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1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2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3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4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课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学课程的目标,是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科学。关键词:新课程 科学探究 教学 问题新课程改革在强调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重视课程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会自主求知,真正感受到学习是生活的组成和需要,应通过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提高自身探究知识的能力,形成

2、创造性思维。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学课程的目标,是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原意是指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活动,由于学生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在一些讨论教育的文献中便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称为科学探究。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究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科学。探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强调

3、探究过程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也积累了一些体会和感受:一、启发学生提问,引导科学探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探究始于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让学生为解决“无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探究自行车车胎变瘪的

4、过程中,我刚好在上课(周一)的前周五时自行车出现了此现象,上课时学生们就围绕此现象为我寻找原因,提出了“是什么原因致使自行车车胎瘪了?”“车胎为什么没气了”等问题,从而引出了探究课题。二、鼓励学生猜测、假设,指导科学探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或假想,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得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问题的假设的思维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的探究中,学生对此问题都很感兴趣却不清楚原因。他们都有各自

5、的猜测,因此我们鼓励他们大胆的猜测和假设。如他们的猜测有“可能是花的颜色”、“可能是花的香味”、“可能是花的形状”、“可能是花的大小”、“可能是花的位置”等假设并说明了自己的猜测依据都挺有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假设而琢个进行探究,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是花的香味,而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新教材从很多方面作了调整和修改。其中突出的一点是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取代了以前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有教师先指导学生做实验,后讲授知识;或者在课前布置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再用学生的实验结果来讲授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验证性实验是

6、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为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实验室或者教师里进行的独立操作的实验。但我们现在认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思考,勤分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新知识,加强实验探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好探究性实验,又是我们每位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做好实验探究,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以教学实际为例,作一浅谈。在讲授关于声音的传播时,如何让学生感觉到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呢?在这节课中我们利用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后听铃声并与抽空气体后听到的比较得出空气能够传播

7、声音;利用自制“土电话”和敲击桌子在另一侧耳贴着桌子听声音可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同时“土电话”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兴趣;利用将一听诊器悬放入水中,在将一只防水表浸入水中,可通过听诊器听到表的走动声,从而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液体传声的例证:如走近鱼塘边,鱼已惊吓而躲藏;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听到音乐而动作统一等例证。通过实验和生活例证起到积极引导他们投身于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四、计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面队多种疑问,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如在“力的存在”这节探究时,我就启发学生,“你如何感知教室里有电,你能用什

8、么事例证明呢?”学生马上就会得出可通过多媒体、电脑、电灯等在工作说明有电;然后再出示几张风吹而树枝晃动和沙尘发扬的图片让学生感知风的存在,进而说明电、风都无法看到,却可通过各种方式感知其存在。从而引出力也如此,虽看不见,却可通过实验感知,挤压矿泉水瓶会变形等得出力的存在。我还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玩气球,如挤压气球、拍气球、仍气球、迫使气球停止等方式得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还从中体会到了“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的道理。五、以社会、生活热点,科技发展,实际应用为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题目加以训练例如:在巩固“电功率”这节内容时对疑难问题“比较小灯泡的亮度”进行科学探究,将“2.5V

9、,1W”、“2.5V,3W”两个灯泡并联,同学们看到了“2.5V,3W”的那个灯泡亮,问学生不论串联还是并联,是否一定是“2.5V,3W”的那个灯泡亮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全班同学兴趣大增,同学们经过猜想、分析等一系列步骤后,然后进行这两个小灯泡的串联分组实验,通过动手实验和公式推导,最后得出了“串联时电阻大的灯泡亮,并联时电阻小的灯泡亮”这一正确的结论,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转变了我们的教学观念,摆正教师位置,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材料,精心设计科学性问题,真正使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得出结论,经历一个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认识各种事物,掌握探究方法。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知识,教会学生自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们的学生就能在新世纪的生活中学会学习,适应未来新世纪社会的需要。参考文献:1、孙宏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2002.82、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