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_第1页
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_第2页
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_第3页
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_第4页
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2007年05月23日通俗地讲,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荆楚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八大文化系列: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

2、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尤其是神农架作为当今地球中纬度地区惟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区,具有比其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素有“天然动物园”、“物种基因库”之称,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目前,湖南省对炎帝文化的研究和开发非常重视。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发炎帝神农文化的资源优势,培育好这一文化品牌。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其8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创新精

3、神,楚庄王、孙叔敖、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世界级的大名人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人;青铜铸造、丝绸漆器、音乐绘画等科技文化成果光耀夺目,叹为观止;楚丹阳、古郢都、章华台等楚都城和古建筑之谜有待破解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古云梦泽、睡虎地秦简、汉明妃王昭君、汉武帝刘秀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交叉竞争的中心地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据统计,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回的故事是发生在湖北,古隆中、赤壁、长坂坡、南漳水镜山庄、荆州江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文化景区,都是三国

4、文化的重要载体。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美好的民族素质。其民风民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风格,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州和长阳、五峰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同时该地区扼长江三峡之咽喉,控渝川湘黔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目前,该地区已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范围。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

5、武当山是道教名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自宋代以降,武当山一直受到皇家的崇祀,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更将武当山封为“五岳”之上,使其成为“天下第一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九宫山、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先福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现代化的水电设施以及宜昌和三峡地区的风土民俗,构成了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文化流派,形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7、武

6、汉地方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称“九省通衢”,早在商周就是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地方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化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武汉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它主要包括以古琴台、琴断口、月湖等为载体的知音文化,以黄鹤楼、长江大桥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近代汉阳兵工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武钢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谦祥益等汉正街的老字号和现代的武商、中商、中百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武

7、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长江、汉江、龟山、蛇山、木兰山、东湖等自然山水和风景名胜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汉口老火车站和两江的轮船码头港口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老通城、大中华、小桃园、四季美等老字号餐饮企业和艳阳天、湖锦、三五、小蓝鲸、福盛等新字号餐饮企业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茂记、冰川、太和、劲松等汉派服装为代表的服装文化等。8、近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中间开花,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董必

8、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革命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五师的抗日活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荆州古城2007年05月29日江陵,古称荆州,远在太古,中国方圆九州,荆州就是一个州的中心之地,春秋战国时,楚国把楚国都迁到江陵,这里便成了楚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楚在此建都400多年,历经20代。江陵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有古城墙的城市之一。相传为“刘备借荆州”时关羽所筑。秦汉以来江陵

9、北至长安、洛阳,南下两广,西去四川、云贵的陆上通道必经之路。城南又有长江水运之便,向有“自古兵家重荆州”之说。据三国演义载: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回黄河流域,孙权为巩固长江下游的统治势力,占领荆州。孙刘之间的联盟本来就出于一时利害关系上的考虑,双方为了夺取荆州这一块地方,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孙权采纳了部下鲁肃的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以便联合抗御曹操。刘备取得四川后,不归还荆州,派二弟关羽据守,关羽出兵襄樊,威逼曹操,孙权乘荆州空虚,派吕蒙袭取荆州,俘杀了关羽。历史上“刘备借荆州”、“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关羽大意失荆州”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孙刘联盟破裂后,刘备、张飞兴兵伐吴,张飞未曾出兵,被

10、部将张达、范疆所杀。“头葬云阳,身葬阆中”。刘备兵败“彝陵”,白帝城托孤。荆州古城又保存完好的护城墙,成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荆州护城河,又称水域,时古城的第一到防御线,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护城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驾舟从内河可直达武汉。荆州古城在建设部公布的全国现存七大古城墙中,排名第二。与同期公布的江苏南京、山西平遥、辽宁兴城等其它几座古城墙相比,荆州古城墙的特点一是规模较大,城垣周长为十点八公里;二是全闭合型城垣保持得相对完整,环城四周无一处豁口,且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古砖城的特有风貌。因此,它曾被国内有关名城

11、保护专家誉之为“中国南方古城的唯一完璧”。 8、荆州八宝饭在全国八宝饭中独树一帜的荆州八宝饭,原是清代的一位御厨从宫廷出来后,到荆州城开设饭馆流传下来的。百余年来,虽时代更叠,然八宝饭的御膳风味不减,人称“御膳八宝”。这种八宝饭用红枣、莲子、苡米仁、桂元内、蜜樱桃、蜜冬瓜条、糖桂花以及糯米先蒸制成坯,再加白糖、猪油散烩而成。由此又名叫“烩八宝”。吃到口里,觉得润滑溶消,香甜透味,油而不腻,甜而不厌,于是有“浅盏小勺细品尝,离席数时回味长”的赞语。荆楚民歌 2007年06月05日荆州是楚国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闻名于世。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相传帝舜南

