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峭山公行录》一文的注解、释义及可信度的论证_第1页
《黄峭山公行录》一文的注解、释义及可信度的论证_第2页
《黄峭山公行录》一文的注解、释义及可信度的论证_第3页
《黄峭山公行录》一文的注解、释义及可信度的论证_第4页
《黄峭山公行录》一文的注解、释义及可信度的论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峭山公行录一文的注解、释义及可信度的论证广东紫金黄永辉撰 2007年6月初稿2011年7月修改目 录前 言1一、黄峭山公行录的原文、译文和注解1二、江夏源流山谷序9三、论黄峭山公行录一文的可信度101.黄峭山公行录所举的史例与资治通鉴所载完全相符112.黄峭山公行录对峭公的心态得于诠释14黄峭山公行录作者的表达力度14 黄峭山公行录文气雅典,寓意义深14 黄峭山公行录主题鲜明,中心思想凸现163、峭山公与李克用174、峭山公当年官任何时18四、对江夏源流山谷序的质疑201.黄庭坚代表作忠州复古记202、忠州复古记与江夏源流山谷序对照,可比出虚实213、江夏源流山谷序举述历史事件,与资治通鉴对

2、照,不着边际234、江夏源流山谷序写峭公因避黄巢遣子外迁,不合情理245、黄峭山公行录所述峭公遣子外迁,较符合实情256、江夏源流山谷序载黄庭坚与歌者共鸣祖宗诗难于置信26五、黄巢,何与峭山公扯上27前 言黄峭山公是唐朝末年黄氏福建邵武始祖,各宗各系及各个时期的黄氏族谱都记载着他显赫的生平和业绩。其中有一篇叙文黄峭山公行录尤为详细和具体。但它却跟另一篇叙文山谷序大相径庭,两篇文章所介绍峭山公的仕途和年代都不一样。行录记载峭山公所处的年代是唐朝懿宗至五代十国(公元871年-953年)。而山谷序记载峭山公所处的年代是唐朝德宗至僖宗时期(约公元798年-880年)。山谷序所记的先72年,那么他的仕途

3、也就不一样了。据黄承坤对峭公行录的考证,确认行录为峭山公第十六子黄潭所撰,时间是后周显得元年(公元954年)。但山谷序是赫赫有名的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所写,山谷就是黄庭坚的号。然而细读两篇文章,觉得黄峭山公行录的文笔、思想性、逻辑结构、史证都不亚于山谷序。但黄庭坚是宋代的大文豪,他的山谷序不敢斗胆加于评析。作为黄峭山公后人有责任把行录和山谷序两文甄别真伪,以正宗源。两文已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若果继续让其流传,而祖宗的时代都弄不清楚,用伪的东西不断向后人说教,启不被世人恥笑!为此本文先论证黄峭山公行录的可信度,然后再析山谷序。注解:山谷序即江夏源流山谷序,下同。行录即黄峭山公行录,下同。一、黄峭山公

4、行录的原文、译文和注解原文:峭山公讳岳,锡公第五子,生于大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公自幼沉潜经史,才略过人。当唐昭宗时,大憝(du)柄国,群小附之。心乎唐而有贞节足为国家捍卫者,惟陇西王李克用。是时内阉擅权,四镇骚动。兼之水潦至,蝗虫起,凶荒遍告,而赈灾无闻。至使奸民乘饥酿成寇盗,所在充斥。祖慨然兴叹曰:“若辈首鼠肢鼫(sh),但忧太仓无粒食耳,岂能向虎狼之窟,草薙(t)而禽狝(xin)耶。乃出积貯,以兴义师,斩木挈(qi)杆,戮(l)力剪除冠盗。译文:峭山公讳岳,锡公的第五子,生于唐朝懿宗咸通十二年。峭公从小好学,常常潜心研读经典史籍,才智过人。在唐昭宗时,朝廷恶人元凶掌权,小人趋势附和。当

5、时真正心系唐朝忠于朝廷而且能够捍卫国家的,只有陇西王李克用。那时太监专权,至使天下大乱。加上水灾蝗灾发生,盗抢和饥荒四处告急,而救灾赈灾的举动又不见进行。使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因为饥荒变成了盗贼,到处干扰平民百姓。峭祖感叹说:“有些人头脑如鼠,手脚如鼫,都知道仓库无一粒粮食,难道面向虎狼强盗,就象刈草狩猎一样来消灭他们?”于是把自己家中储存的粮食献出,以兴办一支队伍。斩木揭杆,合力剪除寇盗。注解:原文抄自清同治年间编制的黄氏族谱,1981年翻印。现代语系撰者所译,注解信息来自古典史料。峭山公避忌名字。唐朝懿宗皇帝叫李漼,咸通是年号,十二年即公元871年。唐朝皇帝李晔。唐朝沙陀部人,早年为雁门节度使

6、,镇压黄巢有功,封为陇西王(陇西今甘肃陇西县)。后解围“三镇犯阙”,封为晋王。“三镇犯阙”下文再述。原文:义师所到之处,流离之民,多得还定而安集焉。陇西郡王见祖有干济之才,即举为千夫长。乾宁二年,三镇犯阙(qu),李克用请兵讨之。祖内佐密谋,外参戎政,致王行瑜由此伏诛。上乃诏赐褒其忠尽。进李克用爵晋王,进峭祖为千户侯,管辖江浙两广军务事。丙辰七月犯阙之寇复来,入援之师再起。盖义当正国志在勤王,祖之心犹晋王之心也。迨朝廷以墨敕徵晋王,而朱全忠格之,不得入觐(jn)。因赍(lai)表上奏,乃封祖为工部尚书,出守岐雍三郡。译:峭公的义师所到之处,使流离失所民众,大多能返乡安定下来。陇西王见峭祖有经国

