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苏教版资料.ppt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苏教版资料.ppt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苏教版资料.ppt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苏教版资料.ppt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苏教版资料.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二首,苏教版八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摧(cu ) 凝(nng)燕脂(yn)霜重(zhng) 提携(xi)羁旅(j )塞上(si ),解题,“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南朝梁间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律诗,写边塞的寒苦和征战。李贺这首七言律诗,借用乐府旧诗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雁门太守行,李贺,雁门太守行,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 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

2、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背景: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翻译: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 黑云:比喻敌军。“压”字形象的写出了敌

3、军兵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危机。首联,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机形势,也宣示了守军的威武雄壮。,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震天,凉秋更萧杀,塞上的泥土如胭脂一样近似紫色。,这两句从声、色描绘出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深夜里,部队抵达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又起厮杀。 浓霜湿透了

4、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临:抵达。颈联:写将士黑夜行军,夜袭敌营,投入战斗的场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 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1、诗中哪句诗写出战争的危机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诗中哪句诗写出战场的 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惨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讨论:,3、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决心的诗句是什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构思:大胆凝练 把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集中在一昼夜里表现。 白天:黑云压城 (严阵以待) 黄昏:角声满天 (浴血奋战) 中夜:半卷红旗 (袭击

5、敌人),忠效朝廷,思考:,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读雁门太守行,回答下列问题。,(1)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语言,描绘了紧张、惨烈而又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2)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什么气氛?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战斗的全过程。色彩凝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总结:,别云间,夏完淳,1.作者简介 夏完淳(16

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14岁随师陈子龙,父夏允彝起兵抗清。失败后仍为抗清而奔走联络,被清总统者逮捕,英勇就义,年仅17岁。有夏完淳集。,2.背景介绍 夏完淳聪颖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就著有诗赋文集代乳集。十四岁跟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夏完淳殉国后,他遵从遗命,尽以家产饷军,又与陈子龙等佐吴易在太湖起义,奔走于苏南和浙江一带。顺治四年(1647)七月,因向明鲁王上表谢恩(鲁王曾诏谥允彝文忠,并封完淳为中书舍人),事泄被捕,旋即解送南京。他在狱中作诗言志,谈笑自若,痛骂大汉奸洪承畴。同年九月就义,年仅十七岁。夏

7、完淳幼年受老师陈子龙和父亲夏允彝的影响,模仿古诗,走复古派的道路。参加抗清活动以后,战斗的磨砺使他的文风大变,形成了悲壮激越的艺术风格。他生命短暂,但著作极富,除代乳集已经失传外,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3.题目解说 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云间晋书.陆云录载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这是地名的文化渊源。夏完淳于永历元年(1647)六月在家乡被捕,这是离别家乡、解赴南京前于狱中所写的。,4 .内容全解 原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重点词语:(南冠) 指囚犯。左传 成公九年记载,被晋国关押起来的楚国钟仪始终戴着南冠(指楚国的服饰),后来就用“南冠”代指囚犯。 翻译:

8、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而今又身陷囹圄间。,句解:首联叙事。诉说自己抗清斗争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一个“又”字,流露了诗人无限的伤痛和遗憾的心情,悲苦感叹而又视死如归 。,原文: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重点字词:因(河山泪) 山河破碎自己有流不尽的伤心泪。 (谁言天地宽) 反问句。意思是国土多被清兵占领(国土沦丧),谁还能再说天地宽广!翻译:因山河破碎有流不尽的泪,(国土沦丧)谁还说天地宽!,句解:作者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示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原文: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重点字词:(泉路) 指地下,旧时迷信者所谓的阴间。这里表示作者必死的决心。 翻

9、译:自知慷慨赴死期将近,将要告别故乡情太难。,句解:表明诗人对死的态度与心态。 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离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读来实在动人心弦。,原文: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重点字词:(毅魄)坚强、果敢的魂魄。语出楚辞 九歌 国殇 :“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 汉武帝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表示死后仍将抗清。 (空际) 无边远处。 翻译:坚毅的魂魄再来故乡的时候,(化作抗战)的灵旗在天际(来让人)观看。,句解:结尾,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至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和凛然正气。表示出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心与殷切期望。,5.主题全解 全首诗抒发了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毅然抗清的坚定意志,表现了大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6.写法全解 全诗缘事抒情,语言简洁明快。叙事上,由原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复习巩固,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别云间结尾所表现的爱国精神相比,哪一个更值得敬佩? (1)我认为是文天祥的诗。因为诗中体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诗句读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