12、游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中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到了周代初年,民歌更是在楚地盛行,仅诗经中记载的就有汉广、江有汜等篇。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辞体”发展的标志。屈原在搜集、加工、改造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楚辞,其离骚的骚体形式,是从民歌的“楚声”学来的,在艺术上开辟了民歌的发展道路,对荆楚民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时至今天,民歌在荆楚大地广为传唱,种类繁多,有田歌、号子、山歌、情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内容十分丰富。 在荆州各县市,农民种田必唱山歌,自古以来,相沿成习。据湖北通志载:“楚国南郢之地杨歌,郢中田歌也

13、。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曰樵声,通谓之杨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荆楚田歌非常丰富,有薅草歌、打麦歌、车水歌(车水锣鼓)、载秧歌、扯草歌等等。每种歌在各地又有多种不同的曲牌和演唱形式。如钟祥的秧田锣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专业歌师傅在田边演唱,用锣鼓伴奏,另一种由劳动者自唱自乐,无锣鼓伴奏。又如天门、沔阳的薅草歌由主腔和号子组合而成,一领众和。领唱者主腔(高腔、悲腔、打锣鼓),众人接唱号子( 阴阳火、拗驴子过桥等) 。薅草歌的旋律高亢优美,富有江汉平原淳朴的田园风味。它的主要曲牌后来发展为荆州花鼓戏的主要唱腔,脍炙人口,流传全国。 荆楚民歌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歌颂党和领袖的,有反映爱情生活、婚丧民

14、俗的,也有调剂情绪逗乐的。楚纪南故城所在地及楚墓集中地的纪南、马山、八岭、川店等乡,民歌相当丰富。江陵民歌五大调即喇叭调、伙计调、嘚调、叮当调、啊吙调,乐曲声调高亢,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地方特色浓郁,在全国广为流传。有首江陵民歌道:“未曾开口喜在心,我唱个歌儿吐真情,唱个松柏万年青,唱个星星永远明,毛主席是我的大恩人。”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民歌在荆州各地数量最多。如江陵传统民歌火烧把:“郎在高山薅粟苗,姐在家中把火烧,磨子推,箩筛摇,冷水调,猪油包,锅里焰,灶里烧,脚踏门槛手叉腰,口里喊,手又招,喊我的情哥回来吃火烧,看我的火烧泡不泡。”公安民歌栽秧歌“泡种下秧一百一,手拿黄秧七十七,谷儿怀胎还

15、要水,姐儿怀胎还要郎,郎是姐儿的救命王。”把生产劳动与男女爱情紧密结合起来了。在这类民歌中,既有反映小女婿的风俗给妇女带来痛苦的,也有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公安有首民歌唱道:“桃花谢哒麦儿黄,男人没能女人长,搭起板凳亲个嘴,一声媳妇一声娘,我几时长得你这么大。” 荆州各地自古就有用民歌表现婚礼仪式的习俗。如江陵的拜堂歌、监利的撒床歌、石首的闹洞房等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松滋庆贺寺一带还流传着一种比较古老的婚姻仪式歌共30首,用民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婚姻仪式的全过程。此外,在荆州唱孝歌也很普遍。遇有丧事,歌师傅至丧家点灯设像,伴棺守夜,边跳边唱,称为“跳丧舞”。以后改为围桌坐

16、唱,称为“坐丧鼓”。丧鼓孝歌由于曲调委婉、缠绵动听,歌师傅用来为长辈祝寿,称为“寿三鼓”,以后又转向茶社酒楼,成为一种卖唱曲艺形式,称为“跳三鼓”,其功能逐步向娱乐方向发展。 荆州民歌异彩纷呈,生命力是无限的。今天,荆楚民歌从内容和形式都融汇进了中国歌谣大合唱的音旋律中,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增添着美丽的光彩。荆楚简帛与荆楚文化2007年11月01日荆楚简帛的研究已形成国际性学术热潮,这除了楚简不断有新的发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荆楚简帛内涵丰厚,吸引力强。我国简帛的出土主要集中在荆楚和西北两大地域,在荆楚和西北两大地域中又以荆楚居多。早在南齐时代,荆楚北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就有一座被盗的古墓出土竹简书

