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 翁思义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_第1页
自动控制理论 翁思义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_第2页
自动控制理论 翁思义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_第3页
自动控制理论 翁思义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_第4页
自动控制理论 翁思义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方框图的等效变换和信号流图及梅森公式,微分方程、拉氏变换和传递函数,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电气环节的负载效应及其传递函数,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实现方法,引 言,数学模型的定义:,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建模方法:机理分析法、实验法(系统辨识),类型: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等,白箱法,黑箱法,第一节 微分方程、拉氏变换和传递函数,一、 微分方程的建立 方法与步骤总结: (1)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 (2)从输入端开始,按信号传递遵循的有关规律列出元件微分方程; (3)消去中

2、间变量,写出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4)整理,输入量项=输出量项。,例 编写RC 电路微分方程,(1)确定输入、输出量为ui 、u0,(2)根据电路原理列微分方程,(3)消去中间变量,可得电路微分方程,这是一个线性定常一阶微分方程。,例:写出RLC串联电路的微分方程。,例:图示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位移系统。试列写质量m在外力F(t)作用下位移x(t)的运动方程。 解:由牛顿运动定律有,式中 F1(t)是阻尼器的阻尼力, F2(t)是弹簧反力,比较: R-L-C电路运动方程与 M-S-D机械系统 运动方程,相似系统:同一形式的数学描述可以代表不同的实际系统, 这些系统具有相同的输入输出特

3、性; 对于不同的实际系统,只要其数学描述相同,则 分析和设计的思路、方法及过程也基本一致。,1、定义:设函数f(t)当t=0时有定义,而且积分存在,则称F(s)是f(t)的拉普拉斯变换。简称拉氏变换。记为: f(t)称为 F(s)的拉氏逆变换。记为:,二.拉氏变换,线性性质:,微分定理:,积分定理:(设初值为零),时滞定理:,初值定理:,2、性质:,终值定理:,几个重要的拉氏变换,3、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步骤 (1)考虑初始条件,对微分方程两端进行拉氏变换; (2)求出输出量的拉氏变换表达式; (3)求输出量的拉氏反变换,得到输出量的时域解.,例2:求解微分方程,这个推导属配方法和查表法,心中

4、要有公式,解.,解.,三、传递函数,1、传递函数的定义:,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 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 换之比。 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其中 y 为系统输出量,r为系统输入量,mn 在初始情况为零时,两端取拉氏变换:,传递函数的零点,为传递函数的极点,移项后得:,上式中Y(s)输出量的拉氏变换;R(s)输入量的 拉氏变换; G(s) 为系统或环节的传递系数。,传递函数的两种表达形式,a.传递函数的零极点表示形式为,b.传递函数的时间常数表示形式,2、传递函数的性质,传递函数的概念只适应于线性定常系统。 传递函数只与系统本身的特性参数有关,而与输入量变化无关。

5、 传递函数不能反映非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运动规律。 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阶次低于或至多等于分母多项式的阶次。( mn) 只能描述一个输出与一个输入之间的关系。 许多不同的物理系统具有完全相同的传递函数。,3.传递函数的求法,例1 RC电路,(1)当u1为输入,u2为输出时:,(1) 根据微分议程求传递函数,例2 RLC电路,取ur为输入,uc为输出,系统微分方程为:,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2) 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求取-复阻抗法,无源网络通常由电阻、电容和电感组成。,复阻抗法: 依据电路理论复阻抗概念有,电阻R的复阻抗为: ZR=R,电容C的复阻抗为: ZC=1/CS,电感L的复阻

6、抗为: ZL=LS,C,u(t)= i (t)R,i(t)=,i(t)=,i(t)=,电阻、电容、电感的复阻抗,例题: 求下图所示电网络的传递函数G(S)。,C2,R2,R1,C1,u1,u2,解: 将电源等效为复阻抗电路, Z1=ZR1ZC1/(ZR1+ZC1)=R1/(R1C1S+1);,Z2= ZR2+ZC2 =(R2C2S+1)/C2S;, G(S) =U2/U1= Z2 /(Z1 +Z2),=(R1C1S+1)(R2C2S+1)/(R1C1S+1)(R2C2S+1)+ R1C2S,注:请用“传递函数定义法”求解该例题。,第二节、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典型环节有比例、积分、惯性、振荡、

