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寄乡情,能不话鸭蛋_第1页
忆儿时,寄乡情,能不话鸭蛋_第2页
忆儿时,寄乡情,能不话鸭蛋_第3页
忆儿时,寄乡情,能不话鸭蛋_第4页
忆儿时,寄乡情,能不话鸭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忆儿时,寄乡情,能不话鸭蛋 端午的鸭蛋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山东阳信洋湖中学 李清翠【我解读】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故乡,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思乡,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思乡情更浓,什么能解这游子思乡情?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这样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无独有偶,19岁便远离家乡高邮的汪曾祺,最不能忘却的也便是故乡的事物。端午的鸭蛋便是汪曾祺故乡食物中的较为特别的一中,是故乡的事物六篇系列散文唯一一篇在食物前面加限定的文章。那么,这是一枚是一枚蕴藉着作

2、者怎样情怀的鸭蛋呢?这是一枚让“我”满怀故乡自豪感的鸭蛋。鸭蛋让他乡人对“我”“肃然起敬”;鸭蛋在袁枚随园食单里有名,让“我”“与有荣焉”;鸭蛋“质细而油多”,让“我”爱之不已。家乡的鸭蛋有名,好吃,有特色。被文坛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的汪曾祺说起自己家乡的鸭蛋,真叫一个兴味盎然,津津乐道。或幽默调侃,或抑扬结合,或庄谐结合,或文白间杂,或对比,或造型。这诙谐幽默的调侃大有不讲理之势,而这“不讲理”让人倍感率真亲切,让人想起王安忆所语:“汪老简直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这是一枚满载“我”的童真童趣的鸭蛋。“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挑淡青壳的、好看的、秀气的鸭蛋,装在姑姑或姐姐

3、打好彩色丝线的络子里,挂在胸前,成为孩子们“心爱的饰物”。饿了,掏出来吃时,敲去空头,吃光蛋黄蛋白,洗净蛋壳,捉来萤火虫,装在蛋壳里,糊上一层薄罗在空头,闪闪的发光,真是“好看极了!”。一系列的动词的使用,一系列的玩法,小小的鸭蛋趣味横生。好玩有趣的“端午的鸭蛋”怎能不让儿时的“我”痴想:囊萤映雪故事中的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儿时已远去,耳顺之年的汪曾祺对那份童童心趣童真回味绵长,难忘却:“用萤火虫照亮了来读书,而且一直读到天亮,这能行吗?”。此处,读者似乎看到了一位老人正满腹疑惑,转瞬间有孩子般领悟“车胤读的是手写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五号字,大

4、概是不行的。”的情形,不觉哑然一笑。正如汪曾祺在71岁那年重印自选集的时候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还是个挺可爱的人,因为我比较真诚”。这还是一枚让“我”不由得追忆故乡美好风俗人情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中,唯一只写了一种食物的,也是唯一在食物前面加限定的一篇散文。众所周知,汪曾祺对民俗有所钟情,他认为:“风俗是一个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风俗中保留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体现着这个民族独有的“感情”。 而吃咸鸭蛋正是家乡端午节的一种风俗。打络子挂鸭蛋、玩鸭蛋是家乡端午的一种风俗,那么家乡还有哪些风俗呢?“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梭子,做香角子;贴符,喝雄黄酒; “有一个

5、风俗不知别处又不:放黄烟子”;“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奇怪的是,在这段“端午的风俗”叙述中,竟然没有人尽皆知的赛龙舟,插艾蒿和吃粽子!难道高邮没有这些几乎各地通有的端午风俗吗?细读文段,发现了“其余的都记不清了”的话外音:“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的红一道绿一道的”,“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小孩子点了黄烟子”,“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这些“风俗”是40年代高邮孩子们过端午时爱看的、爱玩的、爱吃的,是追忆。并运用儿童的视角,童稚化的口吻,表现出这些风俗所饱含的家乡人对孩子、对生活美好的期望

6、和追求。汪曾祺说:“故乡和童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枚小小的“鸭蛋”同时承载了这两大主题,还有钟爱的风俗,能不话之!【我设计】本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其中后者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所以教学本文从语言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主问题“这是一枚怎样的鸭蛋?”展开教学,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并进一步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的语言特色,学习传神的写法。 3、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重

7、点难点1、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2、 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导入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故乡,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我们都学过或读过很多思乡的诗词文章,例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人说童年是人类精神的故乡,童年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关于童年的回忆,我们学过(沈复的童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那么,有没有一样东西既能解游子的乡情,又能回味童年,使心灵得以憩息、营养。 板书:端午的鸭蛋2、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此他

8、讲究语言艺术,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平淡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端午的鸭蛋原载雨花一九八六年第五期,是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散文中的一篇。汪曾祺爱美食,钟情风俗。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 风俗中保留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体现着这个民族独有的“感情”。同时在他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中,以“吃”为题材的站了较大比重,被文坛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 二、感知文本,体会语言特色1、读准字音,积累语词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生字词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在书上为生字注音。2、默读课文,勾画揣摩、批注汪曾祺从小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

