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邹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文本邹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邹城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101目 录前言1第一章 规划背景2第一节 市域概况2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3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7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13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16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16第二节 市域发展目标18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21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24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28第一节 结构与布局调整原则28第二节 农用地结构调整28第三节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29第四节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32第五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32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35第一节 加
2、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35第二节 一般耕地保护38第三节 其他农用地保护41第五章 建设用地调控43第一节 加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43第二节 积极整合农村居民点用地44第三节 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44第四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5第五节 积极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48第六章 中心城区用地调控50第一节 中心城区定位与发展方向50第二节 规模控制与布局51第三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52第七章 风景旅游用地安排54第一节 目标任务54第二节 风景旅游用地分区与管制54第三节 重点旅游项目用地56第八章 土地生态建设58第一节 土地生态建设定位与目标58第二节 土地生态功能分区58第九章 土地综合
3、整治63第一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63第二节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65第三节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的措施67第十章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70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区70第二节 一般农地区71第三节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71第四节 独立工矿区72第五节 风景旅游用地区72第六节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73第七节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74第八节 林业用地区74第十一章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76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总要求76第二节 指标调控与发展指引76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79第一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79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80第三节 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力度81第四节 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4、挖潜(挂钩)政策82第五节 推进规划民主管理83附 录84前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邹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科学合理地安排全市各业各类用地,促进邹城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济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在邹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基础上,制定邹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全市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
5、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是我市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在本市范围内的一切土地利用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规划范围适于邹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总面积161656.5公顷,包括2个街道13个镇:钢山街道、千泉街道、香城镇、城前镇、大束镇、北宿镇、中心店镇、唐村镇、太平镇、石墙镇、峄山镇、看庄镇、张庄镇、田黄镇、郭里镇。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以2010年为规划近期目标年,以2020年为规划远期目标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市域概况一、区位与行政区划邹城市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区的西
6、南边缘,地理坐标东经1162411730,北纬35113532,东与临沂市平邑县相连,西与济宁市任城区、微山县接壤,南与枣庄市山亭区和滕州市相临,北与曲阜市、兖州市、泗水县毗邻。境域东西最大横距6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公里,总面积1616.56平方公里。邹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京沪铁路、京沪高铁、104国道纵贯南北,省道岚济路横跨东西,京沪铁路在城区设有站点,城区距离京沪高铁曲阜站15公里,距离济宁曲阜机场90公里,市域城乡交通网络逐步完善。邹城市是山东省辖县级市,下辖钢山、千泉2个街道办事处,香城镇、城前镇、大束镇、北宿镇、中心店镇、唐村镇、太平镇、石墙镇、峄山镇、看庄镇、张庄镇、田黄镇
7、、郭里镇13个镇,889个村、社区居委会。二、资源环境条件邹城位于暖温带,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显著。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市域东、南、北三面群山环绕,总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土壤类型分为棕壤、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4个土类、11个亚类、48个土种,分布较为集中,为农业合理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目前共发现矿产21种,矿产地125处,其中以煤炭、花岗石、石灰石为主;煤种以低硫、低磷、低灰和高热量著称,是全国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三、社会经济条件邹城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称誉,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
8、兴能源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近年来邹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平稳,在济宁市域内经济总量和人均均居于前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02亿元,人均GDP达到23878元;地方财政收入13.06亿元。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112.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9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60%,农业人口73.55万人,占65.40%。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邹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2000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一、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一)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耕地保有量:上轮规划确定到201
9、0年耕地保有量为78679.7公顷,到2005年全市实有耕地面积80811.2公顷,高于2010年规划目标2131.5公顷。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70389.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8.37%。规划实施期间,对基本农田实行严格的保护,对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按照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原则进行补划,并根据法定程序,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2005年末全市实有基本农田面积为70389.0公顷,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3、补充耕地情况。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 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2006.7公顷,年均133.8公顷;199