7、济世之才,推举他为千夫长。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李茂贞、王行瑜、韩建三位节度使,率三镇兵进京要挟皇上,李克用出兵讨伐,保护朝廷。峭祖积极参与,内佐助谋略,外派兵协战,致使王行瑜受到被斩首的下场。皇上下诏表彰忠臣,封李克用为晋王。升峭祖为千户侯,管辖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的军务。丙辰七月(公元896年)犯阙余部又进逼京城,晋王重新发兵入援。峭祖立志为国,保护皇上,他的心跟晋王是一样的。原来乘朝廷下诏书诏见晋王时,而朱全忠却从中作梗,使之不得入朝。于是忠心以表上奏,皇上才封峭祖为工部尚书,出任管理岐雍三郡。注解:相当于现在镇民兵营长。凤翔(今陕西省内)节度使李茂贞、静难(今陕西、甘肃境内,当年

8、也叫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华州(今陕西华阴、潼关、蓝田一带)节度使韩建三帅率兵京城,要求得不到满足,意欲迫皇上退位。这事件叫:“三镇犯阙”(阙是朝廷门楼)。镇是边关要塞,唐末镇将称节度使,他掌管军事、政治、经济的权力。王行瑜“三镇犯阙”之后,同年(公元895年)十二月携家眷逃跑时,被部下所杀。朱全忠即朱温,当时晋升为梁王,长期跟李克用不和。陕西、山西一带的地方。原文:嗣后迁延数载,势愈难支。刘季述锢至尊于少阳院;韩全诲劫帝驾于乞巧楼平章天下事;韦贻范非才而又起复;其视政,岂能挫其跋扈者之锋,任其毁宫阙于长安,庐舍变为丘圩!全忠之大奸悉露,虽兵合三镇,未由损其毫芒,而吞噬之心益眈眈矣。天祐四年丁卯

9、三月,朱全忠竟移唐祚,祖闻之绝粒食累日。李袭吉劝之曰:“食禄忠事,死由其分也,但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译:接下来的几年,形势愈难于支撑。刘季述把皇上锁在少阳院;后韩全诲又劫持皇上于乞巧楼辨章朝廷政务;韦贻范无甚才能却又守孝起用;这些人当政岂能挫败奸臣专横跋扈的锋芒,而任其在长安毁废宫廷,房舍成荒野废圩!这时朱全忠奸相全然暴露,虽然解围“三镇犯阙”合力出兵,但对他的军力一点损失都没有,而吞并天下的野心愈来愈强烈。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三月,朱全忠灭了唐朝,自己称帝,改变国统。峭祖听说之后不思吃饭多日。李袭吉劝他说:“食饭生活和忠君事政,自古以来都是分开的,思量饿死了又有什么益处,下来又如何

10、能东山再起!”注解:当朝的左军中尉。当朝枢密史。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起用前工部侍郎韦贻范。朱全忠把京师从长安迁至洛阳,灭了唐朝。自己称帝,改国号大梁。掌书记官,李克用部下。原文:祖亦勉强顺从,遂为解柄归田之计。至晋王兴潞州之师,则投闲置散已逾年矣。戊辰三月,晋王卒,子存勖(x)立。举兵伐梁,欲起祖为己用,使李袭吉谕其意。祖曰:量力而进,何如量德而退!今德温以校书郎而杜门养高;文江以节度使而莆郡投老;吾不克如二人之明哲保身!但愿为唐之逋逃臣足矣!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译:峭祖也勉强听从,就弃官归隐田园。到晋王再于潞州率兵出征时,则无所事事过了若干年了。戊辰(公元908年)三月,晋王李

11、克用逝世,其子李存勖继位。出兵讨伐梁王,想起用峭祖,让李袭吉转达其意。峭祖说:“有力量就要前进,但也要度德量力而退出。然而德温仍是校书郎而在乡下闭门养寿;文江仍是节度使而龟在老家养老;我就不能象他俩一样明哲保身!但愿做一个唐朝逃臣也算足了。不久便创办和平书院,培育后人。注解:今山西长治等地至河北涉县地区。李克用的儿子。福建莆田。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是唐朝的臣子,虽然逃避现实,但不象其他人,背叛唐朝。比起他们来,我也算足了!原文:(说明)当五代更移之际,惟诫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峭祖寿在八旬,是周大祖郭威广顺元年,恰逢王审知侄王廷正在建宁府僭(jian)号搅世。因扫径以会姻族,峭祖呼集诸子命

12、之曰:封人之嵩祝也,颂以三多。尧曰:长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尔等兄弟二十一人。各既婚配及所生男女有一百四十余人。吾岂不欲环侍吾侧以终年矣,如多男多惧,何以克守宗祊绵延世代矣!吾今年登八秩,恐有九泉之虑,不经朝廷之政,不务桑中之业。上承春申公。以鄂州宗系,至此置产立业。年载多久食库渐虚。为子孙计复以思之。译:当五代十国不断变更形势的时候,只有告诫子孙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不要急躁行事。峭祖八十大寿,是周大祖郭威广顺元年,恰遇王审知侄王廷正冒上级之名行令,搅乱了社会。峭祖预感时事莫测,打扫庭院召集亲属,对着子孙说:古代有一位封官在礼仪上祝颂圣人多福多寿多子,而尧帝却说:人的寿高,忧虑多;子孙满堂,担心

13、子孙的事也多;你们兄弟二十一位,各有家室儿女共一百四十多人。我也想你们能在我身边侍我到终年呀,只是子孙众多,担心也多,怎样才能守住祖宗庙宇世代延续下去呢!我今已八十,有生之年顾虑重重,现不任朝官,在家又没耕种。上继承祖宗春申公以及鄂州江夏宗系,到这里置点产业,时年长了库粮也渐渐少了,为了子孙我反复思量。注解:有些族谱以下内容成另一篇。五代十国时间为公元907年起。五代十国时周王朝建立者。公元951年。福建闽王。冒用上级的名义。古代守边疆的官。三多即是多福多寿多男子,古代礼仪祝颂之词。尧指古代的尧帝。此典出自古籍庄子。春申公即黄歇公。鄂州原为郢州,今武汉。当时黄氏人口可能从光州发展到鄂州,且黄氏

