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侦查的司法审查制度建构_第1页
强制侦查的司法审查制度建构_第2页
强制侦查的司法审查制度建构_第3页
强制侦查的司法审查制度建构_第4页
强制侦查的司法审查制度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强制侦查的司法审查制度建构 论文 关键词:侦查行为 司法审查 司法令状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论文摘要:对侦查行为由法院统一进行司法审查,是 现代 民主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之所以未能建立这种司法审查制度,主要原因在于“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构造和检察机关 法律 监督职能的影响以及法院的地位缺乏权成等。出于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诉讼目的、贯彻决定与执行分离的原则、加强司法救济以及与国际刑事法治接轨的需要,我国也应当建立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如实行司法令状制度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确规定侦查行为的可诉性等。司法审查是现代民主国家普遍设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国家通过司法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

2、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进行审查,通过司法活动纠正违法行为,并对由此给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给予相应救济的法律制度。由于各国的宪政体制、 历史 文化和法律传统不同,具体行使司法审查权的机关、司法审查的范围、依据以及具体的补救方式也不完全相同。从各主要法治国家的立法来看,司法审查权一般赋予法院,所谓“司法最终救济”原则是指由法院进行司法审查,对案件做出最终的裁决。诚如英国的丹宁勋爵所言:“法院面临的最大问题一直是;在权力日益增长的年代,法律如何防止权力被滥用或误用,在政府权力和个人权利之间做到公正。”司法审查的范围涉及到刑事、民事、行政等多个领域,本文拟从刑事诉讼的角度,就法院对侦查行

3、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加以探讨。一、国外法院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在国外,法院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一)司法令状主义。西方国家审判前程序的一个重要特征为,无论是侦查还是审查起诉活动,都要受到法院或其他司法机构的授权和审查。在侦查阶段,法官作为独立和中立无偏的裁判者,有权对侦查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参与这一阶段的诉讼活动。这一制度所带来的诉讼格局是:作为刑事追诉权力的行使者,检察机关和警察机构固然可以实施具体的侦查行为,但遇有那些可能使个人自由、财产、隐私等权益受到限制或剥夺的事项,其最终决定权却掌握在法官手里。在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司法警察或者检察官要想对某一公民

4、实施逮捕、拘留、搜查、扣押、窃听、勘验、检查等带有强制性的侦查措施,除了在紧急情况下以外,一般都必须事先取得法官的授权,由后者发布有关的许可令状。所不同的是,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对于侦查行为的干预主要表现为事先的批准,而不是事后的审查。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官对于侦查行为的干预除事前须签发令状方能实施外,法官还要对侦查行为的实施情况进行事后审查。此即所谓“司法令状主义”的基本要求。(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是国外刑事诉讼中法院对侦查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另一重要机制,即对侦查中以非法方法或者违反法定程序而取得的证据在开庭审理以前或者庭审过程中予以排除。各国排除非法证据的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5、“自动排除”(automaticexclusion);另一种是“裁量排除”(discretionaryexclusion)。前者是指法官如果发现控方提交的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系警察或其他侦查人员采用非法方法或者违反法定程序获得的时,必须根据被告人一方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将该证据加以排除。这种排除方式的特点是,法官对非法证据的排除基本上没有裁量权,只要属于非法证据,一经发现,就必须决定排除,因而可以实现对侦查行为的有效司法控制。后者是指法官如果发现控方提交的某一证据系采用非法的手段获得,或者在该证据的收集过程中违法了法定程序,可以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将该证据予以排除。这种排除方式的特点在于,对某

6、一特定的非法证据是否决定排除,法官具有广泛的裁量权。但是这种裁量权的行使并非任意的,在具体案件中,法官在做出是否排除某一非法证据的决定时,不仅在程序上可能需要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 _,而且在实体上还必须对该证据的证明价值与它对公正审判的不利影响加以权衡。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排除非法证据都体现了以司法权控制侦查权的思想。尽管排除非法证据通常发生在审前或庭审阶段,相对对“司法令状主义”而言,它只是一种“事后”的司法审查,但由于侦查取证活动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收集证据,排除了非法证据,也就挫败了以非法手段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意图,因而其控制侦查权力的实际效果并不亚于“司法令状主义”。 正因为如此,非法证