17、,经鉴定,认为正是周礼所缺佚部分的考工记。20世纪4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出土了著名的楚帛书。从50年代起荆楚简帛不断地出土面世,共计有50余批。其中自70年代以来,马王堆汉简帛书、睡虎地秦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张家山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里耶秦简等大宗简帛出土和发现,不断给学术界带来惊喜。荆楚简帛大都出于墓葬和古井,书籍、文书各具特色,种类甚多,内容丰富。荦荦大者,有如下数端。道家思想是荆楚文化的一大特色。荆楚简帛所出老子就有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竹简老子属于选本,抄写于战国中期,是所见最早的本子,与今传本相比,没有关于“道”的理论,以及“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阐述,

18、没有“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与儒家主要学说相抵牾的内容,偏重于实用,当为楚国官方的一种传习读本。马王堆帛书老子有甲、乙本,分别抄写于刘邦称帝前和称帝后,除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不同外,内容结构基本一致,能解决今本章节、字句的许多争议,是所见最早的全本老子。道家著作还有郭店楚简本太一生水和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恒先篇,这是两篇荆楚传习的十分珍贵的先秦道家佚籍,分别阐述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及道家虚静理论和天地起源问题。道家在战国中后期分为黄老学派和庄子一派,黄老学派在战国时代影响颇大,因其著作失传而导致后世知之甚少。马王堆帛书黄帝内经的发现,使世人获得了重新认识黄老学派的机会。儒学一直是荆楚文化重要的

19、内涵。春秋时楚人就有传习诗、书、礼、乐的传统,楚庄王的臣下申叔时就是著名的儒学家。在讨论楚太子教育问题时,他提出了善、德、忠、信、节、义、礼、孝、仁、文、武、罚、赏(国语楚语),其核心内容是“耸善而抑恶”,追求“心”之“善”,开后世思孟学派心性学和“性情”论的先河,成为荆楚传习儒家学说的一大特色。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中的缁衣(各一篇)、性情论(性自命出)、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穷达以时、六德、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子羔、民之父母、武王践作等篇都不同程度体现出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学说和民本思想。荆楚是一个擅长诗赋的地域。早在春秋时代,楚国就提倡诗教,贵族士大夫多擅长四言诗,常以

20、诗中章句作为外交和人际交际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战国时代楚辞在荆楚崛起,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首的作家群体,创造了灿烂的楚辞楚赋作品,对荆楚文化以至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就有诗、赋、音乐方面的简文。诗论是儒家文学评论性质的论文佚篇。楚简中除诗论所见诗经诗篇外,还新发现了6篇佚诗,十分珍贵。诗乐(或称曲目)有7支简,记40种诗的篇名和演奏、吟唱诗曲诗词的音高,写在一篇或一组(数篇)篇名前,由宫、商、征、羽4个音阶与穆、和等九个变化音调组合而成,如宫音有宫穆、宫群、宫汗、宫祝。楚地流传的这种诗曲的调名来源尚难考究。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是史书的重要发现

21、。春秋事语以“记言”为主,可能是国语的一种不同本子。战国纵横家书27篇,有16篇属久已失传的佚篇,是战国史的新资料,战国策、史记关于苏秦时代的错误,由此得到纠正,此书被称之为“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中还有一部战国楚文字字书,是楚地传习的,也是我国所见最早的字书。在战国汉初的荆楚简帛中,有关天文、历法、占卜的数术书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世纪40年代初在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楚帛书,讲一年十二个月的宜忌,属于“月讳”一类的历忌数术书,其所配的图,应是所见楚国最早的一种“式”(数术家用以占验时日的一种工具)或“图式”。江陵九店战国楚简日书,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选择时日吉凶的

22、数术书。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也分甲乙两种,内容更为丰富。马王堆帛书的数术书超过半数,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主要以星象云气占行师用兵,与天文关系最为密切。其中30幅彗星图是世界天文学史上最早对彗星所作的精确观测和准确描绘。两种阴阳五行和三种刑德更是令人关注的数术书。江陵周家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均发现有历谱。前者为秦始皇三十四、三十六、三十七年及秦二世元年的历谱;后者为汉高祖五年至吕后二年间历谱。这些历谱或存全年日干支,或存各月朔日干支,是研究秦汉时期历法演变过程的珍贵资料。湘西龙山里耶秦简中的木牍乘法口诀表,是讫今我国最早的乘法口诀表、算术史上的珍贵实物。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是早于九章算术的一部数学著作

