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伦理学的历史演进.ppt_第1页
第二章环境伦理学的历史演进.ppt_第2页
第二章环境伦理学的历史演进.ppt_第3页
第二章环境伦理学的历史演进.ppt_第4页
第二章环境伦理学的历史演进.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二章 环境伦理学的历史演进 2.1 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 2.2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2.3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2.4 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2,2.1 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 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与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紧密相关,它是人类在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对环境伦理思想的历史考察可追溯到最初的工业时期。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高度积累,同时在工业革命中获益最多的的几个国家,如英国、德国、美国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和工业城市的大气污染。为了维护生存权利,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环境保

2、护运动。各种主题的环境保护运动催生了现代的环境伦理思想。,3,(1)西方早期的资源保护运动 环境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对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的是19世纪的美国资源保护运动。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居世界首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对动力、原材料的需求,由此带动了采矿、林业、石油等产业的发展。美国人对自然资源的漠视态度和掠夺式开发,使美国的自然资源受到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如铁路建设和采矿消耗了大量的木材,从而使森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到了19世纪末,美国的森林减少了五分之一。森林的消失和人为的捕杀导致野生动物迅速灭绝。19世纪初,北美旅鸽约有20亿只,迁徙时的壮丽场面令人赞

3、叹。然而,仅仅过了一个世纪,它就在美国大地上绝迹了。,4,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这里的野牛有6000万头,到19世纪末,美洲野牛的数量已不足百头。在19世纪的美国人心目中,土地、森林和野生动物是不值钱的,他们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方式粗放经营,致使土地和森林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达到惊人的程度。这一问题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批评。,5,最早对美国资源无限论提出明确批评的人是GP马什。他在1864年出版的人与自然一书中指出:“事实上,公共财富在美国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去保护森林的,无论它是属于国家,还是属于个人。”他预言,人们若不改变把自然当作一种消费品的信念,便会招致自己的

4、毁灭。 此后,一批美国哲学家、文学家和博物学家受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及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开始对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模式进行批判性反思,他们赞颂自然界的和谐与完美,关注它们在迅速拓展的工业文明中的命运。在这些思想家中,对环境伦理学产生直接影响的莫过于亨利大卫梭罗和约翰缪尔。,6,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是美国超验主义文学运动的主要人物。他1817年生于波士顿附近的康科德镇,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一生无固定职业,却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爱好,并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漫游和观察自然。他一生中写作了20多部作品,大多是对自然的描绘和感受:其中瓦尔登湖被视为划时代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年轻

5、时追随爱默生,他的才气和思想受到爱默生的赞赏。在爱默生家呆了两年后,他回到康科德镇自己的家。此后,又独自一人进入康科德镇附近的瓦尔登湖畔,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经历对他的思想成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7,亨利大卫梭罗看待自然的立场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强调的是自然的整体性和活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共鸣。在他看来“地球不是一个麻木的惰性物体,它是一个实体,它有精神,是有机的,而且在精神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因此,他赞美自然规律,要求人们尊重自然法则,把自然当作自己的老师,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关系中去把握自然。在他眼里的自然是一个备受尊重的、并能与人交流的活生生的自然,树叶、小鸟、昆虫、土拨鼠以及芦苇都是具体

6、而生动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8,他不能接受科学对非人类生命的冷漠态度,更不能忍受以科学的名义对动物的杀戮。他指出,真正的科学家是靠着他的机体去了解自然,是与自然直接的交往,而不是靠推论和演绎。他坚信,人是生命共同体中的普遍一员,人既需要文化气质,又需要泥土气息,两种状态的结合,才能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一点在他对待文明与荒野的关系上表现得尤其深刻。,9,他赞美荒野,留下了“在荒野中保留着一个世界”的名言。他坚信,文明人可以从荒野中找回在文明社会失落的东西;可以从荒野中获得一种敬畏生命的谦卑态度,健全的社会需要在文明与荒野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今天,亨利大卫梭罗的思想已经成为激