7、据排除规则已经由最初只是少数国家采纳的判例法规则, 发展 成为各国普通接受的基本证据规则。但是,各国排除非法证据的范围和方式不尽相同。美国自1961年“马普诉俄亥俄州”(mappvohio)f1决开始,美国联邦和各州法院系统普遍采用“自动排除”方式排除所有违反联邦宪法各修正案获得的非法证据及其派生证据,只是在例外情况下,才由法官裁量决定是否排除特定的非法证据,排除证据的范围相当广泛,以此达到“遏制违法”的目的。英国等其他普通法国家则大多采用“裁量排除”的方式排除非法证据,自动排除的证据一般仅限于以强制、威胁等方法获得的口供,至于通过非法口供获得的实物证据,也适用裁量排除规则,通常情况下法官倾向

8、于不排除。在大陆法系,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修改刑事诉讼法典,增加了第136条a,确立了非法口供的自动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非法方法获得的实物证据,联邦(最高)法院基于“法制国家”的理念也逐渐接受了排除规则,但它不主张将其绝对化,而承认了法官的裁量权。日本刑事诉讼法虽然确立了口供的自愿性规则,但日本最高法院的判例所认可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仅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非法证据:意大利1988年刑事诉讼法典则明确将排除非法证据确立为一项基本的证据规则。总的看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经成为现代刑事诉讼中一项普遍认可的刑事司法准则,通过排除非法证据对非法侦查行为进行“诉讼内的制裁”,已经成为以司法权力

9、抑制警察违法侦查、保障 _、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之一。二、我国缺乏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之反思我国刑事审判前程序在诉讼构造上的最大特点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主导整个审判前阶段的诉讼活动,中立的司法机构无权参与审判前活动,也难以对审判前的追诉活动实施同步的司法审查和控制。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法院针对追诉行为合法性而进行的司法审查极为薄弱,难以对审判前的追诉活动进行有效的司法控制。从我国的现行法来看,法院并无对审前程序中的侦查活动、起诉活动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力。就侦查活动而言,我国也不存在西方国家实行的司法令状制度。侦查机关实施侦查行为由其自己做出决定,法院无权干预。在审判程序中,我国也并未建立

10、严格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虽然最高 _关于执行(中华人民 _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以下简称解释)第6l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属实属于采用刑讯 _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其排除的范围仅限于非法获取的人证,解释的规定最多只能说部分确立了非法人证的排除规则?而且,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未对非法证据排除问题作出任何规定,解释的效力毕竟不能与在刑事诉讼法典作出规定的效力相提并论。何况,解释确立的非法人证排除规则在审判实践中的执行情况也被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我国刑事诉讼中并未建立法院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我国法院

11、之所以没有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权,没有对非法证据予以排除的实质性权力,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这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构造的影响。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程序实际上是以侦查程序为中心的,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在整个程序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检察机关的起诉活动、法院的审判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对侦查机关侦查结果的再次确认。侦查权在国家权力的配置中地位重于审判权。同时,我国刑事诉讼理念强调打击犯罪,保障社会安全。国家更为注重侦查机关侦查权力的运用和侦查职能的发挥,而不希望对侦查机关的权力给予过多的制约和束缚,以防止影响其“保驾护航”的专政功能。而在侦查人员实施侦查行为

12、之前,由法官进行审查,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侦查权力的限制,尽管这种限制在英美法系国家看来是必要的,但我国立法却并不希望这种限制的存在。第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影响。在英美法系国家检察机关隶属于政府,是一种行政职能部门,而我国检察机关却被赋予了司法机关的性质,并且承担了法律监督的职能。法律监督职能并非体现为由法官进行的司法审查。由于已经有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进行法律监督(尽管这种监督存在诸多缺陷),但是或许在立法者看来,在此格局中再赋予法官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职能是不必要的 第三,法官的地位缺乏权威性。“法官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西方国家,法官是最受人尊崇的职业,法官的选

