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_第1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_第2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_第3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_第4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一)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二)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b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汽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b )a到电影院看电影b幼蜂学筑巢c师傅带徒弟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四)教育的特点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

2、共始终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3.历史性:与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相关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b )a永恒性 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五)“教育”二字追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影响1.教育内容2.教育措施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b )a学生与课程 b学生与教师 c学生与教材 d学生与教学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

3、(三)心理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正确生物起源说1.基本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2.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心理起源说1.基本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2.代表人物:(美)孟禄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劳动起源说1.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2.基本观点:劳动3.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b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 d需要起源说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a孟禄 b沛西能c利托尔诺 d华生四、教育发展

4、的历史形态(一)原始社会(二)古代社会(三)近代教育(四)20世纪世界教育(一)原始形态1.无独立、无专门化、无阶级性2.目的:为了生产和生活3.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古代教育:奴隶+封建1.中国2.印度3.埃及4.希腊、罗马中国夏代学校教育形态的产生商朝(殷朝)考古材料确切证实。西周:1.完备形态,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2.国学和乡学3.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课程的雏形)春秋战国:官学衰落、私学大兴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剩余产品2.相当的经验积累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1.程朱理学为国学2.儒家经典被浓缩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八股文清:科举考试印度1.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2.刹帝利,为军事贵族3.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4.首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埃及1.文士学校2.“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3.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希腊、罗马初等:1.大众阶层:学校教育2.贵族阶级:家庭教育中等贵族、富人阶层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三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术)雅典: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斯巴达:培养忠

6、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等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三)近代教育特征公历十一16世纪以后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四)20世纪后世界教育特点全民多献钟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_的教育内容。( b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2.“四书”、“五经”是我国_的教育内容。( d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c

7、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3.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b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一、学科界定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二、教育学产生和发展阶段(一)萌芽(二)创立(三)科学教育学(四)多样化(五)分化与拓展(一)萌芽(奴隶17世纪)1.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中国最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2.学记出自礼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1)“化民成俗,其必

8、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4)“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教学(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助产术启发式教学(西方最早)世界上最早?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是恶行。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9、。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4.柏拉图理想国乌托邦哲学家、武士、农民唯心主义者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追求美德/理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三段论推理6.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二)创立(1718)1.(英国)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 年)2.捷克的教育学家

1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出“泛智教育”思想3.(英)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白板说4.(法)卢梭爱弥尔(三)科学教育学(1819 上)1.(德)康德,“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论教育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心理学教学过程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师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拿着书本在课堂上课)学科中心课程代表人物之一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现代教育学之父(四)多样化(19 下20

11、 上)1.(英)斯宾塞教育论教育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2.(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思想(德)拉伊实验教育学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儿童(学生)中心主义课程代表人物之一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育的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设计教学法首创者4.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5.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分化与拓展(20 中)1.(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学科中

12、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发现学习提出者3.苏联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4.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练习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d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c教育现状 d教育问题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a培根 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 d赞可夫3.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 a )a赫尔巴特 b杜威c夸美纽斯 d斯宾塞4.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来的学者和第一次把教育学搬上大学讲坛的学者分别是( c )a培根,夸美纽斯b夸美纽斯,赫尔巴特c培根,康德d杜威,卢梭5.主

13、张在教学中应用“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这一主张的教育家是( a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6.20 世纪早期,主张“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改造中国旧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教育家为( b )a蔡元培 b陶行知c杨贤江 d徐特立7.学记指出: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指的是( d ) a既有正规学习,又有非正规学习b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自学c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d既有在教室学习,又有在居所学习【多选】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bcd

14、)a.四书b.文法c.修辞d.辩证法e.论语第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经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4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二、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教育对经济作用的特点:周期性长、发效性迟缓教育先行论教育同步轮教育滞后论三、人力资本理论(美)舒尔茨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

15、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一、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

