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检测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 共7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 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 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 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戽(汲)水”“高垄”分析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灌溉工具用于农业

2、生产,故b项正确。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可知该工具需要依靠人力,而筒车则是依靠水力,排除c项。故本题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灌溉工具2.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可以得出题干所述时间未清代,

3、而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代,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新的生产关系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d项正确。点晴:解题时需要理解纺织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联系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综合分析。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 商人

4、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 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知,商人赚钱之后,并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这也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所以答案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排除b;d材料没有涉及。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4.15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国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

5、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等。这位航海家是a. 达伽马b. 哥伦布c. 麦哲伦d. 迪亚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达伽玛是葡萄牙探险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从欧洲航海到印度的人,他率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所以题目中的航海家正好是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达伽玛5.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年份(年)168416891701售价(荷盾)80775232a.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c.

6、价格革命来势汹汹d.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案】a【解析】表格显示中国茶叶远销荷兰,从16841701年,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逐渐降低,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导致商品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导致价格下降,a正确;中国自然经济解题是鸦片战争之后,b错误;材料显示的商品流通,属于商业革命,c错误;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6.“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紧逼。1650年夺取好望角,1654年占领锡兰。”这里的“他们”指的应是()a. 荷兰人 b. 葡萄牙人 c. 英国人 d. 西班牙人【答案】a【解析】【详解】17世纪,荷兰成为西欧资本主

7、义国家,积极对外扩张,荷兰在在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非洲的好望角,又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的殖民据点,将马六甲和锡兰纳入自己的殖民版图。这与材料相符合,故选a。 葡萄牙人与1487年到达好望角,但好望角1650年被荷兰夺取,故排除b。英国控制马六甲海峡是在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c。西班牙人未占领过锡兰,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只有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的概况,才能正确解答。7.下图是依据徐滨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农业工人的工资与生活水平制作的英国小麦每夸特价格波动图,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原因,可能是a. 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大量增加b. 1767年后英

8、国的殖民地减少c. 1800年前后大量农产品成为工业原料d. 1821年后农业机器普遍使用【答案】c【解析】据材料“英国小麦每夸特价格波动图”的数据可知,1751年到1800年,英国小麦每夸特价格逐渐上涨,1801年到1847年,英国小麦每夸特价格逐渐下降,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英国小麦价格的因素之一是农业工人的工资,以及小麦供求关系,故英国小麦价格的原因有可能是英国农业工人工资大量增加,故a项正确;英国的殖民地减少并不意味着小麦的减产和供求关系的失衡,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小麦的价格问题,没有反映其它农产品的问题,故无法推理出“1800年前后大量农产品成为工业原料”的原

9、因,故c项错误;农业机器普遍使用应该会导致小麦等农产品的产量上升,从而价格下降,但材料反映1821年后小麦价格仍然处于历史高位,故d项错误。故选a。8.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b.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

10、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表明了开始转化阶段周期长的原因,以后随着该原因的改善转化周期就越来越短,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表明随相关条件的改善,转化周期会逐步变短,故b项正确;先有“法拉第发现”即科学理论的突破,但“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与材料“旨在说明”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分析法拉第的发现“应用”的滞后,没有涉及法拉第的发现“源于”什么,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电力技术发展9.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称:“窃

11、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这表明他()a. 主张购买西方新式军舰以自强 b. 要求引进西方科技创办福州船政局c. 希望朝廷革除官办企业的弊端 d. 认识到发展近代中国洋务工业的重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强调制造轮船的重要性,“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可知,他认为购买西洋船炮的目的是仿制,即要发展自己的工业,故选d。而a显然不符合左宗棠的观点,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引进西方科技”的信息,故排除b。c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

12、。10. 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a. 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b. 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c. 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d. 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相关内容。材料反映的是华商公司从1927年到1936年快速发展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7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选a项。b项错误,当时国

13、内官僚资本膨胀;c项错误,与题干时间不符。国内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名师点睛】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11.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a. 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b. 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 确

14、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即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 。通过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故a项错误;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不符,故b项错误;1953年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1956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表明是1956年,1956年,中共八大

15、会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探索中共八大12.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b. “农业合作化”的政策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某次饥荒是1959-1061年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底,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6、的方针,国民经济出现好转,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政策结果,故c正确;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属于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改革;是年以后农村实行。13.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a. 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公有制的经济体制仍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92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成就显著。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14.1

17、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a. 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b. 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d. 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经济特区的创办,题眼是“1979年”。1979年邓小平访美归国之后,我国于1980年设置了四个经济特区,说明邓小平的这些主张解放了思想,有利于经济特区的创办,故a项正确;“确定了建立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是在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安徽、四川”试点“生产责任制”的改革,与邓小平访美无关,故d项错误。15.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a. 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b.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1

