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_第1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_第2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_第3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_第4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纲要求全国卷五年考情1.群落的结构特征()2017卷T31,2016卷T31,2015卷T4,2014卷T6,2014卷T31,2013卷T32,2013卷T312.群落的演替()2014卷T30,2013卷T5,2013卷T32实验:(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无考题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对应学生用书第202页)识记基础梳理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特征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丰富度。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

2、种数目的多少。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4种间关系(连线)生物 种间关系图示(1)猞猁与雪兔a互利共生(2)稗草与水稻 b寄生 (3)蛔虫与人 c竞争 (4)大豆与根瘤菌D捕食 【提示】(1)d(2)c(3)b(4)a5群落的空间结构图甲图乙(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图甲:垂直结构,图乙:水平结构。(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图甲:植物分层:阳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图乙: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教材边角知识必修3 P72“资料分析”(1)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后

3、者由于而在二者的竞争中获胜。(2)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变化是。(3)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和某种杆菌比较,后者最明显的特点是。 【提示】(1)繁殖能力较强(2)弱强弱(3)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杂草。()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提示】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5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

4、因之一。()6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提示】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理解深化探究1下图所示的现象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请说明理由。【提示】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2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

5、,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考查种间关系1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

6、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根据题干信息“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知,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这种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C正确;种植农作物乙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因此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错误。2(2018菏泽市高三模拟)种群数量的波动具有周期性。如图是雪兔及与雪兔有关的几种生物在10年中周期波动的模型,其中猞猁喜食雪兔,但也以榛鸡为食。请结合图回答下

7、列问题:(1)第2年,雪兔数量增加到最大时,植物嫩枝会因雪兔的啃食而减少,次年的生产量也会受影响。进入下一年冬季时,雪兔的数量会_,这种调节方式为_。从食物链角度分析,雪兔的数量变化除与植物嫩枝数量的变化有关外,还与_有关。(2)第3年,榛鸡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是_,这对雪兔的数量乃至整个群落的稳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第8年,猞猁数量的下降和冬季食料植物的复壮影响了雪兔的_和_,这两种因素直接造成了雪兔种群数量回升并进入另一个循环周期。(4)雪兔的嗅觉十分灵敏,随时嗅到随风飘来的天敌气味,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_。解析(1)雪兔增多,植物嫩枝随后减少,而食物的减少又会导致雪兔数量减少,

8、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雪兔数量的变化除了与食物变化有关外,还与其天敌猞猁的数量变化有关。(2)猞猁喜食雪兔,但也以榛鸡为食,当第3年雪兔数量下降时,猞猁对榛鸡的捕食机会就会增加。(3)食物和天敌的数量变化会影响雪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雪兔的种群数量。(4)气味作为化学信息可以为雪兔和猞猁的“食”与“被食”提供信息,进而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1)下降(负)反馈调节猞猁数量变化(2)雪兔减少,导致猞猁对榛鸡的捕食增多(3)出生率死亡率(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混淆捕食与竞争(1)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

9、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2)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2混淆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关系简记:“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

10、食、竞争关系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C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A正确;据图可知,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乙是捕食,丙是竞争,噬菌体是寄生生物,B正确、C错误;根据丙图可知,开始时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竞争,后来一种生物消失,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考向2考查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成因3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中的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导学号:】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 B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的优势种

11、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D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正确;区域中,a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正确;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错误。4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D由图可知

12、: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由图示信息无法推断出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是否相同,D错误。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05 cm1179510 cm4201015 cm313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A表中的信息说明不同的土层中分

13、布有不同的生物,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正确;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B错误;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有些是消费者,有些是分解者,C错误;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说明该种群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并未下降,D错误。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对应学生用书第204页)识记基础梳理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演替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3演替的类型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的时间漫长经历的时间较短速度缓

14、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4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有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等(举一例)。(3)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填湖造地等(举一例)。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提示】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能会发生变化。2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3在退化林地上经过20年形成

15、自然恢复林属于初生演替。()【提示】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4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5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提示】从光裸的海底火山岩地演替成植被茂盛、风景优美的旅游岛属于初生演替。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7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理解深化探究1群落演替至森林阶段,其中还能找到灌木吗?说出你的理由。【提示】能。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一些种群被另一种更占优势的种群取代,而不是完全消亡,即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

16、代之”。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1所示,图2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1)请将图1中演替过程进行正确排序。【提示】图中正确演替进程为丁甲丙乙。(2)图1所示演替与火山喷发所在地的演替是否属于同种类型?请具体说明。【提示】该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它不同于火山喷发处的初生演替(两者的初始植被条件不同)。(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何变化?预计食物网复杂化程度会如何变化?【提示】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步提高,食物网趋向于复杂化。(4)图2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提示】由于甲曲线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甲应属于初生演替,乙曲线存在起始物

