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广东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新人教版_第1页
【步步高】(广东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新人教版_第2页
【步步高】(广东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新人教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概览春秋、战国汉代宋、明明末清初内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主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图示图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2)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3、“人之性恶”(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轻巧识记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4、;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四个思想派别:儒、道、法、墨。史料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解读该史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激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史料二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

5、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解读史料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该史料还体现出“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史料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韩非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解读史料表明,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

6、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史论1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史论2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

7、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史论3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1)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非子主张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4)韩非子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1(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

8、答案d解析解题时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与道家“无为”的政治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与儒家维护等级秩序的“礼”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墨家讲求实际功利与材料中“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不符,故c项错误。2(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儒家思想。题干中儒家的主张主要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义,必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体现了仁政思想。

9、3(2011广东高考)“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可得出孟子的观点: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轻徭薄赋、均贫富及贵民轻君的思想,故排除a、b、d三项。4“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

10、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答案a解析题目言论强调:国家弱则人民强,人民强则国家弱。这是“君民对立”的思想。认为治国的策略应该“弱民”,目的是为加强统治。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官员,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这是法家强调统治的一种权术和策略。故选a。“仁政”“憎恶权术”和“兼爱”的主张明显都不符合题意。5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部经典著作()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11、,家之本在身”d“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答案c解析据“热词”可知这部经典著作指孟子。a项反映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出自道德经;b项反映的是韩非子的思想主张;c项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符合孟子的思想;d项反映了荀子的“性恶论”。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另外,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要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切忌片面。如本题答案就侧重依

12、托材料中信息多角度思考论述,是依据“两材”的典型。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2内容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 注释:一春:春秋大一统。一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君神:君权神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二天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归纳提升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

13、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春秋繁露解读史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史料二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解读史料表明董仲舒提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史料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过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

14、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期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解读史料所持观点,主要反映了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并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进步。当然我们还应从儒家长期独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等消极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史论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

15、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1(2013重庆高考)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答案c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思想。其基本理论是“天人感应”、“君权神

16、授”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故答案为c。2(2013福建高考)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a解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3(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

17、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再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故选d项。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4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

18、体的协调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答案d解析“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儒学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一句,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故选d项。5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c解析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

19、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1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错误。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正确。秦始皇为巩固专制统治焚书坑儒,而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大一统而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二者都是思想专制的表现。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它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错误。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5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