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基本理论,一、系统论 二、资源的经济学理论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第一节 系统论,一、资源的分布规律 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自然规律支配,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具有广泛性的一面,又具有不均衡性。如蕴藏于地壳之中的矿物资源,以及地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综合体系或系统。而各种自然资源本身也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各具特点、有规律地分布在世界各地。,1、地壳资源的分布规律,地壳资源即矿物资源,又称矿产资源。 地壳资源是指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的所有化学元素和矿物集合体的
2、总称; 矿物资源是指地球化学元素通过地质作用,相互结合成为结晶体的矿物集合体; 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的,采用现代生产技术,能够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矿物资源。这些矿物资源一般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存在形态。但大多数矿产是固体,而液体、气体矿床也都是埋藏在固体地壳之中,地壳中的矿物资源,随着地球各部分构造和化学元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地量分布规律。,地球是一个具有很小扁平率(1/298)的椭球体。 地核:物质最重(平均密度810),温度最高(5000),压力最大(318-360万大气压)。主要是铁质溶融液。 地幔:物质平均密度3.646(愈深愈重),温度很高(1200300
3、0 ),压力很大(50150万大气压),呈现为一种具有变形的弹性固体。元素组成主要为硫化物、氧化物带。 地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硅铝层,厚约20km,代表岩石是花岗岩;下部为硅镁层,厚约80km,代表岩石是玄武岩。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主要是亲石元素的硅酸盐化合物,即氧、硅、铝、钙、钾、锂、铷、铯、锶、钡、钛、锆、锰、钨、锡、钍、铀、铍、硼、氟、氯以及稀土元素等。,萨乌式金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一书中将地壳中各种元素的“理想”分布规律划成三种垂直带: 1、表层带:酸性的花岗岩带。拥有氢、氮、锂、铍、硼、氧、氟、钠、铝、(磷)、硅、钾、(钛)、(锰)、铷、钇、锆、铌、钼、锡、铯、稀土元素、(金)、镭、
4、氡、钍、铀等典型元素。 2、中部带:基性的玄武岩带。拥有碳、氧、钠、镁、铝、硅、磷、硫、氯、锰、溴、碘、钡、锶等典型元素。 3、深层带:超基性的橄榄岩带。拥有钛、钡、铬、铁、钴、镍、铑、钯、锇、铂等典型元素。,实际上,地壳中矿物资源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甚至达到这样的程度,即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拥有完全相同的金属矿床综合体的比较广大的地区。形成这种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是地球本身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使地壳中埋藏深处的深成岩隆起到地球表面,从而使人们在地壳表层能够看到和取得绝大部分的矿物资源。,2、生物圈资源的分布规律,由土地、水、气候和生物四大资源组成的生物圈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
5、重要物质基础。“整个生物圈资源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统一的系统生态系统。” 另一特征是具有地带性、区域性和不均衡性。,第二节 资源的经济学理论,一、资源经济基本问题 1、稀缺与经济决策 全部资源问题,在生态学看来就是“限制”,在经济学看来则是“稀缺”。 经济学上的资源有时称为生产要素,是用来生产物质财富和服务的基本投入物。,三种基本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即劳动:包括从简单劳动到具有最高技能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所有形式的劳动。 土地即自然资源:如土地本身、地下矿藏、野生植物和动物等。 资本:固定资产(厂房、机器、设备等)和流动资
6、本(资金、产品)。,经济财货与自由财货,物质财富和无形服务可以划分为经济的和自由的,但其中大部分是经济的也就是稀缺的。 经济财货:大部分的商品和劳务是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以满足某种需要的,相对于零点价格上的需求而言其数量有限,因此这些商品和劳务需要一个正值的价格,这类财货就称为经济财货。 自由财货:有少数财货在零点价格上的供给仍大于需求,这些财货就称作自由财货。例如,加拿大广阔草原上的空气、印度洋中的水、非洲海岸与世隔绝的沙滩上的沙子等。自由财货还可以是人们不想要的东西,如被污染的空气或水域。 如果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移动自由财货,或改变它们的状况从而使其变得更为有用,那么自由财货也可以变
7、为经济财货。如空调房中的空气,被处理净化了的污水,以及作为建筑的沙子,都属于经济财货。,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稀缺,这里的总需求包括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 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需缺,这称为相对稀缺。 无论是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都会造成该种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和供应的短缺,一般称为资源危机。 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越了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就发生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在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还未出现时,由于高质量的自然资源逐渐先被开采,余下的较低质量的自然
8、资源,其开采成本必然上升,当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超过其价值的时候,就发生了经济耗竭。,稀缺与价格,在运作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当资源稀缺时,其价格将上涨。反过来说,某种资源的价格通常反映其稀缺的程度,当然也反映出人们对它的评价。 随着经济耗竭的出现,报酬递减、生产成本增加,这就意味着在现有价格水平下生产者会对市场减少供给,因而价格上涨,直到再恢复到供求平衡。虽然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响应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但一般认为价格每上涨10%,大多数非燃料物的需求将降低620%(Tilton,1977)。 但是,价格并不一定总能反映某种资源的稀缺程度。例如,若某种资源的生产者能完全控制其供给,就形成垄断。于是他就可以
9、减少供给,人为地制造稀缺,提高该种资源的价格。 政府可通过各种手段刺激或控制某种资源的供给,从而在价格以外影响到资源的稀缺程度。,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供给:是卖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供给量一般随价格的升高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称为价格的运动。价格变动引起供给的相应的变动率称供给弹性。凡某物的价格有轻微变动就引起供给的大幅度增减,则称富弹性的供给;反之,某物的价格虽大起大落,但该物的供给不变或仅有微小的变化,则称无弹性供给。 需求:是买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需求量一般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
