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与丛书汇总_第1页
类书与丛书汇总_第2页
类书与丛书汇总_第3页
类书与丛书汇总_第4页
类书与丛书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类书与丛书,一、类书,(一)何谓类书 。 类书是抄集群书之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查检的工具书。,(二)类书的起源,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类事之书,始于皇览。”类事,是早期对类书的称呼,旧唐书经籍志有“类事类”,著录类书二十二部。新唐书艺文志改为“类书类”,相沿至今。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五事类赋提要:“类书始于皇览。”,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 皇览因篇幅太大,传写不易,在南北朝时已有缩编本、摘抄本数种,而原书则亡佚。两唐志仅著录何承天、徐爰抄合本,宋志则抄合本亦无著录,盖唐末五代间尽佚。,梁

2、刘孝标博闻强识,尝撰类苑一百二十卷。 南史刘怀珍传附刘孝标传:“初梁武帝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赉。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及峻类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 梁书沈约传:“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半寸。帝奇之, 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诛乃止 。 ”,六朝时编纂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炫博。同时与文学创作上

3、讲究用事与辞藻密不可分。 袁枚历代赋话序:“古无志书,又无类书,是以三都、两京欲叙风物土产之美,山则某某,水则某某,草木鸟兽则某某,必加穷搜博访,精心致思之功。是以三年乃成、十年乃成。而一成之后,传播遐迩,至于纸贵洛阳。盖不徒震其才藻之华,且藏之中笥,作志书、类书读也。”,六朝的骈文辞赋在用事和辞藻方面更为讲究。 在这种背景下,类书的产生带有必然性。 张涤华类书流别:“其或强记不足,诵览未周者,则乞灵抄撮,效用謏闻,期以平时搜辑之勤,借祛临文翻检之剧。故网罗欲富,组织欲工,类书之体,循流遂作。”,(三)类书的功用,1、查找史料。类书包罗万象,又以摘录古书原文见长,并以类编排,方便后人查找历史、

4、地理、典制、民俗、文艺、人物等各方面史料。 例如: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人部五交友 。,再如三国演义述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失惊落箸、假借惊雷以掩饰之事。可利用太平御览查找这一史料。天部之“雷”子目: 华阳国志曰: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会雷大震,先主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公亦悔失言。”,2、查找辞藻、典故 写诗作文有时要对偶,又要用典,有出处。比如初学记卷三秋在“叙事”之后有“事对”,罗列对偶词语:露下-风高、木落-草衰、露叶-霜条、日凄凄-风冽冽等26对,而且一一注明出典。例如“木落-草衰”下注

5、:“魏文帝燕歌行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李陵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有“斑竹一枝千滴泪”一句。 查太平御览竹部,记载“斑竹”出处:“任昉述异记曰:湘水去岸三十许里,有相思宫、望帝台。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3、校勘、考订古书 类书中摘录资料大多比较完整,多注出处,可资校勘、考证。 4、辑佚 比如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在明清之季亡佚,现在的本子是邵晋涵在四库馆时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类书中逐条辑出,排纂而成。,四库提要“艺文类聚提要”云:“隋以前遗文秘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资考

6、证。宋周必大校文苑英华,多引是集。而近代冯惟讷诗纪、梅鼎祚文纪、张溥百三家集从此采出者尤多。亦所谓残膏剩馥,沾溉百代者矣。”,(四)类书举要,1、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撰。 此书系虞世南任隋秘书郎时所编。“北堂”,隋秘书省后堂。 173卷,分80部801类。 北堂书钞每部之中各分子目,每一目先摘群书字句,用大字排列,再用双行小字注书名或列出原文,但或有注或无注。,北堂书钞引书八百余种,诗文集尚不在内,其十之八九已亡佚,而且都是隋以前的古书,因此在辑佚方面用途很大,在校勘现存古书方面也极有用,另外其中还保存大量史料,因而是一部重要类书。,2、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编。分46部727小类

7、。 艺文类聚对类书进行了改造。前代类书专门类事,只列故事,不列文章,艺文类聚则于类事之后又列诗文。如卷四十三乐部三舞,先列尔雅、尚书至吴书关于舞的材料二十五条。然后列诗十三首、赋三篇(后汉傅毅舞赋、张衡舞赋、梁简文帝舞赋)。,3、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编。 凡23部313子目,每子目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 其叙事部分经过精心编排,把类事连缀起来,成为一篇说明文章。与以往类书不同。 此书是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四库提要称:“其所采摭皆隋以前古书,而去取谨严,多可应用,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4、太平广记五百卷,宋李昉等编。 凡92类15

8、0多细目,近7000则故事。每细目下罗列故事,各条故事有小标题,末尾注出处。所采系汉晋至北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书的故事。提供了大量的古代小说史资料。,5、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李昉等编。共分55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计5426类,每类之下罗列群书关于此类的记载,依经史子集顺序罗列。 据近人核实,引书多达2579种。其中十之七八已亡佚,因而它成为后人辑集佚书的重要来源。,6、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等编。 凡22877卷,目录60卷,共10095册,约三亿七千万字。现存国内外残卷808卷,中华书局影印本收入797卷,约当全书的3.4%。 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9、。各韵分列单字,先注音读,再录字书、韵书的解释,再列该字的篆、隶、楷、草各种书体,然后再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辑入的图书多达七八千种。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 永乐大典主要的用途是辑佚与校勘。,雍正间,辑出佚书王安石周官新义等十种。 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佚书385种,收入全书,另有127种入存目。嘉庆间修全唐文,道光时重修大清一统志,都利用过永乐大典。,7、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清陈梦雷等编。约1.6亿字,仅次于永乐大典,是现存最大的类书。 分六汇编: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 六汇编下各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

