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1页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2页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3页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4页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外贸学说、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相互需求原理、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国际贸易理论的组成: 1、传统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一般由富国提出,主张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该部分的理论又可细分成宏观与微观两部分,宏观部分到目前仍不能形成系统的学说,因此主要的理论学习集中在微观理论部分。 微观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机会成本论、相互需求论、要素禀赋论、里昂惕夫之谜等。 2、保护贸易理论 一般是由贸易劣势国主张,这些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对经济发达国有利,对经济落后国会产生阻碍发展的不良后果。 主要理论有:保护关税论、保护幼

2、稚工业论、对外贸易乘数论、中心外围论等。,第一节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一、重商主义及其对外贸易学说 1、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所重的“商”是对外经商,其学说是对外贸易学说,但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思想学派。 2、重商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重商主义于15世纪产生,全盛于16世纪及17世纪上半叶,它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后在英、法两国得到发展。 早期的重商主义代表学说货币差额论 主张禁止金银外流,在贸易上少买多卖,甚至只卖不买,实质是防止货币外流的外贸政策。,晚期的重商主义外贸学说贸易差额论 反对早期的观点,认为那样会阻碍贸易交流,因而主张外贸富国,提倡保

3、持贸易顺差。 3、重商主义的思想主张 理论学说: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积累财富,而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外贸顺差;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输入,追求贸易顺差。 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 1、货币政策 2、对外贸易垄断政策,3、奖出限入政策 4、保护关税政策 5、发展航运业政策 6、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三、理论评价 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资源的静态观,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获利是建立在另一方的损失之上。因为他们只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没有将通过分工和贸易所获得的财富包括在财富之内。 重商主义具有的积极意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了最初的

4、考察;指出贸易富国;认识到货币具资本职能;政策上提供了关于国家干预外贸的一系列主张。,第二节 绝对优势论 亚当.斯密,一、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美国和英国每年拥有的产品状况,二、绝对优势论主要论点

5、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三、绝对优势论的贸易模式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只生产小麦和玉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5吨/年人。,分工前美国和英国每年生产(消费)的产品状况 分工后美国和英国每年生产和产品状况,贸易后美国和英国每年消费的产品状况 (按11比例交换),四、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

6、,例:表3-1法国和英国的生产可能性,表3-2 法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Qj/L),法国 0.5 0.2 英国 0.33 0.4,表3-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aLj),小麦 布,表3-4 法国与英国开展国际分工后,表3-5 法国与英国开展国际贸易后,五、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1、进步性 其理论成为发展资本主义有力的理论工具起过进步作用; 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是一种“双赢博弈”,比重商主义有进步; 仍有一些现实意义。 2、局限性 只能说明国际贸易的一个特殊情况,不能解释全部。在现实中,有的国家可能没有任何产品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这些国家如何进行贸易该理论无法解释。,

7、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 1815年英国政府推行谷物法,维护地主阶级,伤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1817年大卫李嘉图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建立以自由贸易为前题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世界永恒不变) 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自由贸易; 3、劳动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两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4、每种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 5、没有运输费用; 6、不存在技术变化; 7、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8、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每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投

8、入维持不变,所以任何商品的价值或价格都完全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对外贸易; 2、贸易模式: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贸易原则,四、比较优势的衡量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2、用产品的相对成本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产品A的机会成本,减少的B产量(QB) 减少的A产量(QA),例:现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只生产葡萄酒和毛昵两种产品,在英国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

9、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葡萄牙的情况则是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只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 1、两国能否进行生产分工? 2、分工后对贸易作出怎么样的安排,才对双方有利?,英国与葡萄牙分工前的产品产量,英国与葡萄牙分工后的产品产量,英国与葡萄牙贸易后的产品产量 (按11比例交换),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成本,两国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后,两国分工后的贸易利益,五、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1、进步性 (1)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改变了自由贸易的利益只能在一切商品都具备绝对低成本的国家生产的观点。 (2)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比较利益定律

