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创新教育实施方案_第1页
2021年创新教育实施方案_第2页
2021年创新教育实施方案_第3页
2021年创新教育实施方案_第4页
2021年创新教育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新教育实施方案 创新教育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 _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_20XX36号),清华大学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要先行。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重要维度。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为此,清华大力探索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 总体目标 深化创新创业

2、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重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 二、 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由教务处牵头,研究生院、学生处、研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及其月度例会制度,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在学校教学委员会下成立“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邀请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其中,为学校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和评议,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

3、量。 三、 改革任务与主要措施 (一)建立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探索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1. 在学校层面,建设跨院系交叉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的通用架构,建立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先从工科突破,与美术、设计、医学、生命、理学、经管、金融、人文等交叉。 前期启动智能硬件、机器人和智能交通三个辅修专业方向,其他的交叉学科辅修专业方向/双学位,待规划成熟后可陆续加入通用架构之中。 这类辅修专业/双学位的主要特点是(1)要求学生最终做出产品来;(2)跨院系协同培养。 2. 建设互联网金融与创业辅修专业,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

4、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传统专业的有机融合。 3. 大力推进各院系培养方案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要求写入学校的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之中。 突出强调授课内容上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包括开展参与式、启发式课堂教学,鼓励个性化、小班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等)、培养方案管理注重灵活性,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多样化学习和成长路径。 4.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面向全校开设旨在培养创新思维方法、首创精神及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争取建成通识核心课程,并逐步覆盖100%学生。 5. 推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变

5、百分制为相对等级制,引导学生弱化对考试成绩过于功利化的追求,将课程选择的着眼点重新定位到真正有益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来。 6. 建设系列创新创业全校选修课,重点支持学生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形成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和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创意、创新、创业领导力的思维和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7. 重点建设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20门校级挑战性学习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并采用小班授课,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8. 实行弹性学制,将允许学生创业休学的年限延长为3年。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设立创业类毕业设计,支持学生创业。 (三)统筹第一

6、课堂和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9. 积极探索基于课程、专业和学位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第一课堂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学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之中。 用三到五年时间,建设一批面向创新创业的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探索建设第一学位。 10.继续发挥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激励作用,包括:大力发挥 “iCenter”、“x-Lab”、“兴趣团队”、“创+”和“i-Space”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教育中的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大力支持清华创客日、“校长杯”创新大赛、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特色赛事和活动的蓬勃发展,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

7、育氛围。 11.统筹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 鼓励教学创新,强化启发式教学,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生师互动性。 (四)推进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 12.探索国际化跨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携手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在美国华盛顿州创立全球创新学院,开设双硕士学位,由中美双方跨院系设计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 13.通过组织暑期学校国际学生交流、主办及参与国际性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和联盟、国际双边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等

8、方式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 (五)主动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 14.切实推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工作,与兄弟高校和加盟企业一起将之建设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平台、大学与社会创新创业的互动平台、中外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为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应有贡献。 15.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创新创业,包括汇聚国内外名校课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平台“学堂在线”,提供系列创业在线课程的“中国创业学院”频道等。 (六)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机制保障和组织实施。 16.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管理机制,整合校内校外多方资源,保证

9、学校多部门协同工作。 由教务处牵头,研究生院、学生处、研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总体筹划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成立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和评议;成立创新创业顾问委员会,聘请创业家、投资家和企业家作委员,对创新创业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指导。 17.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开展“教师+”行动。 依托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协同技术创新和设计思维等方面的跨院系教师,建立跨界学习的师资组织机制,促进本科创新创业课程、证书、专业和学位等项目的建设;邀请国际顶级创客作为驻校创客导师,指导学生创客实现创意作品;开设“与创业

10、名家面对面”课程,由创业家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与体会;聘请驻校企业家和驻校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与投资机构和创业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了对接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18.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积极开展面向实践的教育学术研究,总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追踪过程管理,探索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方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反馈机制,保证规模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19.大力推进 “iCenter”、“x-Lab” “兴趣团队”、“创+”和“i-Space”等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协同和融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人员、场地和管理支持,完

11、善其治理架构和开放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 为深入贯彻落实 _、 _工作部署和要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引领型人才社会需求,进一步深化北京大学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 _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_20XX36号)、 _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体部署,以及北京大学章程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改革背景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

12、要部署, _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有着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链:其中包括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输送主干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与课外活动支撑体系以及创业训练与企业孵化实操体系。 进一步完善并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有利于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综合改革,同时有利于发挥北大学科综合优势,履行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和全社会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为构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 北京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传承和弘扬人

13、类文明,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这一核心,北京大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改革方向,树立大学整体明晰的价值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构建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北京大学教育综合改革。 (三)改革思路 紧扣学校的核心使命和发展目标,找到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厘清其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修养

14、、创新能力与企业家精神等核心内涵的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科交叉,促进思想理论、科学前沿和未来技术的创新; 以理清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规律与大学使命的契合为关键点,探索建立具有北大特色、植根于北大精神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机制; 以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点,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调整各相关部门和院系的利益关系,破除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积弊,打通创新教育和创业服务的生态链; 以调动创新创业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生长点,尊重创新创业参与师生的利益诉求,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释放蕴藏在师生中的创造潜力。 二、任务和措施 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