13、择程序严格,素质优秀,待遇丰厚,地位权威。在国家权力配置中,法院的司法权力优于警察机关的行政权力。因此由法官对警察的侦查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是 自然 的。而在我国,实行的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强调的是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公检法三家平起平坐,即使在学理上,公安机关也被认为具有准司法机关或司法机关的性质。如有的教材就认为:“从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工作,执行控诉职能的意义上讲,公安机关又具有司法机关的性质。”既然同属于司法机关,警察的法律地位并不低于法官,法官地位的权威性并未得到推崇和尊重。因此,要让居于平等地位的警察接受法官对其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至少在公安机关看来是不可接受

14、的。而且,在我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公安机关一直处于与犯罪作斗争的最前沿,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公安是老大”的观念,法院的权威性至少在普通民众心里尚不如公安机关。第四,刑事诉讼司法审查制度的整体阙如。在我国,法学界往往将司法审查制度简单地等同于业已存在的行政诉讼制度。但是实际上,行政诉讼制度只能是现代司法审查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中同样应当建立司法审查制度。而我国现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并未建立对审前程序中的刑事诉讼活动进行审查的制度。在这样一种制度整体阙如的情况下,对侦查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自然无从谈起。 构建劳动教养的司法审查机制 劳动教养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剥夺人身自由

15、的强 制性措施。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质疑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并就此提出了不同的 改革建议和方案,但学者们的改造思路多是从实体法的角度即刑罚体系的角度考虑劳动教养 制度的配置,或者将劳动教养归属于一种刑罚措施,或者将劳动教养定位为保安处分。显然, 这仍然是一种“重实体、轻程序”的理论进路。实际上,考察劳动教养制度的机理缺陷,不 仅体现在实体层面上的性质归属不清,而且表现在程序设计上司法审查机制的缺位,因此, 改革劳动教养制度,不仅需要从实体层面上厘请劳动教养的性质,而且需要从程序层面对劳 动教养的适用程序予以规范和重构。我们认为,劳动教养作为一项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 施,从程序法的角度

16、说,不管是将劳动教养定位为刑罚措施,还是保安处分措施,关键的是 必须对劳动教养的实施贯彻司法审查原则,即必须由法院经过审查后才能作出劳动教养的决 定。 一、透析现行劳教制度的缺陷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项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 劳动教养制度诞生之初,主要是为应付 _案件而设。根据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_公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劳动教养是对于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 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劳动教养制度设立之初,对于保障社会 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劳动教养制度 逐渐演变为一种惩戒和改造具有再犯可能性的“常习犯”

17、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同 时,劳动教养对被劳教人员的人身自由的强制性也越来越大,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项行政性 措施所需的限度,而且其适用程序也越来越简化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总之,在现行劳动教养 制度下,被劳教人员的地位趋于恶化、其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于是,学术界和实 务界开始普遍反思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 从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中的运 行效应来看,已经展现出了以下两个机理缺陷: 一是在实体层面上,劳动教养的性质归 属不清。1991年 _ _公室 _状况白皮书中明确宣称:“劳动教养不是刑 事处罚,而是行政处罚。”而且在实践中,颁布有关劳动教养方面的法规、规章的多是行政机 关。

18、因此,劳动教养似乎应当是一项行政处罚措施。但是,劳动教养性质中的行政性与劳动 教养的现实所反映出的劳动教养性质的应然性相去甚远。从劳动教养对人身自由的强制性程 度来看,它远远超越了行政处分的范畴,而与刑罚大同小异,甚至比刑罚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_颁行的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劳动教养的 期限为一年至三年,必要时得延长一年。从这一规定来看,劳动教养对被劳教人员的人身自 由的剥夺最高可达三年,这就使劳动教养在剥夺人身自由的时限上甚至比管制、拘役、二年 以下有期徒刑等刑罚措施更长,而且两者在人身强制性的严厉程度上并无明显差别,这些特 征使得劳动教养实际上很难同刑罚措