10、72005年,我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际补充耕地1833.4公顷,年均203.7公顷,补充耕地进度高于规划进度。(二)建设用地1、城镇用地: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 年城镇用地增加规模为2845.3公顷,总规模达到6998.7公顷,年均增加203.2公顷;2005年末,城镇用地实际规模增加2695.1公顷,总规模达到6848.5公顷,年均增加192.5公顷,增幅低于预期。2、农村居民点用地:上轮规划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由1996年的11637.6公顷,缩减到8797.4公顷,用地规模减少2840.2公顷,年均减少202.9公顷。2005年末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11842.9公顷,实际增加
11、205.3公顷,年均增加22.8公顷。二、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上轮规划实施以来,邹城市积极采取措施落实规划,制订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落实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依法实行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非农建设用地公示制度、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确保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和开发利用土地,规划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一) 土地管理的作用得到加强上轮规划把国家关于土地利用的大政方针和管理的基本原则落实到规划方案中,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土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做到了规划方针政策明确、阶段目标清晰、规划依据具体、管制规则基本健全。全市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据规划方案确定的土地用途管制方向,以管制规划作为土
12、地用途变化管理的依据。规划不仅解决了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问题,而且加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管理的整体控制作用。(二)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得到强化上轮规划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以基本农田保护为核心,明确了耕地保护目标,健全了保护体系。首先在空间布局上,通过用途分区,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和管制的范围,树立起一道法定的保护屏障。其次,制定了耕地用途管制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定,健全了耕地保护的相关制度,如审批制度、占补平衡制度、动态监测制度等,使耕地保护可操作性更强。第三,实施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占一补一”措施,从根本上扭转了耕地减少的局面。第四,促进了邹城市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了对耕
13、地数量和质量的保护。(三)建设用地需求基本保障,扩张得到有效控制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基本保障了用地需求。同时划定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区,通过自上而下下达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划定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红线,将建设用地控制在规模范围内。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规模的无序扩张得到有效控制。(四)按规划用地的观念得到增强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按规划用地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政府在协调建设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中加深了按规划统筹安排土地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国土资源部门在用途管制的实施中加强了规划的龙头地位;在用
14、地审批中,较好地坚持了不符合用地规划的用地不予审批;土地使用者在用地手续办理过程中加深了用地必须符合规划的认识。三、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限于历史条件、科技手段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等因素,上轮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规划的权威性、预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一)规划的前瞻性不足上轮规划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建设用地需求估计不足,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前瞻性不够,规划缺乏必要的弹性,造成了耕地保护与用地需求相冲突、部门和区域之间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情况,制约了规划作用的充分发挥。(二)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上轮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
15、田保护面积偏大,为确保两项指标的落实,部分镇(街道)不得不将质量较差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为保证耕地保有量,在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数量,虽然从数字上保持了平衡,但可操作性较差,实施难度越来越大。(三)行业规划衔接不够由于土地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等相关规划分属不同体系,规划之间统筹协调的机制尚未形成,土地规划对各业的统筹能力偏弱,导致各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与衔接不够。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61656.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2730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5%;建设用地面积为23357公顷
16、,占土地总面积的14.45%;其他土地面积为1099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0%。全市及各镇(街道)土地利用结构见图2-1、表2-1、表2-2。(一)农用地耕地面积8081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99%,其中水浇地32332.3公顷,旱地48478.9公顷。耕地总体质量较高,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水浇地各镇(街道)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中部、西部平原,太平镇面积最大;旱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南部低山丘陵区,城前镇面积最大。图2-1 2005年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图 图2-2 邹城市各镇(街道)耕地分布图 园地面积为463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7%;在各镇(街道)均有分布,城
17、前、千泉、香城等镇(街道)面积较大,唐村、太平、郭里面积较小。林地面积为1891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70%;各镇(街道)均有分布,东部、南部低山丘陵区的张庄、香城、城前、田黄等镇面积较大。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29.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19%,各镇(街道)均有分布,城前、张庄、香城等镇面积较大。表2-1 2005年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表单位:公顷、% 一级地类二级地类面积占总面积比重农用地耕地80811.249.99 园地4635.52.87 林地18917.211.70 其他农用地22942.814.19 农用地合计127306.778.75 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市用地43
18、222.67 建制镇用地2526.51.56 农村居民点用地10709.46.62 采矿用地9120.56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165.10.10 小计1863511.53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交通2090.61.29 水利设施用地2418.71.50 其他建设用地212.70.13 小计47222.92 建设用地合计2335714.45 其他土地水域2199.61.36 自然保留地8793.25.44 其他土地合计10992.86.80 土地总面积161656.5100.00 (二)建设用地1、城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1883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9.78%。其中:城镇用地面积68
19、48.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9.32%。人均城镇用地142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10709.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5.85%,分布于除钢山街道外的14个镇(街道),太平、城前等镇面积最大。全市人均居民点用地165平方米。表2-2 2005年邹城市各镇(街道)土地利用结构单位:公顷、%区域土地总面积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邹城市161656.5100128953.01 100.00 25597.29 100.00 10992.8100钢山街道3115.71.93743.15 0.58 2305.49 9.01 73.20.72千泉街道3921.72.4317
20、12.05 1.33 2092.07 8.17 235.62.31香城镇17606.210.8914928.99 11.58 1807.10 7.06 1442.114.17城前镇19099.411.8116747.61 12.99 1362.88 5.32 1146.711.27大束镇14634.59.0511639.11 9.03 2351.49 9.19 1208.111.87北宿镇9442.85.845959.90 4.62 3374.65 13.18 104.21.02中心店镇9023.15.586660.92 5.17 2260.91 8.83 2902.85唐村镇3656.62.