14、名人众多,是江夏黄氏复兴之地。江夏郡包括光州和鄂州。原文:吾旧绩戎行身经几半天下。犹忆闽雄征江晋两岸,沃土废为困区,可业以耕桑。广东、江西二处只仅三千余里。尝闻八蛮洞口人顽貌帨无知,蜀主建兴二年诸葛武侯驱出南番而去。今荒地广阔,山环水秀甚好经营。尔等往此困区,务业耕桑,便成乐国。吾老矣,合有冰里之鱼,可慕雪中之葛。吾将钱八万贯、金银八百秤作二十一份均分。三母位下各留长子以奉晨昏,其余十八支俱可信步由天,命名随地。谁云散不如聚而共恋此一方乎!则依桑梓者为居仁,去枌榆者为任达。译:我当年戎马生涯几乎走遍半个天下。还记得闽王征战晋江两岸,沃土变为困区。你们可去那里耕养置业。到广东、江西二地,也不过三

15、千多里。曾听说洞口那些蛮人,性顽皮布巾裹头且无知,蜀国君主建兴二年,诸葛武候把蛮人赶至边陲之地。如今荒地广阔,山清水秀正好经营。你们到那里建家立业,便成乐国。我老了,就像冰底下的鱼,只能仰慕雪山上的红花。我将钱八万贯、金银八百秤分作二十一份。三位母亲各留长子早晚侍奉,其余十八男儿走到那里由天定,入俗命名由地方。谁说散去不如聚集而共同留恋这块地方!则留在家乡的要积居仁德,去外乡的则任从自由发展。注解:王审知公元909年后梁时期在福建封为闽王。晋江地带、福建延平(南平)汀州(三明、永安、漳平)。湖南省西部,资水上游,近四川。刘禅,公元224年。三国蜀国军师及官员。指外族他国。峭公当年就有嘱咐,十八

16、个男儿迁到何地,就取地名为名号,便以下来联宗。枌榆原为汉高祖的故乡,后人借意为好地方。原文:诸子不舍,不愿抛垂白之高堂远走他乡。祖劝曰:尔不闻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良由此也。维时六戚扬觯前曰:池内之鱼应逊云间之鹤,兹此海田更变,觉而翁熟虑深思。奈何劝乳哺之儿,向母怀中而索食也,峭祖曰:达人之见大抵相同。择木而栖,是为良禽矣。以是将所积之物均而付之。并新修家乘各授一帙,念吾祖徙自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画锦里号和平。而中城鹤薮竹粟墈头皆吾一脉之亲。当珍藏谱牒摇接书香。庶上不坠诒谋之家声,下可绵子孙之世泽。他日相逢彼此以礼,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天地祖宗相为默鉴,尔等兄弟可卜吉日登程。三祖

17、母各授诗一首:(其一)骏马行行出异乡,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异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癸丑仲冬,峭祖无疾而终,谥文烈。宋建隆三年宋大祖闻峭祖历为辅弼之臣,有帷幄经纶。为褒恤遗臣示天下,勅封峭祖为奎章阁大学士。译:子孙不愿抛离垂老白发的峭祖远走他乡。峭祖又劝告说:没有听说吗,燕雀这些鸟留在房堂上,虽然很快活,但最终仍坐而待毙。而鹪鹩这些鸟在林中,虽要自筑巢穴,但安然无恙,这是良策了。这时旁亲六戚举杯向峭祖说:池塘中的鱼应避让天上的鹤。值此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觉得你这做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有劝用母乳养大的儿,再向母怀中求食的。峭祖

18、曰:达理之人所想大体差不多。选择树木而宿才是良种的鸟。以是将积存下来身家财物均分给儿子。并新修家谱各子一份,纪念吾祖来自光州,为绥城归族,乡画锦号和平,而中城、鹤薮、竹粟、墈头,都是我们一脉宗亲。应当珍藏谱牒把书香代代传下去。希望上不要失去祖宗留下来的声誉,下可子孙代代享受祖宗的恩惠。日后相逢,大家以礼相待,经常来往不厌,久未相聚不疏。天地祖宗在天默默见证。你们可择吉日登程了。公元953年癸丑岁十一月,峭祖毫无疾病征兆而逝,谥号文烈。宋朝建隆三年,宋大祖熟知峭祖曾是辅助唐朝的功臣,有经国济世之才。为赞扬和慰恤这些遗臣以示天下,追封峭祖为奎章阁大学士。注解:即潢川,在河南省东南部,淮河南岸。当年

19、光州比潢川大。福建西北,五代十国改建宁县。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墈头村一带。意为遗留,顺遁传给。三七即二十一子。公元953年。公元962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二、江夏源流山谷序拟作者:黄庭坚。辞海记: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但只是借以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又能词。兼擅行、草书,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山

20、谷琴趣外篇等著。在若干的作品中仍表现出倾向旧党的政治态度。作品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江夏源流山谷序全文(抄自清宣统年间的“黄氏宗谱”)吾阅楚之先祖,春秋鲁僖公十有一年,楚来并黄。秦始皇二十五年,改黄国之山川,而属江夏。当时姓氏,由高曾祖考己身,五世不迁之祖,迨阅汉书孝德黄香公、琼、瑶、琬、奎五世全矣。至东晋南北朝以来,五胡刈地,逞势相吞,星罗箕列,又曰五胡云扰。时有黄鹏举鹏搏二公,痛世界之离乱,即五世不迁,竟属邻人。噫兄弟之分群,情难刈舍。而南北朝黄本谥文正、怀中谥文贞,与北朝巨衡谥诏靖,为南北朝黄氏攸宗,皆与江夏遗书符者,至大唐以来修明矣。唐秉乾、秉清二公奏曰:自承东汉大守刘护,旌

21、表孝德黄香公,建庙湖广德安,墓在安陆。探本寻源,并继续宗录,以广江夏。而按大唐志,随炀帝大业十二年,唐公李渊为大原留守。随乱僭国之时,左朝臣士许敬宗,荐江夏郢吉黄秉乾公入天策府。不幸秉乾公故,袭其子迪诚、达诚,侄孙黄劬、黄効、皆赐入羽林虎卫散骑常待,自留居长安。至庆绪吐番,朱滔僕固怀恩作乱,其迪诚之孙黄珍僖、珍佐,皆立血战,阩尝不替。自珍僖子孙黄愤,继之于子孙黄寅亮之子宗彝、孙日炎,封神威公,生子六:长天粦、次豸粦、三碧粦、四素粦、五祥粦、六若粦。其时唐人称为六粦,继袭祖父职,屡有大功。王仙芝分其御隘于山东浙江,迨祸及昭氏。被强奸李茂贞谋位,拘入昭宗于冷宫,而赖神威公救出。此大唐五世之中,其神