19、施区分开来。也正因为此,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系 列司法悖论:比如一些被劳教人员宁愿就重(刑罚)避轻(劳动教养),或罪行重者(主犯) 处罚轻(拘役),罪行轻者(从犯)处罚反而重(劳动教养3年);或作一次违法行为,处罚 重(劳动教养3年),在劳动教养期间逃跑再犯罪,处罚反而轻(有期徒刑,可能较之作一次 违法行为提前获得人身自由)。!-empirenews.page- 二是在程序层面上,劳动教养的 采用缺乏法院的司法审查。根据1979年 _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将劳动教养的审 批权限确定为:由省、市、自治区、和大中城市的民政、公安、劳动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劳动 教养委员会审查批准。但在1984年公安部

20、、司法部关于劳动教养和注销劳动教养人员城市 户口问题 _规定:公安机关“受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审查批准需要劳动教养 的人。”据此,在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实际上是由公安机关一家在对劳动教养的采用进行审 批。由于劳动教养由公安机关一家决定,而且决定往往是通过书面审查的形式进行的,被劳 动教养人在其权利被剥夺以前未经过任何的听证程序,决定的做出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 制,这就使被劳教人员在其人身被剥夺以前缺乏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同时也为公安机关滥 用权力提供了方便,司法实践中屡屡发生的“劳教腐败”(广义上也是司法腐败的一种)也是 由此而来,可见,缺乏司法审查机制的劳教制度对公民的人权保障是一个

21、极大的威胁。 二、 构建劳动教养制度的司法审查机制 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机理缺陷也正是我们制度变革的 目标和方向。从学者们目前的改造思路来看,主要是从界定劳动教养制度的性质入手,根据 性质的定位来设计相关的制度架构。如有的学者认为,劳动教养与刑罚大同小异,甚至比刑 罚有过之而无不及,劳动教养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刑事处罚。因此,主张将劳动教养制度纳入 刑罚体系内进行重新配置;也有学者认为,劳动教养制度的目的并不是惩罚已然之罪,而是 防患可能之罪,因此,劳动教养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保安处分措施,应当将劳动教养制度改造 成为我国的保安处分措施而纳入刑事制裁体系。 但是,从学者们目前的改造思路来看, 仍然坚持了

22、一种“重实体、轻程序”的理论进路。实际上,考察劳动教养制度的机理缺陷, 不仅体现在实体层面上的性质归属不清,而且表现在程序设计上司法审查机制的缺位,因此, 改革劳动教养制度,不仅需要从实体层面上厘请劳动教养的性质,而且需要从程序层面对劳 动教养的适用程序予以规范和重构。我们认为,劳动教养作为一项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 施,从程序法的角度说,不管是将劳动教养定位为刑罚措施,还是保安处分措施,关键的是 必须对劳动教养的实施贯彻司法审查原则,即必须由法院经过审查后才能作出劳动教养的决 定,而不能由公安机关自行决定。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审批程序违背了司法审查原则 这一刑事司法原则的基本要求。 所谓司

23、法审查原则,是指未经法院审判,任何人不得 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者科处其它刑罚;未经法院审查,不得对公民实施逮捕、羁押等强制措 施以及其它强制性侦查措施。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体性强制处分刑事 制裁措施的采用必须经过法院的司法审查。 处 罚作为责任非难的一种形式,以剥夺被制 裁人的一定利益为内容。刑罚作为国家处罚违法行为的最严厉手段,其适用将给被告人造成 剥夺财产、人身自由甚至生命的严重后果,因此,其适用在程序上必须受到严格的控制。具 体而言,国家应否对公民施用刑罚,不能由提起控诉的检察机关单方面决定,而必须由作为 第三方的、相对中立的法院经过一定的审理调查程序后才能加以决定。实际上,国