7、微分和延迟环节等多种。以下分别讨论典型环节的时域特征和复域(s域)特征。时域特征包括微分方程和单位阶跃输入下的输出响应。s域特性研究系统的零极点分布。,比例环节又称为无惯性环节。k为放大系数。实例:分压器,放大器,无间隙无变形齿轮传动等。,典型电路,二、积分环节:,积分环节实例:,R,C,理想微分,一阶微分,二阶微分环节,特点:反映输入的变化率,有超前作用,常用来改善动态性能,注:微分对信号的高频噪声很敏感,实际使用时通常加惯性环节,三、微分环节,典型电路,式中,式中:,实例,微分环节实例,四、惯性环节,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有 ,可解得: ,式中:k为放大系数,T为时间常数。,惯性环节实例

8、很多,如图所示的R-L网络,输入为电压u,输出为电感电流i,其传递函数,式中,惯性环节实例,两个实例:,惯性环节实例,五、振荡环节:,时域方程:,传递函数:,上述传递函数有两种情况:,当 时,可分解为两个惯性环节相乘。 即:,传递函数有两个实数极点:,振荡环节分析,分析:y(t)的响应过程是振幅按指数曲线衰减的的正弦运动。与 有关。 反映系统的阻尼程度,称为阻尼系数, 称为无阻尼振荡圆频率。当 时,曲线单调上升,无振荡。当 时,曲线衰减振荡。 越小,振荡越厉害。,若 ,传递函数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传函可写成:,对阶跃输入:,解: 当 时,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所以:,解得:,例:求质量-弹簧-阻

9、尼系统的 和 。,振荡环节例子,其传递函数为:,六、延迟环节:,又称时滞,时延环节。它的输出是经过一 个延迟时间后,完全复现输入信号。,第三节 电气环节的负载效应及其传递函数,2.无负载效应的环节:环节是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如果环节的输出信号仅决定于输入信号及环节本身的结构和参数,而与环节的外接负载无关,则称为无负载效应的环节;反之,如果缓解的输出信号还受外接负载的影响,则称为有负载效应的环节。,一、负载效应:,1.负载效应:环节的负载对环节传递函数的影响,称为负载效应。,3.加载隔离放大器可消除环节间的负载效应。,二、复阻抗,由电路中的无源元件或有源元件构成的环节,称为电气环节。,电

10、阻R的复阻抗为: ZR=R,电容C的复阻抗为: ZC=1/CS,电感L的复阻抗为: ZL=LS, 复阻抗法: 依据电路理论利用复阻抗直接求得传递函数。,电气环节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大多数运算放大器是由下述三个元件的电路连接成一个系统: 具有高放大系数、高输入阻抗和低输出阻抗的反相放大器; 由外接阻抗构成的输入回路; 由外接阻抗构成的反馈回路。,三、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环节,运算放大器为无负载效应的环节,1.反号器,2.比例器,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环节,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环节,3.加法器,4.积分器,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环节,5.微分器,6.实际微分环节,第四节 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及其传递函数,注意

11、:图230(43页),第五节 系统方框图的等效变换和信号流图及梅森公式,一、方框图和方框图的等效变换,1.方框图,在控制工程中,为了便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常将各元件在系统中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用图形来表示,即方框图和信号流图。,方框图又称动态结构图,是描述系统各组成元件之间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图形,它表示了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方框图的组成,2、方框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典型连接方式及等效变换,(1)串联及等效,(2)并联及等效,(3)反馈及等效,R(s),Y(s),(4)引出点的移动,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的倒数方框,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方框,(5)综合点的移

12、动,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的倒数方框,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方框,相邻综合点之间可以随意调换位置,注意:相邻引出点和综合点之间不能互换!,例:试简化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二、信号流图,信号流图是一种表示线性化代数方程组变量间关系的图示方法。信号流图由节点和支路组成,(一)信流图的基本术语,1、输入节点:只有输出支路,没有输入支路的节点称为源点,它对应于系统的输入信号,或称为点源节点。 2、输出节点:只有输入支路,没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阱点,它对应于系统的输出信号,或称为陷点。,3、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点也有输出支点的节点称为混合节点。,4、通路:从某一节点开始沿支

