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8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程内容,内容索引,主干梳理 基础夯实,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高考感悟 预测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 基础夯实,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 。 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措施 农业:实行 ,农

2、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苏维埃政权,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商业:取消 ,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 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分配制等。 (5)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自由贸易,(6)评价 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3、 (1)背景 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粮食税,商品交换,(4)特点 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方面:在 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是列宁在总结

4、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为此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公有制,【图示明史】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 经过 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 ,逐步取消_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表现(特点) 实行单一的 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实行 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 。 主要以 管理经济。,工业化,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公有,高度集中,计划经济,行政手段,(3)评价 成就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

5、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 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 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法西斯战争,轻工业,计划经济体制,【归纳总结】斯大林模式,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 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措施 经济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 。 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

6、革,农业集体化,种植玉米,政治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3)结果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措施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 。,斯大林模式,重工业,(3)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 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 (2)措施 减少 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 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

7、庭农场。 (3)结果 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_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 。,停滞,所有制,指令性,政治领,域,苏联解体,【归纳总结】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考点一列宁时代社会主义探索,概念解读,1.租让制 租让制是指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即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森林区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资本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者资格获取利润。实行租让制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8、2.租借制 租借制是指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实行租借制的目的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1.多角度看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2)相同点 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作用:巩固了政权。,针对练1(2018合肥二模)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

9、的过渡方法。”这表明列宁 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列宁认为,在落后的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特殊的过渡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殊的过渡方法”是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故选a项。,考点二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

10、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概念解读,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原因 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

11、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点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 (1)不同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

12、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2)原因 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练2与右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加速发展战略,解析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的完整体

13、系不符,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不符,故b项错误; 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相符,故c项正确; 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与材料中严密体系不符,故d项错误。,家国情怀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与灵魂 苏(俄)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探索。尤其是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

14、产力的严重缺陷。且日益僵化。表明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灵魂。,素养感悟,考点三战后苏联改革,苏共“二十大” 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苏共“二十大”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概念解读,1.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2.二战

15、后苏联改革的缺陷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3)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针对练3(2018江西九校联考)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管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

16、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赫鲁晓夫不断调整经济行政区,领导经济建设的机构也不断改变,这说明其经济改革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操之过急,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中“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可知c项错误; 材料信息旨在强调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明确思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材料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

17、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获取材料信息,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

18、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要求:分析材料,找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 信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等措施。,材料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

19、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布哈林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拥护者,他在苏联工业化建设道路问题上与斯大林模式是相冲突的。 思考: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试答:,在发展途径上:布哈林主张全面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资金来源上: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

20、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在发展速度上: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史料一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是苏联工业化时期的一组海报。,认识史料的价值,图一工业化之路 图二纺织工业,史料二“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注: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史料三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

21、请访问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更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辨析史料:上述三则史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叙述。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史料一的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史料二出自官方编订的教材,政治色彩浓厚。史料三为法国作家亲自看到的苏联,评价较为客观,可信度比较高。 应用:(1)通过对以上关于苏联(苏俄)社

22、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研究,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史料一中宣传画全面准确地总结了苏联工业化成果 b.史料一中图二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不符 c.史料二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过上了美好生活 d.史料三中罗曼罗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家,其观点带有贬损苏联的色彩,(2)通过对以上史料的研究,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试答:,苏联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建设热情高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对农民剥夺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不高。 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高考感悟 预测演练,1.(2018课

23、标全国,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真题感悟,解析a对:根据材料中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将重点放在工业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2.(2018海南高考)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

24、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3.(2017课标全国,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材料信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被多次修改,体现了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 回忆录有主观性且被多次修改,记述未必准确,可信度

25、也未必比其他研究著作高,故a、b两项错误; 版本新旧与否与接近历史真相无必然关系,c项错误。,4.(2017课标全国,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

26、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 “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项错误。,5.(2016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1928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b项正确。,解析斯

27、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6.(2015课标全国,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

28、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 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 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7.(2014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1.(2018湖南六校4月联考,34)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

29、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这一做法造成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模拟通关,解析根据题干“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可以得出当时物资供应必须有供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买卖,导致市场上商品供应缺乏,物价上涨,故a项正确。,2.(2018“千校联盟”冲刺预测,34)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 a.推行第一个五

