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法国、英国的空想主义(傅立叶,罗伯特欧文)2哲学两个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分为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和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分为可知论(世界可被认识)和不可知论(世界不能被人认识)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分为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3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地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
2、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物质与意识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能。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地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没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
3、是三维性。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登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的特点。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
4、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7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客观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
5、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特殊性: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
6、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
7、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试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 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时时有、处处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统一体; 其二是指矛盾的共性,即不同矛盾之间的共同性。所谓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矛盾或矛盾的不同方面彼此之间的相互不同性、差异性。(3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不可混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其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体现着共性。(10
8、分)上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5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在现实认识和实践中,只有认真坚持按这一原理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可能导致失败。(7分)例如,。8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
9、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9辩证否定观:第一,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
10、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10意识的能动作用。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体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
11、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1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
12、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1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从感性认识到
13、理想认识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感觉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他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表现。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辩证关系: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
14、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联系:表现为理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14真理(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15、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体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换节,又表现为一个过程。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16、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绝对的。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做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成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
17、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无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16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答:(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致的结构,
18、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地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的相
19、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它具有坚
20、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具有坚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法人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高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作
21、用。1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归根到底受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所具有的在某些具体情
22、况下不完全受社会存在决定的一面。其主要表现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又称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社会意识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且能动的反作用。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1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23、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1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
24、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3、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地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上层建筑的现实意义: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
25、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20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名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2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26、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量的决定: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和使用价
27、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2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
28、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分包合同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 初中体育 健美操提高班第2次课教案
- 2024年二年级品生下册《机智勇敢保安全》教案 山东版
-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15课《大树和我们的生活》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
-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 七 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 信息窗2 有关时间的计算第1课时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3.2.2 奇偶性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 最高额保证合同(2篇)
- 租船合同模版(2篇)
- 运输项目合同(2篇)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四川创联专业技术人员学习-2023数字经济驱动与发展公需科目答
-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献综述6000字】
- 催审稿邮件怎么写范文
-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 悦纳自我向阳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DIN-EN-ISO-2409-CN国际标准文档
- 数字经济时代“95后”新生代员工管理挑战、成因及对策分析
- 职业卫生检测考试真题十五
- Unit+3+Celebrations+Topic+Talk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一册
- 2023建设工程智慧消防系统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