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的过程剖析.ppt_第1页
人际传播的过程剖析.ppt_第2页
人际传播的过程剖析.ppt_第3页
人际传播的过程剖析.ppt_第4页
人际传播的过程剖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人际传播的过程,第一节 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一、自我意识和自我表露,人际传播活动首先从自我意识与自我表露开始。 自我表露源于自我认识(认识),自我意识即自我意识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存在,是一种潜态的东西。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人际传播的基础:自我表露,扩展阅读:Blogger都是心理健康的人,“自我表露”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主动把自己的信息告诉其他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德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 1971)认为,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

2、双向的因果关系。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他人的自我表露。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关键,用朱拉德的话说就是使自己更透明。 Blog的兴起使自我表露呈现出全新的形式。Blog不同于日记,后者只是写给自己看,没有交互性,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是自我表露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且,Blog中的人际交流超越了传统人本主义中的一对一概念,形成一对多的沟通网络,效果更好。,自我表露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表露信息的私密性,一般来说,表露信息越秘密,表露效果越好。 为什么自我表露会促进心理健康?朱拉德认为,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

3、认识自己。直到我们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开的和透明的时候,我们才能公开地、透明地看待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自我的所有方面,我们就无法进步和变得自我实现。 喜欢写Blog的Blogger都具备比较高的自我表露倾向,因此根据朱拉德的观点,他们也都是心理健康的人,但如果把徐博客、勃客郑渊洁和keso作个比较,貌似前两位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一些,呵呵,开个玩笑罢了。 阅读人格心理学(第六版)有感,随手记录与此。,资料来源:茶叶棍儿的博客 2006-01-08 22:06,自我表露的特点,自愿的,有意的,真实的,自我隐藏 或者 自我遮蔽,不真实,自我表露的价值,1、进一步了自我 2、进一步了解别人 3、进

4、行交往建立关系,自我表露的理论,交换论,吸引论,信息论,二、自我表露的评价尺度,表露的量,表露的性质,表露的度,积极,消极,时间,对象,环境,自我表露有风险,所以通常选择非常熟悉的或完全陌生的个人或群体作为表露对象。,表 露 的 量,陌生人,熟人,课下作业: 请你设计一个包括自我表露的度的图。,扩展阅读:敞开心扉要适度,我们经常用“心心相印”、“亲密无间”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密切,的确,比起关系疏远的朋友或关系一般的朋友,那些和我们关系亲密的朋友,总了解着我们更多的私人秘密。心理学家认为,恰当的自我暴露可以密切双方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恰当”两个字,也就是说,

5、自我表露也是讲技巧的。 张娜大学毕业,刚走进职场,特别想快一点和同事们熟起来,于是,便不惜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那些同事们,比如,自己在大学里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初恋,曾经为了一个人如何如何地痴狂等。谁料到,这反而使同事们对她更加疏远,张娜在这新环境里,显得越发孤独了。,资料来源:健康时报付勇刚,为什么表露了自己的秘密却没有拉近与同事之间的距离呢?原因是张娜违背了自我表露也需要适度的原则。一般来讲,如果自我表露过度,容易给对方带来压力。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是遵循对等原则的,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平,衡量着别人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而一旦自我表露过度,就会让对方产生压力,觉得自己也只

6、有对你敞开心扉才能维系心理的平衡,但此时信任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很多人是不愿意将“私下自我”暴露给不信任的人的,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回避。另外,过度的自我表露还容易让对方觉得你不可信赖,觉得你可以轻易地表露自己的秘密,也就会轻易地出卖对方的秘密,继而让信任大打折扣。 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恰当地把握这个“度”呢?自我表露的程度相当于三个同心圆,由外向内分别为“表面的想法”、“接近内心的想法”、“内心的想法”,因关系深浅的不同,自我表露的程度也应该不同。比如说,和一个人最初相识,一般情况下只需表露表面的想法;当与对方的关系深入发展并建立起一些信任的关系时,表露接近内心的想法;而当与对方

7、关系达到了非常信任的程度,再表露内心的想法。 由此看来,自我表露是把双刃剑,是促进人际关系还是破坏人际关系,最关键的是要看你把握的技巧。,三、提高自我表露的能力的过程,承认自我是不断变化的; 承认他人是不断变化的; 提倡适当的自我表露; 勇于承担风险; 及时地反馈和接收反馈。,自我表露从来不是完全的,也不应该是。生活在完全透明的玻璃房里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每人都希望有自己的隐私,即使是伴侣之间。亲密的自我表露和有选择的保留秘密都有助于友谊的发展和婚姻的美满。自我表露和尊重隐私之间的平衡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更为持久。,自我呈现又叫自我表现,即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借助自己的语言、表情、姿态,以自我