10、下降而增加,这就是需求的运动。价格变动引起需求的相应的变动率称需求弹性。需求者对某种产品或劳务之偏好的增强(或减弱)会使需求增加(或减少)。,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可得数量。全世界自然资源总数量是固定的,既非人力所能创造,也不会随价格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增减。如,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km2,其中,海洋占70.9%,合3.62亿km2;陆地占 29.1%,为1.48亿km2。 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由于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往往可用于多种目的,可以作为多种用途的供给。于是各种资源利用之间经常互相竞争和相互替代,当某种用途的需求增加,该用途的收益提高时,原供它用的
11、自然资源必有一部分会转作该种用途,使其资源的供给量增多,但不会超过其自然供给。这种在自然资源的供给范围内某用途的资源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供给,但供给弹性的大小除其他因素外还看接近自然供给极限的程度而不同。,影响自然资源经济供给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重要的有: 1)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2)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 3)其他用途的竞争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 6)交通条件的改善 7)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自然资源的需求,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有自然的和经济的两种概念。自然概念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或欲望)。经济概念则是指人们
12、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称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 1、自然资源的需要 指生活、生存、心理、欲望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决定这种需要程度的基本因素有:人口及其生活水平;自然资源本身的品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 2、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 满足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能力满足的需要是一种无效需求。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一般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影响因素有: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自然资源的需要;需要者的支付能力;自然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比价;自然资源与其他产品的比价;自然资源利用集约度。,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1、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 如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960万km2,可利用770万km
13、2,沙漠、戈壁、裸岩、寒漠、永久冰封等占20%。 可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3.9%,即133.5万km2(约20亿亩),已耕19.2亿亩(其中1亿亩不宜耕作),人均1.6亩。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5亩。我国耕地的经济供给已接近自然供给的极限。到2050年全国耕地约17亿亩,而人口将达18亿。 2、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经济机制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受供求定律的支配。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将会上升,需求小于供给,价格将会下降。但自然资源有所区别,其价格常常是由需求单方的运动决定的,需求越大,价格越高。价格中一般不包括生产成本。等级由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定。只会越来越稀缺。价格具有垄断性。,2
14、、自然资源的价值与价格,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是指“商品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据此,不同的商品得以交换。在这一语境中,价值相当于人作为主体的主观性或者价值取向,包括人的主观好恶、希冀、理想及其追求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价值的重要内涵是功用,相当于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当人们说某事物或某做法没有价值时,实际上指的是该事物在功利上失去或没有功用。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具有抽象性或概括性。它是对价值理解进行最高抽象的结果,它是对所有具体价值如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神圣价值等等的共同概括。它不仅关系到人的价值取向、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涉及价值存在的基本属性、不同形态,涉及价值范畴的
15、所有方面。,在我国理论界,价值界定的模式大体有四“实体说”、“属性说”、“关系说”和“意义说”。所谓“实体说”的基本意思是将价值等同于价值物本身;所谓“属性说”是认为价值事物的某种属性,最主要的是事物的“有用性”。“关系说”则是以人的主体需要为纽带说明价值的一种价值界定方式。“意义说”认为:价值就是事物向主体呈现的意义。我们认为,较好地界定价值范畴的只能是价值界定上的“意义说”。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认为天然的自然资源因没有劳动参与故无价值。 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在生产价格定价法和市场价格定价法中,原料即自然资源产品的
16、价格,只包括了开发资源的成本和利润等项内容,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 资源无价值的观念及其在理论、政策上的表现,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式开发和浪费,以致造成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价值论,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三部分:天然价值、人工价值和稀缺价值。 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是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之所以有这种价值,是因为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而且稀缺。这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饶度、质量和自然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劳动价值):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或多或少地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改变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它