24、家之所以 在检察院之外还设立法院来参与刑事诉讼,就是希望通过法院的介入来对检察院前一阶段的 追诉效果进行审查,以确保追诉的公正性。这是因为,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了被害人个人,还 对国家法秩序造成侵犯,因此,国家以检察院为代表向被告人提起控诉,检察院作为追诉者 实际上处于案件的当事者一方,而根据“自然正义”原则,“任何人不得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 检察院作为当事人是不能决定刑罚的执行的,如果由检察院来决定刑罚,难免会因其追诉者 的心理和地位产生适用上的偏差,也难以使被告人和社会公众对判决结果的公正性产生认同 感,这样就会抵消刑罚执行的效果和意义。只有由作为第三方的法院来决定刑罚,才能保证 刑罚适用的

25、公正性,才能使被告人和社会公众认同判决结果的公正性,才能使刑罚的威摄和 预防功能得以发挥。同理,刑罚执行中的变更包括撤销、减刑、假释等也都应当由法院来决 定,刑事执行机关可以申请但本身并无权决定。!-empirenews.page- 有的国家实行 刑事制裁措施的“双轨制”,即除了刑罚以外还可以对被告人适用保安处分。刑罚的适用以责 任存在为前提,因此只适用于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人,而保安处分的适用并不以责任为前提, 它适用于有危险的犯罪人。在这种刑事制裁双轨制下,刑罚是一种带有威慑性的制裁措施, 其目的在于镇压已实施的犯罪;而保安处分则是一种预防性的制裁,目的在于防止将来实施 其它犯罪。从各国的规

26、定来看,通行的保安处分措施包括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强制治疗、针对 瘾癖者的禁戒处分、针对累犯等有犯罪习性者的保安监置等,这些保安处分措施以国家强制 力为后盾,其适用同样会给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造成限制或剥夺,因此,从保障人权的 角度出发,司法审查原则的适用对象应当延伸至保安处分措施。不仅刑事处罚措施的适用需 要经过法院的审查,保安处分措施的适用,也必须经由法官进行司法审查后才能决定。正如 德国刑法学者所指出的:“刑罚和处分的双轨制原则上讲是无可指责的,因为罪责报应和危险 预防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两者又都属于刑法的合法任务。如同刑罚一样,处分同样需要合 法化:它们不仅必须是符合目的的,而且还必须能

27、够经受住公正法庭的审判。” (二)程 序性强制处分强制侦查措施的采用也必须经过法院的司法审查。 1、人身保全措施。 逮捕、羁押等强制措施在国外刑事诉讼理论上中也被称为人身强制措施,或人身保全强制措 施,包括逮捕、羁押等,这些强制性措施的采用,虽然有利于查找嫌疑人并保全其人身,以 便将来对其起诉和审判,但其实施以限制或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为代价,对公民人身自由与 安全威胁甚大。根据“保障人身自由权才是保障一切人权的基础”这一共识,各国均对人身 保全措施的采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司法审查原则的确立。这主要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侦控机关采用逮捕、羁押等强制性措施必须事前得到法院的审批

28、,如逮 捕需要获得法官签署的逮捕令;另一方面被逮捕、羁押的被告人有听证权,即有权向法院提 出申诉,要求法院通过言词审理的方式对逮捕、羁押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逮捕、拘禁不合法 的或者已经没有必要的,被告人有权立即获得释放,即实行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的双重审查 机制,为公民提供保护和救济。 2、证据保全措施。刑事侦查程序的目的一方面是查获犯 罪人,另一方面则是查获犯罪证据。因此,为保障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获取案件证据,在 刑事侦查程序中,除了需要采取强制性人身保全措施以外,还需要采用强制性措施如搜查、 扣押、检查等保全证据,以便在起诉和审判时用来指控被告人。这些证据保全措施的适用同 样会给公民的权利造

29、成强制性侵犯,因此,也必须贯彻司法审查原则,其采用必须经过法院 的审查批准。 司法审查原则的确立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现代法治国家也被称为 “司法国家”或“裁判国家”,这是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司法权的重要性的形象描述,“司法国 家”的典型特征和核心要素是司法审查原则的确立,即法院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对国 家强制权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以保障个人的权益,防止国家强制权的违法侵害。现代法治国 家在观念上认为,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冲突与平衡,虽然基于保障社会秩 序和安全的需要,国家权力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允许国家权力强制性侵犯 公民的权利,但是由于国家权力具有扩张的本性,

