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阅读材料_第1页
产业转移阅读材料_第2页
产业转移阅读材料_第3页
产业转移阅读材料_第4页
产业转移阅读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阅读材料罗斯托发展模型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或发展阶段,经济学者罗斯托(Rostow)提出了一个模型。他主张,所有国家都有可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像日本或美国那样,必须顺序通过几个阶段。需要牢记的是,模型(只)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一个方法,它以更为简化的、一般性的方式,将常常是纷繁复杂的世界予以简化。就像其他模型一样,罗斯托模型也常常受到批评。例如,罗斯托认为,每个国家在“起飞”之前,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现实情况是,除非得到金融援助,很多国家不太可能成为工业化和经济发达国家。这很可能受到诸如缺乏原材料、缺乏资本和技术、人口增长过快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雁形理论(Flying Gee

2、se Pattern)与产业转移针对日本经济如何在二战后重振的问题,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雁行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当进入到工业化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不得不把某些产品的市场向发达国家开放。等到这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就为本国生产这种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由于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该产品的进口也就逐步让位于本国自己生产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最终实现这种产品的出口,达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转移的输入国其产业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

3、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型,在图表上酷似展飞的大雁,故得此名。20世纪60年代后,东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一直呈“雁形模式”,构成了“日本四小龙中国大陆与东盟国家”的产业转移路径。在东亚经济起飞之时,恰是日本国内纺织业、重化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衰弱,而机械、电子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之时。因此,日本对东亚“加工组装型产业”的投资,不仅顺应了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成为日本出口工业制成品和中间品的“吸水池”。不仅如此,这种劳动密集型的投资依次从亚洲新兴经济体(NIES)到东盟(ASAN),一直到中国不断扩张,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

4、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然而日本为了保持在东南亚的控制地位,始终把东南亚作为日本的原料供应基地。日本企业在对东亚直接投资中采取标准化或即将淘汰技术的转让,虽然暂时保持了在东亚经济中的“雁头”的地位,但同时导致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加剧了国内传统产业与东亚之间的竞争。目前,在东亚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非严格按照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梯度式的发展,而是出现了跳跃式的、各种产业层次并存的非“雁行模式”。例如,在中国,不仅要接受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服装业等的投资,而且也大力吸收技术密集型的与机械、信息相关产业的直接投资。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科技水平的不均衡,本身就构成了一幅独

5、立的大雁图。东部地区,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等地是“雁头”,中部是“雁身”,西部是“雁尾”。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拉动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并进而打破现有的“雁形模式”具有重大的影响。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 阅读材料产品生命周期一个产品从研发,到走上市场,再被新的产品替代,就完成了它的生活史。有些产品,如高品质的陶瓷,其生命周期可能长达十年到几十年;有的则仅能维持数年,如个人电脑的更新换代在三四年左右。从地理的观点来看,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其生产区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注意不同的人划分出的阶段是不同的阶段1:开发期增长缓慢。致力于改善质量和信度,这要求不断改进生产过程和产

6、品设计。产品严重依赖科学和技术,资金和技术投入较高。因此,产品的制造靠近企业的总部和研发部门。阶段2:成熟期产品趋向完美。销量稳步增长,致力于降低成本。产品由核心区向边缘区的扩散和分厂建设开始了。阶段3:标准化熟练技工和技术投入的重要性降低了。大量生产有效地降低了成本,熟练技工被半熟练技工代替。产品的制造区位更加灵活。劳动力成本优势变得突出。产业转移案例:丰田公司是如何在美国取得胜利的 阅读材料日本使美国产业空心化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严重冲击了美国汽车行业。为迎合爱享乐的美国消费者的需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公司主要生产大马力、高耗油、宽敞豪华的大型轿车。19731974年的第一次

7、危机,曾导致通用和福特的1974年销售量分别比上年减少150万、50万辆。但是,这并没有让三大汽车巨头作出任何改变。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恐慌很快弥漫全美1979年,丰田汽车在美国刮起了销售旋风。上百万辆各种型号的丰田车被美国消费者抢购一空。日产、本田等企业急忙跟进。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由1979年的17%迅速攀升到1980年的24%。与此相反,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经营业绩直线下降。克莱斯勒连续三年亏损。1980年,25万美国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工人被裁减。1980年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了丰田入侵新闻特别节目。1980年夏,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连续推出美日对比