16、新功能。二、学校文化分类1.学校物质文化2.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核心3.学校制度文化三、学生文化(一)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二)学生文化的特征1.具有过渡性;2.具有非正式性;3.具有多样性;4.具有互补性。第四节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3、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二、人口对教育再生产1、控制人口的数量2、提高人口的质量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第五节 教育的

17、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一、不平衡性二、继承性课堂练习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还决定着( b )a.教育年龄b.教育目的c.教育年限d.教育手段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_决定的。( c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人口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4.“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b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b.教育与政治的关系c.教育与科技的关系d.教育与文化

18、的关系5.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c )a.赫尔巴特b.杜威c.舒尔茨d.洛克6.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d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人的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二、人的身心发展两个方面(一)生理发展1.机体的正常发育2.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二)心理发展1.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2.意向: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三、人的身心发展动因

19、(一)内发论(二)外铄论(三)实践主体论(一)内发论核心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1.孟子性善说2.(奥地利)弗洛伊德性本能(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3.(美)威尔逊基因复制4.(美)格塞尔成熟机制5.(美)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二)外铄论核心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代表人物:1.荀子性恶论2.(英)洛克白板说3.(美)华生行为主义理论(三)实践主体论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

20、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一、遗传二、环境三、学校教育四、个体主观能动性一、遗传(一)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二)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1.(美)高尔顿:遗传的天才1869,“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2.(美)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3.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二、环境1、为个体的发

21、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三、学校教育(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条件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

22、动性2、学校教育自身条件(1)教育的物质条件(2)教师的素质(3)教育管理水平3、家庭环境的因素4、社会发展状况四、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练习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b )a.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是主导。( b )a.环境b.教育c.遗传素质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因素是( d )a遗传素质 b成熟c环境 d学校教育4.“白板说”;“龙生龙,凤生凤”;“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

23、出孝子”的认识分别体现了儿童发展中的( d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辐合论b环境决定论;辐合论;教育决定论c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d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5.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看,属于外铄论者的学者是( a )a .洛克b. 格塞尔c. 孟子d. 威尔逊6. 格塞尔的“单卵孪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 a )。a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c遗传素质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d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第三节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平衡性四、互补性五、个别差异性一、顺序性指儿童

24、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发展的不可逆。1、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2、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教育措施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二、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措施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例: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中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

25、高中生:辩证思维三、不平衡性(一)不平衡性表现的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二)教育措施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学记:“当其可谓之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5 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该从10 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为最佳9岁(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四、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了人

26、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教育措施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五、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教育措施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7、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总结教育是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练习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c )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b )a顺序性 b阶段性c不平衡性 d差异性3.“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4.小学阶段的

28、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5.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是( c )a.大学阶段b.高中阶段c.初中阶段d.小学阶段6.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a )a3 岁b4岁c5 岁d6岁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给身心发展具有( 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8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29、 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简答1.“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发展的哪一种因素?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简述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案例分析我是一个9 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5 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再学习。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请帮助我。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请从教育与人的

30、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1、这位家长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二、层次结构(一)国家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课程目标(四)教师的教学目标三、概念辨别(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

31、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表述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四、教育目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选择功能(三)激励功能(四)评价功能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三、教育的无目的论四、教育的辩证统一论五、生活本位论六、文化本位论一、个人本位论(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

32、、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二)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德)福禄倍尔、(瑞士)裴斯泰洛齐、人本主义者、孟轲二、社会本位论(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二)代表人物:孔子、(英)斯宾塞、(法)涂尔干、(法)孔德、(德)凯兴斯泰纳三、教育的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核心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四、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

33、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五、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关注使受教育者将来如何生活。(1)英国斯宾塞提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2)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未来生活而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主张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六、文化本位论以(德)狄尔泰、(德)斯普朗格为代表基本观点: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