10、。典下又分部,共6109部。每部分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外编收无关轻重或荒唐无稽的材料。,用古今图书集成查找资料甚便。 比如李广射虎石事,可从五个角度查找:(1)官常典将帅部,查李广。(2)氏族典李姓,查李广。(3)禽虫典虎部。(4)戎政典射部。(5)学行典勇力部。,二、丛书,(一)何谓丛书。 丛书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 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纂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摘取各书的词句或段落,按类别编排,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则保持原书的完整性,把各书整部完整地收入。其相似之处,在于对原文一般不作改动。 丛书收录标准和排列顺序根据编者的宗旨各不相

11、同。比较严谨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其次还有大藏经、道藏等。但大部分综合性丛书都是随刻随印,并无严格次序。,(二)丛书的起源与功用。,“丛书”之名起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真正的丛书源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成于南宋嘉泰二年。收入六部宋人著作:汪应辰石林燕语辨十卷、程大昌演繁露六卷、马永卿嬾真子录五卷、程大昌考古编十卷、陈善扪虱新话八卷、俞成萤雪丛说二卷。,南宋左圭百川学海,收入唐宋人著作100种179卷。 到明代,丛书已较多,清代以来丛书更是为数众多,举不胜举。 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古籍丛书2797种。 作为丛书综录续编的中国丛书广录,著录丛书3279种。 合计6076种。,丛书可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

12、性丛书。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都是涵盖四部的综合性丛书。 专科性丛书起源很早,最早的丛书要推“六经”,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后来所谓“十三经”、“十七史”、“二十四史”之类,以及毛晋编六十种曲、何文焕历代诗话等,都可谓之专科性丛书。,丛书把许多分散的单独的文献按一定主题、类别和体例编辑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对特定文献的特定需求,免去读者查阅不便及购求不得的麻烦苦恼,便于读者阅读分析研究有关问题。 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之外单列“丛书”类,认为“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三)丛书举要。,1、津逮秘书十五集一百四十一

13、种七百四十八卷,明毛晋编。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收汉魏至宋元四部书籍,影响较大。 2、武英殿聚珍版书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四百十六卷,清乾隆敕编,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本(其中易纬、汉官旧仪、魏郑公谏续录、帝范注系武英殿刻本)。多系从大典辑出之书。,3、四库全书,清乾隆敕编。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底本四个来源:1.内府藏书;2.清廷官修书; 3.从各地征集的图书; 4.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现通行者为台湾商

14、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之缩印。另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津阁本。,4、知不足斋丛书二百七种七百八十一卷,清鲍廷博编。清乾隆至道光鲍氏知不足斋刻本。共三十集。末三集其子士恭续辑。这部大丛书所据底本多旧抄旧刻及名家校本,久为世重。,5、宛委别藏存一百六十种一千七百十六卷(内三种各二册不分卷未计)七百八十册又目录二册,清阮元编。其中宋元刻本各一种,又有少数明刻本及日本佚存丛书本,余多影宋元抄,皆四库全书未收之书,或四库虽收而卷帙不完者,实即四库全书之续编。嘉庆时进呈皇宫,赐名宛委别藏。,6、古逸丛书二十六种一百八十六卷,清黎庶昌编。清光绪遵义黎氏日本使署刻本。黎庶昌光绪七年使日本,其后在

15、日本收得我国久佚之书或罕传版本,次第影刻,经办者为杨守敬。计宋刻本十种、元刻本三种,日本刻本二种,唐写本一种,日本写本十种。 张元济编 续古逸丛书四十七种三百三十二卷。 中华书局编古逸丛书三编四十三种。 三编共一百十六种,宋本之精者大都网罗在内,足为校雠、赏鉴之资。,7、四部丛刊三百五十种续编八十一种三编七十三种,张元济编。商务印书馆影印。1919年初编出版。1929年重印,抽换二十一种版本。1934年续编出版。1935年至1936年三编出版。汇集四部要籍宋元明刊善本及旧抄名校本影印,为影印善本丛书之最富盛名者。,四部丛刊影印之挥麈录。,8、丛书集成初编四千一百七种四千册,王云五主编。1935

16、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影印本。该丛书系择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去其重复,重新分类编排而成。已出3467册。未出者533册。1985年起中华书局用商务本影印,未出者亦补齐,共4000册。此系特大丛书,较常用。唯断句、排校不无讹误。近又有上海书店编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9、四部备要三百三十六种一万一千九百八十三卷,中华书局编。1920年至1936年中华书局排印本。收实用四部要籍,多清人精校精注本。线装二千五百册,精装一百册。,10、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四百七十三种,北京图书馆编。1989年至1998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后更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近八千卷,影印精装一百二十册。包括宋

17、、金、元、明、清刻本、抄本、稿本。凡四部丛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已收之版本均不再重收。,1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千五百八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委会编,季羡林主编。1995年至1997年齐鲁书社、台湾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分别影印大陆版和大陆外版。均一千二百册。收四库存目书之现存者,选其善本影印。其底本包括宋刻本十五种、宋写本一种、元刻本二十一种、明刻本二千一百五十二种、明抄本一百二十七种、清刻本一千六百三十四种、清抄本三百三十种、稿本二十二种。,畿辅丛书一百七十三种一千五百二十三卷,清王灏编。光绪间定州王氏谦德堂刻本。(地方丛书) 桐城方氏七代遗书二十种二十六卷,清方昌翰编。清光绪十四年刻本。(氏族类丛书)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四十五种一百四卷,王国维撰,赵万里编。民国二十九年商务印书馆长沙石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