30、年计划 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 c.全面推行余粮收集制 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解析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281932年,故a项错误; 为适应苏联工业化战略要求,到1937年苏联普遍建立农业集体化,且挫伤了农业积极性,故b项错误;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严重损害了农民积极性,故c项错误; 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是其内容之一,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故d项正确。,3.(2018湖北仿真模拟适应性考试,34)如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a.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

31、习 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解析据漫画内容西方对1928年苏联提出的五年计划嘲笑而1933年在苏联成就面前低下头可知,苏联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体现了国家干预的优越性,故a项正确; 苏联漫画没有体现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 据材料“不切实际的幻想”可知西方对苏联进行了嘲笑,故c项错误; 美苏冷战是在1945年二战以后,与材料“1933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34)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

32、.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解析据材料“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结合西方经济危机可知不是经济原因,故a项错误; 据材料“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可知西方对苏联的情况是了解的,故b项错误; 据所学可知,西方发生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因加剧危机而受到怀疑,故c项错误; 据所学可知,苏联推行计划经济,严格控制思想和个人自由,因此西方人认为苏联“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故d项正确。,5.(2018厦门高三期末质检,21)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

33、自制烧酒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 a.公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 b.经济政策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c.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苏联民众,解析材料中的饮酒与俄罗斯农民的道德水平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历经了新经济政策到农业集体化政策,生产的粮食农民可以支配的非常少,故无法手工酿酒,故b项正确; 法西斯侵略苏联是在1941年6月后,故c项错误; 经济大萧条没有波及苏联,故d项错误。,6.(2018石家庄一模,35)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

34、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应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解析苏联解体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不是西方的和平演变,故a项错误; 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 苏联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的反应是敌对的、冷淡的,表明其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导向,故c项正确;

35、 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与材料的内容强调俄罗斯对教科书的审查表明重视意识形态的导向不符,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1.(2019衡水模拟)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探索建立新社会的尝试,它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样凝聚了一代人的记忆。二者遭遇挫折的共同原因在于 a.都以支持军事斗争为中心 b.都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c.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d.都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战争背景下)”实行的“非常政策”,以集中一切力量赢得战争,由于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战争结束后即遭

36、到国内工农力量的反对,随即为新经济政策所取代;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违背中国生产力水平和基本国情的情况下盲目变革生产关系的重大失误,因而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困难,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相符,故d项正确。,2.(2018昆明模拟)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许多

37、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这些决定 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 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农民在交纳固定的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符合“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故b项正确。,3.(2019新余市模拟)“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

38、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义务交售制,1,2,3,4,5,6,7,8,9,10,11,12,13,14,4.(2019郑州市质量检测)“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1,2,3,4,5,

39、6,7,8,9,10,11,12,13,14,解析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题中“商业正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相符,故b项正确; 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发展的内容,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a.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b.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c.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d.经济体制改革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5.(20

40、18濮阳二模,34)下图为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根据题目中柱形图的变化得出:从20年代到3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上升,从30年代到5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下降,a项表述不全面,故a项错误; b项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20到30年代经济增长是因为新经济政策,30到50年代经济增长率下降是因为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 d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b.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d.赫鲁晓夫改

41、革的必然性,6.(2018衡水金卷模拟五,34)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与“苏维埃代表会议”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c项错误; 材料最后的截止时间为“1921年”,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关联,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7.(2019郑州模拟)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

42、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体系日趋完备 b.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易于凝聚全国力量 d.商品市场基本畅通,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a项错误; 由题干地铁的开建,上百家企业参与其中并不能说明工程技术实现自给,故b项错误; 1951年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上百家企业参与其中这是计划的力量,故c项正确; 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市场流通不畅,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

43、,8,9,10,11,12,13,14,8.(2018济南模拟)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 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解析根据“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可知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故a项正确。,解析“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

44、需要量的0.9%”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成就显著,主要机械已经完全自给,故c项正确。,9.(2018怀化模拟)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1,2,3,4,5,6,7,8,9,10,11,12,13,14,10.(2019淄博调研)“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

45、破这一模式。”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给企业以部分权力 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与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侧重点不同,但没有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冲击,故a项错误; 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是农业上的措施,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b项错误; 给企业以部分权力是对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符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

46、解析戈尔巴乔夫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故c项正确。,11.(2018荷泽模考)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2,3,4,5,6,7,8,9,10,11,12,13,14,12.(2018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35)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

47、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到1990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但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13.(2018开封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