7、进环境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来源。,10,19世纪未美国人已经开始关注资源管理与保护问题,但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以吉福特.平肖(1865一1946)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资源管理方式; 另一条则是以约翰.缪尔(18381914)为代表的超越功利主义的资源保护方式。,11,吉福特平肖是一个高尚的国家利益至上主义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家。他捐献出自己的家产,在耶鲁大学建立了吉福特平肖林学研究院。他爱树木,也爱荒野,但他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国家的经济。针对当时森林、牧场和荒野遭到毁灭性破坏情况,他提出了对国家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规划,目的在于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他对森林的了解就

8、像美国农场主对土地的了解一样,深知森林和庄稼一样能够种植、收获,带来利润。为此,他提出“科学管理、明智利用”的原则。他坚信,科学能够教导人们改造自然,使他们的方法更有效,收获更丰盛。,12,与吉福特.平肖的这种功利主义截然相反,约翰.缪尔是一位更侧重美学价值的自然保护主义者。他认为,人们既需要面包也需要美,人们应当努力地维护野山森林保护区和公园的美丽、壮观,并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它们,使它们进入人们的心中,从而在人的内心激发出一种维护自然景观的审美要求。这种审美观超越了人的生理要求,使人能够发现自然在经济价值以外的价值。约翰缪尔身体力行,进入山林,用身体和心灵去感受自然。因此,他反对在国家公园和

9、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任何有经济目的的活动。,13,约翰缪尔与吉福特平肖曾经是好朋友,但他们的观点却不一致。吉福特平肖赞同在森林保护区放牧,约翰缪尔则坚决反对,最后两人关系破裂,并出现了以吉福特平肖为代表的资源保护主义与以约翰缪尔为代表的自然保护主义的两军对垒,在自然和资源保护问题上进行了多次交锋。最典型的例子是19071913年的黑齐黑齐辩论。 黑齐黑齐是约塞米特国家公园内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山谷。旧金山市当局几次提出要在山谷南部建立水库,以便解决市内居民的用水问题,但因约翰缪尔和塞拉俱乐部的反对而未成功。,14,1903年和1905年,这个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受到当时的内务部长的反对。他的原则是禁

10、止在国家公园内进行实用性的建设工程。但吉福特平肖却认为,黑齐黑齐水库可以建设得不影响它的景观:约翰缪尔和约翰逊曾写信给罗斯福,罗斯福在回信中表示,他很愿意保护约塞米特国家公园,但必须服从公众舆论。约翰缪尔决定诉诸舆论,他发表文章,公开谴责那些企图把一切都要变成美元的人。,15,当时一些很有影响的群众组织,如美国公民协会、妇女俱乐部总联盟,以及野生动物保护者都站在他一边。黑齐黑齐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运动。尽管公众的舆论、著名的报刊,如国家、独立、世界动态、以及纽约的时代、世界等100多种报刊,都反对黑齐黑齐水库的建立,但官方的功利主义保护政策仍然坚定不移。,16,1913年,国会上下两院都批准了黑

11、齐黑齐水库建设计划,约翰缪尔原寄希望于总统的否决也失败了:长达6年的黑齐黑齐辩论就此画上了句号。 在黑齐黑齐水库的斗争中,民间的自然保护一方虽然失败了,但在斗争中他们的力量却在不断壮大:如塞拉俱乐部、阿巴拉契亚山俱乐部、奥杜邦协会、荒野协会、全国野生动物联盟相继成立和壮大。民间团体自然保护运动日益浩大的声势,还促进了政府从法律和政治权力角度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黄石国家公园、约塞米特国家公园、雷尼尔山国家公园的建立;黄石法案、阿迪龙达克森林保护法、国家公园法的出台。,17,19世纪的资源保护主义和自然保护主义,虽然两者都强调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价值观和保护目的却截然不同。 资源保护主义的主张