8、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自我呈现,投好呈现,真实呈现,虚无呈现,夸大呈现,收敛呈现,自我呈现论也可称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个体总是希望获得别人和社会的赞同,并想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社交场合中的形象。这种形象包括语言、仪态、穿着、动作等。印象管理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事实,每个人有意无意的都在进行印象管理。 无论我们认为从外表衡量人是多少肤浅和愚蠢的观念,但社会上的一切人都每时每刻在根据你的服饰、发型、手势、声调、语言等自我表达方式在判断着你。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在留给别人一个关于你形象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工作时影

9、响你的升迁,在商业上影响着你的交易,在生活中影响着你的人际关系和爱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自尊和自信,最终影响着你的幸福感。,小测试:你是否善于自我表达?,与别人建立开放、真诚、直接和适当的沟通行为,就是自我表达的行为。自我表达的行为可以增加一个人选择的自由度。当一个人拥有选择的自由时,自尊自重的感受会取代压抑、委屈或愤怒等伤害人的情感。 请如实回答以下问题,根据自己实际情形与陈述的符合情况选择答案数字,最后将所选数字相加。,资料来源:北京劳动就业报,选择项与分值:从来没有 1 很少2 有时3 大多是4 经常是5,1、当一个人对你非常不公平时,你是否让他知道? 2、你是否能控制你的脾气

10、? 3、在讨论或辩论中你是否觉得很容易发表意见? 4、你是否易于开口赞美别人? 5、你是否因很难对推销售员说不,而买些自己实际不需要或并不想要的东西? 6、当你有充分的理由退货给店方时,你是否迟疑不决? 7、你是否觉得别人在言行中很少表示不欢迎你? 8、如果有位朋友提出一种无理要求,你能拒绝吗?,计分与解释:,1、高度自我表达:分数相加,得分在32分以上者,表示非常善于自我表达,经常能适当、及时地表露自己的意见与感受。 2、中偏高度自我表达:分数相加,得分在2532分之间,表示大多数时候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感受,但偶尔做不到。 3、中偏低度自我表达:分数相加,得分在1624分之间,表示偶尔能自我

11、表达,但大多数时候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4、低度自我表达:分数相加,得分在16分以下者,表示非常不自我肯定,经常不能表露自己的意见与感受。,对策与方法:,如果你的得分偏低,那么你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自我表露的行为,以便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以下是自我表露时可以参考的方法。 自我表达可以概括为:坚定的原则与温和的态度。 坚定的原则是指自我表达的内容一定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一般来说,为了能够完整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意见,有效的自我表达通常分成4个语意群:1、描述情境;2、表达情绪;3、提出意见;4、征询讨论。例如,如果图书馆内有人在大声说话,你可以这样对他讲:你们的声音太大了,我无法专心看书,我认

12、为图书馆不是说话的地方,或者你们可以到外面去讲话。这4句话分别起到上述4种功能。 温和的态度是指自我表露的方式不能过于猛烈,否则会使对方很难接受你的意见,当然也不能过于软弱,否则对方根本不会把你的言论放在心上。要注意的方面包括:目光温和的接触、脸部表情放松、声调坚定平稳、说话流利、保持适当距离、姿势适中、语气肯定等。,参考资料:,个人Blog心理层面的存在价值 程乐华 陈侃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调查研究 李林英 陈会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03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美】欧文戈夫曼著 黄爱华、冯钢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二节 人际认知,人际认知是了解别的个体的基础,是与别的个体协

13、调行动和建立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人际传播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人际认知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据他人的外现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人际认知的类型,对于他人的认知,对于自我的认知,关系认知,角色认知,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性与归因,沈普逊认知差异的因素,海德认知差异的因素,本身的信念、意见和态度,文化传统,经验和性格,刺激体与个体的距离,刺激体本身的性质,刺激体对于个体的重要性,经验 心理状态 态度 期待 信念 假设 人格 需要,认知的特性,选择性 偏差性 防御性 习惯性 平衡性,认知分离 常套特性 理解性和概括性,认知的归因,归因