17、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5)火灾后森林发生的演替用哪条曲线表示?【提示】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与乙曲线相同。3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群落的演替及其类型1(2017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二模)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恢复力稳定性升高B存在过植被的地方,不能发生初生演替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D草地阶段找不到生活在

18、苔藓阶段的植物种类C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存在过植被的地方,若外界因素及自然的因素等使植被的繁殖体等不复存在,也会发生初生演替,B错误;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因此草地阶段也可找到生活在苔藓阶段的植物种类,D错误。2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相关判断错误的是()弃耕年数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马唐草1飞蓬草豚草2紫菀豚草3须芒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等硬木树山核桃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

19、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A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A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正确。1从起点上判断:(1)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2)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是次生演替。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1)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2)经历的时

20、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C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最后都可以演替成森林;处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考向2综合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等3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A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

21、初生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A群落中植物成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选项A正确;由于土壤条件、植物的根等存在,发生火灾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选项B错误;从图形分析,群落演替到一定阶段,三类植物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因此说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随时间到一定阶段后不再发生改变,选项C错误;从图形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各个时间段的优势种不相同,分别是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选项D错误。4图甲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22、:甲乙(1)海洋C中藻类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_。(2)森林B中的植被分布_(填“有”或“无”)水平结构。森林B中的动物_(填“有”或“无”)分层现象,其影响因素是_。(3)高山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各垂直带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这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4)若森林B因发生火灾而被烧毁,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演替,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乙中的_阶段开始。解析(1)海洋C中藻类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2)森林B中的植被分布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森林B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因素

23、是食物和栖息环境。(3)高山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4)若森林B因发生火灾而被烧毁,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由于有土壤和种子等条件,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乙中的D草本植物阶段开始。答案(1)垂直光照(光质)(2)有有食物和栖息环境(3)不属于(4)次生D如图为退耕还林后,不同年限的群落盖度(植物覆盖面积占地面总面积的比率)变化曲线。(1)总的来说,演替包括了两种不同类型,图中所示的为_演替,而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是_演替。(2)据图分析,退耕后此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总量将_(填“增加”或“减少”)。(3)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演替一定年限后,此生态系统比

24、原来耕地的结构更加_(填“复杂”或“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更_(填“强”或“弱”)。(4)人类可以毁林开荒,也可以退耕还林,这表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_。解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前者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后者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得以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总量增加,结构将更加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将更强。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1)次生初生(2)增加(3)复杂强(4)方向考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5、(实验) (对应学生用书第206页)原理流程1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实验关键1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

26、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2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避热”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3)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XX”,并记下其特征)。对点练习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

27、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 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 类群丰富度B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正确;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正确。2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1)进行土壤中

28、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_法。甲(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_,收集瓶中加入酒精溶液的用途是_。(3)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数量如图乙所示:乙土壤动物群落数量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单位面积土壤动物总数量在7月左右出现高峰的原因可能是_。(4)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般是_。其群落结构和数量与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关系十分密切。分析上图可推测,四种植被类型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的是_。解析(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

29、法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2)依据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的习性推出甲图的漏斗上方应加一个灯泡,这样可造成土壤上既有光又有热,从而使土壤小动物向漏斗下方运动,然后由收集瓶中的酒精杀死和保存小动物。(3)每年7月正逢盛夏季节,降雨充足,气温较高,加上此时土壤有机质较丰富,土壤动物会大量繁殖。(4)土壤中有机物是土壤小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据图分析,土壤中四种植被类型的小动物数量最低的是植被4,推知植被4的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 答案(1)取样器取样(2)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杀死和保存小动物(3)降雨充足,气温较高,土壤中有机质较丰富,动物可在这个季节大量繁殖(4)分解者植被4真题验收| 感

30、悟高考淬炼考能 (对应学生用书第207页)1(2015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项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项错误。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

31、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2(2015海南高考)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B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A项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项错误。森林群落属于比较高级和成熟的群落,存在各种种间关系,C项正确。绿色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其自身以及动物和微生物利用,D项正

32、确。3(2014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A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4(2013全国卷)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

33、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了解演替初始条件并根据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结合对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进行解答。(1)该演替是在原有的土壤、种子等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2)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呈负相关,即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3)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越多,对于阳光的争夺越激烈,植物分层越多且明显,而动物分层与植物分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