22、威所生六子,乃秉乾公之裔也。此命御隘于山东者,世谱分录。又查阅唐书禹锡公三子秉清公生选诚公,选诚公生珍议公,珍议公生卓贤公,卓贤公生明德公,明德公生用忠、用志二公。用志公生宾公字文任,居江西抚州府,生弘公字锡联,彋公字锡聪。弘公生三子,长一郎。讳峭公、次崤公、三岐公。峭公字瑞粦,登进士第,官工部尚书。娶上官、吴、郑三氏,共生二十一子。以时变告老,值崤岐二公身故,公群守一堂,百有余丁。一日得听黄巢与王仙芝聚集谋逆,公遣丁出阻。巢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复令打探,巢以清明订号,暗以杨柳为记,端午出师。本姓发觉,公唤一堂,尽宜迁避。身佩杨柳,远迁就近,各行变通。先是香公庙匾,列二十一房。今将老夫二十一

23、子,与崤岐四子彋七子共三十二名编列,愿移迁居。各记本姓支派,峭公嘱曰:郢州江夏遽移乡,恐久渊源未许详。姓据陆终来历远,庙传扉相祖宗香。随居奉寝先灵妥,到处和邻世业昌。聊记嘱言欣合咏,能知德安共流芳!(德安府香公旧居)。时官长公、吴一公、郑元公兄弟会同友人建筑五柳馆,其盗不染,各等渐渐迁移他方。自唐世日久,遇相亲如路人。余乃南昌分宁名庭坚字鲁直号山谷。流寓循州(今惠州)白云岩时,上元得听歌声,有日久渊源未许详之句。感动乔木之思,以悬追配古人匾额,传通数载,远近悦来。递江夏迁移住址,录修一谱,是为有谱矣。宋给事中尚书廉大史嗣裔黄庭坚撰。 “德安”府名,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安州置。故“山

24、谷序”文中的湖广德安有待考证。三、论黄峭山公行录一文的可信度历朝历代的国家大事,有书籍史典来记载,俗称正史。比如,陈寿的三国志,是真实记载三国相争的人与事,属正史。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人和事加以夸张描画,属言尘小说。但即使是正史,亦不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所有人物事迹记入其中。作姓氏宗系的记载,主要靠族谱。为此,族谱也是本姓中的正史,它有国家正史同样的研究价值。而有些人物和事迹国家正史和本姓族谱皆有记载,如轩辕、陆终、惠连。史记卷四十记述明了: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zhun)顼(x)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k)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

25、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后面索隐:二曰惠连,是为参胡。(书后面有注解:惠连即参胡)。上述译文:楚国的先祖,是高阳氏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生了儿子称,称生了儿子卷章,卷章生了儿子重黎。重黎做高辛氏喾帝的火正(官名),政绩突出,喾帝于是就赐给他一个名号,叫做祝融。共工叛乱,喾帝派重黎去平叛,但没有彻底消灭叛贼。喾帝不满,庚寅日杀了重黎,让他的弟弟吴回做重黎的继承人,仍然做火正,还是称祝融。

26、吴回生了陆终。陆终生了六个儿子,均是剖腹产,长子昆吾;二子参胡;三子彭祖;四子会人;五子曹姓;六子季连;上述辈份排次是这样:黄帝的儿子昌意;昌意的儿子高阳;高阳的儿子称;称的儿子卷章;卷章的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陆终的儿子六个:昆吴、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下面索隐:二曰惠连,是为参胡。也就是说陆终第二个儿子参胡即惠连。所谓“索隐”即是求索很少人知道的东西。索隐者是唐朝司马贞,他是一位学者。“二曰惠连,是为参胡”是编书者选入作为一种解释。惠连为黄国的首君,不但黄氏后裔童叟妇孺皆知,可能在唐朝国人皆晓。所以写成:二曰惠连,是为参胡。以上史记这段记述,显然,惠连是黄帝的第七代孙(黄

27、帝的黄与黄氏的黄其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尊称,后者是姓氏,不要讹认黄帝姓黄。黄氏在夏朝才封赐)。有些黄氏族谱记载季连就是惠连,显然是一种误记了。又如,黄竭、黄霸、黄香、黄琼、很多书籍典史皆有记载。如黄香,三字经里就有褒扬的赞句:香九龄,能温席。如黄霸,古今中外辞典皆录其中。辞海有记:黄霸,(一公元前51年)西汉大臣。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宣帝时,任扬州剌史,颍川大守。为政外宽内明。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候。后世把他与龚遂作为封建“循史”的代表。福建、广东等地区的黄氏宗祠有这样一副对联:西京贤相府 东观大儒家(注:观指道教的庙宇)“西京贤相府”指的就是黄霸。西京是汉朝长安,贤相就是黄

28、霸了。东观是汉代洛阳宫中藏书阁,儒家是黄香。黄峭山公,黄氏各宗各系族谱记载他的事迹豪壮悲欢,起伏跌宕。而正史典藉至今没有发现丝迹,这样后人只有依靠谱志。但毕竟受条件和文化层次的局限,加上族人不断口传,族谱的记载就不那么严谨了。个别也出现讹传。因故会有黄峭山公行录和山谷序相悖的情况。为寻宗问祖,弘扬源流,后人不懈地探索着,本人亦凑之。1.黄峭山公行录所举的史例与资治通鉴所载完全相符对照行录史例的真伪,以什么为准绳?可拿资治通鉴来。“资治通鉴”,顾名思义,资询治理借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撰。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换句话说,就是写给皇帝看的。如果写得不实,要罪判满门。可见资治通鉴的