12、是“科学的管理,明智的利用”,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严格地说,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源管理方式,它要保护的不是自然生态体系,而是人的社会经济体系。尽管如此,这种功利主义的资源保护思想在进入20世纪后一直是资源保护运动的基本原则。,18,(2)环境伦理学说的提出 就在美国的资源保护论者和自然保护论者激烈争论的时候,身处非洲丛林诊所的法国著名人道主义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人对其他生命的责任和义务,并明确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他认为,到目前为止,所有伦理学的最大缺陷,就是相信它们只需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只涉及人与人的行为,只对人讲道德,是人际关

13、系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是不完整的。,19,敬畏生命的基本伦理要求就是,人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在阿尔贝特史怀泽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他指出:“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 “道德的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只是在具体情况和必然性的强制下,他才会作出区别。,20,由此,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原则。他写道:“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

14、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这意味着“只有保存和促进生命的最普遍和绝对的合目的性,即敬畏生命的合目的性,才是道德的。”,21,“敬畏生命”的伦理不是寻求某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内在的德性追求。因此,敬畏生命的伦理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信念,一种要求人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并把这视为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的内在信念。,22,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思想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却是以一种与科学全然不同的方式展现了生态学家关于生物共同体的思想。他从基督教中获得信念,把基督教的博爱、仁慈用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中,以至于我们把他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看成是

15、基督伦理的继续。但他的思想决不是基督教所特有,在东方的伦理思想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信念。,23,“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在当代的意义在于,它把人的德行,如爱、奉献、同情、同乐等等作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要求人们在行动中放弃利己主义,把实现个人精神和道德的完善作为文化的根本目标。,24,在美国,约翰.缪尔的自然保护思想为奥尔多.利奥波德所继承和发展,他创立的“大地伦理”使他成为了“发展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最有影响的大师”和新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的“先知”。,25,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思想在其一生中经历了重大的转折。在耶鲁和西南部工作期间,他一直是吉福特平肖的热情追随者。他从古福特平肖那里吸收了功利主义的思想,

16、对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有利”和“无利”的功利主义管理原则深信不疑。然而,当他面对西部因过度放牧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才开始意识到,土壤的侵蚀,不能只简单地归结于自然的变化,人的行为(对土地的不明智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26,他写道:“水、土壤、动物和植物一个真正息息相关的结构,被我们一起破坏着。”因此,他打算将生态学中的“群落”概念,扩展成“大地共同体”概念。他呼吁在人与共同体的其他组成部分以及整个大自然之间建立一种伦理关系。 20世纪30年代以后,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逐渐成熟,并在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一书里的“大地伦理”一章中得到了完善。,27,其伦理思

17、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地伦理扩大共同体的边界 大地伦理把土壤、水域、植物和动物看成是一个整体。“大地是一个共同体。这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大地是可爱的且应受到尊重。这则是伦理学的一种扩展。”他主张把道德权利扩大到动物、植物、土壤、水域和其他自然界的实体,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这是生物和自然界应有的权利。大地伦理学则要求人们“热爱、尊重和赞美大地,高度评价它的价值(内在价值或固有价值)”;它提出的是“超越并高于自利的责任”,“没有良知,责任便会毫无意义;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把社会良知从人扩展到大地。”,28,( 2)大地伦理学改变人在自然中的地位 大地伦理在扩大了共

18、同体边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地位,使人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转变到其中的普通一员和公民。这意味着,人类应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共同体。,29,(3)大地伦理学的基本道德原则 奥尔多利奥波德曾明确指出:“一件事情,当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这里说的“和谐”是指这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协调的关系;“稳定”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复杂结构,使其能够具有发挥自我调节和更新的功能;“美丽”则是指一种超越了经济利益的更高的审美意识。在奥尔多利奥波德看来,和谐、稳定和美丽是大地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三个要素,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19、30,在美国自然保护历史中,功利主义者的自然保护来自利益的驱动,而非功利主义的自然保护却来自审美意识,从亨利大卫梭罗到约翰缪尔都是如此。 他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奥尔多利奥波德。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和生态意识与他的前辈颇为相似。亨利大卫梭罗是在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展现出他的生态意识和审美意识;约翰缪尔是在进入内华达山和约塞米特国家公园后才达到了生态意识与审美意识的结合;而奥尔多利奥波德则是在自己的农场中把这种意识有机地融会到了一起。,31,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著述并不多,他的一些重要论文收录在沙乡年鉴一书中。尽管如此,他却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在现代环境

