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节 数码相机,一、构成,(1)、镜头 (分辨率一定要高于影像传感器),第七节 数码相机,(2)、影像传感器(CCD / CMOS) 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 电子耦合组件、电荷耦合器、图像感应器、影像传感器。 135胶片:解析度一般为每英寸2500线,相当于1800万像 素甚至更高。,第七节 数码相机,(3)、模 / 数转换器(A / D) (4)、微处理器(MPU),第七节 数码相机,(5)、内置存储器(CF) CF:compact flash (6)、液晶显示器(LCD),第七节 数码相机,(7)、可移动存储器(PC卡) (8)、接口 (计算机接口、电视机接
2、口),第七节 数码相机,二、像素,在单位面积的CCD上,像素数越高,理论上其图像精度(分辨率) 也就越高。但是,像素数的多少和影像的清晰度有的时候并不一 定有必然的联系,它和影像的制作尺寸有关系,就是要考虑数码 相机有多少像素,有可能做到多大尺寸的照片。 例如: 200万像素 10英寸 300万像素 12英寸 400万像素 15英寸 500万像素 17英寸 我们用200万像素和500万像素分别制作A4大小的图像时,影像 的品质完全一样。只有当放大时,才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第七节 数码相机,第七节 数码相机,第七节 数码相机,第七节 数码相机,三、白平衡,第七节 数码相机,四、曝光模式,照
3、片是否清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曝光准确,二是对焦准确。 (1)、认识曝光 a、 传统曝光 曝光量(E, Exposal)=光照强度(I, Intensity)x 光照时间(T, Time) b、 数字曝光 数码相机的曝光原理跟传统胶片一样。不同的是,这里的胶片换成了CCD或CMOS感光器件。 当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CCD或CMOS上时,CCD或CMOS通过光电耦合,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递给数码相机的图形处理芯片,再由这块芯片将电信号还原为图形文件记录在存储卡中。 通过调整光圈和快门,可以获取正确的曝光量。 快门在传统相机上是由金属或其它材料制成的一块很薄的两层幕帘,这两层幕帘开闭时间的长短就是
4、快门速度。而在数码相机上,则没有这个快门帘,主要是由电路控制CCD或CMOS通电的时间长短来达到相同的目的。,第七节 数码相机,(2)、曝光模式的种类 基于上面的曝光原理,就有了自动曝光、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手动曝光、曝光补偿、多重曝光等不同的曝光模式。根据拍摄的环境条件和拍摄目的选择合理的曝光摸式。 a、 自动曝光 *全自动(AUTO )模式 *程序自动(P )模式 *情景模式(在菜单中用各种图标表示各种条件下拍摄模式) b、 光圈优先 (A, Av) 将设定的光圈大小作为一个不变的参数,相机通过测光系统估算出正常曝光所需要的快门速度。,第七节 数码相机,c、 快门优先 (S、T、Tv) 设
5、定一个快门速度作为一个不变的参数,相机通过测光系统估算出正常曝光所需要的光圈大小。 d、手动曝光 (适合有经验的摄影者) e、曝光补偿 (适合有经验的摄影者) 重要原则:使用补偿曝光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白加黑减”,即当画面中亮的部分较多时,就进行正补偿;画面中暗的部分较多时,就进行负补偿。 g、多重曝光 将多次曝光的影像重叠在一张照片上。,第七节 数码相机,第七节 数码相机,五、感光度,我们通常把感光度设置称为ISO设置。所谓感光度,就是指成像元件对光的敏感程度,感光度越高,对光线就越敏感,对同样强度的光线接纳能力也就越强。 感光度直接影响爆光组合的确定,而且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同样条件下,
6、当ISO值提高一倍,所需要的快门速度就相应提高一倍,或光圈相应收缩一挡。 感光度除了影像曝光组合之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照片画质的影响。感光度越低,得到的照片就越细腻,反之,就越粗糙。,第七节 数码相机,六、测光模式,常见的测光方式有:分区测光或矩阵式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AF对焦区域测光。在数码相机上,测光方式的选择通常是在菜单中进行,对于没有中文菜单的机型,可以从图标上进行识别。(见P68四种图标),第七节 数码相机,(1)、分区测光或矩阵式测光 分区测光是指将拍摄画面分为多个区域,数码相机通过机内软件,对所有区域内的光线分别做出评价,并经过计算得出整个画面的最佳曝光组合。 矩阵式
