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专题 4.ppt_第1页
实验专题 4.ppt_第2页
实验专题 4.ppt_第3页
实验专题 4.ppt_第4页
实验专题 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专题,类型一:显微观察类,一、注意问题,(1)取材 (2)材料的处理:浸泡、染色、解离等。(例:有丝分裂) (3)注意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保 持生活状态,二、各实验的比较,三、实验相关的具体问题:,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实验原理:(略) 考点推测:高倍镜的使用过程及注意事项,1.如下图所示:甲图中表示目镜,表示物镜,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组合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

2、倍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实验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考点提示: (1)实验原理: (2)取材: (3)材料的处理: (4)细胞的生活状态:,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观察的细胞为死细胞,浸泡、烘干、水解、染色,选取无色细胞,注意: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是混合使用的。 (2)HCL在本实验中具有两种作用;注意其它实验中其作用; (3)实验现象只能说明细胞质中含有RNA,细胞核中含有DNA,考点推测: (1)NaCl溶液,盐酸溶液,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的作用; (2)实验现象及相应结

3、论。,下列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基绿和毗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毗罗红 B.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 D.浓度为9的生理盐水可保持动物细胞形态,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显微镜中可以看到细胞质为绿色 B.用8的盐酸目的之一是使DNA与蛋白质分离,利于染色 C.酒精灯烘干载玻片,主要目的是迅速杀死细胞,防止细胞死亡时溶酶体对核酸的破坏 D.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红

4、色的RNA分子,实验三: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考点提示: 叶绿体 线粒体 (1)实验原理: (2)取材: (3)材料的处理: (4)细胞的生活状态:,注意:(1)观察的细胞器都不是静止的(2)对比两者实验过程(如:选材、染色、浸泡的环境),考点推测:1、选 材 2、健那绿染色特点,下列关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在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中,呈蓝绿色的是线粒体 B经过健那绿染色的线粒体仍然可以维持活性 C观察叶绿体时,制作的菠菜叶肉细胞临时装片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 D高倍镜下观察到的是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下列关于用高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

5、的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牙签消毒、实验前漱口都是为了保证该实验的准确性 B.制作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0.9的NaCl溶液,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C.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活细胞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D.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线粒体有两层磷脂分子层,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考点提示: (1)实验原理: (2)取材: (3)材料的处理: (4)细胞的生活状态:,渗透吸水和失水,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原生质层),浸泡,活细胞,注意:(1)实验无需染色(2)可利用低倍镜观察(3)质壁分离时选取的溶液浓度不能过高(4)细胞壁也有伸缩性,考点推测: 1

6、、选材2、吸水失水的条件3、实验的应用(例:判断细胞的死活、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溶液中的溶质植物的需求等),将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1分钟后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 B.将视野中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原生质会逐渐复原 C.实验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存在显著差异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宜作为该实验的实验材料,7. 新鲜的叶类蔬菜表面常残留水溶性有机农药。现取同一新鲜蔬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的纯水中,每隔一定时间测定细胞液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细胞吸水,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B. B

7、点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C. BC段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原生质层恢复到原来位置 D.此曲线说明有机农药溶于水中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同学们多注意本题,实验五: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考点提示: (1)实验原理: (2)取材: (3)材料的处理: (4)观察细胞的生活状态:,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判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时期,根尖分生区细胞(能持续分裂的细胞),解离、漂洗、染色,死细胞,注意: (1)实验观察细胞为死细胞需要观察多个细胞才能了解整个细胞周期 (2)实验操作顺序及相互关系 (3)观察到的细胞大多处于分裂间期,考点推测: (1)实验中操作名称及顺序(2)关键操作的目的(3)细胞的生