29、可信度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现把行录的史例(主要是上文)对照于通鉴(即资治通鉴,下同)。行录述“心乎唐而有贞节足为国家捍卫者,惟陇西王李克用”。陇西王通鉴卷256有载:“由是昭义分为二镇,进克用爵陇西郡王”。至于国家捍卫者,通鉴从卷253至卷266共498页当中,大笔墨叙述李克用为着唐朝尽忠捍卫。这年代唐朝经历了四大事件:黄巢谋逆、三镇犯阙、昭宗被锢、朱全忠篡位。每事件中李克用皆全力维护朝廷。从通鉴中挑几语便可概括:“克用时年二十八,于诸将最少。而破黄巢,复长安,功第一,兵势最强,诸将皆畏之”;“李克用闻三镇兵犯阙,即日遣使十三辈发北部兵,期以来月渡河入关”。这就说明李克用的作用。朱全忠“下制削

30、夺李克用官爵”,注解说“李克用仍称唐官,用唐年号,岂梁得而削夺之哉!”说明朱全忠篡位称帝后,李克用仍用唐制。为此,李克用为国家捍卫者不是无稽之谈。“三镇犯阙”上面已述,主要人物是李茂贞。从通鉴查时间与行录的“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的时间完全相同。行录述“至王行瑜由此伏诛”,对应通鉴卷260,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行瑜走至庆州境,部下斩行瑜”。接着也是在当年“乙未,进李克用爵晋王”。黄峭山公行录的作者对唐末的历史了然于胸,有关的细节也很清楚。如行录所述:“丙辰七月,犯阙之寇复来,入援之师再起”,在通鉴卷260讲述:“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丙辰年)秋,七月,茂贞进迫京师,茂贞遂

31、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克用闻之,因奏将与邻道发兵入援。”行录中“迨朝廷以墨敕征晋王,而朱全忠格之,不得入觐。因赍表上奏,乃封祖为工部尚书” 。这里用通鉴记载来见证“朱全忠格之”:通鉴卷260:“朝廷及邻道遣使至何东,其尝赐赂遗,先入克用,次及寓家。朱全忠数遣人间之,及扬言云盖寓已代克用,又诏免克用入朝,将佐或言:“今密迩阙庭,岂可不入见天子!”盖寓言于克用曰:“今天子还未安席,人心尚危,人臣尽忠,在于勤王,不在入觐”。克用曰:“尔尚不欲吾入朝,况天下之人乎!”,“辛亥,引兵东归。表至京师,上下始安。诏赐河东士卒钱三十万缗。”至于黄峭山公是否诏赐其中下文再论,而“朱全忠格

32、之”已是事实。行录的“朱全忠格之”和通鉴的“朱全忠数遣人间之”,是同一事件。下面还有几处,行录所列举的人物、过程、时间跟通鉴对照完全吻合。(1)行录述:“刘季述锢至尊于少阳院”。通鉴卷262记载:“宦官扶上与后同辇,嫔御侍从者才十馀人,适少阳院。季述以银杠画地数上曰:“某时某事,汝不从我言,其罪一也。乃手锁其门,熔铁锢之”。(2)行录述:“韩全诲劫帝驾于乞巧楼。”通鉴卷262记载“上不许,杖剑登乞巧楼。全诲等迫上下楼,上行才及寿春殿,李彦弼已于御院纵火”。(3)行录述“天祐四年丁卯三月,朱全忠竟移唐祚。”通鉴卷264记载:“朱全忠奏洛阳宫已成,请车驾早发”,卷265记载:“丙午,昭宣帝即位,时

33、年十三”,卷266记载:“昭宣帝降御札禅位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开平元年即天祐四年)乙丑,命有司告天地、宗庙、社稷。丁卯,遣使宣谕州、镇。戊辰,大赦。改元,国号大梁。奉唐昭宣帝为济阴王”。接下来与史有关的还有几处,行录述“至晋王兴潞州之师,则投闲置散已逾年矣。戊辰三月,晋王卒,子存勖立。举兵代梁,欲起祖为己用,使李袭吉谕其意。”潞州,唐朝时辖山西长治至河北涉县,当时是军事要地。通鉴卷265述:“初,李嗣昭攻潞州,丁会举军降。李克用以嗣昭为昭义留后”,说明潞州李克用占有。卷266又述:朱全忠称帝后与晋王对潞州多次争夺。这就所谓“兴潞州之师”。李克用是公元908年去世,其儿子李存勖继位

34、,与行录的“戊辰三年,晋王卒,子存勖立”无差异。李袭吉,是李克用门下的掌书记官,能言善辩,被李存勖委派做峭公的工作也符合情理了。行录与通鉴对照,行录有一处倒叙,通鉴的“朱全忠数遗人间之”和“表至京师”是公元895年,在896年“茂贞进迫京师(再犯阙)”。而行录写的是公元896年“犯阙之寇复来”,然后才“朱全忠格之”,接着“赍表上奏”。通鉴这样记,公元895年李茂贞等“三镇犯阙”,李克用派兵保护朝廷,并进爵晋王。在“尝赐赂遗,先入克用,次及寓家。朱全忠数遣人间之,及扬言云盖寓已代克用,而克用待之益厚”。也就是说:盖寓听信朱全忠的谗言,对李克用嫉妒。等到皇上想诏见李克用时,盖寓便出面阻拦。为此,克

35、用“引兵东归,表至京师,上下始安。诏赐河东士卒钱三十万缗。”待至明年(公元896年)七月李茂贞再次“进逼京师,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李克用闻之,因奏将与邻道发兵入援。”以上通鉴的叙述是这样的逻辑。公元895年李茂贞等“三镇犯阙”,李克用派兵保护朝廷,于是进爵晋王。因李克用持功晋升,朱全忠怕他乘机再壮大势力,便想方设法制止李克用入朝。行录的记述顺序不同:“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三镇犯阙,李克用请兵讨之”“上乃诏赐其忠尽,进李克用爵晋王,进峭祖为千户候。丙辰(公元896年)七月,犯阙之寇复来,入援之师再起。迨朝廷以墨敕征晋王,而朱全忠格之,不得入觐。因赍表上奏,乃封祖为工部尚书