13、路箭头方向经过各相连支路到另一节点(或同一节点)构成的路径称为通路。 5、开通路:与任一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称为开通路。 6、闭通路:如果通道的终点就是通道的起点,并且与任何其他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称为闭通道或称为回路。 7、回路增益:回环中各支路传输的乘积称为回路增益。 8、前向通路:是指从源头开始并终止于汇点且与其他 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道,该通道的各传输乘积 称为前向通路增益。 9、不接触回路:如果一信号流图有多个回路,各回环之间没有任何公共节点,就称为不接触回路,反之称为接触回路。,(二)信号流图的性质,(1)信号只能按箭头表示的方向沿支路传递;,(2)节点上可把所有输入支路的信

14、号叠加,并把总和信号传送到所有输出支路;,(3)具有输入和输出支路的混合节点,通过增加一个具有单位传输的支路,可把其变为输出节点,即汇节点;,(4)对于给定的系统,其信号流图不是唯一的。,(三)信流图的绘制,1、由方程组绘制信流图,首先按照节点的次序绘出各节点,然后根据各方程式绘制各支路。当所有方程式的信号流图绘制完毕后,即得系统的信号流图。,绘制信号流图时,只需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小圆圈标志出传递的信号,便得到节点;用标有传递函数的线段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便得到支路。,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例2.设某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绘制信号流图,三、及梅逊公式,为从源接点到阱接点的传递函数(或

15、总增益); 为从源接点到阱接点的前向通路总数; 为从源接点到阱接点的第条前项通路总增益; 为流图特征式; 为流图余因子式;,为所有单回路增益之和; 为每两个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的回路增益的乘积之和; 为每三个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的回路增益的乘积之和; 等于流图特征式中除去与第 条前项通路相接触的回路增益项(包括回路增益的乘积项)以后的余项式。,例1. 用Mason公式求传递函数,前向通路,无不接触回路,回路,例3. 用Mason公式求传递函数,前向通路:,回路:,不接触回路:,L1L3 , L1L4 , L2L3 , L2L4 , L3L5 , L4L5,第五节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

16、实现方法,直到现在,比例积分微分(Propotional Intigrate Differential, PID)控制由于它自身的优点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基本控制方式。优点有:,(1)原理简单,使用方便。,(2)适应性强。,(3)鲁棒性强,即其控制品质对被控对象特性 的变化不太敏感。,一个大型的现代化生产装置的控制回路可能多达一二百甚至更多,其中绝大部分都采用PID控制。,一、常规控制器的类型及动态特性,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器和被控对象构成一个闭合回路。两种情况: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加剧被控对象流入量和流出量的不平衡,从而导致控制系统不稳定; 负反馈则是缓解对象中的不平衡,这样才能正确地达

17、到自动控制的目的。,自动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和控制器组成。,1.比例控制器(P控制器),比例控制是指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t)与其偏差输入信号e(t)成比例,即,工程中还习惯用增益的倒数表示控制器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例控制的特点,动作快,能使过程较快的达到稳定,有差控制:处于自动控制下的被控过程在进入稳态后,被控量不可能与给定值绝对相等,它们之间一定有偏差。,静态偏差随着比例带的加大而加大,尽量减小比例带。然而,减小比例带就等于加大控制系统的开环增益,容易导致系统激烈振荡甚至不稳定。,2.比例积分(PI)控制器,利用P控制快速抑制干扰,利用I控制消除静态偏差。动态方程:,传递函数:,阶跃

18、响应曲线如图所示。,积分控制作用的特点是能使控制过程为无差控制,PI控制引入积分消除静态偏差的同时,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为保持原来的衰减率,PI控制器的比例带必须适当加大。 即:牺牲一定的动态品质以换取好的稳定性。,3.比例微分(PD)控器,PD控制规律的动态方程:,因理想微分物理上无法实现。实际上采用的PD控制器传递函数是:,传递函数:,PD控制器的阶跃响应为,响应曲线如右:,稳态时,de/dt=0,PD控制器的微分部分输出为零。与P控制一样,PD控制也是有差控制。,4.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器,描述PID控制规律的动态方程:,传递函数:,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有三个可以调整的参数、Ti和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