8、活状态,某小组进行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主要起固定作用 B.碱性染料毗罗红(派洛宁)可用于染色体染色 C.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D.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考点提示: (1)实验原理: (2)取材: (3)材料的处理: (4)观察时细胞的生活状态:,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持续分裂的细胞,低温处理、卡诺氏液中浸泡、酒精冲洗、有丝分裂观察处理,死细胞,注意;诱导染色体加倍还可用秋水仙素、染色用苯酚品红、需要对比正常细胞与加倍后的细胞,考点推测:1、实验

9、原理 2、各种试剂作用 3、其它诱导方法,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 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体验制备细胞膜,考点提示: (1)实验原理: (2)取材: (3)材料的处理: (4)观察时细胞的生活状态:,渗透吸水,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清水中浸泡,由活细胞到死细胞,注意:实验中需要利用显微镜观察吸水涨破的过程,考点推测:1、选材及原因 2、吸水涨破的条件,

10、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红细胞作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 C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类型二:物质提取和鉴定类,鉴定类实验注意事项:,(1)取材 (2)鉴定试剂的选择及实验现象 (3)多注意不同物质鉴定过程的对比,碘液,斐林试剂 (班氏试剂),双缩脲试剂,苏丹,苏丹,蓝色,砖红色,紫色,橘黄色,红色,脱色的叶片,含糖量高的 白色或近白 色的植物组 织,尿液, 血浆,豆浆,牛奶 ,鸡蛋清, 蛋白质类酶,花生种子,注意: (1)还原糖的种类。(2)叶片脱色可用酒精(3

11、)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使用的区别 (4)蛋白质鉴定利用其肽键所以也可以用来鉴定 多肽 (5)脂肪鉴定有两种方法。,考点推测: (1)选材(2)各种化合物的鉴定试剂及相应的实验现象 (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使用的区别,1.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选用花生检验细胞中有脂肪存在时需要使用显微镜 B.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滤液中加人斐林试剂,就会呈砖红色 C.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大豆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加热呈蓝色 D.萌发时间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的O2量基本相同,2.分析下列,可推测 A.甲溶液含有淀粉 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

12、粉 D.混合溶液含有淀分酶,叶绿素提取分离实验,考点提示: (1)原理: 提取: 分离: (2)取材: (3)试剂及作用: (4)结果:,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有机溶剂中。,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 扩散的速度不同。,新鲜的绿叶,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碳酸钙、层析液,层析后出现四条色素带(胡黄ab),注意:(1)各种试剂用量会对实验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实验中过滤时用单层尼龙布 (3)注意实验中一些细节(滤纸条制备、画滤液细 线、层 析过程) (4)色素带的宽窄和位置与色素含量和溶解度有关,考点推测: 1、实验原理 2、试剂作用及各种试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实验现象及产

13、生的原因,3.如图表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B四种色素均可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乙 D发黄菠菜叶中色素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4.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入2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处理 A B C SiO2(少量) + + + CaCO3(少量) + + 95%乙醇(10毫升) + + 蒸馏水(10毫升) + 注:“+”表示加;“”表示不加。 试回答: (1)A处理

14、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 (2)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 (3)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A、B、C各有几条色素带?,第三类模拟调查类实验,本类实验注意的问题,1、调查群体的选择 2、调查方法的选择 3、调查数据的处理,实验一:人群中遗传病的调查,考点提示: 发病率 遗传方式 1、调查群体: 2、调查方式: 3、数据处理:,注意:本实验中选择调查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考点推测:1、调查遗传病类型的选择 2、调查人群的区别 3、遗传病遗传方式的推断,全部人群,患病家庭,研究家庭系谱,随机取样,分类统计,汇总计算,1.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

15、实践活动,以下调查方法或结论不太合理的是 A.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B.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C.为了更加科学、准确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D.若调查结果是男女患病比例相近,且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考点提示: 1、调查群体: 2、调查方式: 3、数据处理: 统计方法,考点推测:调查方式的选择及区分,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注意:1、本实验包括两个调查内容(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