23、,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数学发展水平,书中保留了一些不见于九章算术的数学史资料,弥足珍贵,在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湘西张家界市(原大庸市)古人堤遗址也出土了东汉简牍乘法表。在简帛中,法律文书是一项大宗内容。包山楚简涉及法律文书,分有篇题和无篇题两种,集著、集著言、受期、疋狱四篇是有篇题的。无篇题的一类是诉讼记录和摘要;另一类是各地汇总上报案件的简要记录。包山楚简的法律文书,属于战国中期楚国司法活动的档案资料,是研究楚国法律的宝贵资料。云梦睡虎地秦简以发现秦律而著称于世。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等六篇,涉及到刑法、诉讼法、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

24、诸方面,在中国法制史乃至世界法制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云梦龙岗秦简,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之后又一次秦朝法律文书的重要发现。江陵王家台秦简效律的内容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大致相同。张家山汉简也以发现汉律而闻名。其中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颁布的法令,涉及律名多达20余种,部分律名与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相同,包含了汉律主体盗律、贼律的内容。总之,荆楚简帛本身就是荆楚文化的一道靓丽景观。我国自20世纪初以来,出土简牍总计34万余枚,而荆楚一地的简牍就占半数以上,多达18万余枚,两次帛书大发现也均出自荆楚。战国楚简帛、秦简、西汉前期简帛、三国吴简以及西晋简牍,这五个时段的简帛,均以其独特的丰富内

25、涵,不断地形成诸多国际性学术热点,促进了我国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罗运环)荆楚文化的哲学底蕴2007年05月25日在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中,荆楚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便放射出璀烂夺目的光芒。从主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的尹吉甫,到主张“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季梁;从帮助越王勾践“施民所善、去民所恶”的文种,到“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从张扬“南方之强”的老庄,到两度作楚兰陵令而晚年退居兰陵从事著述的荀况等;一代代哲人的深沉睿智,使荆楚文化之树获得了丰厚的滋养。荆楚文化所表现的致思方式,在中华文化中,也具有独特的性格魅力。 荆楚文化的哲学智慧首先体现在极大的包容性。出于史官的道家者流对楚文化的发展有

26、深刻的影响,老庄哲学即其代表。道家的平等、宽容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楚文化的精神。老子的道德经揭示了宽容是正义的前提条件,也是最接近自然法则的心态。庄子反复措意于大小之辩,在通过对大和小、有限和无限的比较中,克服了“一曲之士”的主观片面。他肯定百家之学“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这种包容的态度,成就了楚文化精神底蕴的第一个特色。正如现代著名文学史家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所指出:“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远。及庄、列之徒承之,其旨远,其义隐,其为文也,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测矣。屈子之文,音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行芳洁,符于

27、二南之比兴。而叙事记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庄、骚之间这种“用心恢奇,逞辞荒诞”、“宏逸变幻”的特征,既是楚国江汉川泽自然环境的折射,又是“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的文化包容意识的体现。 荆楚哲学的第二个特色是重义理,善思辨。无论是先秦时的老庄学派,还是两汉荆州新学、南北朝至隋唐的湖北佛学以及近代江汉新学,其学术特征均重哲理与思辨,具有较为突出的思辨性。在南北文化分野中,产生于江汉潇湘间、以泽国为主要地理特征的道家学说,表现出了崇尚虚无,活泼进取,“大抵遗弃尘世,渺视宇宙,以自然为主,以谦逊为宗”的特征。他们学“究天人之际”,深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宇宙

28、精神,体现了人与天、地、道同大的自觉意识,又具有齐同物我、平视神人的博大眼光。因而有的学者将先秦道家视为中国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的代表,而它所展示的正是楚文化精神的思辨特色。作为楚文化精髓的道家哲学,它的思辨性还表现在对“有”与“无”这对哲学范畴的理解上。道家对短暂的“物”与永恒的“道”的分别,不仅为同时代的其他诸家所不及,而且可以与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一比高低,它比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区分,具有更高的抽象性与思辨性。道家的这种思辨性哲学思维方式,与楚民族的精神信仰有极大的关系。在不少论者看来,楚辞九歌中的“东皇太一”,就是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的太一,在老子文本