14、理论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们如何解释和推测他人或自己行为的过程和行为的原因的理论。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在人际交往中观察他人行为,寻觅潜伏在他人行为背后的比较稳定的属性,并将其归纳分类,综合起来理解,这样一个围绕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认知过程称作归因过程。,1)恒常原则说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最早提出来的。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大体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提出共变原则,以说明人们的归因过程。他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同一个结果相联系,

15、而没有这个原因时就不发生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2)对应推断理论 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他们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这一理论着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3)二维归因理论 这是B韦纳提出来的。他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但他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 4)三维归因理论 由HH凯利于1967年提出。包括四

16、种要素(行动者、刺激物、时间、情境),三个维度(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及其协变原则(指处于三个维度上的四个要素在归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物质的自我认知,精神的自我认知,社会自我认知,通过与他人比较 来认知评价自我,分析结果,自我观察 来认知评价自我,四、对他人的了解与判断,言语判断,行为判断,神情判断,服饰判断,嗜好判断,“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

17、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五、主体的角色认知,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所谓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

18、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这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所谓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自觉的角色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经常体验到的。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一般说来,当前述的、形成自觉角色的那些原因不存在时,人们就容易形成不自觉的角色。,(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所谓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

19、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属于这类角色的,如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等。所谓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例如,父母、夫妻、子女、亲戚、朋友、同学、顾客、乘客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开放性的。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所谓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各种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就属于这一类。功利

20、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所谓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各级党政干部、法官、警察、学者、教授、艺术家等等。,角色期待,角色的自我期待,角色的社会期待,角色转换,生理周期的转换,多重角色的转换,角色障碍,伪角色,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第三节 人际印象,所谓印象是指人们在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人际印象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一、人际印象形成的要素,交往情境,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外部线索 人格特质,情感 过去的经验 个性特征 心理状态,二、印象形成

21、的过程,人际印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客体,客体形象,人际知觉,主体,联想,想象,认同,情感 移入,三、印象形成的特点,协调一致性,评定性,奥斯古德(CEOSgoDd)等人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发现,一般用于描述对他人印象的形象词,主要涉及到三个基本向度,即: 评价向度(好一坏) 力量向度(强一弱) 活动向度(积极一消极) 这三个向度的重要性并非均等;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向度,力量和活动的重要性则稍低。研究者把“评价”作为最重要的向度,是因为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我们一旦在这一向度上对某人形成有利或不利的印象后,就会将它延伸到其他情境或其他特质上去。也就是

22、说,一旦我们判断出某个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那么对此人的整体印象也就基本上确定了。,四、印象形成的方式,平均模式 这种模式表明,人们一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 累加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人们在根据部分信息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时,并非以特性的平均价值为依据,而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 加权平均模式 根据这一模式,人们形成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性加以平均,同时对于较重要的特性给予较大的权数。我们在实际的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有时会受到陪衬因素和负面特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某一特性对个人整体印象的意义,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他的陪衬特性。,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 面特性所起的

23、作用并非等量齐观。一般来说, 负面特性的比重往往要比正面特性的比重高。 也就是说,若其他条件相同,负面特性对整体 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社会心理学家们发 现,好印象比坏印象更容易改变。通常,不论 其他特性如何,一个极端的负面特性就足以造 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五、印象形成时的心理效应印象偏差,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深刻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首因效

24、应,近因是最后或最近形成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印象对人认知产生的强烈影响,即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和认知。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较为明显。,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

25、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弊端】,一是遮掩性。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注某个或

26、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而性的错误。 二是表面性。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 三是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定势效应是指最初的印象在头脑中产生某种固定化的心理定势,影响之后对人的认知与评价。在对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时,这种效应特别明显。,定势效

27、应,扩展:定势思维问题,定势思维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思维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思维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思维的定势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不甚自觉发生的行为,是人的一种特别本能和内驱力的表现。 定势思维对于问题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定势思维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28、 思维定势也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投射效应,无意识的投射,有意识的投射,感情投射,认知缺乏客观性,投射作

29、用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1 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总是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人们又不希望在比较中自己总是落败,处于不利之地,而投射作用在此正好起了一个保护作用,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和别人就都一样了,没有什么区别,自己不错,别人也好不了。 2 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