7、测光实质上就是256区分区测光。 在AUTO曝光模式下,一般都使用分区测光方式。,第七节 数码相机,(2)、中央重点测光 中央重点测光又叫做中央重点加权测光。这种测光方式是相机对画面中央约1/4的区域按80%的比例测光,常用于人像摄影。该方式能对画面中央的物体准确曝光,并保留部分背景细节。在大光比环境下,中央重点测光的效果会好于分区测光。,第七节 数码相机,(3)、点测光 点测光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测光方式,它的工作原理是,相机仅对拍摄画面中央占整个画幅1%3%的区域进行测光。点测光的好处是,即使背景很亮或很暗,拍摄的主体都能得到很好的曝光,但背景的细节可能丢失。,第七节 数码相机,(4)、AF对
8、焦区域测光 AF对焦区域测光是点测光的一个变种,它与点测光的区别在于这种测光方式的测光点与对焦点连动,测光范围比点测光稍大一点,当拍摄画面主体不在画面中央时,AF对焦区域测光能对非中央的主体进行比较准确的测光,并给出最佳曝光组合。,第七节 数码相机,七、闪光模式,除了专业相机外,一般数码相机都有内置闪光灯,并提供多种闪光模式。 (1)、自动闪光 当自动侦测确定的快门速度低于1/31 s(在这个标准一下,相机可能无法捕捉的足够准确成像的光量)时,就会自动启动闪光灯,进行补光。 (2)、强制闪光 手动开启闪光灯即可。 (3)、关闭闪光 人为强制关闭闪光的灯。 (4)、消除红眼闪光 人为启动消除红眼
9、闪光功能。 (5)、慢速同步闪光 人为启动慢速同步闪光(有前帘和后帘慢速同步闪光之别),第七节 数码相机,八、对焦模式,(1)、什麽是对焦? 不同焦距的镜头,被射物体的相距时不同的;同一焦距的镜头,随着物距的不同相距也在改变。对焦的概念就是调节镜头的位置,从而达到调整拍摄对象和成像介质的距离,使不同距离的被摄物体能够正确地成像在较平面(一般胶卷平面或者CCD)上,以得到清晰的影像。,第七节 数码相机,八、对焦模式,(2)、常见的对焦模式 常见的对焦模式有两种,即自动对焦(AF)或手动对焦(MF)。 自动对焦时,相机通过光的反射来确定被摄主体的距离,并驱动马达实现对焦。在传统的单反相机上,自动对
10、焦的精度比不上手动对焦,因为无论多精密,马达驱动的对焦系统都是分级的,而手动对焦能实现无级调节。 数码相机则有点不同,因为它的镜头都是电子驱动的,即使提供了手动对焦功能,也仅仅是以手动的方式来驱动马达,与传统相机镜头的手动对焦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不同的数码相机来说,决大多数时候使用自动对焦就行了。,第七节 数码相机,八、对焦模式,(3)、对焦点的选择 现在很多数码相机都提供了多点对焦选择,如佳能A40的三点对焦选择、尼康的五点对焦选择,有些相机还提供了七点甚至更多的对焦选择。 多点对焦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大大方便了我们拍摄时取景构图,因为我们拍摄照片时,被摄主体并非总是处于画面中央,经常是偏左或偏右一点,以使画面更适合我们的审美要求,有了多点对焦选择功能,我们就可以任意指定其中一个作为对焦主体范围,这样,拍摄的自由度就提高了很多。 在光线很暗的地方,自动对焦系统常常会对焦失败,这是就可以用手动对焦来完成拍摄任务。,第七节 数码相机,九、景深的选择与应用,景深是我们摄影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所谓景深,就是指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厂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5A)
- 2025年公司及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基础题】
- 2025年锡焊专用设备项目建议书
- 2024-2025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带答案(预热题)
- 2024-2025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完整)
- 25年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完整答案【夺冠系列】
- 汽车美容水处理及配方试题及答案
- 宠物营养师考试与家长沟通技巧试题及答案
- 电厂电气考试题目及答案
- 二手车在线交易模式试题及答案
-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课件
- 催收公司内部稽核制度
- 骨科病人健康宣教
- 高边坡施工监理细则
- 国家辅助类药品一览表
- 品质标准检验指导书(样版)
- CCEA GC 11-2019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服务清单
- DB11_T1630-2019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 幼儿园大班绘本:《没有牙齿的大老虎》 PPT课件
- X-Y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说明书
- 轮胎式装载机检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