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x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x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x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x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浙江选考专用),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考点清单,2.变化表现,3.新中国成立后的服饰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逐渐自由开放。,图说历史中山装 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

2、中诞生的。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名师点拨中国近现代社会服饰文化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向西方学习。 (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 (3)在服饰文化变迁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1.变化原因 (1)外因:西方列强入侵;工业文明冲击;外来文化影响;等。,(2)内因:政治变革(

3、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经济发展(如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工业的出现、改革开放等);思想解放(如新文化运动)。 2.变化表现 (1)婚俗: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新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3)饮食: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

4、,中西餐并行于世。 (4)民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随着这种全新居住文化的传入,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5)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知识拓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认识 (1)特点 a.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进程缓慢,地区差异较大。,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b.从过程看

5、,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c.从水平看,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民主化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d.从动力看,每一次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运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e.从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在中国社会生活上的反映。结果是在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西方文化逐渐融合。 f.从影响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2)认识 a.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b.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考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

6、交通工具 1.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轿子、马车等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汽车等取代;在现代中国,火车、汽车、电车等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2.交通工具,知识拓展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a.从时间上: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开端艰难。 b.从进程上:因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阻挠而进程迟缓。 c.从范围上: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 (2)影响,二、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考点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报刊、影视业的发展 1.大众报业的发展,2.电影的发展 (1)特点:电影事业在中国

7、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发展历程,3.广播电视的发展,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1.兴建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2.影响 (1)积极 a.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加快人类信息交流与共享。 b.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催生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2)消极: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8、迁示意图,知识拓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一、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从政治角度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

9、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 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与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使得我国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

10、革命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 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1.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

11、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主题一从文明碰撞视角看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史料1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

12、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史料2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史料研习,史料呈现,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摘编自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史料解读 史料1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了上海在近代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史料2描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20世纪初中国

13、人推崇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体现了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论从史出 1.根据所学知识,综合以上信息,概括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 2.从本质上对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进行理解。 答案提示1.特点: (1)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打上了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烙印。 (2)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3)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逐步推进的态势。,(4)社会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5)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2.理解:西

14、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主题二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史料1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史料2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

15、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史料呈现,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史料解读 史料1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作用。史料由第二个省略号分层,分别叙述了中国铁路修建的特点、作用。由处画线部分可知,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由处画线部分可知,铁路建设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以深刻的影响。史料2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注意史料第一句点明了时代背景,最后一句总结了其影响。由处画线部分可知,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成为宣传改良的思想武器。 论从史出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