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1课件.ppt_第1页
《教育学原理》1课件.ppt_第2页
《教育学原理》1课件.ppt_第3页
《教育学原理》1课件.ppt_第4页
《教育学原理》1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教育学,发表:王彩艳,自我介绍,本科华中师范大学城市和环境科学学院硕士武汉大学资源和环境科学学院cyanwhu,一位母亲把孩子刚买来的金表作为新鲜玩具摆弄着,狠狠地打了孩子,把这一点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教师幽默地说:“也许中国爱迪生被枪杀了。”。 这个母亲不能理解那个意思。 教师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打孩子。” “那我该怎么办呢? ”这位母亲听了教师的话,后悔自己的行动。 有救济的方法。 教师和孩子一起送金表到钟表店,说孩子能站在旁边看钟表匠怎么修。 这样,钟表店成为教室,钟表匠成为老师,小姐成为学生,修理费成为学费,可以满足你孩子的好奇心。 也许,也可以修理一下。

2、 本章主要内容: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二,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学科群的关系三,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编制的逻辑顺序,绪论,本章的重点:教育学概念与教育学科发展的关系本章的难点: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群中的地位,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培养发芽阶段,独立阶段,学科群形成阶段合并阶段,(1)教育学的培养发芽阶段,时间跨度: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和西方古希腊城市国家时代世纪的初叶。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小时期:培养时期和发芽时期,1、培养时期,没有专业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例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没有专业的教育书。 孔子弟子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教育最多的两本

3、着作。 孔子,柏拉图,2,发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着作:中国古代学记西方第一部教育专着:古罗马帝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3、这个时期关于教育的文字和着作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中之一是教育经验的记述,而理论分析不足的第二个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第三个是没有提倡“教育学”这一概念。 (二)教育学独立阶段,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是大教学论还是普通教育学? 教育学的创始人是夸梅内斯还是赫伯特? 还有争论。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尼奥斯出版了大教学论。 没有提出“教育学”的概念。 德国康德于1776年首先在哥白尼堡大学教教育学。 夸梅内斯、德国人赫伯特是把教育学视为科学,建立教育学体系的人。 18

4、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独立形态的学科。 赫伯特,这个阶段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第一是因为提出了“教育学”这个概念。第二是,有确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最后,建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起,人们从三个维度开始研究教育。 一个维度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应用的视点和方法的研究教育。 另一个维度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把教育分为不同水平和种类的教育。 第三个维度是对教育学系列的问题,如德育论、教育论、美育、课程论等进行分离和展开。 1、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

5、)的教育论。 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说,他重视实科教育,教育任务是教人们如何生活。 斯宾塞,德国教育家莱(W. A. Lay,1862-1926)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实验教育学系统论述。 美国杜威(J. Dewey,1959-1952 )在1916年出版了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1893-1978 )编辑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凯洛夫,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米尔三郎教育学为起点,逐渐开始创作自己的教育学,出版了比较好的教育书。 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

6、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 2、该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第一,研究视野广阔。 打破了教育论教育的关闭状态。 其二,开辟了教育研究的许多新领域。 其三,出现了专业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流派。 (四)教育学学科群的深化、整合阶段、时间跨度: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的深化、整合沿着两条路线展开。 一条路线是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综合的研究成果。 另一条路是深入研究许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关系和联系。 1、这个阶段有名的教育书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 S. Bloom )于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 布鲁姆、

7、布鲁纳、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科夫(JI.B. 3aHkoB,1901-1977 )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班斯基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2、特点、教育学科群的深化、整合还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完成。 因此,目前无法总结这一阶段的特征。 3、本课程参考文献,王道俊,横暴中平主编教育学原理,这本书是国家“八五”期间的重点图书,1998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主要参考文献:1,黄欣祥着: 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南海出版公司于2001年出版。 2、陈桂生着教育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瞿叶奎主编: 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 (19781995 ),福建教育

8、出版社,1998年版。 4、瞿叶奎主编: 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 教育学 (1980年至今)。 6、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 (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本章复习思考问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2、教育学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作了简要叙述。 3、为什么教育学的独立比其他社会学科慢? 第一章教育概念,1,权威教育定义的介绍和分析2,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基本方式,主要内容:重点: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存在方式的难点: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联系和区别,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第一节常见的对教育的误认

9、,一、二部教育大辞典的“教育”词条释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教育大辞典的“教育”、“现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被认为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广义上,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道德的活动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是根据特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教育者的身心,把他们培养成特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这个词有时也用作思想道德教育的同义词”,并解释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项目,“教育”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一般来说,广义的教育是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