21、262746.37 2.13 858.90 3.36 42.90.42太平镇13057.48.089421.36 7.31 3254.15 12.71 400.73.94石墙镇14404.38.9111908.24 9.23 1364.50 5.33 1844.318.12峄山镇9765.86.048527.47 6.61 947.15 3.70 504.74.96看庄镇7312.34.526324.88 4.90 724.39 2.83 391.43.84张庄镇17265.310.6815065.54 11.68 1193.57 4.66 1570.115.43田黄镇10537.46.529
22、168.64 7.11 731.63 2.86 873.28.58郭里镇8814.15.457398.78 5.74 968.41 3.78 865.78.51图2-3邹城市各镇(街道)园地林地分布图 图2-4 2005年邹城市农用地结构图采矿用地912.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74%,除钢山、千泉街道外各镇均有分布,太平、大束、石墙等镇面积较大。其他独立建设用地165.1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68%,主要分布在中心店、峄山、北宿等镇。图2-5 2005年邹城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图2-6 邹城市各镇(街道)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2、交通水利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4509.4公顷,占建
23、设用地总面积的18.50%。交通用地主要集中于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经过的镇(街道),如北宿、大束、香城、中心、太平等镇;水利用地主要集中于各大水库和白马河沿岸各镇,如大束、千泉、香城、张庄、太平等镇(街道)。3、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12.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91%,主要分布于钢山街道等镇(街道)。(三)其他土地其他土地中水域2199.6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为8793.2公顷。主要分布在石墙、张庄、香城等东、南部各镇(街道)。可开发为耕地的其他土地主要是荒草地,张庄、城前、大束、田黄等镇(街道)分布较多。二、土地利用特点1、人多地少,土地垦殖率和利用程度较高目前,邹城市人口密度为
24、696人/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87人/平方公里)。全市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1.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也低于全省人均耕地0.082公顷(1.23亩)的平均水平。全市共有耕地8081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50%,土地垦殖率较高。邹西平原高于邹东山地丘陵区,邹西垦殖率最高的太平镇达到58.26%,基本上没有备垦土地。邹东丘陵的其他土地可开垦部分土质瘠薄,加之干旱缺水,多用于发展林果生产,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2、区域土地利用不均衡以京沪铁路为界,西部及铁路沿线地区为平原,土壤质地好、肥沃,水资源丰富,易于灌溉,土地利用率高于邹东山区,农业发达;同时,煤炭资源丰
25、富,工矿集中,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城镇发展快,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东部低山丘陵区,灌溉基础条件差,制约着农业发展,工业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水平低。3、农村居民点面积大、利用效率低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3357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0709.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45.85%,人均宅基地面积接近165平方米。农村大部分民宅低、矮、散、乱,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整理潜力较大。4、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全市其他土地1099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0%,低于全国27.57%的平均水平。河流、裸岩石砾地等不能开发为耕地的面积占其他土地的66.38%,荒草地大多分布在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山地丘陵区,地形
26、起伏大、侵蚀严重、利用困难,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理论潜力较大,但由于资金缺口巨大,限制了整理复垦利用。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农用地中,种植业用地比重偏大,园地、畜牧业及渔业用地较少。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占城乡建设用地的57.47%,比例偏高;而城镇工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2.53%,用地比例偏低。2、农用地生产条件差,利用粗放,规模经营程度低邹城市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地势高低起伏,加上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形式,导致耕作地块的零碎化和经营方式的分散化,农业规模经营程度较低,同时,农用地以粗放经营为主,利用效益不高。农用地生
27、产条件落后,迫切需要改善。全市中低产田面积大,普遍缺乏灌排条件,特别是东部山丘区耕地坡度大、土层薄、土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综合生产能力低。园地缺水易旱,立地条件差,管理粗放,生产率低下。林地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低、经济效益不高。3、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近年来,邹城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用地扩张增速明显。但仍存在用地宽打宽算、少征多用、征而不用、不批就用等违法现象,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土地浪费现象仍然严重。4、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三废对水体、土壤污染逐年增加。同时,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严重影响了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28、。5、采煤塌陷影响大我市中西部平原区农田基础条件较好,绝大多数为高产稳产田。该区域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厚、开采强度大,造成土地大面积塌陷。截至2005年,全市塌陷土地4400.0公顷,其中2666.7公顷已长期积水,无法耕种,地质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四、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市土地调查控制面积为161656.47公顷。农用地126893.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50%;其中耕地85789.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07%;园地4613.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5%;林地18770.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29、的11.61%;草地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其他农用地17719.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6%。建设用地24575.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20%。其中城镇用地8245.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0%;农村居民点用地10892.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4%;采矿用地819.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城乡建设用地共19957.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35%。交通水利用地4534.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1%。其他建设用地83.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5%。其他土地10186.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0%。其中水域2200.34公顷,占
30、土地总面积的1.36%;自然保留地7986.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4%。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一、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邹城市是山东省和鲁中南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保护优质耕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随着人口高峰的临近和工业化进程加快,邹城市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占用一些耕地,同时,工业污染、采煤塌陷还将破坏部分耕地,威胁耕地生态环境。但限于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及生态和资金约束,补充耕地的能力相当有限,这将使我市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将来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相当大。二、采煤塌陷地复垦任务更加繁重随着煤炭