19、983年9月,人物:邓小平。这是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时间不对;c选项发生在1992年;d选项也发生在1992年。16.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a. 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 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c. 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d. 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申报上的报道“即携手而归”、“主动离婚者妇女占近半数”,结合题干时间,可知题意中并没有体现激烈的思想观念变化,反映的是人民生活习俗观念的变迁,包含着男女平错误等的观念, c项正确;题干中的时间为19121913,此时为民国初期,不是晚晴,a项错误

20、,“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题干中不能体现妇女的引领作用,故b项错误;“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题意同样没有体现,d项错误。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项。考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婚俗17.1875年10月11日申报刊载:“夫新报之开馆,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故其谋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是()a. 谋求义利兼顾 b. 追求商业利益 c. 开辟谋利途径 d. 关注时局政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表明义利兼

21、顾,故a项正确;与材料中“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故b项错误;与材料中“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时局政治,与题中“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18.“兹宣布,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影响了公共福利,并损害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了()a. 紧急银行法 b. 全国工业复兴法c. 财产税法 d. 全国劳工关系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

22、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反映的是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经济状况,面对“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让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19.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持续贬值。下表是19611987年的美英法三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混合经济”的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b. 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c. “新经济”的出现带来80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d. 减少政府干预导

23、致80年代中期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战后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发展的滞涨时期,为了解决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又进行了新的调整,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项正确。项说法,并不是“混合经济”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而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排除。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降低,排除。“新经济”的出现带来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20.“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

24、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a.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b. 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c. 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d. 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答案】d【解析】福利制度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之一,是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和财富的分配,d项正确。abc均与材料无关,排除。第卷(非选择题 共60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

25、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

26、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答案】(1)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

27、场和包买商出现。(3分)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3分)(2)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2分)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3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获取解读材料信息、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 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 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一一对应可以得出其特点为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

28、“ 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 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可以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2)本题考查获取解读材料信息、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表中数据变化可知三个时期gdp总量都要高于欧洲,第二项,人均gdp低于欧洲,由此可以得出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认识也可依据数字演变趋势得出来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明清经济明清经济的特点、世界地位22.坊市制是中国古代

29、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其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彖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政府还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

30、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定位材料二 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居州县郭内者为坊,郭外者为村,里、村、坊皆有正。里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 岑仲勉隋唐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汉唐时期坊市制度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答案】(1)特点: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政府监管。(2)坊市

31、制度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城市的治安与稳定;有助于城市整体规划;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赋役征收。坊市制度的消极影响: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自由。结论:坊市制度有双重作用,在前期以积极为主,后期以消极为主。【解析】【详解】(1)由材料“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居州县郭内者为坊,郭外者为村,里、村、坊皆有正”可见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是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政府对市、坊有严格监管。(2)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要围绕“汉唐时

32、期坊市制度的影响”而展开,分别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论述。积极方面主要是从便于管理而言,消极方面主要从压抑个体需要,不利于经济发展等方面归纳。23.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户主对家庭成员仍具有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管理的职能。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

33、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 孟庆芒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材料二 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 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家庭功能出现的变化,并

34、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社会条件。(2)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家庭关系的进步之处,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政治经济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的关系。【答案】(1)变化: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消失。社会条件: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器工业生产取代家庭手工生产。(2)进步:父权制衰弱;妇女经济地位提高;家庭成员逐渐平等;家庭情感增强。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英国议会民主化进程。【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

35、、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可以分析出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消失,也可以分析出发生这种变化的社会条件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器工业生产取代家庭手工生产。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可以概括出父权制衰弱;由“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可以分析出妇女经济地位提高;由“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可以分析出家庭成员逐渐平等;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

36、。”可以分析出家庭情感增强。第二问由“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由“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可以分析出有利于推进英国议会民主化进程。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一可知家庭关系的演变主要是工业革命推动的,可以概括出家庭演变是社会变迁的集中反映。材料一可以看出社会变迁促进了家庭演变,由材料二可知家庭演变也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由此可以得出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相

37、互促进。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对家庭的影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对妇女地位变化的影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的关系。24.“百年中国看上海”。在近代,上海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自鸦片战争后,从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一跃成为近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

38、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材料三 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当时,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

39、。 邢建榕近代上海不仅是商业性消费城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上海城市在1895年前后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上海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期间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上海城市阶级结构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社会政治带来的影响。【答案】(1)变化:从纯粹商业城市转变为现代工商业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2)表现: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轻工业为主。原因:抵制日货运动。(4分) (3)特点: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影响:为五四运动

40、(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解析】(1)依据材料一“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时间从晚清政府对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一战期间抵制日货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角度回答。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所涉及的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是目前高考中测试能力考查较好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中信息进行解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3. 五个步骤:读(审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