16、2、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小动物,.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考点提示: 植物 动物 1、调查群体: 2、调查方式: 3、数据处理:,分布较均匀,体型较大活动能力强,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多次调查求取均值,调查种群的种群密度,注意:调查取样要随机取样、数据处理过程中所得种群密

17、度常会出现误差,考点推测: (1)种群密度调查方式的区分选择 (2)数据处理及误差的分析,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据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C.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第四类探究性实验,第四类探究性实验,生物实验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另一类是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验证这种

18、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摩尔根的果蝇实验,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探究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实验的一般过程:,例:黄花吸引蜜蜂(现象)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结果:,结果,黄花吸引蜜蜂的原因是什么?,花的香味(化学信息),原理:可以用彩纸做花与真花对比来吸引蜜蜂,材料装置: 试验方案: 预测结果:,彩纸,黄花,蜜蜂,、在一个环境中,放上大小相同,颜色 相同的真花和假花,各居一旁。、放入 蜜蜂。观察蜜蜂是否靠近真花。、若 靠近真花则花香味是吸引蜜蜂的原因之一。,

19、1、如果蜜蜂只靠近真花则香味是吸引蜜蜂的原因。 2、如果蜜蜂两者都靠近则香味不是吸引蜜蜂的原因。,注意:探究实验的结果根据实验的原理分析或推测其可能的情况,并将所有可能的结果和结论一一列出。探究性实验回答的基本模式:如果(若)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则(说明)相对应的实验结论。,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对照性原则:指实验设计中需设计对照,获得实验结论。 (2)、单因子变量原则: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只能有一个不同变量。,实验组:是接受实验(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 处理的对象组。,设置对照实验的作用: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

20、力。,(1)对照原则: 考点提示: 1、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2、明确对照组的作用,练习.为了研究胰腺的胰液分泌调节,某人从实验狗甲的一段小肠上刮下黏膜,将该黏膜放入稀盐酸中浸泡,把过滤后的适量提取液注入实验狗乙的静脉,结果引起实验狗乙的胰液大量分泌,并由此得出“小肠黏膜中存在促进胰液分泌的某种物质”的结论。分析这一实验与结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上述实验能否得出该结论,为什么?,不能。缺少对照实验,即未排除稀盐酸的作用,2)如何设置对照组,其最可能的实验结果如何?,直接将等量的稀盐酸注入实验狗丙的静脉中,结果不引起实验狗丙 的胰液大量分泌。,对照实验的类型: 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

21、对象组。例:P78 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条件的处理,给对照组另一种条件的处理。 相互对照:指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例:P91 自身对照: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P61,掌握对照性原则的注意点: “编号”; 实验处理会用“适量”一词; 对照组 会用“等量”一词,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2)、单因子变量原则: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相

22、比较只能有一个不同变量。,变量的种类: 实验变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自变量) 无关变量:可能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 反应变量:由实验变量引起的实验现象变 (因变量)化(是观察记录的实验结果)。,某生物学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而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光照 20 充足 暗室 20 不充足 在这一实验设计中,应该改正的错误是: A. 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向阳的地方 B. 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黑暗的地方 C. 两个花盆的温度不应该一样高 D. 两个花瓶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实验注意问题: (1)变量: (2)对照组设计: (3)实验设计: (4

23、)结果的预测:,实验一: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以升高温度对淀粉酶影响为例),考点提示: (1)变量: (2)对照组设计: (3)实验设计: (4)结果的预测:,温度(自)、反应颜色变化(因)、PH等(无),相互对照,将酶放在不同温度(等温度梯度)的环境中催化反应对比实验结果,如。则无影响 如。则升高温度促进活性 如。则升高温度抑止活性 如。则酶的催化具有最适温度,注意:本实验鉴定反应多用碘液,利用蓝色的深浅来判断反应的快慢,考点推测: (1)实验原理的分析 (2)实验试剂的选择 (3)实验的设计及变量的控制 (4)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对实验的处理如表所示。对该实验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