31、开采数量的逐年增加,土地塌陷面积每年将扩大200.0-300.0公顷。据预测,到2020年因煤炭开采塌陷土地即可达到8900.0公顷。今后采煤塌陷地复垦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但限于财力等条件,只能复垦部分塌陷土地,势必对我市耕地占补平衡造成重大影响。三、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到2010年和2020年,我市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同时我市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地处鲁南经济带建设规划之中,是济兖邹曲嘉组群结构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因此,今后城镇规模扩展需求迫切,工业项目尤其是大项目落地多、速度快,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中心城区担负着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
32、,目前用地已经十分紧张,规划期内其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将会更加明显,用地规模扩张也将加速,城市功能发挥与用地矛盾将会更加凸显。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支撑。但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我市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尤其突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难度不断加大。四、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任务日益艰巨随着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亟需转变,各业土地利用结构亟待优化;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对区域土地利用调整的要求迫切。但是,全市各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不平
33、衡,各行业、各镇(街道)土地利用目标趋于多元化,农村居民点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布局散、乱,这都加大了调整和优化行业、镇(街道)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难度,统筹协调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日益繁重,土地供应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统筹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重点与整体的关系;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完善用地机制;坚持从全市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和“保护环境”的
34、基本国策,坚持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以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严格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注重开源节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变用地增长方式,调整用地结构、优化用地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二、规划原则(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按照稳定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基本农田数
35、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二)重点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符合邹城市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要求,切实防止建设用地规模盲目扩张。以供给引导需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划定城乡扩展边界,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切实纠正主要依靠扩大用地规模推进城镇化的做法。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用地也要合理安排,防止重复建设、搭车占地。(三)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各业各类用地
36、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统筹安排各业各类各区域用地落实山东省和济宁市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我市土地资源实际,优化配置各行业用地,统筹各业用地需求,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点区域,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以重点发展带动全局发展,实现全市社会经济的全面提高。(五)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严格控制对生态脆弱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六)强化土地调控力度按照
3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立足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总结规划实施管理的经验和创新,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强化土地规划制度建设,落实规划实施共同责任,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增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节 市域发展目标一、发展战略邹城市处于鲁南经济带中的核心地带,运河经济区的兖州、曲阜、邹城“三角区”,在“六大产业基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及煤化工基地、以水泥、玻璃纤维铝材等为主导产品的优质建材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机械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是鲁南经济带特色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鲁南经济带的建设发展为我市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规划期间,中
38、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将全面启动实施,济宁都市圈建设将继续推进,兖矿集团等驻邹企业进入快速膨胀期,这将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影响。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将有利于加快整合孟子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济宁都市圈把我市定位为以煤炭深加工、历史文化旅游等产业为特色的新型能源城市,将促进我市煤化工、煤电铝等煤炭产业链条的延伸,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加快我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城镇和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将进一步完善;将推动我市加强与周边县区的分工协作,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和产业的优势互补。兖矿集团等驻邹企业快速膨胀,将强有力拉动经济发
