量为每脉冲1010个,从而得到所需要的高能中微子束“载波”,将所需信息调制到这种中微子束上。在接收端采用一种间接的探测技术来完成接收信息。如当高能中微子束穿过深达四、五米的海水时,便与水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生成高能的负肚子,由于负bt子在水中以099倍光速前进,超过了水中的光速(075

19、倍光速)所以发生“契伦科夫效应”,辐射出“契伦科夫光”。它是一种具有确定方向性,而且包含了038076微米范围内的所有连续分布的可见光。只要用高灵敏度的光电倍增阵列将契伦科夫光全部收集起来,也就探测到了中微子束“载波”,并将其所携带的信息,进行解调、放大,便完成了中微子通信的全过程。中微子束有以下特性: 能量高而集中,在大气和其他物质中传输速度与光速很接近; 在大气和其他物质中传输衰减极小,如穿透地球后衰减小于1,可忽略不计; 在传输过程中不受任何物质的影响,无旁瓣和散射损耗; 通信系统可建造在坚固岩石中的指挥所内,不影响其正常通信且发射机很小; 通信系统的生存能力极强,不受阳光和原子辐射的影

20、响。因此,从理论上讲,中微子是一种最理想的对潜通信系统。它的生命力很强,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其应用将是对潜通信系统的一次重大变革。尽管如此,中微子对潜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以前尚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难以解决的是中微子接收问题。由于接收速率和探测容量与中微子容量的立方成正比,要增大探测容量和提高接收速率,首先必须增大接收机的容量,而中微子发射机在运转中需要大量的水,又由于中微子通信是一种双向通信系统,潜艇内不可能提供大量的水,通信系统也不可能装入潜艇内。这些问题目前是无法解决的。美国曾在1978年12月19日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中微子通信试验,试验距离是6400米,其后,又在伊利诺州和华盛顿之间

21、进行了长达2700公里的地下试验。1986年美国还与前苏联合作进行了中微子穿透地球的试验。现在中微子通信还处于试验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微子对潜通信的实际应用,将成为跨世纪对潜通信的理想手段。25 卫星中继对潜通信卫星中继对潜通信系统可以用特高频、超高频或极高频对潜艇进行通信,也可用蓝绿激光进行对潜通信。前者已经实现,而后者属于前面所述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的一部分,但其难度很大,尤其对激光器和接收器件的要求很高,目前尚未实现,所以这里只讨论后者。由于海水对电磁波的衰减与频率成正比,所以,卫星通信不能穿透海水。对潜通信时,潜艇必须将天线浮出水面接收信号,很显然这大大降低了潜艇的隐蔽性。但有时对潜艇

22、通信时对其隐蔽性要求不高,而要求快速发射大量的信息,这时用卫星通信是非常理想的。卫星通信的特点是 (1)通信距离远、范围广。这是由于通信卫星位置高,不受地形影响所带来的突出优点。(2)通信容量大。卫星通信可使用ll0千兆周的微波波段,有很宽的频带,可以传输几路电视和几千路电话。如果开通更高频率的新波段,其通信容量将成倍地增大。(3)通信质量高。卫星通信使用微波波段,电波直接穿过电离层,基本上不受大气层骚动的影响,加上电波传播途径绝大部分在真空的宇宙空间,受到人为和自然的干扰小,通信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4)通信灵活机动。在通信覆盖区域内,凡是需要建立通信的地方,只要设立固定的或移动的卫星通信

23、地面站,均可利用卫星进行通信,这对于同在远洋活动的舰船建立可靠、稳定的通信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目前应用特高频频段4颗舰队卫星和“填补”卫星实现对潜通信。应用特高频的优点是艇上天线跟踪问题易于解决,设备体积小,价格低。美国的潜艇卫星通信网叫做潜艇卫星通信信息交换系统,该系统可作为岸基潜艇广播机构到潜艇的VLF和MFHF广播线路的补充。每颗舰队卫星上皆有一个25KHz的信道被分配给这个系统。一个潜艇用卫星信息交换系统网中可加入的潜艇多达120艘。该网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个独特的标识号码。它允许用电传报进行通播和发送格式化的计算机目标指示信息,还允许岸站把信息存放在存储器中,由潜艇“取走”。下一步发展是用军星卫星的极高频信道代替舰队卫星。军星卫星有极高频、超高频和特高频三个频段,采用跳频技术具有更高的抗干扰能力。卫星中继对潜通信是对潜通信的重要补充手段。26 高频通信高频通信是潜岸双向通信。高频通信要求潜艇上浮至潜望镜深度,把高频天线升出海面。但高频通信易受天气和上层大气的影响,且通信距离和时间均受到一定的限制。岸对潜高频发信一般与甚低频发信同时进行,实际上是甚低频对潜通信的备份和补充。但潜对岸高频发信则是潜艇发信的重要手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