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初中历史 第十四课《汉与匈奴和与战》教学设计(通用)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初中历史 第十四课《汉与匈奴和与战》教学设计(通用)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初中历史 第十四课《汉与匈奴和与战》教学设计(通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是在学习了汉朝的政治、经济之后,进一步学习汉朝的民族关系。【教学对象分析】通过对秦朝与匈奴关系的学习,学生对匈奴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电视等媒体学生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历史思维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设计思路】以匈奴族的兴起作为切入点,通过不同时期(汉初、汉武帝时期、汉元帝时期)汉匈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与和亲都是民族交往的方式,但和平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汉匈关系,

2、整合本节课的内容为三个篇章:分别是草原雄鹰冲天起,大汉和亲求安定;帝国双璧剑出鞘,匈奴骑兵丧胆逃及单于归汉启新篇,一曲琵琶消兵戎。每一部分都包括汉匈两个方面,让学生从题目中就能清楚的知道所要讲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秦末汉初,匈奴的崛起和汉的被迫和亲;第二部分主要是武帝反击匈奴,以致匈奴西迁;第三部分主要是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和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冒顿统一蒙古高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等基本史实;2.通过对比,探究不同时期汉对匈奴政策的调整,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汉匈实力的对比,分析比较不同时期汉对匈奴的政策。2.通过学习汉匈关系的基本

3、史实,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的时空想象力。3.在了解汉匈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解释历史的方法,力求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形成正确的民族发展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以及昭君出塞的史实。难点:通过汉匈关系的变化,理解感悟我国民族的融合和发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文字导入)教学事件1: 教师诵读文段,创设情境:在我国古代曾经有这样一个草原民族,他的存在,让强大的秦王朝需要修筑长城来求得边境的安定,以保持安全感;他的存在,引起欧亚草原民族大迁移,导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他的存在,让开始坚信“上帝”的审判,“上帝之鞭”是

4、他响亮的绰号。他建立的国家叫“匈牙利”。(这是哪个民族呢?)【教学设计说明】生动的文字巧设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二、学习新知(一)草原雄鹰冲天起,大汉和亲求安定教学事件2:出示视频:匈奴的崛起。首先,让学生对匈奴有一种感性认识;其次,让学生从视频中找出匈奴崛起的有关史实;最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汉初与匈奴和亲的原因及影响。【教学设计说明】视频的出示与书本知识相印证,加深学生对匈奴崛起及汉王朝和亲的认识。同时,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汉初的和亲虽带有屈辱色彩,但在恢复中原经济,维持边境的安定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过渡到下一篇章做好准备。教师小结:

5、汉初的和亲是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之举,虽然没有彻底解决匈奴对北方边境的骚扰,但却为汉初赢得了70年的休养生息时间,为刚刚摆脱秦末战争的中原百姓赢得了宝贵的安定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两个民族的交往。(二)帝国双璧剑出鞘,匈奴铁骑丧胆逃教学事件3:出示汉匈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汉朝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分析汉匈实力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汉朝这一时期转变对匈奴政策的必然由和转变为战,也与前两节课相对应最终完成武帝“大一统”的有关表现,顺利引出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教学事件4:出示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史实和视频,讲述卫青、霍去病的人生故事。【教学设计说明】通过

6、对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讲述以及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认识汉对匈奴战略优势的重新确立,体会二者精忠报国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两个民族带来的危害,为顺利过渡下一章节做好铺垫。教师小结:通过视频我们知道,虽然大规模反击匈奴基本解决了匈奴对西汉北部边境的威胁,但战争也给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景帝后期的繁荣富裕景象一去不返了。而匈奴也由于西汉的反击,不久就陷入分裂,日渐衰弱。此时,我们不难看出:战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匈两族的矛盾,武帝的政策有这非常严重的后遗症。(三)单于归汉启新篇,琵琶一曲消兵戎教学事件5:出示翦伯赞的诗“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和

7、有关昭君出塞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心得,感悟民族融合的进程。【教学设计说明】出示翦伯赞的诗让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欲望,为什么“汉武雄图”还不如“一曲琵琶”?从而顺利引出此部分;出示昭君出塞的视频,更形象地反映昭君出塞的有关史实,为学生全面认识昭君出塞奠定基础。通过此部分,让学生认识到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沧桑巨变, 岁月悠悠。当一个民族大团结的文明古国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时候,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历史上曾经为民族团结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们,而王昭君自然会像天上璀璨的星斗一样永远照耀着历史的天空。三、课堂小结教学事件6: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教师激情澎湃的进行课堂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应该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得出民族关系的基本结论。 【教学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基本素养,提高表述自己观点的基本能力。全课总结: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既有友好的交往,又有战争的痛苦,然而友好的交往应该是关系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就像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