39、展,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市发展的定位是:(一)闻名国内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继续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集聚和服务功能。大力弘扬以孟子文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进一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提升丰富的旅游资源,扩大对外宣传、包装、设计和策划,加快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加强对历史文化景观和文物的保护,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和有效监管机制,维护和巩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优势。(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40、共存发展,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实施邹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东部山区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力度,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大力发展各种类型和功能的生态林带建设,大幅度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切实提高生态承载能力。西部采煤区加大塌陷区综合治理力度,科学做好规划,加强配套资金的投入及政策支持。加强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良好氛围。(三)以煤电产业为特色的循环型经济强市以煤电产业发展为龙头,带动全市其他工业、农业、服务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41、,加快循环型经济强市的建设步伐。加强煤炭开采利用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监管,提高煤炭开采的回采率和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推动资源的集约式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煤炭深加工,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煤化工、煤电铝等优势行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加快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加大自身创新力度,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系列,着力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新材料、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非煤产业,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编制邹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加快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四)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的重要功能区进一步巩固我市在济宁
42、组群结构大城市中的优势地位,明确和强化自身的煤电、煤化工等能源产业基地、与曲阜互补互动的特色旅游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加强与济宁市区、兖州、曲阜的融合对接,促进相互间道路、管网、通讯、信息等要素流动一体化进程。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加快城市建设和功能完善,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加强组群结构大城市连接方向的重点城镇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发挥对周边临沂、枣庄交界县市的集聚带动效应,扩大组群结构大城市的辐射范围。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GDP达到5900美元,年均增长14%;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调整为
43、6:64:30,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7%;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经济外向度达到20%以上,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万元GDP能耗每年降低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人均1万
44、美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一、土地利用战略规划期内,统筹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完善用地机制,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有效实施;保持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余、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农用地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土地综合整治有序开展,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采煤塌陷地得到有效治理,土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综合利用效益和土地
45、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为邹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用地支撑。二、土地利用战略方针(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由零散向规模化发展,形成“城镇向中心城区集中,集约发展;工农业集中布局,规模发展;商贸向物流中心集中,多元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全面提升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二)优先保证农业用地优先保证农业用地,特别是农业内部的种植业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不断推进基本农田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质量逐步提高。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
46、生产能力为目标,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农业用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深入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提高现有和补充耕地质量。(三)统筹协调各项建设用地在节约集约用地和不突破上级下达用地指标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确保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以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四)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在土地利用布局上,科学规划生态控
47、制线,确保生态保护用地,处理好退耕还林与退林还耕的关系, 深入开展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恢复和保护采煤塌陷区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灾害;为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五)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用途管制,严控农地转用和非农地使用,非农建设用地的增长由外延扩张为主转向内涵挖潜为主;协调好近期与远期用地的关系、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与农业用地保护的关系,尤其是注重协调好城镇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建设用地尽量不占耕地尤其是优质高产耕地;统筹城乡发展,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求。(六)强化规划实施管理既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又强调规划的控制性,综合运用
48、经济、法律、行政、社会等调控措施,引导、约束各类用地行为,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三、土地利用战略重点(一)农用地利用的战略重点积极开展农地整理和采煤塌陷地复垦,提高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用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农业,促进“生态邹东”建设。(二)建设用地利用的战略重点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城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用地。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合并、浓缩、搬迁,构建城乡统筹、环境友好、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新体系。(三)其他土地开发的战略重点根据
49、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农业优先、适当调整原则,科学规划,适度适量地分步实施其他土地开发利用。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在土地利用战略指导下,依据济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指标和任务,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特点,确定以下土地利用目标(详见附表1):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全市耕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质量有提高。规划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9749.8公顷;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933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8295.0公顷。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做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严格控