10、动。 出生于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教育者的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教育者,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特别是义的教育,是指学生有计划地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 ”教育大辞典的“教育”一词的释义中,有一种宽敞、一种狭窄、两种完全不同的倾向。 广泛解释教育的只有少数教育家,如法国卢梭,美国杜威很多教育家对教育有着狭隘的解释。 比如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双凯姆,前苏联的卡里宁。 二、“什么是教育? 第一种方法是从探索“教育”这个词

11、的原始意义开始,认识和解答“所谓教育”这个问题。 我国学者陈桂生先生可以说是应用这种方法的代表性人物。 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评价:中国古代的“教育”一词和西方的“教育”一词与古代教育事实本身不一样。 二是总结、概括和抽象化古今中外广泛影响和代表性教育定义的方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和教育大辞典的“教育”项目予以说明。这种方法不是教育的事实和现象本身,而是人们只认识到“教育是什么”。 评价,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 三是寻求能区分教育和其他社会现象的标准,明确教育意义的方法。 彼得正在分析“教育”的概念。既然认为教育是他人的教育,就根据这一认识来设计和构建教育,其结论必然只有典型和专业的学校教育才是

12、真正的教育。 评价,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上述三种认识或研究方法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循环论:首先,假设某教育的意义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或某教育现象是真正的意义,以此为出发点推定或论证教育的意义或标准,最后返回原点。 循环论证:教育是别人教育,第二节教育现象和教育定义,一,教育现象和非教育现象两个不同,二,教育的起源,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四,教育的定义,首先,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其次,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是社会性的。 (1),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差异,1,教育现象和非教育现象的差异,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差异是目的方向性。 人的其

13、他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是以教育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差异,总结分析,教育现象和非教育现象有两种不同,一是以社会性质,二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 也是教育现象的两个基本特征。 (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生物学起源论(法利特尔诺)心理学起源论(美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学者),二,教育的起源,教育定义: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影响自己发展的社会活动。 相应地,别人教育是一种有人有意识地影响别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自我教育是一种个人有意识地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四、教育的定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现代教育学 第二章,本章的主要内

14、容:一、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和转变二,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重点和难点: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环境等, “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第一节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和转移,一、在农业社会中的定位二、在工业社会中的定位三、在信息社会中的定位一、农业社会教育分化为非正式教育和正式教育,正式教育的发生和发展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二、教育在工业社会的定位,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被生产力的强需求所牵引,逐渐改变了农业社会的定位,不偏重政治、军事、宗教,迅速向经济发展方面转移。 三、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信息社会是学习型社会。 工业社会时

15、代个人在特定的年龄、特定的空间接受教育成为历史。 第二节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一、教育和政治的关系的一些主张是,、政治是教育。 2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政治。 “政教一体说”1、就目的而言,教育和政治活动对人有影响。 2、关于教育行政体系,18世纪末产业革命后,公共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参与教育活动,对教育的组织管理越来越完善。 3 .教育必须独立于政党。 “政教分离说”1、政治影响教育。 2 .教育也影响政治。 “政教互助说”,(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2)教育对政治的影响,(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教育的性质,政治,教育的领导能力,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2)教

16、育对政治的影响1, 教育是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政治民主3,能促进创新政治理论,第二节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一,人对教育和经济关系的认识的发展(一)教育对经济来说,纯粹消费(二)人对教育和经济关系的初步认识(三)教育即生产力认识的飞跃,二(二)工业社会初期,学校教育开始分化,部分与经济相连。 (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校教育乃至教育整体和经济的结合。 三、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的经济意义,(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二)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

17、件2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对经济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教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从文字源的观点来看,“文化”这个词来源于英语的culture,culture的词源是拉丁语的cultus,这个词的原义有“耕作”的意思。 因此,这句话本来就有人们在自然界中工作,从中获得收获的意思。 引用的话,有经过教养和脱离自然状态,经过长期锻炼就能存在的意思。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作为译词的“文化”,是王蓬的诗句“文化有馀戒略”汉刘向说苑中所述的“凡武之兴”。 然后表示不服。 文化不改。 然后加以诡辩”。 “文”这个汉字的起源,是线交叉呈“父”状,万物交叉,有装饰图案的单调文字。“化”是人的“入”和“七”的意思,“七”是人的意思。 所以“文化”在文学上也表现为“东西纵横,没有隔阂,引导人善良”。 中文意义上的“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