15、社会影响力,其对人类发展进程的贡献。 北大正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培养的毕业生要致力于推动人类思想、科学技术和 _进步。 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围绕学校综合改革的战略定位,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坚忍不拔、承担压力、执着敬业、诚信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和品质根植于每个北大学子心间,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一)构建和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参照国家标准修订实施各专业类教学标准和学术型、专业型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推进人才培养与社

16、会需求间的协同匹配。 充分发挥北大学科体系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包含学科大类培养、元培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辅修/双学位培养、医学生培养等综合构成的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 1.加强基础,尊重选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体系建设为基础,发挥学校综合学科优势,在本科学习阶段注重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逐步构建北京大学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广阔的空间。 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进

17、一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实现知识传授、思维训练、能力养成和品格培养的有机统一。 全面启动北京大学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加强专业教育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资金投入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予以倾斜,重点支持相关学科建设、教学条件改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生科研训练等。 2.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 借助北大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各个学科不同研究视角、不同思维方法的相互碰撞,强化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整合创新行为。 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筹建“整合科学”、“数据科学”

18、、“认知科学”等跨学科专业。 进一步完善辅修和双学位制度,鼓励和吸引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辅修专业,鼓励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与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促进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 1.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现有通识教育选修课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调阅读原典、深入研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美育与科学教育并重,推动创意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创意创新素质,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认知与价值层面。 2.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调整

19、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行业前沿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在现有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实验等30多门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广泛涵盖、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设立创新创业辅修/双学位和专业学位方向,将高水平科研优势和产学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以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领袖。 3.推进课程互通和共享。 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模式,逐步实现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互通,逐步实现院系课程资源全校共享。 充分发挥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的共享优势和慕课等新型教育手段的技术优势,积极推进与兄弟院校的优质课程共享,牵头建设一批具

20、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共享课程。 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打造全方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和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面向全校学生进一步开放国家级、市级、校级科研基地和各类实验室,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牵引,鼓励学生组建跨国别、跨文化、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团队。 制订和推广暑期国内外短期科研专项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强化实践环节要求,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1、 强化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充分利用北大、研究资源和校友资源等各种资源建设北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创业示范、文化创意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创业,通过学生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计划”,全面推进创业服务载体“北京大学创业大讲堂”、“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公益孵化基地和北大科技园创业孵化器建设,调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服务,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开放公益的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形成北大创新创业孵化生态链,扶持优秀学生和校友企业成长壮大。 (四)以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1.建立学生开展主

22、动学习的激励机制。 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因素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2.建立适应个性化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学术科创活动认定为一定学分。 探索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实施弹性学习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停学创业,并简化审批程序。 设立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奖学金,增加评奖评优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教育过程以学生

23、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教育体验,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持续深入推进“小班课教学”、“新生研讨班”、“高年级学生学术研讨班”、“学术前沿讨论班”等系列研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 结合网络共享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改革试验,推进信息化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4.持续深化考试模式改革,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非标准答案考试,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实施

24、开放合作战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探索国际联合培养。 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多样化、国际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接触国际研究前沿,鼓励学生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创新。 以“世界课堂”等国际化课程为基础,打造具有 _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2.组织国际创意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借助北大国际化战略发展优势,以 “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未来领袖国际文化创意大赛”、“创启未来国际青年创业大赛”等发源于北大并已产生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国际竞赛为基础,进一步支持学生组织和参与各类国际创意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发起并推动全

25、球青年创新创业联盟的建 立,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国际竞争力。 3.完善国际交流体系。 完善学生国际交流方面的制度建设,理顺经费管理、资源对接、安全保障等配套机制。 丰富学生国际交流的形式内容,完善学生国际交流的长短期结合模式,建立和完善具有北大特色的、全面覆盖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创意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等各个教学育人环节的国际交流体系。 4.加强外文课程建设。 落实北京大学本科非语言类外语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大对外文授课特别是英文授课课程的激励和支持力度;邀请国内外优秀师资来校开设长短期英文课程;整合全校英文授课课程,鼓励课程开放与共享。 (六)全面提高教师创新

26、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从转变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入手,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活动,提高全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校友和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或兼职教师,来校举办讲座,讲授创新创业课程。 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形成学校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加快完善学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

27、制。 (七)积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将创意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扬北大传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相关部门和院系进一步搭建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和企业家校友,定期组织创业论坛、沙龙、讲座、访谈等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学科创新、艺术创意和创业实践活动;总结推广学校各单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经验,表彰和树立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增强感染效果,进一步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集成学校各种创新活动资源,组织具有

28、国际视野、北大深度、青年引领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活动-“全球青年创新节”,连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与青年创业三大要素,汇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代表队展示创意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交流机会,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三、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和科技园参加的各专项工作小组,具体统筹推进相关专项工作。 召开年度创新创业工作会议,校领导和各部门、院系负责人参加,由教务长办公室召集,相关部门或院系承办;形成教学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单位联动配合、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开展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各院系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系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副系主任)和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组长,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院系工作日程。 (二)制度保障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和院系资源,以专业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