20、伦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在这方面的声誉今天还很少有人与之媲美。虽然,他只用沙乡年鉴一书结尾部分25页的短小篇幅对大地伦理作了扼要阐述;他所获得的巨大声誉也归功于这25页的内容。尽管如此,20年后,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一论述却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激进的环保主义运动的思想火炬。” “现代环境伦理学之父或开路先锋”,32,“20世纪60和70年代新的资源保护运动高潮的摩西,他颁布了律法,却没能活着进入希望之乡”。 “现代环保主义运动的真正祖师爷” 把沙乡年鉴称为“现代环保主义运动的一本新圣经。” “预见到把伦理学扩展成生物伦理学” 的思想先锋,33,在奥尔多利奥波德之前,道德扩展主义伦理学的大多数辩护者关注

21、的几乎都是有机个体,并且主要是高等动物。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成就,是沿着这一道路走到了它的逻辑终点关注生态系统、环境或“大地”。对他来说,有机个体,包括个人,在重要性上总是低于他所说的“生物共同体。” 尽管在道德主义的伦理学方面,奥尔多利奥波德有许多思想前辈,但我们仍然有理由认为,他的思想是现代生态中心主义或整体主义伦理学最重要的思想源泉。,34,2.2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阿尔贝特史怀泽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环境伦理思想为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却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 工业化带来了一些问题,这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1962年,一位名叫蕾切尔卡逊的美国生物学

22、家,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这是她历经4年的调查结果。她向当时还没有心理准备的公众讲述了DDT等杀虫剂对生物、人和环境的危害。在此之前,人们对DDT等杀虫剂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一直毫无察觉。正是蕾切尔卡逊这个人和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拉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序幕。,3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化在西方的加快和在全球范围的展开;工业文明的内在矛盾日益加深。20世纪60年代,环境运动在西方世界的迅速倔起,它与和平运动、反种族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结合在一起,激烈地冲击着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向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挑战。生态问题的产生表面上看是当代人的行为的失当,但背后有其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6,196

23、8年美国生物学家保罗埃利希出版了人口炸弹一书,书中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口过剩。18世纪马尔萨斯的名著人口原理。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它的第一份全球问题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经济增长导致环境危机。 巴里.康芒纳认为现代技术才是罪魁祸手。 联合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价值导向也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联合国的行动标志着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它表明全球共同关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议题和世界性的主题,全球一致行动保护环境成为世界性的潮流。,37,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通过了保护

24、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和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26条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38,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大会有178个国家代表团、11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会议通过了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四个重要文件,成为新时代举世瞩目的事件。,39,生态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针对具体破坏环境的行为,到70年代在观念和制度层面上的全面反思,思想主题经历了一种深刻的转换。 在伦理学的历史,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哲学或环

25、境伦理学,常常是哲学家或伦理学家们忽视的领域:“传统的道德哲学很少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产生了环境伦理学。有趣的是,环境伦理学产生的动力不是来自伦理学内部的推动,而是社会对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深层反思的结果。,40,促使哲学家们全力投身于发展环境伦理学的原因是日益增长的环境危机意识。1971年,美国乔治亚大学的哲学教授布莱克斯通在该校组织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第一次哲学会议,这次会议成为了“发展一种环境伦理的哲学序幕”。这次会议的文集哲学与环境危机虽然迟至1974年才出版,但这却是哲学界最早关注环境问题的记载。布莱克斯通在“伦理学与生态学”一文中指出,“拥有一个可生存的环

26、境”是人所拥有的一种新的“人权”,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健康和可生存的环境,个人作为自由和理性的存在物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如平等、自由、幸福、生存、财富)就得不到实现。,41,因此,他呼吁把“拥有可生存的环境”的权利作为使人的生命得到实现的必要条件来捍卫。其他哲学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42,1972年 动物、人与道德:关于对非人类动物的虐待的研究 “树木拥有法律地位吗?” 1973年 浅层的与深层的、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明确区分了环境运动中的浅层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浅绿与深绿) 1973年 “需要一种全新的、环境的伦理吗?” 1974年人对自然的责任:生态问题与西方传统

