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题答案及考点分析PPT课件_第1页
《曹刿论战》中考题答案及考点分析PPT课件_第2页
《曹刿论战》中考题答案及考点分析PPT课件_第3页
《曹刿论战》中考题答案及考点分析PPT课件_第4页
《曹刿论战》中考题答案及考点分析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14年02月27日,中考复习文言文课文之,.,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原文回顾,译读课文,.,3,(一)名句填空 (二)词解释语实词、常用虚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的现象 (三)语句翻译 简而明;了解特殊句式 (四)整体感知;归纳概括 领会基本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 (五)读准音节,划分节奏 基本结构,语意停顿,二、考点回顾,多读善思子自知,.,4,词解释语实词、常用虚词 (2011年北京燕山)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011年福建泉州市

3、) 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其它地区: 小惠未徧;战则请从;神弗福也;三鼓;败绩;故克之;小大之狱,又何间焉;牺牲玉帛;,三、真题演练,.,5,(2011山东省德州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11年辽宁省丹东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其它省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语句翻译,.,6,整体感知;归纳概括 (2011山东省德州市) 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 其它省市: a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b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c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d“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e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f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7,A 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5、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古同“顾”,反而。,.,8,

6、1.曹刿论战选自 ,旧传为 时期 所作,是一部 体史书。(4分 2.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4分)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神弗福也 使者不说 3.下面各项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B.可以一战 何以有民 C.而先问岁与民 登轼而望之 D.其乡人曰 其如土石何 4.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2分) 臣 奉 使 使 威 后,.,9,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A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6.(甲)文通过 描写,将鲁庄公的“ ” 与曹刿的“ ”(这两空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进行对比,突出曹刿 。(4

7、分) 7.(乙)文句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的成语是_ _。汉字“本”,是在“木”字下边加上“一”,表示树之根本。(甲)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根本为“_ _ _ _”;(乙)文中赵威后认为国之根本为“_ _ _ _”(后两个空用原文回答)(3分) 8.(已)文中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 _思想,这与( 甲)文中曹刿认为 是作战先决条件的看法是一致的。(2分),.,10,参考答案与评分意见,1.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体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空1分 2.鄙陋,目光短浅 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祭品 赐福 通“悦”,高兴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空1分 3.B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4.臣

8、/奉 使/ 使 威 后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处1分 5.A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判断。 B 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重点实词、虚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6.对话 鄙 远谋 政治上有远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空1分 7.舍本逐末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岁与民 。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空1分 8.民本(以民为本),取信于民。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11,题目1:曹刿论战选自 ,旧传为 时期 所作。是一部 体史书。(4分),设题说明:文学常识 共四个填空,4分。前三个是文言文最基本的出处、时代(朝

9、代)、作者的考查;从发展要求出发设计了第四个填空题(左传的编写体例),让学生了解古代著名史书的编写体例的知识,为今后更广阔的阅读做一点常识知识的奠基。,.,12,题目2: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4分)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神弗福也 使者不说,说明:文言实词的积累 大家都知道,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而理解重点实词是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关键。此题主要考查使用频率高且古今意思差异明显的重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如: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本题四个词语较为典型,既是记背知识落实的考查,也是放在语境中理解能力的考查,通假字“说”更是课内外灵活迁

10、移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在类似课内的语境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变积累为内化。,.,13,题目3:下面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B.可以一战 何以有民C.而先问岁与民 登轼而望之D.其乡人曰 其如土石何,说明:重点虚词的积累 考查了“之、以、而、其”等虚词。涉及多个重点虚词,考查范围广,采用比较选择的形式,便于引导学生学会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分析与把握虚词的作用,而非仅仅死记硬背。,.,14,题目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2分) 臣 奉 使 使 威 后,说明:划分句子的节奏 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在文言文中,如果句

11、读错误,可能会引起歧义,甚至错读文章的意思。本题设计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掌握了句子的结构。,.,15,题目5:翻译下列语句。(4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说明:句子翻译 我们在选择考查的句子时从发展卷的原则出发考虑了以下几点:能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初中阶段抓住关键词语直译这种基本翻译方法的掌握情况;能考查学生放在具体语境中,联系上下文来准确理解句意的能力;能以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标准通顺流畅地译句,能有从文言文语言凝练典雅的特点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优化自己语言结构的能力。这样不同学生的译句能力、语言表达水平就有了区分,体现了试

12、卷的区分度。,.,16,题目6:(甲)文通过 描写,将鲁庄公的“ ” 与曹刿的“ ”(这两空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进行对比,突出曹刿 。(4分),说明:内容理解 设计此题既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感知,又考查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分析理解人物特点及写法的能力。,.,17,题目7:(乙)文句“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的成语是_。汉字“本”,是在“木”字下边加上“一”,表示树之根本。(甲)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根本为“_”;(乙)文中赵威后认为国之根本为“_”(后两个空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说明:语言积累与分析能力 课内外结合,题目的设计受11年试题启发,设题力求新颖灵活、有所创新。因

13、文设题,较有新意,考查积累常用成语,引导学生将文言的学习与汉字的学习积累结合起来,利用因形释义的方法,重视对汉字构字原理的理解把握,掌握部分高频汉字的字形结构或字义起源。以字带词,促进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并能考查学生结合题目提示,灵活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8,题目8:(乙)文中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 _思想,这与( 甲)文中曹刿认为 是作战先决条件的看法是一致的。(4分),说明:比较分析,理解语段体现的中心 此题设计中的填空一“民本(以人为本)”等词语的准确概括,既是积累的考查,更是阅读广度、阅读深度的引导。同时,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从语段中心去找比较阅读点的能力。,.,19,B 卷,【

14、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缺,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注释】向:仰攻。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从:追逐。遏:阻击。缺:让条出路。迫:逼迫。,.,20,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

15、1) 既克( ) (2)公将驰之( ) (3) 穷寇勿迫( ) 2. 解释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并写出一个含“靡”字且义项相同的成语。(2分) 望其旗靡( ) 成语:( ) 3.下面各项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战于长勺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 下视其辙 安陵君其许寡人 C.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D. 登轼而望之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彼竭我盈,故克之。,.,21,5.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30字以内。(3分) 6.“一鼓

16、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想一想,你能不能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7.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2分) 8.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写出两条即可。(4分),.,22,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1)已经 (2)驱车(追赶) (3)入侵者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空1分。 2倒下 成语:望风而靡 评分意见:本题2分,每空1分,成语有错字不得分。 3C 评分意见:本题2分。 4.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评分意见:本题2分,关键词每错一

17、处扣1分,扣完为止。 5.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节节败退,无招架之力。 评分意见:本题3分,点到鲁师凭旺盛的士气致胜即可。用现代文回答亦可,但必须言之有理。 6.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能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人们写错别字大多是不理解成语意思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 7.第一次曹刿曰“未可”,与“锐卒勿攻”相吻合;第二次曹刿曰“未可”,与“佯北勿从”一

18、致(文中有“惧有伏焉”句)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答对一条法则得1分。 8. 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回答一条可得2分,回答合理即可。,.,23,5.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30字以内。(3分),6.“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想一想,你能不能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24,说明,这两个题目皆着眼于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更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题目内容由易到难,能力要求逐层提升,层次感极强,区分度明显,较充分地体现“发展卷”的特点。而题目6的设计则受到11年试题启发,设题力求新颖灵活、有所创新。此题因文设题,较有新意,也将文言重点实词的学习与汉字的学习积累结合起来,而利用因义辨形的方法,同样既加深了对成语的准确识记的印象,又考查分析提炼、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的能力。,.,25,5.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30字以内。(3分),6.“一鼓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