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讲 世界气候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四讲 世界气候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四讲 世界气候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_第3页
高中地理 第四讲 世界气候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_第4页
高中地理 第四讲 世界气候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讲 世界气候大气环流一、教学内容及解析内容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典型例子;风的形成及对等压线的认识;在假设条件下分析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分布以及对气候和降水的影响。解析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后面气候类型判读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在分析成因和形成原理时还必须以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为基础。二、教学目标及解析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解析大气环流是

2、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世界气候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理时,没有一定空间思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并且要总结原理和分布规律。2. 对于简单的气压带风带图图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3在气压带风带

3、季节移动这一环节,要首先复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地图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移动图,初步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理。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前置性作业。准备教学所需气压带、风带图,便于直观教学。3教学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六、教学基本流程情境导入展示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布置作业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新课导入展示多媒体动画:全球大气的移动设计意图:用一个问题引入教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展示讨论课前预习师生活动: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案,一起讨论问题,教师引导分析,最终总结出答

4、案。1、分别画出近地面A和高空B的风向及受力。996100410121020476484492500B高空近地面 2、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或 B或 C或 D或3.下图中,环流系统正确的是( ) A.和 B.和 C.和 D.和4.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其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 带状气压区垂直气流图 例:等高面abcd近地面高空北北Q 读图回答5-6题。5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

5、温(T)( )APaPb;TaTb BPaPb;TaTb CPaPb;TaTb DPaPb;TaTb6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d地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 )A东风 B东北风 C南风 D西南风教师点拨并且给出正确答案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课前预习,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让学生总结形成原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三)课内探究探究一 单圈环流问题: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

6、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展示,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参考答案。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应用热力环流原理,并且分析假设条件的限制作用。探究二 三圈环流问题: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

7、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进行引导提问,共同总结形成原理及规律设计意图:通过逐一否定假设条件,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来解释三圈环流的形成,更有说服力,学生吸收更快。探究三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问题: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

8、、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3.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展示结果,教师总结归纳,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思路。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点的延伸,培养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能力,培养一种地理思考思维。(四)当堂检测【课堂练习】1.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 ) A.台风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 2.关于低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大约纬度060的对流层大气中 B.近地面是东北信风(北

9、半球)和东南信风(南半球)C.赤道附近为下沉气流 D.30纬度附近有上升气流 3.关于中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0纬度附近形成上升气流 B.60纬度附近形成下沉气流 C.近地面形成西风带 D.高空中形成信风带 4.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气候不具有( ) A.一年之中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特点 B.雨热同期特点 C.夏季易涝、冬季干旱特点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特点 5.地球上的气压带有: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同属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 ) A. B. C. D. 6.地球上近地面风带的产生,除全球性气温和气压的差异原因外,还有( ) A.月

10、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的影响 B.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影响 C.地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地球上各种地形分布的影响 7.7月亚洲大陆最重要的气压系统为( ) A.冰岛低压 B.印度低亚 C.亚速尔高压 D.夏威夷高压 8.关于东亚风向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吹东北季风 B.夏季吹西南季风 C.冬季处在亚洲高压(反气旋)东部 D.夏季处在亚洲低压(气旋)南部 八、教师总结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

11、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九、板书设计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三、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十、配餐作业A组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图中A处是 (高、低)气压,名称是 。 (2)图中B处盛行 季风,C处盛行 季风。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2.读下图,填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各字母所在气压带名称是:A. B. C. D. (2)在气压带之间画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注出各风带的名称。(3)极锋是哪两个风带的气流交汇而成的? 。(4)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的情况相反,北半球低纬环流近地面的风向将如何变化? 。B组1.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回答: (1)当地球位于A点附近时,阳光直射 纬线附近,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2)当地球位于C点附近时,受海陆分布影响,北半球气压带、风带被破坏,副热带高气压在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亚洲大陆形成 气压。 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3)受上述气压形势影响,此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多吹 风,即 季风。(4)在季风影响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 气候。(5)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的北缘常年吹 在此盛行风影响下,形成北大西洋的 (洋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