30、为防止国家权力过度扩张导致对公民个人 权利的任意凌侵,关键的是一方面必须对国家权力的强制权明确地予以划分与限制,另一方 面必须由法院对强制性措施进行审查,使公民由此享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在现代法治国家 看来,法院是制衡国家权力、保障 _的最强有力也是最后的手段,国家对公民重大权 益进行强制性处分,必须由法院经过正当的程序审查后才能作出;未经法院的司法审查,不 得对任何人剥夺生命、自由或者科处其他刑罚,这便是司法审查的理念和原则。从现实情况 来看,司法审查原则已被视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基石,得到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甚至是宪法的 肯认。如德国基本法第19条第四款规定:“其权利受到 _力侵犯的任何人,都可

31、以要求 法院对侵犯进行审查。”日本宪法第31条也规定:“任何人,未经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剥夺 其生命、自由或者科处其它刑罚。”!-empirenews.page- 根据司法审查原则的要求, 不管是将劳动教养归类为刑罚措施,还是将其定性为保安处分措施,作为一项长期剥夺公民 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其采用都必须经过法院的司法审查,未经法院的审判,不应当对公 民科处劳动教养。其实,国外 _的劳动教养制度非议甚多,其依据并不是认为劳动教养 对被劳教人员人身自由的限制时间过长,而主要是认为劳动教养对公民自由的剥夺未经过任 何司法机关的司法审查,“一个公民未经审判就可被剥夺人身自由达3年之久”,他们认为这

32、在一个现代法治国家是不可想 象的。因此,我们认为,改造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关键是建立 劳动教养的司法审查机制,由法院来对劳动教养的采用进行最终审查。 当然,从劳动教 养的性质来说,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并不完全是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人,因此,不能将劳动 教养定位为刑罚措施。相反,劳动教养的目的不是惩罚已然之罪,而是防患可能之罪,主要 是用来惩戒和改造具有再犯可能性(人身危险性)的“常习犯”,因此,我们趋向于将劳动教 养认定为一种保安处分措施,并由此构建劳动教养的审批程序。具体而言: 首先,在形 式上,应当由刑事诉讼法典对劳动教养的适用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在这方面,德国的作法值 得借鉴,德国现行刑事诉讼法

33、典第六编(特别种类程序)第二章(保安处分程序)专门就保安处分措施的诉讼程序作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该法第413条规定:“因行为人无责任能力或者无审理能力,检察院不进行刑事诉讼程序的时候,它可以申请自主科处矫正及保安处分(保安处分程序),以法律对此准许,根据侦查的结果可能判处矫正及保安处分为限。” 其次,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上,必须贯彻以下程序原则: 一是公诉原则。即劳动教养的采用,应当由作为国家公诉机关的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在德国,检察官是用申请而非起诉的方式,但德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申请等同于公诉。申请书代替起诉书,必须符合对起诉书的规定。 二是简易审判原则。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4条的规

34、定,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审判程序。考虑到劳动教养的期限为一年至三年,而绝大多数劳动教养案件的事实并不复杂,因此,可以考虑规定劳动教养适用简易审判程序。 论文 关键词:刑事侦查;司法审查;人权 论文摘要:在刑事侦查阶段中, _价值的实现与公民个人自由价值权利的冲突时有发生,侦查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查获 _往往需要使用强制性措施,这直接关系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目的的实现。我们必须通过建立我国刑事侦查阶段的司法审查制度来实现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 刑事侦查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的

35、过程中,为了收集、调取 _有罪或者无罪、罪重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和查获 _,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侦查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的基础环节,最为直接的体现了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对抗与冲突,直接关系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目的的实现。我国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对此非常重视,在刑事诉讼法中对侦查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是,侦查人员违反程序办案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侦查手段的使用不节制,而且在实践中,诸如搜查、扣押等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重大侦查措施的使用,任意性也较大。这严重地侵犯了 _、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严重损害了刑事诉讼所应具有的人道、理性的程序价值。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侦查机关