50、制建设占用耕地,到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610.0公顷;到2020年,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1558.86公顷。二、保障科学发展所需建设用地有效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到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24086.0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1028.0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9364.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总量控制在8424.0公顷以内,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控制在4338.0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总量控制在4722.0公顷以内。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25600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2176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980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
51、地总量控制在9172公顷以内,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控制在5250.0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总量控制在5800公顷以内。三、合理安排其他农业用地优先保护和发展特色园地,突出抓好园地质量建设,到2010年和2020年,园地面积分别达到6617.0公顷和6932.0公顷;根据邹城市山地丘陵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大力保护和发展林地,到2010年和到2020年,林地面积分别保持在9803公顷和9993公顷。四、全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整理取得明显成效,加大工矿废弃地特别是采煤塌陷地整治力度,耕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到2010年和2020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分别不
52、低于850.0公顷和2043公顷。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到2010年和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分别完成108.0公顷和521.0公顷。五、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推进农用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城乡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到201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37平方米以内,人均城镇用地规模控制在118平方米以内;到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9平方米以内;人均城镇用地控制在106平方米以内。六、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期内,大力推进东部南部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逐步实
53、现绿水青山目标;加强西部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在复垦为耕地的同时,利用塌陷水面构建生态湿地;大力开展荒山和路网绿化,推进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城镇村绿化建设,完善市域生态体系。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6.5%,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第五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二次调查衔接后规划目标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二次调查衔接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进行了衔接。衔接后我市耕地保有量为78762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8295公顷,园地面积为6932公顷,林地面积为9993公顷,牧草地面积为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54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19601公顷,城镇
54、工矿用地规模为965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为5799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121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2176公顷,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面积为1530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1466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为2043公顷,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指标为521公顷(见附表1-1)。衔接后我市耕地保有量减少723.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增加0 公顷,园地面积增加0公顷,林地面积减少8540公顷,牧草地面积增加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增加241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少335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增加572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增加576公顷。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55、与布局优化第一节 结构与布局调整原则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在保护耕地,保障种植业用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园林牧渔业。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用地,坚持行业用地标准,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三、突出内涵挖潜,合理调控用地扩张,引导非农建设少占或不占耕地,坚持占一补一,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第二节 农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农用地126291.4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12%。至2010年
56、调整为127154.7公顷,比2005年增加863.3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减少到78.66%;到2020年调整为126908.60公顷,比2005年增加616.8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51%。一、耕地2005年耕地面积80811.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9.99%。至2010年调整为79749.8公顷,比2005年减少1061.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9.33%;到2020年调整为78762公顷,比2005年减少2049.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8.72%。二、园地2005年园地面积4635.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7%。至2010年调整为6617.0公顷,比2005年增加1981.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09%;到202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努力攀登梦想巅
- 多方联合推进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协议
- 数据挖掘与市场分析实践指导书
- 国画创作故事的解读
- 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双方免责说明书
- 制造业质量保证协议
- 智能家电售后服务与用户体验优化策略方案
- 服装设计制作委托合同
- 品牌授权及特许经营合作协议
- 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与审计流程管理制度
- GB/T 43474-2023江河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指南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倍数问题提高部分(解析版)
- 2024年山东机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基于人工智能的恶意域名检测技术研究
- 会务接待培训课件
- 社区电动车应急预案方案
- 公司股东债务分配承担协议书正规范本(通用版)
- 平安工地、品质工程建设方案
- 2023浆体长距离管道输送工程
- 初二英语寒假作业安排表 - 扬中树人欢迎您
- 基于Android系统的天气预报APP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