36、。”公元895年公元896年黄峭山公行录记 三镇犯阙犯阙之寇复来入援之师再起朱全忠格之 赍表上奏资治通鉴记三镇犯阙朱全忠遣人间之表至京师进逼京师再犯阙李克用发兵入援以上行录的叙述对“朱全忠格之”与通鉴所记的时间有出入,见上表。行录写李茂贞再次犯阙,李克用再次保护朝廷。完成使命之后入朝,这次入朝而“朱全忠格之”指的是上一年的举动还是再次“格之”,是个疑问!这次入朝主要是为将士请功包括为峭祖封赐工部尚书的。朱全忠怕的是李克用,至于封赐克用下属,朱全忠不一定干预的。至上表朝廷,那不难解释,可能“赍表上奏”的表与“表至京师”的表不是同一份表。如果是,有可能奏表渠道较长,今年上表明年回复,一两年才能完成

37、。也因为李克用每次入朝奏表都不容易,行录作者全部归罪于朱全忠。今年入朝奏表难就责怪去年朱全忠作梗,影响至今年。2.黄峭山公行录对峭公的心态得于诠释黄峭山公行录作者的表达力度行录作者是透熟典史、满腹经纶的文人。他在文中所举的事迹及时间相当准确,且编排有序。然而他并不是搬来唐末历史扦入峭公生平。他对该历史某些过程,也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便衬托峭公的言行心态。如“心乎唐而有贞节足为国家捍卫者”,他概括了李克用在唐昭宗时的忠贞。这些话不可能从某个典史中,摘上一句便可写入文中。又如“韦贻范非才而又起复”,通鉴卷263有较长的篇幅描述,现摘录其中粗略连贯:“庚午,工部待郎,平章事韦贻范遭母丧(贻范带孝)”,

38、“韦贻范之为相也,多受人赂,许以官(非才,编者注)”,“既而以母丧罢去,日为债家所譟。亲吏刘廷美,所负尤多,故汲汲于起复”,“上曰:卿辈荐贻范,朕不之违”。这一事态,行录作者用一个“非才而又起复”来概括,是作者精笔之处。又如,朱全忠“吞噬之心,日眈眈矣”也是概括他的心态与行径。为此,行录作者有这样的文化水准和思想素养的人,他的撰文着实可信。尽管某些细节不够准确,但不影响它的真实度。作者文述峭公,有如峭公现身说法,如似昨天。这说明作者与峭公是很近辈的人,是峭公第十六子潭公所撰确实无疑。 黄峭山公行录文气雅典,寓意义深行录文中“呼集诸子命之曰:封人之嵩祝也,颂以三多。尧曰:长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

39、”此典出自古籍庄子天地。摘录如下:“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忧。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俱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忧之有!”上文译成现代语是:尧帝到华州地方巡视,当地守卫边疆的人说:啊!圣人,请让我为圣

40、人祝福,祝圣人长寿。尧说:不必。祝圣人富有。尧说:不必。祝圣人多生男子。尧说:不必。守边疆人说:长寿、富有、多生男子,这是人人希望的,而你偏不想,为何?尧说:多生男子增加忧惧,富有会增加顾虑,长寿也为形躯所累。这三者,都不能用来培养人的德行,所以我不敢为之。守边疆人说:我以为你是个圣人,现在看来你只不过是个君子。上天生出万民,一定会安排事做,多生男子有天安排事做,那还有什么忧惧呢?富有把财物分给大家,有什么顾虑呢?作为圣人,像鹑鸟那样居无常处,像幼鸟那样待母喂食而足,象飞鸟那样不留痕迹。天下有道时,就与万物一起昌盛,天下无道时,就修养闲居,千岁之后如果厌世,就升为神仙,驾着白云,到玉帝的故乡。

41、那时,三种忧患都不会发生,身无祸害,那有什么忧愁呢?尧帝在古代太平治世是千古流芳的,但庄子认为尧帝不是无为治天下。因此,在庄子文中揭露了尧帝推行礼法、刑罚、智慧,作为统治天下的工具。那么这样就是圣人吗?并不是。庄子在天地文中又揭示了尧帝的内心世界,表白尧帝不是圣人,只不过是一个君子。世人从中也悟出尧帝做人的尴尬,长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峭山公知识渊博,熟悉此典,深感圣人也有难解之隐。峭公虽不是帝王,但有身受“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忧”的局面。因此,峭公借古圣人的思想来鞭策自己。认为多男子、富、寿是好事又是难事。要早作准备,要作长远的打算。也就这样,峭公早就萌发遣子外迁的思维,而不是临危

42、择举。无为是道家的观点,要顺应自然变化,不要人为约束社会。黄峭山公行录作者也应熟悉此典。峭公只是在遣子外迁的宗亲会上,对“三多”之虑口吟有词,且并不是有人记录在案。作者或亲听,或口传或领悟,最后慨恬才写入行录的。黄峭山公行录有一名句:“去枌榆者为任达。”此名句应是峭公借意以示子孙而作者汇集而成,但此句出自两个典故。“枌榆”一词来自汉书郊祀志上:“高祖祷丰枌榆社”,即在枌榆这个地方拜祭高祖或向枌榆这个方向拜祭。为什么呢?因为“枌榆”是汉高祖的故乡,之后为后人所崇仰。张衡的西京赋就有这样的句子:“岂伊不怀归于枌榆”。而峭山公把枌榆比喻成好地方,遣子外迁时,告诫子孙要寻找像枌榆这样的地方,寓意义深。

43、“任达”一词来自晋书阮咸传:“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即阮咸无拘无束,任自己想干什么就达到什么。与叔父出游不分长辈关系,受到当时注重礼节法度的人讥笑。也就是说不尊重长辈不考虑辈分会受到世人遣责。但峭公的思想比前人解放。他借用典句“任达”这词来表白,子孙们无须考虑对长辈的孝道而守在长辈身边,应外出他乡任意发挥自己的才干,开辟新的天地。用“任达”此词,不论是峭公当时口吟还是作者放入行录中,都是寓意义深。黄峭山公行录中,有“庶上不坠诒谋之家声。”即祖望家声要相传下去。诒即传,谋即原来的策略。此典出自古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意为好的精神要传播下去,为子孙