27、1975 “存在着生态伦理吗?”,43,随着对环境伦理学问题的讨论迅速变热,环境伦理学出现了自己的学术期刊: 著名的环境伦理学杂志1979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创刊。此后一些新的学术期刊陆续出现,农业与环境伦理学杂志(加拿大)、地球伦理学季刊 (美国)、环境价值观(英国)、深层生态主义者、号角、物种之间及伦理学与动物等相继创刊。一些权威的哲学杂志,如伦理学、探索、哲学也发表大量讨论环境伦理学的文章。,44,哲学家们开设了环境伦理学课程,有的大学还可以攻读这个专业的学位。许多教科书和专著都为环境哲学这一全新领域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帮助,如生物伦理学(1979)、环境伦理学(1983) 伦理学与环境(

28、1983)、关心环境的伦理学(1983)、根植地球:环境伦理学新论(1984)、深层生态学 (1985)、走向荒野的哲学(1986)、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及其人对大自然的义务(1988) 1989年底,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发起成立了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该学会会员如今已遍布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45,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重新反思了西方文明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探讨了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与环境主义价值观是否相容问题,如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屏弃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强式观点。在对待人的问题上,把人的概念延伸到了未来的世代,认为道德不仅要

29、关怀现在的人,也应关怀尚未出生的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作为某种弱化。,46,第二,把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了动物,如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 把道德关怀的对象延伸到有感觉能力的高等动物是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的基本要求。动物解放论者辛格指出,把动物排除在道德考虑之外与把黑人和妇女排除在外如出一辙。他从功利主义伦理原则出发,论证了有感觉能力动物的道德地位。而动物权利论者汤姆雷根则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义务论传统,提出了动物天赋地拥有道德权利的观点。这两种学说立论根据不同,但主旨都是为动物福利辩护,因此又称为动物福利论。从道德扩展的角度看,动物福利论是伦理学

30、由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转变的第一步。,47,第三,系统地阐述了人对所有生命所负有的义务,如生物中心论。 生物中心论伦理思想最初由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但他并没有提供充分的理论说明。美国环境伦理学家泰勒把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思想作了严格的理论论证,使生物中心论伦理学能够立足在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他所建构的一套完整的生物中心论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尊重自然”的伦理学。,48,第四,系统阐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人对物种及生态系统所负有的义务。 对这些问题的阐释直接导致了生态整体论的出现。生态整体论的经典表述是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后经JB克里考特的阐释,发展出一种整体论的主观价值理论。霍尔姆

31、斯罗尔斯顿依据自然主义立场,综合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建立了一种客观价值理论。深层生态学家则从东方传统的整体主义形而上学中引申出一种生命圈平等主义。大地伦理思想的重新被重视和深层生态学的出现标志着环境伦理学开始由个体主义向整体主义伦理转变。,49,(3)环境伦理学的发展趋势 环境伦理学明显的发展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范围日益拓展,研究内容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其中,从而使之逐渐从学术的边缘走向中心。 第二,环境伦理学的包容性和交叉特征日益明显。环境伦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必然涉及这种关系中的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经济

32、和宗教等领域观点、立场和方法的运用。,50,第三,各种环境伦理学流派之间的沟通与整合意愿明显增强。 上述各种环境伦理学理论,包括人类中心论、动物福利论、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整体论以及建立在这些理论之上的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学、生物区域论和基于东西方宗教传统之上的各种观点,都代表了环境伦理学流行的理论倾向。每一个理论倾向都代表一个学者群体或“学派”: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都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某个方面提出的,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构成了各流派沟通与融合的前提。,51,第四,从理论走向实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伦理学一直关注着环境实践问题,尤其是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