34、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练习1.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a )属于核心地位,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类进行改革的依据。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c受教育者 d教育手段2. 教育目的是指( d )。a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b国家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c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d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3.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c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c赫尔巴特 d洛克4. 下列不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 d )a 孔子b 斯宾塞c 赫尔巴特d 裴斯泰洛奇5.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中,争论最多、

35、影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是(a )之间的矛盾或平衡问题。a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b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要求c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d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多选1.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acd )a.导向作用b.教育作用c.激励作用d.评价作用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be )a萨特b孔德c卢梭d马斯洛e涂尔干3.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正确的选项是( abd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28页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不一样,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以下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6、的是_d_。a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b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c 强调教育与生产相结合d 突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二)教育目的精神实质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37、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基本内容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8、4、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第四节 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产生背景(一)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1、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2、学校教育重智育,

39、分数至上(二)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三)对教育认识的深化1999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根本区别(一)素质教育是“发展”人的,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二)应试教育是“选拔”人的,面对的是少数学生。三、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1、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

40、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练习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d )a. 剩余价值学说b. 资本和商品的学说c. 劳动学说d.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d )a理论联系实际b做到因材施教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素质教育的核心是(a )a创新教育b思想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科学文化教育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5.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 d )的具体体现。

41、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c.文化本位价值取向d.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5章 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概念(一)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二、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历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非正规教育,再从正式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过程。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

42、度化教育。(一)前制度化教育(二)制度化教育(三)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制度化教育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

43、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式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三、影响学制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3、考虑到人口状况4、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四、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和发展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二、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一、欧美学制建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欧洲现代学制三种类型:(一)西欧双轨制(二)美国单轨制(三)前苏联型学制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

44、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1、学术性的一轨2、生产性的一轨单轨制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发展,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开创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前苏联型学制中间型学制或是“y”型学制,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二、我国学制形成和发展(一)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902 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1904 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国

45、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为蓝本。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1922 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二)新学制的内容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第三节 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概述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二、义务教育的起源1619 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 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1985 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

46、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1986 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四节 终身教育一、提出者“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二、特点1.终身性2.全民性3.广泛性4.灵活性和实用性练习1.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 a )a癸

47、卯学制 b壬寅学制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2.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d )a中等教育 b幼儿教育c高等教育 d义务教育3.“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体现了_教育理念。( c )a前制度化 b制度化c非制度化 d前三项兼有4.欧美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主要有三种类型,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属于( c )。a单轨制 b中间型学制c双轨制 d分支型学制5.对义务教育中“义务”的理解,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a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提供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b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义务c家长有让子女入学接受教

48、育的义务d学校有免费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义务第6章 学生与教师第1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二、学生的地位三、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一、 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二、 学生的地位1989 年11 月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其核心精神是出于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维护。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无歧视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儿童利益最佳原则。二、 学生的地位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

49、年公民。二、 学生的地位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多选】我国法律规定,中学生的身份是( abd )a国家公民b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c国家和社会的成年公民d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e接受教育的成年公民三、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一)学生的权利1、人身权(1)身心健康权(2)人身自由权(3)人格尊严权(4)隐私权(5)名誉权和荣誉权2、受教育的权利。(1)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定期组织

50、身体检查;安排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等。(2) 人身自由权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自由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3)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4)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如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5)名誉权和荣誉权指学生有权享有大家根据自己日常生活行为、作风、观点和学习表现而形成的关于

51、其道德品质、才干及其它方面的正常的社会评价,有权根据自己的优良行为而由特定社会组织授予的积极评价或称号,他人不得歪曲、诽谤、诋毁或非法剥夺。2.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二)学生的义务(三尊一学)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遵守法律、法规。第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第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第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二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教师角色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四、

52、教师劳动的特点五、教师的职业素养六、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一)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二)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世界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产生于法国。1681 年法国天主教神父拉萨尔(1651一1719)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成为世界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三)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模式多元化阶段二、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教师角色(一)教师职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二)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教师的传统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4)示范者角色(5)父母和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2、教师角色的更换(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