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及并网逆变技术概要.ppt_第1页
光伏发电及并网逆变技术概要.ppt_第2页
光伏发电及并网逆变技术概要.ppt_第3页
光伏发电及并网逆变技术概要.ppt_第4页
光伏发电及并网逆变技术概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光伏发电系统及并网逆变器 设计的关键技术,目 录,光伏并网逆变技术的发展,1,2,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3,4,特变电工光伏并网产品简介,5,光伏发电系统简介,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1,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1.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1839年,法国贝克勒尔发现了 “光生伏打效应”,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恰宾、富勒和皮尔松开发出效率为6%的硅太阳电池,1904年,爱因斯坦发表光电效应论文,1.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太阳能电池的结构,1.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1.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非晶硅电池,1.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

2、太阳能电池 组件 光伏阵列,太阳电池的I-V特性及功率曲线,1.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太阳光强与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的关系,随着太阳电池温度的增加,开路电压减少,在20-100C范围,大约每升高1C每片电池的电压减少2mV;而光电流随温度的增加略有上升。总的来说,温度升高太阳电池的功率下降,典型功率温度系数为0.35%/C。也就是说,如果太阳电池温度每升高1C,则功率减少0.35%。,温度对电池的影响,1.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光强与太阳电池组件的光电流成正比,在光强由100W/m2 - 1000W/m2范围内,光电流始终随光强的增长而线性增长;而光强对光电压的影响很小,在温度固定的条件下,

3、当光强在400W/m2 - 1000W/m2范围内变化,太阳电池组件的开路电压基本保持恒定。,光强对电池的影响,1.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1.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和应用,防止热斑现象的办法就是加装旁路二极管和阻断二极管。 旁路二极管的作用是在被遮挡组件一侧提供电流通路; 阻断二极管的作用是阻断被遮挡组件上的反向电流。,防止热斑现象,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主要应用于无电的山区、牧区、荒漠、边防、海岛等地区的太阳能独立供电的系统,独立光伏发电系统,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小型户用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建筑一体化屋顶并网方式(BIPV) 功率范围:几百瓦-几个兆瓦,并网方式是以

4、光伏系统是否允许通过供电接点向电网送电分为逆潮流和非逆潮流,有无储能设备确定并网发电方式。,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并网方式,无储能逆潮流并网发电:光伏电站与电网连接,不向电网送电,可从电网取电,通常称为用户侧供电方式(有的系统可将少量剩余电能馈送电网)。这种方式称为逆潮流并网发电,主要为固定的用户供电,不足部分由电网提供,应用于太阳能光伏建筑。,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有储能的逆潮流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在电网停电时,应急给负载供电,光伏电站的自备电源往往采用这种模式。显然,系统成本增加。,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非逆潮流并网发电 指光伏电站只沿电网的单一方向送电,用户只从电网取电,大中型光伏电

5、站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有些太阳能光伏建筑发电系统也采用这种方式,发电和用电分开计量。国外住宅光伏并网发电多采用这种方式。,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带储能功能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提供负载用电,储存电能,可以离网供电,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无储能的光伏并网系统 首先满足负载的电力需求,剩余电力送入电网;不足电力由电网提供;光伏并网系统没有储能设备。,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超大规模无储能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 通常单个电站装机容量十兆瓦以上,无储能并网 斜式单轴自动跟踪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与固定式非跟踪系统相比,发电量提高30%。,2.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光伏并网逆变技术

6、发展简介,3,逆变器技术的发展始终与功率器件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从开始发展至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晶闸管SCR的诞生为逆变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晶闸管GTO及BJT的问世,使逆变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晶闸管等功率器件的诞生为逆变器向大容量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新近的控制技术在逆变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逆变器技术的发展; 第五阶段:21世纪初,逆变技术朝着高频化、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智能化的方向发展。,3.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