33、来,环境伦理学就力图实现将理论与环境保护实践、环境决策、环境管理更加紧密的结合。国际环境伦理学会将更加关注与环境决策、环保实践和全球环境合作等有关的伦理问题。,52,第五,站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环境伦理学,为环境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寻求新的灵感,探索新的路子。 拓展环境伦理学的领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环境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努力实现环境伦理学与主流哲学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二是探讨后现代思想与环境伦理学的关系。 第六,走向全球环境伦理学。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质决定了它的解决必然是全球行动。因此,挖掘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环境伦理资源,实现各种环境伦理智慧的对话与沟通,建构某种具有全球视

34、野的环境伦理学,一直是环境伦理学家们努力的一个方向。,53,2.3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常常被称为“天人关系”,这是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哲学命题,各家学说对此均有论述,其中以儒、道、佛三家为最。正是在对“天人关系”的阐释中,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54,(1)道家的生态智慧 道家哲学是以自然主义为取向的,以老庄为代表,道家哲学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它尊“道”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整个哲学体系由“道”展开。 道家主张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反对把等级贵

35、贱观念用于自然界,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焉。” 这表明道家并非消极地看待人在自然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是认为人也是其中四大之一,这四大应该彼此尊重,协同并进。,55,(2)儒家的环境伦理意识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从根本上讲与道家是一致的。它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日标。但在对待自然的具体态度上,儒道是有差异的。道家追求返璞归真,反对以人力加之于自然。儒家则不同,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但它也看到了人的生活与自然的

36、依赖关系,因此,它在肯定人道本于天道,“赞天地之化育”的同时,又肯定人为万物之灵,主张尽人事以与天地参。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56,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即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儒家提倡“取之度”、“用之有节”、“量入为出”。尽管这些主张多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考虑,但客观上促进了自然保护。儒家要求人们珍惜自然给人类提供的生活之源,祟尚勤俭节约,历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道德规范。,57,(3)佛学“尊重生命”的博爱意识 在佛教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

37、体。佛教强调“一正不二”,即生命主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佛教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所有生命大慈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教制定了“不杀生”的戒律,以宗教信仰的形式确立了尊重生命和保护生命的伦理。,58,在今天看来,虽然佛教的信仰并不能解决人类对生物的保护问题,但佛教的道德信条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尊重,对于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却无疑是有价值的。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儒、道、佛家的生态伦理智慧虽产生于遥远的古代,但它都具有跨越时代的永恒价值,环境

38、伦理学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建构现代环境伦理学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59,2.4 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通常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产物,并当然地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当时国内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尚未形成。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现出来,引起一些思想敏锐的学者的关注,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由此起步。,60,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孕育阶段、80年代的探索阶段和90年代环境伦理学诞

39、生与快速成长的阶段。 由于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早于我国,并已出版了许多学术专著。为了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学术界从70年代开始,就有选择地引进和介绍西方与环境伦理学的相关著作。学者们在介绍、整理和解读西方环境思想资料的基础上,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此时研究已经起步,虽然步伐缓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但它毕竟为我国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方向。,61,20世纪80年代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过度干预自然的结果,这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们对自然界的行为等问题,

40、其结果必然深入到对自然界是否具有价值、人类是否要对自然界讲道德问题的探讨。这些问题最后引起了学术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大讨论。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重新审视,吸引了一批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哲学家进入环境伦理学领域。开始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生态学揭示的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尝试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62,其次,关于自然界的价值论研究。 1987年余谋昌发表生态学中的价值概念一文,提出了自然界除了具有作为人的手段(工具)的价值外还具有内在价值的观点,人类不能仅仅从人的尺度进行评价。让自然界服从人的主观目的,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点。我们需要承认自然界自身

41、具有内在价值,这就是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从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出发,主张把道德权利的概念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的其他实体。可以说,对自然界价值的研究架起了直接通往环境伦理学的桥梁。,63,再次,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学术界在对国际学术前沿跟踪了解的过程中受此介绍影响,环境思想和理论研究在中国也渐渐成为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来,国内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迅速兴起,这在更高的层面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与道德关系,其中所蕴涵的环境伦理思想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64,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艰难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