17、们所居住地方的地貌、气候,甚至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自然资源上附加的这些劳动,就是自然资源的劳动价值。 附加劳动可分为:直接附加、间接附加、经济地理位置的改变、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开发条件的改善。 自然资源的稀缺价值: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资源,其价值越高。,(2)地租论,在经济学中,地租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是地主将土地出租给佃户,主佃之间有一种租佃契约,规定佃户按期缴纳租金给地主,这种地租称契约地租或商业地租。第二种是土地本身的价值带来的报酬,由于所有权转化到土地所有者手中,称经济地租和纯地租。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它是资本家或租地农场主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
18、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地租是超过平均利润即超过每个资本在社会总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中所占据比例部分而形成的余额。” 马克思特别强调的是:“为投入土地的资本以及作为生产工具的土地由此得到的改良而支付的利息,可能形成租地农场主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的一部分,但这种地租不构成真正的地租。真正的地租是为了使用土地本身而支付的,不管这种土地是处于自然状态,还是已被开垦。”,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地租的一种表现。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基础不同,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即级差地租与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是雇佣工人在肥力较好或位置较优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级差地租产生于两
19、种情况:(1)由于土地肥沃而使雇佣工人创造出超额利润。(2)由于土地位置有利而使雇佣工人创造出超额利润。 在第一种情况下,级差地租是把同量资本和劳动投入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地上,由于土地肥沃程度高低不同决定了工人劳动生产率不同,土地产量不同,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高于劣等地,单位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由此而形成的差额。这个差额是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显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由资本家经营土地而实现的,但是却要归于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地租的形式构成社会总产量分配的一个方面。,在第二种情况下,马克思说,级差地租是对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远不同而产生的。他指出,假定土地肥沃
20、程度相同,但距离市场较远的土地,不仅农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要耗费更多的运输费用,而且生产中必需的机器、农具、柴油、电力、化肥、农药等等生产资料从市场运到田间,也要付出更多的运输费用。所以,土地距市场越远,其个别生产价格越高,反之,土地距市场越近,其个别生产价格越低。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就是由距离市场最远的土地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因此,经营距离市场较近的土地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其差额就形成又一种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对土地连续追加投资造成的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引起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与级差地租虽然表现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
21、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级差地租是以土地肥力的差别和土地位置差别为形成条件,而级差地租是以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获得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为形成条件。马克思说:“级差地租是作为出发点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级差地租的运动,在任何一定的瞬间,都只是出现在这样一个领域内,这个领域本身又是级差地租的形形色色的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的形成,必须要以级差地租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对于劣等地来说,按照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是不存在级差地租的,即劣等地不能形成级差地租那样的超额利润。而对于级差地租来说,则是存在于一切对土地有追加投资并改变了劳动生产率的土地,因而包括对劣等地投资而
22、形成的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在他之前,经济学家是否认存在绝对地租的。 马克思认为,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取得的地租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不论好坏一律要求使用者支付地租,如果没有地租,那么土地宁可闲置,也不会让别人无偿使用。这种无论如何都要交纳的地租,是不同于级差地租的,这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取得也是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但又不同于级差地租得到的那些超额利润,它不是较好土地上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而是由农产品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高于一般生产价格
23、即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市场价格的昂贵并不是地租的原因,相反,地租是产品市场价格昂贵的原因。这是因为农业的剩余价值率高于工业的剩余价值率,这使得农业的较多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利润平均化,农产品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种超出的部分,扣除级差地租占有的部分,剩下的便形成绝对地租。 所以,马克思说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地租的源泉,土地私有权垄断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而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则是形成绝对地租的一个条件。,垄断地租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以外的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地租形态。它只存在于少量自然条件特别有利的土地上。比如,某