44、的将来善作安排。“诒厥孙谋”现已成了成语,书人捻来便用,但在唐宋时期就没有那么方便了。那时不熟读古籍,不熟悉典故,就不可能恰到好处写入文中。以上举这些典故实例,也阐明黄峭山公行录作者的文章功力。他这样熟悉经典,文笔优雅,典故的意义与行录表达非常恰切,可见文章的价值和份量。这不是一般平才墨客所能为,文章的可信也在这里。 黄峭山公行录主题鲜明,中心思想凸现行录的主题是写峭公的一生,写了他一生曲折坎坷,写他忧国忧民。如果文章写峭公一生春风得意仕途畅通,这才不符合实际。行录整编文章是低调的,正因为低调才可信。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是乱世。凶荒遍告,战火连尘。官场勾心斗角,百姓失所流离。作为朝臣,特别是像峭

45、公这样的朝臣,绝不可能一路高歌风光至极。如果文章写了峭公青云直上逍遥官场,这跟时代不符。行录在介述峭公时,表现他的困惑、疑虑、无奈、消沉。如“祖概然兴叹”,“全忠格之”,“迁延数载,势愈难支”,“非才而又起复,其视政岂能挫其跋扈者之锋”,“绝粒食累日”,“解柄归田”,“但愿为唐之逋逃臣足矣”等,这些都反映了峭公低调处世。这也跟晚唐衰败时期诗人杜甫一样,他的诗那一首不是深郁忧伤的!为此,行录这篇文章,是客观实在反映了人和事,反映了峭公一生的经历。但从行录来看,峭公是忠君的,这个中心很凸现。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臣工、一部份有识之士,长期受孔孟之道的熏陶,“天地君亲师”尤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朝秦暮楚。行录

46、下文虽有述宋朝敕封峭祖为奎章阁大学士。但这是宋朝对他忠君的肯定和褒扬。峭公的忠君,坚贞不渝,从始至终。谓其忠之一,峭公从少年开始,忧国忧民,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从行录可知,一路坎坷,常不得志。不得入觐皇上,赍表上奏乃封工部尚书。可见峭公持功仍受压制,多少对皇上有怨气,但他不因为如此对君不忠。他不像一般奸臣,看风使舵,趋炎附势。谓其忠之二,峭公仕唐是唐末,皇上是昭宗,这个皇帝做得相当悲惨。因为处于乱世,大憝柄国。皇上任人摆布,众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皇上自身难保,被锢少阳院,劫持乞巧楼幸凤翔等。许多臣工不但弃他而去,而且倒行逆施。而峭公对昭宗皇上一如既往,“闻移唐祚,绝粒食累日”,确真难能可贵,这样

47、才叫忠君。3、峭山公与李克用峭公何以成为李克用的门下?回答很简单:因为大家皆为朝廷命官,“革命”不分区域。但是李克用是北方沙陀人,峭山公何为跟随他?。李克用公元856年生,按行录说的,峭公公元871年生,李克用比峭公长15岁。这样的年龄关系,峭公成为李克用的部下符合逻辑。但李克用的据点是晋阳,即现在的山西大原,没有记载他来过南方。峭公又如何跟他搭上关系呢?这里先分析峭公的行踪轨迹。从行录看,峭公“以兴义师”时是在他的家乡,峭公是豪门子弟,少年中了进士,仕途顺畅,有向朝廷的心愿。当时的京师是在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它是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有识之士人人向往。峭公“以兴义师”之后,他的发展趋势

48、也向京城长安。当时朝下有三大金刚:李克用、朱全忠、李茂贞。而李克用有保护朝廷的伟大功绩,声名鹊起,受到寻找仕途的人所崇仰,可能峭公也在其中。行录的一句话“心乎唐而有贞节足为国家捍卫者,惟陇西王李克用”,便道出了峭公的心声。或许正因为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峭公有“干济之才”,被李克用发现而得以重用。李克用晋升晋王之后,峭公“管辖江浙、两广军务事”,这个没有标明是官。很可能是朝廷或李克用派出的行差,购置军械或征集队伍。直至被封为工部尚书后,才“出守歧雍三郡”。歧在陕西,雍在山西,这是晋王晋阳(山西大原)的地盘。这也符合成为李克用门下的逻辑。后来晋王(李存勖)在北方洛阳建立后唐,为何峭山公背道而驰退出朝

49、野呢?这里最好的文字见证就是黄峭山公行录,其写道:“遂为解柄归田之计。至晋王兴潞州之师,则投闲置散已逾年矣!戊辰三月,晋王卒,子存勖立。举兵代梁,欲起祖为己用,使李袭吉谕其意。祖曰:量力而进,何如量德而退!今德温以校书郎而杜门养高;文江以节度使而莆郡投老,吾不克如二人之明哲保身,但愿为唐之逋逃臣足矣!”这些文字叙述可以看出峭山公不听命李克用。原因是李克用晋升晋王之后,争权夺位的野心慢慢暴露出来,峭山公便与李克用分道扬镳。后来李存勖为了建立后唐专事杀掠,贪财如命。为此峭山公绝不会跟随这种人继续纷争天下的,体现了峭公量德而退心胸坦荡的品质! 黄峭山公行录的文章开始,峭公踌躇满志,而文章的后部峭公一

50、下跌入低谷。这里跟唐朝灭亡有关,更主要跟李克用父子有关。撰文者因为是写祖宗父辈的事,先褒扬峭公跟随李克用维护朝廷,后来又急转弯叙述峭公背离李克用父子,着实难于落笔。只好用“投闲置散”、“明哲保身”把峭公还有近二三十年的经历一敷而过。这是撰文者的心态,行录的真实性也在这里,这样文章更显得可信。如果文章着意掩盖事实写峭公为维护唐朝的延续,竭力追随李克用父子建立后唐,奉命福建戎政。这样写行录顺畅,也符合情理。事实上不是这样,撰文者只好用避重就轻的写法把峭公人生不如意的转折轻描淡写。4、峭山公当年官任何时峭公当年任官是工部尚书还是工部侍郎都不要紧。但许多研究黄氏源流的学者,均未发现有史书任官记载。而峭