29、中,则是“道常无名”、“吾强为之名曰大(一)”的“大一”,也即是楚人所宗奉的统管一切的天神。老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对“太一”进行抽象化,理念化。如果这样还原老子哲学创造的土壤,那么老子哲学的意义,充其量就是处于神话思维向理论思维、原始思维向哲学思维过渡阶段的地位。因此,我们更应该看到老子将“道”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把“太一”天神进行抽象化工作对于中国哲学的开创性意义。 荆楚哲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否定性。它的否定性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否定,是对现存的、或公认的规范的突破。这以先秦道家对三代以来的礼乐传统深刻的批判为代表。老子称礼为“忠信之薄而祸乱之首”,庄子也多方指斥仁义,摈弃礼乐,

30、这与同时代诸子对传统的认同是大相径庭的。当然,否定的理论,如果还仅停留在口头上,徒然只有耸人耳目之效,是不足惊奇的,而实际方面的否定,则显示了某种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对中原礼乐文化的态度方面,楚国文化既有对中原文化的本原无知,也有对中原主流文化的自觉对抗。在长期浸润中原礼乐文明的人看来,楚人不以为忤,而且不过是“南蛮鴂舌之人”,楚人在政治生活中也自觉地打出“蛮夷主义”的旗帜,以“我蛮也,不以中国之号谥”来对抗周天子的责问。但这种敢于以自己的意志来否定中原礼法的束缚的行为,正表现了一种大胆突破、大胆否定的创新精神。在老庄思想中,否定思维第二个层次是表现为对“无”的功用的肯定。“无”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31、,就是没有,就是消亡,就是对现存的否定,即使在古希腊的智者那里,“无”也是不可思议的。但老庄则别具慧眼,他们从“无”中发现了“有”的有限性,而“无”则是世界的另一半,而且是“有”以之发挥作用的一半。老子以生活中“习焉而不察”的事例,揭示了这一真理。他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庄子与惠施所辩难的大瓠与樗树的身上,惠施看到的是它们“大而无用,众所同去”的工具价值,而庄子看到的则是“无所可用”者的自身目的。所以,在逍遥游中,庄子借连叔之口,表达了唯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的审美主体性原则。他说:“

32、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的确,生理的局限,会使我们丧失对美的感悟;心智的缺陷,更会使我们丧失对“道”的领悟,这也就像蓬间雀对高飞九万里的鲲鹏的隔膜一样。因而,楚文化中所浸染的否定性思维特征,就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批判、简单的舍弃所能概括的,它是在对事物的否定中达到扬弃的目的,是对否定的否定,更是高出同时代思维水准的创造性展示。(张武梅珍生)荆楚文学的“水”性特征2007年05月25日荆楚,水乡泽国也。诞生于斯的文学,具有水的柔性,水的灵性,水的奔放与浩瀚。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云:“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

33、,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故所作文,多为言志、抒情之体。”刘师培虽不是第一个从南北地域文化论其文学差异者,但他明确指出了荆楚文学与南方“水势浩洋”之密不可分的关系。荆楚文学的柔性品格从被称为“南音之始”的候人歌就已见出端倪,“候人兮猗”,在“兮猗”这种迂徐舒缓的感叹声调之中,似乎注定了水乡泽国文学柔性的节奏、旋律、音调与独特韵味,楚辞以及汉代“楚歌”中“兮”字的大量运用就是明证。“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诗之周南、召南都鲜明地呈现出江汉之民间文人的尚情之风。“哀窈窕而思贤才,泳汉广而思游女,屈、宋之作,于此起源。”(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屈原九歌清高丽曲,备尽情态。

34、宋玉高唐、神女超越巫觋文化的原始形态,以赋的形式塑造出“毛嫱障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既温柔多情,又庄重矜持的美妙绝伦的女神形象。到南朝时的西曲歌,缱绻深厚,动人心绪。“杂曲歌辞”中尤以西洲曲韵味最浓,诗中景色清丽,情思清怨,与木兰辞堪称南北民歌之双璧。音调的柔和,节奏的舒缓,情感的缠绵悱恻,构成荆楚文学中“绮靡以伤情”、“耀艳而深华”(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的柔性品格。人体现着自然,文学亦体现着自然。“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班固汉书地理志)老子、庄子本是诗化的哲学,以具体生动的形象言深奥的哲理,诗意浓厚。但老、庄在阐明其思想观念时亦多以水为喻,老子

35、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庄子亦言“水静犹明”,“水之性,不杂则清”。可见老庄尚柔弱的哲学思想观念之形成与湿地文化因素有密切关联。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指出:“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南方湿热的气候,容易形成犷放和倜傥不羁的习性,而丛林水泽,氤氩之气更易激发奇幻狂想,也正是这种奇幻狂想与楚人的浪漫精神成就了荆楚文学奔放、浩瀚的气势。孟子尽心上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荆楚文学,则必观其气势的奔放与浩瀚。而最能体现其奔放与浩瀚者,以庄周之篇、屈子之骚为最。庄子展开极为丰富的想象,在其逍遥游、齐物论、外物等篇中,

