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本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本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本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本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矛盾的定义,1,矛盾的定义,.,1、矛盾的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

2、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个性中包含和体现着共性,例:水果与苹果、梨子、草莓;哺乳动物与猫、狗,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共性和个性不能相互代替,普遍性和特殊性不能相互代替。,.,不能割裂共性与

3、个性、个别与一般。,“白马非马”,就成了诡辩命题。,.,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质、量、度 2、质变和量变,.,1、质、量、度,质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770390纳米之间。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770622nm,感觉为红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黄色;

4、577492nm,绿色;492455nm,蓝靛色;455390nm,紫色。,.,.,.,2、质变和量变,(1)质变和量变的定义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3)质量互变规律原理的意义,.,(1)质变和量变的定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才能引起质变。,老子:“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

5、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日损”就是量变,就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日积月累,这样才能成道。“日益”、“日损”就是作细小的事。所以老子又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六十三)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是说矛盾双方向相反

6、的方向相互转化的实现要靠“弱”的,“小”的东西的积累,也就是量的积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把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结合起来了。,.,王国维引用三首宋词来说明作学问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阶段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身憔悴”, 第三阶段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阶段性部分质变是就发展过程而言的。发展中事物的根本属性没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例:资本主义社会

7、,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就空间范围而言的,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性质发生了变化。 例:一个元素增多或减少一个中子; 生物出生到死亡的总的量变过程中,某些肢体或非要害的脏器丧失应有的生理机能;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于旧中国而言也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3)质量互变规律原理的意义,第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适度的原则 第三,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8、的意义,掌握适度原则,掌握分寸和火候,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乐极生悲,渐进发展与变革相结合原则,法律上定罪与量刑事故的认定与剖析,.,适度的原则,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君子也,.,(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肯定和否定 2、辩证的否定观 3、否定之否定规律 4、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1、肯定和否定,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中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2、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

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这样,事物的发展才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 事物发展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发展阶段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两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腿到新阶段;每一次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事物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是在不断克服局限性与片面性,保留以前两阶段的积极因素,而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曲折性体现在

10、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肯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有相似之处,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了肯定阶段的一些特征,所以,事物的发展是曲折起伏,往返迂回的。,.,1.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2.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3.科学、合理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4、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

11、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表现形式不同: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时,就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2、唯物辩证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唯物辩证法同认识方法和工

12、作方法是一致的。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原因和结果 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既联系又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性质决定的,体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性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13、,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方法论意义: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也决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3)现实性和可能性,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 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实现好的可能。,.,(4)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方法论意义: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14、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5)内容和形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方法论意义: 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辩证思维方法是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1)归纳与演绎相统一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 归纳和演

15、绎相互补充。,.,(2)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思维活动。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3)抽象和具体相统一,从具体到抽象 抽象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 再从抽象到具体 运用综合的方法,把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事物的整体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 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

16、内在统一性。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 历史的东西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 逻辑的东西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加工改造,抓住主流、抓住必然性、抓住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能更深刻反映历史。,.,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四

17、对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定义 2、规律是客观的,.,1、规律的定义,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化,磁场变化引起电流变化。,.,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但永远烧不死

18、“日心说”。,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规律是客观的,.,2、规律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发展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定义 2、二者的联系与区别,.,1、定义,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二者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 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都

19、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1)二者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本身虽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个别规律,特殊规律,一般规律,.,(2)二者的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是社会现象之间的

20、联系; 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意识的作用,(一)意识的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人们 在实践中能动地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作用,表 现,实现途径,使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认识:能动创造性使物质变精神,指

21、导实践,使精神变物质,能动调控人体生理机能,社会实践,.,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帕斯卡尔,.,(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2、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1、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列宁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由不是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恩格斯,.,2、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