51、公是否任过此官,有质疑不奇怪。峭公在唐末应当任过工部尚书(或工部侍郎)。前面已说过,族谱是记载姓氏历史的史书,它与国家正史有同样的研究价值。峭公后裔所保存的,不论何年代、何宗派的“黄氏族谱”都有记载峭公曾任工部尚书之事,且编入诗内。这是依据之一。峭公三妻氏二十一子是不争的事实。按推理,行录所述“所生男女有一百四十余人”也符合逻辑。那么这么庞大的家族要有浩大的经济支撑,故行录所述“钱八万贯全银八百秤”也确实符合实际。在历史上家中有这么丰厚的资银,肯定有高官厚禄,起码是朝官,且朝官大户才能发展经济,而一般七品芝麻官是不可能有的。为此,峭公肯定是朝官,才有这么丰厚的资银。凭这点,他在唐朝任工部尚书确

52、实无疑。为何没有发现正史记载呢?很浅白的道理,就是一千多年前不像今天,人事档案难于规范保留。虽然有史载,但写史的人,看需要取什么人物。据唐制,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事,长官为工部尚书,侍郎为长官之副。有些臣子较长时间在朝廷,早年当帅,金戈铁马,后做工部尚书。这样写书人作他一个人物。峭公早年隶属于晋王门下。通鉴卷260有述:“观朝廷之意,似疑克用有异心也”。说明朝上只利用李克用而不信任他,而峭公处在什么位置就可想而知了。为此,写书的人把峭山公看作无名之辈。按照行录所述:“因赍表上奏,乃封峭祖为工部尚书”,是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以后,昭宗“乾宁三年到光化三年(公元89

53、6年到900年)四年中通鉴没有工部尚书或工部侍郎的人事记录或人事更换(其它史料也没有具体记录唐朝这一时间的工部任命)。直到光化三年有“搏(王搏)罢为工部侍郎”;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崔胤责授(降职使用)工部尚书”;天复二年“韦贻范为工部侍郎”等三处记载。真有可能峭山公任工部尚书或工部侍郎就在公元896年到900年当中,如果峭公近公元900年做工部官,年龄约30岁。但这时朝廷最乱,刘季述锁昭宗于少阳院。接着韩全诲迫昭宗幸凤翔。京城无天子,昭宗被李茂贞要挟,对李克用的派系极其不利。峭山公也就在这种形势下或前或后被卸任。对照一下,如果峭公是工部侍郎,就在公元900年卸任。如果峭公是工部尚书,

54、就在公元901年卸任(见下表)。黄峭山公行录记资治通鉴记公元896年公元897年公元898年公元899年公元900年公元901年公元902年黄峭山公为工部尚书工部官无记录工部官无记录工部官无记录王搏为工部侍郎崔胤为工部尚书韦贻范为工部侍郎若工部侍郎可能为峭山公所任若工部尚书可能为峭山公所任为何都是工部朝官,而峭山公就没有记入史典?因为乾宁二年以后的几年,战火连绵,朝臣勾心斗角,皇上诚惶诚恐,整日调兵买马,工部官就没有实质性的权力了。加上峭公当时年轻,老实本份。一两年也就这样过去了。有谁为你记入史册!为什么韦贻范、王搏、崔胤之流也为工部官,却在典史中赫然在目?那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名声。王搏原是朝

55、中的门下侍郎,时称良相。因崔胤和朱全忠在皇上谗言,王搏免职门下侍郎,罢为工部侍郎(公元900年)。后又贬为溪州刺史,一贬再贬,最后被皇上赐死,朝野一片哗然;韦贻范公元902年任工部侍郎,同年母丧。按制,他应守孝三年,不得涉政,罢去工部侍郎。如果在守孝期间起用他,叫“起复”。然而就在公元902年李茂贞之流力荐起用韦贻范。这事朝中争议很大,皇上也左右为难,骚动一时。崔胤原是吏部尚书,受皇上宠爱,他侍朝政常弄巧反拙。刘季述锁昭宗于少阳院事件是他惹起的,通鉴记载:“初,崔胤与帝密谋尽诛宦官,及宋道弼、景务脩死,宦官益惧。于是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等会相与谋曰:主上轻佻多变诈,难奉事。专听任南司

56、。吾辈终罹其祸,不若奉太子立之。”公元901年崔胤却进位司徒(丞相)。从此大权在握,左右皇上。他长期与宦官尖锋相对,后又造成韩全诲劫帝驾于乞巧楼幸凤翔事件。朝廷迫于无奈,公元901年把崔胤降职为工部尚书。以上三个人物,司马光肯定重笔墨写入资治通鉴中。对比峭山公就没有上述的劣迹,也没有造成轰动一时的事件,又不是高官显爵。做人老实本份,为朝尽责尽忠。这样的人就没有人把他写入史料中,只有子孙永铭,记入黄氏族志。峭山公为工部侍郎的话,他的时间有另一种可能,即公元900年至902年。本人细读行录,感觉“韦贻范非才而又起复”好象话中有话。起复他为何质问“其视政,岂能挫其跋扈者之锋,任其毁宫阙于长安!”韦贻

57、范有何能耐峭公也知道。主要是峭公对起用韦贻范不满。查通鉴卷262,王搏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六月免职。韦贻范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二月任工部侍郎。当中两年工部侍郎通鉴记载为空白,或许这两年就是峭公所任。也就是削了峭公的职,让给韦贻范。所以对韦贻范耿耿于怀。直至后来起复他为户(工)部侍郎也牢骚满腹。峭山公是做了唐朝工部尚书(或工部侍郎),而且是在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前后所任。黄峭山公行录叙述了当年峭公的政治背景,家庭地位。细述了上表赐封工部尚书的经过,就足够令世人相信。四、对江夏源流山谷序的质疑本来山谷序是宋朝大诗人大文学家所撰,实不敢斗胆提出疑问。但我却认为,山谷序不象是黄庭坚所写。黄庭坚的文章不是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