24、一块自然条件特别优越的土地,它能生产出质量特别好的茶叶,而这种土地又及其有限,因而所产茶叶的数量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质量特别好的茶叶,就可以按照垄断价格(它不但大大高于生产价格,而且也大大超过价值)来出卖。这样,茶场经营者便可获得一个超额利润,如果种植的土地是从土地所有者那里租来的,那么,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便会转化为垄断地租,由茶场经营者交给土地所有者。 作为垄断地租基础的垄断价格,与帝国主义时期普遍存在的垄断价格是不同的,后者是垄断资本家由于控制某种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绝大部分而人为地将商品价格提高到生产价格以上的结果。这种垄断价格只是一种个别的现象,它的高低,完全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
25、付能力决定,也就是说,购买者对某种商品的需要越迫切,支付能力越大,则这种商品的价格也就越高。因此,垄断地租是靠广大消费者来支付的,它是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3)自然资源价格,地租资本化:自然资源的价格就是各年地租现值的总和。 劳动价值资本化:人类劳动投入自然资源的价值,其价格可以根据生产价格理论:价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或利润 稀缺价值对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求关系上。 其他方法:市场比较法,替代成本法 自然资源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报酬递减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连续投入一种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品最初可能增
26、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必出现递减趋势。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当一个可变要素相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总产量的变化先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一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 其它投入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 最终会超过某一定点, 造成总产量的边际增加量(变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概念:联合国 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定义为 “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其
27、含义与我国经济学界的“持续、稳定、协调”中的“持续”不是相同概念。它的英文为sustainable,有“能支撑住的”“能忍受的”“可维持、继续的”等多种含义。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而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产生的。,1972年,增长的极限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专门文件中规定“可持续发展”的正式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21世纪议程,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得到了确定“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
28、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基础前提下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的总量和总体上的生态完整,实现社会持续进步。 基本内容:1)贫穷的根除,以便于制止资源的退化,同时要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2)清洁或更清洁的工艺以减轻环境污染;3)人口增长放慢,以便减轻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4)环境成本内在化,以便减少有害排泄物的流出和危险废物的处理,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资源破坏和污染方面都发生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自然资源的增殖和储量相协调,即保证人口的增长同生态系统不断变化的生产潜力协调一致;对可再生资源 (尤其是生物资源) 的利用程度要求
29、限制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并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努力降低耗竭速度和开发利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人类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做的七件大事:1),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做到的七件大事:1)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2)改善增长的质量,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的现状为代价的发展状况;3)千方百计地满足人们对就业、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要;4)把人口控制在可持续发展水平;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6)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7)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1)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2)资源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保体制; (4)稳定战略: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 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是系统论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巨系统。 2)人地关系理论 3)生态系统理论 4)资源环境价值论 5)经济学的理论和基本原理,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广州房地产租赁合同
- 2024包工包料私人建房合同
- 2023年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2023年阳春农商银行招聘考试真题
- 公文写作规范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物理化学2023年春季学期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3年文山州富宁县各乡(镇)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笔试真题
- 2024业务承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文字作品著作权转让合同
- 2024公寓管理服务合同
- 2023年益盟操盘手全套指标公式
- GB/T 5231-2022加工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 国共第一次合作-课件1
- 植物大战僵尸ppt
- 总规-百丈峰说明基础
- 统计学基础9-Excel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课件
-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课件
- 影视广告策划与制作课件
- 石粉含量试验(亚甲蓝法)
- 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 完整版课件
- 接地装置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