36、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来阐明道家的玄妙哲理,塑造出“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形象与吞钩之鱼奋起挣扎而形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侔鬼神,惮千里”的惊心动魄的景象。屈原以其如椽巨笔,自铸伟辞,创作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长诗离骚,从诗中抒情主人公与众多神灵形象的刻划,从缤纷万种的“美人香草”意象的措绘以及主人公升天神游的神奇之境的构想,皆突现出诗人想象力的神奇之处。它以空前的规模、宏大的结构,构成气势恢弘的巨幅画卷。刘勰有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龙物色)江南草长,洞庭始波。荆楚大地如

37、诗如画的秀丽山水,自然滋养出文学艺术的精灵。管子水地云:“楚之水淖弱而清”,文学艺术的精灵注定要与“淖弱而清”的楚之水相匹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诗集江南),“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村若香”(阴铿渡青草湖),“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水乡泽国是纯美文学的渊薮,它触动诗人、文学家们的情感意绪,启迪他们的灵心慧眼。屈宋以降,刘义庆在荆州居官八年而著世说新语,为古小说中不可多得之作;鲍照在江陵前后越三十年,其诗以“俊逸”称著;“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即使羁留北地,也不忘故土,其哀江南赋,写一代兴亡,

38、传千古绝唱。至唐宋,荆楚可谓俊彦云集,诗星荟萃。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的杜审言,为盛唐诗坛开宗立派的孟浩然、岑参,还有张继、戎昱、陆羽、皮日休、宋祁、米芾等荆楚诗人词客,均为唐宋文学之名家。唐宋之际,随着南北文学的相互交流与推进,荆楚文学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云:“调和南北之功,以唐为最”,因“后世交通益盛,文人墨客,大率足迹走天下”,其南北之界别“寝微矣”(饮冰室文集卷十)。宋以后,已有“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之说,但文学的精灵青睐于“人杰地灵”的荆楚,故有明代公安三袁、竟陵钟谭。袁氏三兄弟敏锐感受到时代的文化思潮,力主“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成为

39、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竟陵之钟、谭,亦主张“诗道性情”,成就斐然。“兵形像水,惟文亦然。水之发源、波澜、归宿,所以示文之始、中、终,不已备乎?”(刘熙载艺概文概)自古至今,荆楚文脉不断,文星璀璨。以上所论,不过择其大要而已。(孟修祥)荆楚文化价值的现代视角2007年05月25日通常认为,文化有两种现象,一是“物化”现象,即文化方面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一是“人化”现象,即人的精神及其产品。其实,第一种现象也是“人化”现象,因为物质产品都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对文化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共生关系的认识与把握,是审视文化价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视角。最能体现荆楚文化

40、特点、表现其艰苦创业的“筚路蓝缕”,正是这种文化与人的关系的真实写照。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然其最初,只是周王朝在歧视政策下封于蛮荒之地的一个蕞尔小邦。熊绎的部众在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耕垦,过着古朴的生活,而灿烂的楚文化的起点,也就在这狭小的天地之中。“筚路蓝缕”的精神不仅为楚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它所带来的“文治教化”方面的财富也是巨大的。在文化经验和智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文化心理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始终是人及其精神。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影响下,君臣一德、上下一心,先人们劳动的艰险和技巧的神奇

41、常常令后人惊叹,它所带来的文化心理和素质的沉淀和积聚,生生不息而又日渐更新,形成了任何力量都摧不垮的民族文化精神。对“筚路蓝缕”的进一步研究,如果从人的精神视角、包括文化心理和素质的意义上去考察,不仅会加深对“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论的自觉,而且会更好地推动荆楚文化放出新的光彩。 在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沃土上,区域文化犹如群芳斗艳,文化传统的发掘和张扬遍及各个省区。现代文化价值论呼唤和追求文化个性特征和独特品格。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概括。这两点,荆楚文化都有突出的表现,其代表人物就是屈原。“自强不息”一般体现在开国创业时,随着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42、,尤其是物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时,懈怠的情绪就会产生,国家就会走向衰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就是一般情况。而荆楚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不仅在开国时“自强不息”,在亡国时,这种精神在楚国先民身上不仅没有泯灭,反而更加旺盛。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后来虽为奸人所害,即使在流亡时,面对已经无望的国家,终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屈原死后无数楚国先民也正因具备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使得“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势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鲁迅语)。屈原的文学、哲学和他一生的奋斗理想,也体现了荆楚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他植根本土,交融齐鲁