10、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 (3)有历史上起到重大的进步作用 2、局限性 (1)方法上仍是形而上学,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静止的均衡世界;,(2)只考虑狭义的经济利益,面忽视了广义利益中的社会效益; (3)其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不完全; (4)未能揭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掩盖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案例分析:中国的比较优势,第四节 比较优势理论的 现代经济学分析,一、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1、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假设的前提不切实际,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比较优势理论难以被人们所接受。 2、机会成本与比较优

11、势理论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替代成本) 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边际机会成本 边际机会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0,玉米数量,小麦数量,A 生产可能性曲线 B PPC C D,机会成本不变

12、的PPC-增加任一单位某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数量相同。,机会成本递增的PPC-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1单位该产品的生产,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多。,机会成本递减的PPC-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 1单位该产品的生产,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少。,3、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相对商品价格(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是指一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如: 设小麦的价格为PX,玉米的价格为PY,则小麦相对于玉米的价格为PX /PY,而玉米相对于小麦的价格为PY/PX。 假定价格等于生产成本,

13、且一国同时生产X、Y两种商品,则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其相对价格。 因此,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它们的比较优势所在,贸易双方可据此展开互惠贸易。 如: X的机会成本等于X相对于Y的价格,即PX /PY,例: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为: 美国PX /PY=2/3, 英国PX /PY=2/1, 表明美国的PX /PY值低于英国,在小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玉米生产的机会成本为: 美国PY/PX=3/2, 英国PY/PX=1/2, 表明英国的PY/PX值低于美国,在玉米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二、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比较优势模型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

14、lity curve) 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或转换曲线(transformation curve),表示一国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充分有效利用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产品的不同产量组合。 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了该国充分有效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一个产量组合; 边界以内各点表示生产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或即使充分利用也缺乏效率; 边界以外的点表示现有资源和技术所达不到的产量; 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增加生产1单位的某商品所必须牺牲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即某商品的机会成本。,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1、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

15、线,每增加X产品的产量为X1 X2 =X2 X3 时,必须减少Y产品的产量为Y1Y2=Y2Y3,X对Y的机会成本为,2、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模型 例:假设美国与英国只生产小麦与玉米两种产品,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2吨/年人;美国的劳动人数为50,英国的劳动人数为100,则两国的生产可能组合为:,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英、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玉米 200 160 120 80 40,0 20 60 100,英国,小麦,A,C,B,A,C,B,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英、美两国贸易所得,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1、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Y A

16、 Y5 Y4 Y3 Y2 Y1,O X5 X4 X3 X2 X1 B X,2、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是指给予整个社会相同满足水平的两种商品消费的不同组合。 (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技术条件和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区别的。),小麦,CIC1,CIC3,CIC2,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玉米,3、孤立均衡(equilibrium in isolation) 是指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均衡。从各国孤立均衡状态下商品的相对均衡价格,可以确定各国的比较优势商品和出口的产业。 现以生产可能性曲线表

17、示生产供给,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需求来反映一国的孤立均衡。,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一国孤立均衡,4、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模型 两国之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两国不同优势的表现,也构成了两国之间相互开展贸易的基础。 据此,每个国家都专门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并将其出口,用以交换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如果两个国家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则两国在开展专业化生产分工(即生产国内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递增。 那么,这种专业化生产应到哪个点上,才不会对参与分工的各国造成负面的影响?也就是分工在哪个点上就会停止。,B,A,B,A国,B国,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18、条件下的贸易模型,三、本节总结 哈伯勒的机会成本理论试图解释国际贸易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该理论认为: 各个国家之间在没有贸易发生的时候,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存在价格差异,所以会产生贸易; 而商品相对价格不同是因为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不同引起的; 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存在着差异。 但是,为什么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存在着差异?李嘉图和哈伯勒等人的理论均解释不了。 案例分析:东亚各国片面强调“比较优势”的困境,第五节 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 & 马歇尔,一、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一)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例子 假设投入等量的劳动和资本,韩国和日本分别生产棉布和化纤布的数

19、量如下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韩国应该生产棉布,日本应该生产化纤布,双方贸易时的交换比例为: 上限1米棉布交换2米化纤布(日本国内交换比) 下限1米棉布交换1.5米化纤布(韩国国内交换比) (二)贸易条件的决定及贸易利益的分配 贸易条件即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数量比例。 1、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在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上下限的范围内,对对方产品需求相对强烈的国家,其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就会降低,贸易条件就会对其不利,相反则会对其有利。 2、国际贸易利益的大小决定于两国国内交换比间范围的大小。 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相反则对对方国家