30、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自己因为临阵逃脱而觉得难堪,是怯懦的表现,心理很不舒服,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减轻自己心里的不安。这时候,投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在这种时候,人们更喜欢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心里的不安就会大减,因为名人尚且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些特征呢,何况我一个无名小卒?,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

31、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人际传播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

32、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但刻板印象也有非常不好的一面。由于它是固定化的,所以也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刻板印象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获得社会刻板印象的两个途径:,一种是我们直接与某种人接触,然后将这些人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固定化。比如,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直接获得关于老干部、工人、教师、知识分子、商贩的印象。 一种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获得的,如他人的介绍、大众媒介的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刻板印象。我们从电视和其它媒介中,看到了我们不

33、可能实际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并且当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社会时,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的描述。,人际传播研究的范畴,大众传播研究的范畴,参考资料:,1、网络事件的形成与刻板印象 郑傲 2、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 吴廷俊 当代传播 2004/05 3、表征变迁、大众传播与改写中的刻板印象以媒介对高校教师的报道为例 王艳 现代传播2007/03,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态度,一、态度的内涵、形成与测量,态度,指个人透过社会经验对他人、对事物在心理、生理上的准备和行动倾向,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是个人对客体的感觉、思想和倾向的习性,是个人的一种比较持久的内在心理和认识结构。,理性的认知,情

34、感的好恶,行动的倾向,三种成分,态度按来源分为三种: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主要根据相关事实而形成的态度。如一辆汽车的客观价值:一升汽油能跑几公里路?它是否有安全气囊?外形是否美观?价格如何? 二、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根据感觉和价值观形成的态度。如对堕胎、死刑、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三、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根据人们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观察而形成的。在某些情景下,人们要等到看见自己的行为之后才知道自己感觉如何。比如你问你的一个朋友是否喜欢运动。如果她回答:“嗯,我想我喜欢,因为我经常跑步或者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我们就说她有一种“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她的态度更多的是基于对行为的观察,而不是

35、她的认知或情感。,态度的形成,个人态度和团体态度主要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态度来自与他人交往中的价值评估。价值是态度的核心。,经济价值,理论价值,审美价值,权利价值,社会价值,信仰价值,态度形成的因素,满足欲望的过程,提供信息的作用,对团体的依附惯性,个人的性格导向,环境条件的刺激,态度的两种形式,外显态度 是指我们意识到的 并易于报告的。,内隐态度 是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 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评价。,态度的测量,测量表:P191 类别尺度 定序尺度 等距尺度 比率尺度,测量方法: 社会距离尺度法 P191 问题分类定值法 P192 自由反映问答法 P193 自我评定总加量法 P193 行

36、为观察法 P194,二、态度的特性,强弱性,复杂性,一贯性,和谐性,社会性,参照性,可变性,可塑性,伸缩性,态度与心理 的 不一致性,三、态度的功能,1、功利性功能 2、适应性功能 3、动机产生和情绪变化功能 4、价值表现功能 5、工具性功能 6、知识性功能 7、防御性功能 8、促进摹拟功能,四、态度改变,正向变化,反向变化,中立变化,转向变化,类别,态度改变的内因、外因,内因,外因,个人认知体系的调整,个人性格结构的改变,自我对他人的合作期待,群体影响,环境改变,奖罚原由的改变,他者形象的改变,信息沟通影响,逆反心理影响,角色改变,五、调节态度的方法,1、给予对方新知识 2、施以奖罚 3、启

37、示对方改变期待 4、改变对方的环境 5、逐步提出要求 6、增加劝说的吸引力,7、确保信息的质量 8、引导对团体的依附或者脱离 9、有意识的亲近或者疏远 10、暗示 11、情绪的激发,第五节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人际间的吸引与排斥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知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 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爱或爱情。,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理论,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 理论。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 行为

38、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 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 ,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是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从人际传播的角度看,强化理论揭示情感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强化理论,强化的表现 (1)正强化:行为发生后,即用某种有吸引力的成果(物质、精神、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个体感到有利,增加以后行为发生的频率。 (2)负强化:指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允许人们通过按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从而增加积极行为。(3)惩罚:当某一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发生后,即以某种带有强制性或威胁性的结果,如批评、降薪、降职、罚款、开除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愉快的环境,以示对这种不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从而达到减少消极行为或消除消极行为的目的。 (4)消减:在一种令人不愉快的事件取消后而导致某种行为以后不再发生。,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原则,(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 )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及时反馈。 (5)正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