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_第1页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_第2页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_第3页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_第4页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志鹏,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第一节概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到肛门的肌性管道。 (口、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骨骼肌:口、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 平滑肌:其余的肌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吸收: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 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消 化,(一)咀嚼:咀嚼肌的有序收缩,反射活动 研磨食物 混合食物,促进淀粉酶的化学消化 反射性引起后续消化器官的活动,(二)吞咽: 食物由口腔经咽、食

2、管进入胃 的过程,是反射性动作 。,一、口腔内消化 (一)咀嚼与吞咽,一、口腔内消化 (二)唾液的分泌,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散在的小唾液腺 唾液的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液体 唾液的成分 :,水(99%) 无机盐 有机物(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黏蛋白,免疫球蛋白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刺激唾液分泌,交感神经引起分泌黏稠的唾液 副交感神经引起分泌稀薄的唾液,一、口腔内消化 (二)唾液的分泌,二、胃内消化,机械性消化:胃的运动 化学性消化:胃液,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生理意义: 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维持一定的胃内压,

3、有利于胃液渗入食团。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胃容积增大,胃内压无明显升高。 生理意义:更好地容纳和贮存食物。,1.胃的运动形式,蠕动(peristalsis): 食物入胃后约5分钟开始,每分钟约为3次。 每次可推送12ml食糜入十二指肠。 生理意义:磨碎;混合,有利化学性消化;推进,促排空。,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食糜由胃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后5min开始 胃排空的动力:胃运动。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 稀的、流体、颗粒小、等渗排空快 稠的、固体、大块的、非等渗排空慢 糖类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46h) 胃内食物量增加胃排空加快(由

4、于胃运动增强),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2.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酸性(pH 0.91.5)液体,正常成人每日 分泌1.52.5升。 成分:水,HCl,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 HCO3-,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的分泌,HCl的生理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环境 使蛋白变性,易于消化 杀菌 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排入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 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的分泌,2.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黏液-HCO3-屏障 黏膜屏障,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的分泌,3.消化期胃液的分泌,二、胃内消化 (

5、二)胃液的分泌,三、小肠内消化,机械性消化: 小肠的运动 化学性消化: 胰液 胆汁 小肠液,三、小肠内消化 (一)小肠的运动,1.小肠运动的形式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 生理意义: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化学性消化; 增加小肠黏膜与食糜的接触,并挤压肠壁以促进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有利吸收; 由于频率梯度,对食糜有弱的推进作用。 蠕动,三、小肠内消化 (一)小肠的运动,1.胰液的性质、成分,性质: 无色、无味、碱性液体(pH 7.88.4) 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 成人日分泌量1.02.0L 成分: 无机物:水分、HCO3-、Na+、K+、Cl-等 有机物:多种消化酶,三、小肠内消化 (二)胰

6、液的分泌,各种消化液中胰液的消化力最强。,肝细胞分泌胆汁,经肝管、胆总管直接排入十二指肠(肝胆汁),或由肝管转入胆囊管而贮存于胆囊(胆囊胆汁) 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易化作用 排泄作用,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苦味,金黄色,pH约为7.4。 胆囊胆汁因在胆囊中被浓缩,颜色变深(深棕色),成弱酸性(pH约为6.8) 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不含消化酶。,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盐: 肝细胞利用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胆汁酸经逐级转换,最终与Na+,K+结合形成胆盐,生成胆汁酸是人体清除胆固醇的主要途径。 胆盐是胆汁中参

7、与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成分。,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2.胆汁的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对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利胆作用 胆盐利胆(胆盐的肠肝循环),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性质: 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的混合液。呈弱碱性(pH为7.6),分泌量大,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03.0L,渗透压接近血浆。 成分:水分、无机盐、黏蛋白和肠激酶。,三、小肠内消化 (四)小肠液的分泌,大肠的主要功能: 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吸收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和K; 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最终将其

8、排出体外。,四、大肠内消化,第三节 吸收,一、吸收部位及途径,口腔、食管:基本无吸收(一些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可经口腔黏膜入血)。 胃:少量水、酒精及某些药物(没有绒毛,食物大多尚未被消化) 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营养物质;回肠主要吸收维生素B12和胆盐并作为吸收功能的贮备)。 大肠:水和无机盐。,为何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面积大:长约45m,有环状皱褶,绒毛,微绒毛。表面积200m2以上; 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合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约38h。,一、吸收部位及途径,吸收途径: 跨细胞途径 细胞旁途径 吸收机制: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一、吸收部位及途径,二、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的吸收,小肠黏膜通常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