7、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产业链,核心功率器件如IGBT模块、断路器、接触器,核心控制芯片DSP等主要依赖进口,全球逆变器装机量中,中国制造占有量占不到2%,中国光伏系统年装机量不到全球总装机量的5%,3.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目前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基本被国际几大巨头瓜分,欧洲是全球光伏市场的先驱,具备完善的光伏产业链,光伏逆变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SMA是全球最早也是最大的光伏逆变器生产企业,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第二位是Fronius,全球前七位的生产企业占领了近70%的市场份额。,国际逆变器发展现状,3.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国内在逆变器技术质量、规模上与国外企业仍具有较大差距,目

8、前具有较大规模的厂商有合肥阳光、特变电工、北京科诺伟业、北京索英、志诚冠军、南京冠亚、上海英伟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目前这些企业用于光伏系统的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逆变器发展现状,3.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光伏并网逆变器按照组件连接方式,分为四种: 串式并网逆变器 小型并网发电系统 组串式并网逆变器 小型并网发电系统 微型并网逆变器 小型并网发电系统 集中式并网逆变器 大型及超大型并网发电系统,3.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串式逆变器,3.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组串式逆变器,其中,高效率集中式和微型并网逆变器将是未来并网逆变器的发展方向。,集中式逆变器,微型逆变器,3.光伏

9、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4,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研究; 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跟踪技术; 反孤岛控制技术; 功率因数控制技术; 并网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技术; EMI/EMC设计技术; 核心:提高逆变器效率; 难点:低漏电拓扑结构;,4.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小功率系统,小功率光伏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4.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小功率系统,优点:电路简单、单级控制;电网和光伏系统间有电气 隔离,光伏系统与地之间无漏电流。 缺点: 成本高、体积笨重、整机效率低。,工频隔离型,4.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小功率系统,优点:高频隔离、漏电流小,效率

10、较高,最大效率96%。 缺点:硬件电路复杂,两级控制,EMI/EMC设计较难;,高频隔离型,4.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小功率系统,优点:结构简单,效率最高,最大效率98%以上; 缺点:电网和光伏系统间无电气隔离,光伏系统对地之间存在漏电流,对人有安全隐患。,非隔离型,4.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小功率系统,非隔离型并网方式 宽输入电压范围 最高效率98% 可直接并联 智能化、小型化 高防护等级 基于光伏组件的微型逆变器也将是未来逆变器的重要发展方向;,小功率并网逆变器的发展方向,非隔离型逆变器漏电流产生原理,漏电流产生原理:漏电流实际上是光伏阵列两端对地等效Y电容上的共模电流

11、。根据TN配线规范,电网N极物理上与大地PE极相连,如果PV正端或者PV负端对电网N极上有较大电压跃变,由i=C(dU/dt)可知,PV两端的等效共模电流就会很大。如果不对非隔离型逆变器拓扑进行处理,漏电流将会增加电磁辐射和安全隐患。,4.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小功率系统,解决漏电流非隔离型拓扑结构,H5拓扑技术,HERIC拓扑技术,Karschny拓扑技术,以上拓扑结构均可有效解决漏电流问题,大功率光伏逆变器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技术; 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跟踪技术; 低电压穿越技术; 功率因数控制技术; 结构和热设计技术; 批量产品化技术; 系统监控技术 核心:提高逆变效率,降低并网谐波

12、; 难点:并网控制技术;,4.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大功率系统,大功率三相光伏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建模和仿真技术,研究基于大型数值模拟软件Matlab的光伏逆变器建模技术,及直接基于State Flow 的DSP微控制器的C+源代码仿真技术;实现控制器源代码直接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编辑和调试。 -优化电路参数、提升系统效率、实现软件代码的虚拟调试,4.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大功率系统,并网控制技术,研究并网逆变器功率因数调节技术; 研究光伏阵列最大功率跟踪技术; 研究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控制技术 -实现光伏电站的功率因数、MPPT、低电压穿越控制,4.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大功率系统,通过分析功率器件的使用环境、热循环周次和寿命之间的关系,提高IGBT模块的使用寿命;通过研究金属膜电容器替代电解电容的最优设计方案,实现长寿命金属膜电容器在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应用;通过优化直流叠层母排的设计,降低母排的寄生电感,从而降低IGBT模块的动态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