8、节目。产业转移案例:丰田公司是如何在美国取得胜利的 阅读材料贸易保护和丰田策略1980年,借助美国媒体和美国工会造起的舆论声势,克莱斯勒和福特两个企业联合向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针对日本的反倾销诉讼。美国国会也准备提出法案,限制日本汽车进口。产业转移案例:丰田公司是如何在美国取得胜利的 阅读材料以美国方式出牌,丰田美国化站稳北美市场面对美国国会可能通过的汽车配额法案,日本朝野非常震惊。如果法案获得通过,日本汽车产业将遭受严重打击;更麻烦的是,欧洲各国可能起而效仿;而且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可能会牵连到其他产业。日本首相亲自出面调解。经过谈判,美日双方达成协议:1981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限额168万辆,1

9、982年限制为193万辆。该协议使日本所有汽车生产商都遭受了损失,极大地限制了各公司的生产能力。美国汽车市场巨大,一定要进军美国市场。美国是西方世界的代表。站稳美国市场,就是打开了通向西方的大门。日本汽车生产商:世界才是我们的市场。让我们到美国设厂。l 丰田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是14.6%(2005)。为美国创造了约4万个就业岗位。丰田的美国化策略美国员工不愿把工作当生活美国市场巨大。平均每1.7个美国人拥有一辆汽车。美国教育水准高,技术工人数量多。美国经济总量大,购买力高。美国人消费水平高,产品更新换代快。美国法律保障和投资环境安全。美国融资渠道多样,流动资金量大。可以考虑聘用美国人担任丰田在

10、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工资和通用员工的工资挂钩,堵住美国工会的嘴巴,稳定军心。不能把工厂集中在一个城市。不要一味考虑生产成本。把组装厂和发动机厂分散在不同的地区,以此博取当地州长、地方议员甚至联邦议员的好感。这样才能组织起一个人际网络。美国劳动力成本高美国环境标准严格美国人排外美国地价高美国工会势力强大医疗和养老费高昂参与公益活动。向低收入社区青年传授汽车维修技术,赞助全美赛车联合会举办的顶级赛事等。l 1983年,丰田和通用合资的佛蒙特工厂成立。l 丰田海外48家工厂中10个设在美国,且以独资企业为主。70%的利润来自北美。l 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 活动材料阅读丰田向美国进行产业转移的材料,

11、并读下图“日本丰田在海外的投资布局”,回答以下问题。1 丰田为什么要在美国投资设厂?试就丰田向美国进行产业转移的优劣,各举三个理由。优势:美国市场巨大,购买力强,商品更换快可以减缓或避免贸易摩擦美国技术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劣势:美国工会势力强,社会保障和福利高美国劳动力成本高美国环境标准门槛高2 丰田为什么没有发挥产业集聚和产业规模化的优势,而是将工厂设在美国的不同地区。其原因是什么。建立有效的人际网络,争取更多的美国政治家或企业代表等的同情和支持或者各个击破,打破美国反对势力对日本汽车的指责通过本地化策略,为生产地提供就业机会,更有效地占领美国当地汽车市场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 阅读材料1丰田在中

12、国的独资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 丰田汽车金融(中国) 丰田汽车技术中心(中国) 天津丰田汽车锻造部件北京 北京 天津 天津 丰田汽车仓储贸易有限公司 丰田汽车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丰田汽车技术研究交流有限公司(上海) (上海) (广州)丰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 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长春丰越公司 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天津 成都 长春 广州 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一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 一汽丰田(长春)发动机有限公司 广州丰田北京 天津 长春 广州 丰田一汽(天津)模具有限公司 天津丰津汽车传动部件有限公司 天津津丰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 阅读材料2

13、丰田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为了发展轿车工业而寻求合资,橄榄枝最先摇向丰田。当时,正值日本汽车工业腾飞之际,丰田正全力打开北美市场,无暇顾及中国市场,同时,对中国市场的判断失误,也是丰田迟迟不愿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的重要原因。当时,丰田明确表态,认为中国没条件生产轿车,而顽固坚持“以建立销售代理网络的出口打入方式”。此外,日本为了保持在亚洲的技术优势地位,一直倡导“雁形”模式,要做亚洲汽车工业的“领头雁”,并表示要在技术上保持平均领先中国15年。丰田作为日本汽车工业的“长子”,更是不遗余力地奉行这一政策。 直到2002年以前,丰田坚守所谓“只卖产品不卖技术”原则。如今,在中国大街