43、,宗儒、道、法几家学派而又贯通之,特别是他那浓厚的民本思想和他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和感情素质,使这位爱国诗人拥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也因此使他成为楚国最具有个性的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屈原以降的2400年,荆楚大地上出现过无数的风流人物,在他们身上那种呼之欲出的情系故土、终身奋斗于斯的文化精神,是应作为荆楚文化的一种独特性进一步加以研究的。 现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也是现代文化价值论题中应有之义的,就是文化的竞争意识。在我国历史上,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融通、此消彼长,实际上也包含着竞争的因素,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文化的发展。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

44、上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除了已经讲到的“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眷恋故土”的爱国精神之外,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更在文化竞争力的发挥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切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更于楚国先民奋斗的过程中,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艰苦创业、发愤兴邦,不管时代条件如何变化,这种精神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始终拥有它,就能在任何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民族精神的传承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筚路蓝缕”的那个“时代”可以过去,但这种创业精神要传承下来,就必须在新的时代、通过新的创造体现出来,从中认识、挖掘、吸取永不过时的精神。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传

45、统,决不能将其看成是历史凝结的不变结晶体,看成是某种一劳永逸的任务。民族文化重要的在于它的“透镜”作用,通过它去认识世界,并从外部环境中选择、评价、组合信息,很自然地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和传承。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看成是过去的东西而不予重视,或者只是夸耀自己文化遗产的历史有多么多么悠久、而无其他作为,都不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构建当代文化的竞争意识。 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此过程中,除各方面重要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外,文化有时是能定输赢的。当前文化竞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特别是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经济、政治文

46、化建设的有益和有效的资源。对于资源的利用要努力创造传统文化的品牌,更要重视大力铸造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精神的发扬又要博采众长。因此,立足荆楚文化,融合中华民族文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就成为当代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视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荆楚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郝孚逸)改革开放30年楚文化研究的发展与展望作者:贾海燕楚文化多被视为南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研究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它乘势而起,成为一门显学,是借改革开放之东风,于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楚文化的兴起使长期流行的中原文化中心说受到有力之冲击与补正,楚文化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人的广泛关注。由此,

47、中国文化二元耦合说在当今学术界占据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楚文化研究以湖北、湖南、安徽四省为主要阵地、经历了起步与拓展、走向辉煌、纵深探索的历程。它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研究基地和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由楚文化研究横向扩展的长江流域文化和以湖北为主体的荆楚历史文化的研究同时也得到了广泛开展。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与拓展 楚文化最初指楚国或荆楚地域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一脉,地域文化之一系。它在上世纪中前期就有起步,但它的蓬勃发展却是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这要从著名的民族史学家、楚史大家张正明先生说起。 张正明先生原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办公室供职,195

48、7年被打成“右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他得到平反。这时,湖北曾侯乙墓和河南淅川下寺楚墓的相继发掘,精美的出土文物深深地震撼了他,他认为楚国历史文化研究将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热点。于是,他来到湖北,着手组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联系发展鄂、湘、豫、皖四省乃至全国的专家学者,从事楚文化研究。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是最早以楚文化研究为对象的学术团体。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组建不久就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因此,它有一定数量的科研人才,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能。该院杂志江汉论坛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辟有楚文化研究栏目,是楚文化研究和宣传的固有阵地。 楚文化研究从一开始起就

49、受到当地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这时的楚文化研究的热点主要涉及有墓葬考古、楚系简帛文字、楚人族源、都城考辨、丧葬礼制、老庄哲学、屈原辞赋、科技艺术等,出现了考古学和历史学以及民族学、语言学、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等多科并进的趋势,囊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风俗文化,较文革时或文革前有了较大的拓展。所有的这些研究,得益于楚文化考古的成果,更得益于文化界的思想大解放。这显然与以前的楚文化研究不同,“两千一百年来,除了楚哲学和文学,此外就无楚学可言了。” 这时从事楚文化研究的主要是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的科研力量。湖北作为楚国历史文化的中心区域,楚文化的科研力量较为强大。它除了楚文化考古队伍