9、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那么,在本文体现出了作者哪些的语言追求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并说一说理由及特色。 3、课堂预设及指导淡淡的幽默我对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指导:有些嗔怒的称自己为“穷地方”,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不大高兴”在情绪上先压抑一下自己,吊一吊读者的胃口而后引用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意思?)来容对家乡的一枚寻常咸鸭蛋的感情,“文白间杂”句让人忍俊不禁,幽默诙谐,其乐无穷。追问:“我们”能去掉吗?(表现出自豪和亲切之情)我在苏南、浙江,对方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指导:

10、“肃然起敬”是十分恭敬的意思; “肃然起敬”与“咸鸭蛋”有点调侃,却也很自豪,读来也有淡淡的幽默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二、 品味鸭蛋,领悟情感学习“家乡咸鸭蛋”部分1、品味鸭蛋,领悟情感过渡语:这到底是一枚怎样的鸭蛋呢?让年近六旬的汪曾祺如此饶有兴趣,念念不忘呢?我们语言幽默的的2、3段入手。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家乡的咸鸭蛋)讨论:这是一枚 的“咸鸭蛋”,让“我” (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回答)课堂预设:这是一枚让外乡人对我“肃然起敬”的咸鸭蛋,让我自豪。这是一枚有圆圆两个黄的咸鸭蛋,让我惊奇不已。这是一枚确实好的咸鸭蛋,让我对他乡鸭

11、蛋是在瞧不上。这是一枚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名的咸鸭蛋,让我“与有荣焉”。 这是一枚质细而油多的咸鸭蛋,让我喜爱不已。 这是一枚吃法多样的咸鸭蛋,让我垂涎欲滴。这是一枚蛋黄是通红的咸鸭蛋,让我不屑北京的浅黄色蛋黄的咸鸭2、品味语言“平淡而有味”的特点过渡语:汪曾祺曾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2、3段的语言有淡淡的幽默味,还有没有其它的“味”呢?如风味、韵味、情味、趣味、回味、余味、醇味、隽味、嚼味、妙味、玩味、滋味课堂预设及明确:文中穿插的朴素的“大白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就

12、是生活味。疑问句(3个)和感叹号(共8个)的使用,增添了语言的趣味。 “吱”:拟声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那种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的表现出了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要读出传神的功效。这其实是一种夸张,也是一种惊喜的表现。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可以说是“余味”绕梁,三日不绝。教师小结:家乡的鸭蛋,有名,好吃,好看,有特色,作者用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心中的喜爱、赞美和自豪。赏玩“端午的鸭蛋”过渡语:“家乡的咸鸭蛋”已让汪曾祺爱不自胜了,那么,“端午的鸭蛋”是否还有什么更特别的呢?端午的鸭蛋, 。课堂预设:端午的鸭蛋,有挑头,要挑淡青壳的,秀气的,有情趣。端午的鸭蛋,装在络子里,挂

13、在对襟的纽扣上,是孩子“心爱的饰物”。端午的鸭蛋,好玩,有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端午的鸭蛋,让儿时的“我”质疑“囊萤映雪”的故事,让现在的“我”寻觅这“质疑”的答案。教师小结:端午的鸭蛋,是作者美好的儿时回忆,满载着童心童趣。领悟“端午的风俗”1、汪曾祺钟爱风俗,文章写到:“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 鸭蛋络子 ”。“兴”字说明挂鸭蛋、玩鸭蛋,是作者家乡端午的一种风俗,那么,作者家乡的还有哪些风俗?明确:家乡端午风俗:系百梭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2、在这些风俗中为什么没有人尽皆知的插艾蒿、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呢?你怎样认识汪曾祺笔下的这些风俗?追问

14、:贴符,正如汪曾祺所说“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明确:这些风俗是作者对儿时家乡过端午回忆,是儿童的视角,是孩子们爱看的、爱玩的、爱吃的、有趣的。这些民俗包含的是家乡人对孩子、对生活美好的期望和追求。由此可见,这还是枚让汪曾祺追忆故乡美好风俗人情的鸭蛋。四、品评文题,探究文思教师引导:课文首先写“端午的风俗”,其次写“家乡的鸭蛋”,最后写“端午的鸭蛋”,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呢? 在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中端午的鸭蛋是唯一只写了一种食物,并且食物名称前面加限定的,其他的都像这篇咸菜茨菇汤一样,直接以食物的名字为题目。(投影出示咸菜茨菇汤全文)同时,而不是以“鸭蛋”为题呢?课堂预设及明确:这鸭蛋承载了作者太多的情感,对风俗,对家乡,对童年,而在这些情感中作者最难以释怀的是“端午的鸭蛋”所蕴含的童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