20、不利。,3、国际需求方程式 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 国际需求方程式: 穆勒假设两个国家生产和交换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双方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总量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两国贸易得到均衡。 (三)评价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强调了需求因素在确定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例的重要作用,经比较利益为基础阐述了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率确定的过程,为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作出了贡献。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两点补充: 1、补充了国际贸易能够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 2、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二、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来解释和描绘贸易条件的提供曲线

21、,对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说明。他认为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需求,生产成本决定商品的供给,供求均衡决定商品的价格。 (一)互惠贸易条件的范围 仍以前表为例,马歇尔用几何图形进一步说明了两国贸易条件互利的范围是在两国商品国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之间。,(二)贸易利益的分配 以前图为例,从原点引出的、通过开区间线段AB的任意点的斜率,都是互利贸易条件,且贸易条件越接近A点,对韩国越不利,对日本越有利;相反,越接近B点,对日本越不利,对韩国越有利。 (三)提供曲线 也称相互需求曲线,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的数量与所愿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四)评价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理论就均衡贸

22、易条件得出的结论与穆勒的相互需求论是一致的,但提供曲线的分析比穆勒的文字叙述更为精确。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对贸易条件的分析,开创了把几何方式方法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的先河,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增添了新的表达方法和研究手段。 但马歇尔的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对提供曲线的解释不尽合理,并且也不具有普遍意义。,第六节 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一、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是: 国与国之间在生产特定产品方面存在着差异,一些国家擅长生产某些产品,而另外一些国家却擅长生产另外的产品。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国别的生产优势差异?前面的理论无法解决。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发表论文对外贸

23、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论点;1933年其学生俄林的博士论文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发表,要素禀赋理论形成。,二、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关概念 1、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 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2、要素价格(factor price) 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报酬。 3、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是指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 根据商品生产中所要求的不同要素间的比例,可以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通常将商品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四种。

24、,4、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也包括“获得性”资源。 5、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要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但其价格又相对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 衡量要素丰裕程度的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来衡量,二是以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来衡量。,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 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 两国

25、在两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的生产,无贸易大小国之分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生产要素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 生产要素在一国内部自由流动,但在国家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的障碍。,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俄林认为:各国生产的同样产品存在着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基础或直接

26、原因。 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价格的不同。,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第一个原因 各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第二个条件 如果两国的成本比例是相同的,一国的两种商品成本都按同一比例低于另一国,则两国之间只能发生暂的贸易关系 各国国内生产诸要素不同,导致各国存在比较成本差异 各国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求比例,形成不同的价格,因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基础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 俄林认为供给比例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没有一个单一的环节是国际贸易的最终基础,各环节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决定了每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要素价格均等化说(H-O-S Theorem) 要素价

27、格均等化定理: 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的生产因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这样国际贸易就代替了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 定理的解释 不同国家的不同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国际贸易还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均等化。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使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资本或土地都可以获取同样的利润报酬。但是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能是一种趋势。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与不足,第七节 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按照“H-O”原理,

28、一个国家出口的应该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来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应该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来生产的产品。 1953年里昂惕夫为了检验要素禀赋理论,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对美国1947年的200个行业进行分析。他将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两种,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中所含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美国的出口应该以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进口则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然而其结果正好与“H-O”定理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The Leontief Paradox)。,每百万美元的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对国

29、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额,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有关学说 劳动熟练说(Skilled Labor Theory) 又称劳动效率说或人类技能说,最先由里昂惕夫本人提出 ,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 该学说认为,产生“谜”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美国的劳动熟练程度或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高造成的。但该观点受到多方反对,后由基辛作进一步的研究给予了解释。 基辛将劳动分为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两大类,并对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得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 因此,劳动熟练程度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5个国家进出口商品所需熟练劳动和非熟练 劳动比重(1962年) 单位:%,人力资本差异说 这个观点由美国经济学家凯能等人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