14、小巷,见得最多的小轿车,挂的并非丰田的牛头标志,而是德国大众的“VW”。丰田那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也早被遗忘到人们记忆中的遥远角落。丰田在中国大事记l 1964年,丰田皇冠轿车首次进口到中国。l 1978年,一句汽车广告语开始在中国流行:“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l 1994年起,中国加强宏观调控,控制进口轿车规模。家喻户晓的“皇冠”黯然退出中国舞台,之前,丰田在中国卖出了42万辆车。l 1998年11月,四川丰田成立。l 2000年6月,天津丰田成立。l 2002年10月8日,丰田在中国生产的第一辆轿车威驰(VIOS)在天津丰田公司总装车间下线。l 2002年10月21日,成都一汽

15、汽车有限公司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四川丰田纳入一汽集团体系。l 2003年4月,丰田宣布要在中国生产花冠、皇冠、霸道、陆地巡洋舰等四款车型。l 2003年7月15日,一汽丰越汽车公司正式挂牌,陆地巡洋舰的生产进入实施阶段。l 2003年9月5日,“霸道”在四川丰田下线。l 2003年10月8日,“陆地巡洋舰”在长春下线。l 2003年,丰田社长张富士夫表示,中国汽车年产量到2010年有望突破400万辆大关,丰田想占中国汽车市场10%的份额。而韩国现代宣称占中国市场20%的占有率。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 活动材料一、根据阅读材料1,设计图例,将丰田在中国的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标注在下面的中国地图上。可用

16、不同的颜色代表独资和合资企业点位可标在省会城市二、丰田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时,为什么将其在中国的生产、销售、研发、融资等环节分散在各个省?这是丰田公司的国际化的一贯策略通过本地化的分散投资,一方面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和税收,博取当地政治和民众的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更大程度地占领当地市场三、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当时,丰田公司作出了不向中国大陆进行产业转移的决策。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的投资区位条件予以分析。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熟练技能加强_汽车市场:民众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潜力巨大_产业政策:政府鼓励发展汽车产业及其相关行业,推动就业和经济发展_社会文化:中国

17、长期处于欠发展状态,市场、社会、经济等正面临巨变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 阅读材料台湾奇迹:台湾的地理条件与工业发展如今,台湾的产业以小型和中型企业为主。产业结构非常的多元化,主导产业部门是纺织、机械和电子、石化等。1960年代,台湾还是亚洲较为贫穷的地区之一。三十年后,台湾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er)已经从120美元飙升到8000美元。到1996年,上升到了14000美元。台湾是如何实现这一经济奇迹的呢?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 阅读材料台湾的经济奇迹:有哪些吸引力?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 阅读材料台湾经济奇迹的秘诀是什么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环境影响 阅读材料台湾的经济奇迹:指标与影响产业转移与区位选

18、择、环境影响 活动材料一、吸引外资企业在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课本第91页思考2)靠近高等教育机构,有高素质和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力邻近台北,交通和通信服务便捷强大的政府产业和金融支持投资环境好,土地价格便宜二、以新竹科学园区为例,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兴办出口加工区时,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参考课本第93页思考2)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税收、金融、物流等服务便利劳动力有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潜力三、以电子行业为例,试归纳台湾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市场相对狭小土地空间有限劳动力成本低政府支持投资环境好基础设施质量高_ _ _ _

19、_ _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材料日本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空洞化”1970年代19851985 19951995至今初期,为寻找低工资,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亚洲转移后来,转移向电机、化学、机械产业蔓延,对象区域也由亚洲扩展到欧洲和北美日元升值,出口产业失去竞争力。只有向海外扩张,才能确保已有的出口市场日元开始新一轮的升值。必须找到出口据点产业转移以电机电子、机械为主,企业开始国际化,系列子公司向海外转移。“空心化”以电机产业为主迅速扩大区域竞争加剧企业研发资金得不到保证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各国技术水平快速提高,日本企业的核心部分也开始向外转移,返销日本的进口也在增加。日本国内的失业率上

20、升,贸易顺差急剧减小1980年代日元升值前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对外投资大国。自此,日本制造业拉开了大规模转移的序幕。日本的产业空心化已经涉及到从低技术到主技术、从生产到研发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有专家说,导致日本产业空心化的症结,不在于其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规模过大,而在于政府应对措施不足,未能高效吸收外来直接投资和产业转入规模过小,无法弥补前者留下的产业空间。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材料产业转移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国际和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

21、,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也在日益增大。阅读材料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发展60 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型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这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从80年代开始,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