50、以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外,还有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荆州师专等一大批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就有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武汉大学教授石泉先生,他穷毕生精力对楚国历史地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当然,楚文化研究也离不开全国其他领域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其中关注较多的著名学者有季羡林、任继愈、庞朴、冯天瑜、李学勤等。 这一时期,考古的重大发现层出不穷,是楚文化研究发展的原动力。长久以来根据有限传世文献对楚国的记载,以及老庄屈赋的魅力,还不能说明楚国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更不能改变由来已久的中原文化中心说的陈词。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以及60年代江陵故楚

51、都纪南城的发现,或许只能令人心存疑虑,70年代末期及以后楚文化考古的发掘则令人刮目相看,心中已然豁然开朗了。 这一时期在鄂、湘、豫、皖四省,大量的楚文化遗址、墓葬相继被发现挖掘,一份份考古发掘报告陆续发表。如随州曾侯乙墓的发掘以及相继发表的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信阳楚墓等。 1978年出土的随州曾侯乙墓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曾侯乙墓虽不是楚墓,却是出自楚系墓葬,它对于认识楚文化丰富的内涵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青铜礼乐器和漆木器等,总数达1.5万件,其文物风格明显异于当时中原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从而引起人们对楚文化的强烈关注。该墓出土的硕

52、大无朋、精妙绝伦的曾侯乙编钟是出土文物精品中的精品,其体态的大气和工艺的精湛以及十二个半音音阶令世人叹为观止,反映了中国先秦音乐的最高成就。1982年荆州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了一批战国中期的丝织绣花珍品,使距今2300多年楚人的华美服饰再现于世。这批丝织具有花纹大、幅面小、图案美、织造精致、色泽鲜艳等优点。其种类几乎囊括了先秦丝织品的全部品种,堪称战国丝织宝库。1987年,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了2000余件精美的随葬器物,其中有我国保存最早、最好的漆画。 以考古发现为契机,楚文化研究得到了强劲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会于1980年在武汉召开第二次年会。1981年4月,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成立。同年6

53、月,鄂、湘、豫、皖四省成立“楚文化研究会”。1983年12月,湖南省楚史研究会成立。1985年6月,中国屈原学会成立。楚文化研究已从考古学扩大到整个历史、文化领域。 楚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资料,文献方面多感不足。出土考古资料(包括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的富有,使楚文化研究能做到在把握传世文献材料的同时,充分运用考古资料,包括最新的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使研究建立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之上。这是楚文化研究卓然成长的前提条件。 这一时期,楚文化研究除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外,学术著作亦灿然可观。从学术成果来看,除了台北学者文崇一撰写的楚文化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1967)以及香港学者饶宗颐撰著的荆楚文化、楚帛书

54、(香港中华书局,1985)以外,其他大量的专著和文集多是8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陆上发表的。如湖北社科院历史所编撰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河南省考古学会编楚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州书画社,1983)、黄德馨著楚国史话(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张正明编楚史论丛(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顾铁符著楚国民族述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考古大事记(文物出版社,1984)、河南考古学会编楚文化觅踪(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张正明著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李玉洁著楚史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55、)、石泉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王光镐著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宋公文著楚史新探(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何光岳著楚源流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等。 1987年,张正明先生的楚文化史是中国大陆研究古代地域文化的第一部著作。该书充分占有了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首次全面系统地对楚文化的源流、特质、内涵、外延以及地位和影响等重要问题作了精辟论证。它是开风气之作,是楚文化研究的“元典”著作,“五个时期”、“六大支柱”之说,成为学界共识。1988年,由张正明先生编撰的楚文化志面世。它首次以志的形式,横向地对楚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它与楚文化史经纬交

56、错,楚文化研究的大体框架初步完成。 1988年11月,由中、美、日等国学者共同发起的楚国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武汉举行,中外学者80余人与会。这是楚文化研究走向全面繁荣的最好证据。 二、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业绩 1993年湖北荆门葛店1号楚墓出土了有字竹简730枚,共计13000余字。全部内容均为先秦文献,有道家文献2篇,儒家文献14篇。其中简本老子有甲、乙、丙三种,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抄写本。这批竹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之丰富和重要,几乎全部代表当时时代精神和学术思潮的主流学术著作。葛店楚简甫一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汉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热门话题。1998年5月,在美国达慕斯大学召开了第一次葛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这种国际性的会议先后召开过3次,海内外单项课题的学术研讨会召开20余次,10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都相继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有关葛店楚简的研究课程。 楚文化考古的不断发掘与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价值是不容低估的。它纠正了历史上对楚文化的一些偏见。在过去对楚文化的研究中,很多人认为楚国除了所谓的土著文化巫学外,基本没有自成体系的文化。对于外来文化,还有人认为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