36、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仅仅是因为部分侦查人员素质低、胆子大吗?我看不尽然。根本的问题在于侦查程序构造不合理导致的侦查权限过大,以及对侦查权的监督机制设置不 科学 而导致 _的权利受到侵犯时缺乏有效的救济手段。这就使保障 _和其他相对人的基本人权之间失去了有效的平衡。 一、我国侦查程序的构造与侦查权的监督机制 “所谓侦查构造应是基于不同的诉讼构造而形成的,由一定侦查目的所决定的,行使不同诉讼职能的主体在刑事侦查阶段的 法律 地位和相互关系。”英美刑事诉讼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公平的途径解决控辩双方的争端在这种目的的支配下,侦查程序中的控辩双方通常被赋予了平等的诉讼权利。并且存在中立的裁判方对警察调查权进行

37、控制这就为控辩双方在审判前实现平等对抗提供了保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加强了对国内外刑事诉讼制度的研究,并且在审判阶段实现了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建立了对抗式的庭审制度。但是对审判前程序尤其是侦查阶段的控、辨、裁结构方式却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目前,我国的侦查程序仍然只有控、辨双方而缺少中立的第三者,尽管检察机关担负着监督侦查程序的职能,但由于其本身又是控诉主体,很难做到完全的中立所以要实现控辩双方的平衡是困难的。 从对侦查权的监督来看目前我国对侦查活动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内部控制。公安人员、检察官实施有关侦查措施时,须取得其单位负责人的授权或批准由后者签发相关的许可令状;

38、其二,外部监督。主要指人民检察院对整个侦查过程进行监督,发现侦查行为违法或不当时,可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意见;对于公安机关提交的提请逮捕申请书及提交的有关报告和案卷材料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批捕的决定。那么,这两种监督方式能否发挥侦查监督的作用呢?首先,作为内部监督而言公安机关的制约是发生在一个机关内部也就是要利用自己的监督权制约自己的侦查权,这种违背常理的“自己监督自己”并非实质意义上的制约机制。其次,检察监督难保其中立的地位。检察机关行使控诉职能,承担追诉犯罪的任务,而侦查职能实际上是控诉职能的一部分侦查是控诉的准备阶段,两者在性质上都属于刑事诉讼中的控诉方。因此站在辩方立场上看,检察监督本质

39、上仍然是一种同体监督机制。 二、我国侦查程序的构造与侦查权的监督机制在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人权是每个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人权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刑事司法领域,从侦查所固有的查获 _和收集证据的宗旨以及实现这一宗旨的途径看侦查与人权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查获 _和收集证据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达到惩 罚犯罪的目的,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不受犯罪的侵害;二是在侦查阶段中。通过建立各种机制,保障 _的合法诉讼权利不受侵害,使其受到合理的、人道的待遇。目前我围侦查程序的构造与侦查权的监督机制在人权保障方面存在制度上的欠缺。 首先,“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虽然检察机关有权对侦查机关提请逮捕的申请

40、进行审查,但在多数情况下,侦查阶段只有侦查机关与 _两方即所谓的一种线性结构。”这种线性结构导致了侦查阶段中控辩无法实现平等。在侦查阶段,控诉指收集证据、查获 _及其犯罪事实的活动:辩护指 _提出反驳材料和意见。使自己摆脱犯罪嫌疑以及反对刑事强制措施施加于己的活动。控诉和辩护作为侦查阶段巾的两项重要权能,具有天然的对抗性。那么这种对抗要由谁来进行裁决更为恰当呢?在诉讼结构中,法官作为纠纷的裁判者成为适用法律的主体,控辩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是控辩双方在法官面前的平等要求法官在诉讼中保持客观中立、不偏不倚地对待控辩双方,对侦查方向正确与否以及刑事强制措施的运用与否进行裁决。而我国目前的侦查制度是侦查机关自己成了裁决者即使检察机关担负着监督侦查程序的职能,但由于其职能所限很难做到完全的巾立,所以要实现控辩双方的平衡是困难的。 其次,从人权保障的角度来看我国曰前对侦查权的程序设计中缺少对 _的权力救济机制。我国刑事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