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课件模板-012(共65)_第1页
传染病课件模板-012(共65)_第2页
传染病课件模板-012(共65)_第3页
传染病课件模板-012(共65)_第4页
传染病课件模板-012(共6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染病 课件模板-12,传染病:预防,预防:,(一)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二)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传染病:预防,预防:,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可在流行前1个月,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12天后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26个月逐渐下降,但可维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续46年,反应强烈的可持续10年以上;

2、以后尚需复种。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传染病:预防,预防:,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对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它被动免疫制剂者,因其影响疫苗的功效,应推迟接种。有发热、传染病者应暂缓接种。对孕妇、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动性肺结核均应禁忌接种。 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3、。,传染病:第六节 水痘,第六节 水痘:,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herpds,zoster virus,VZV)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传染病:病原学,病原学:,本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径150200nm。中心为双股DNA,其外为20面体核衣壳,衣壳表面有一层脂蛋白包膜,内含补体结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可在人胚纤维母细胞、甲状腺细胞中繁殖,产生局灶性细胞病变,细胞核内出现嗜酸

4、性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人为唯一的宿主。,传染病:病原学,病原学:,VZV生活能力较弱,不耐高温,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剂灭活。但能在疱疹液中-65下存活8年。,传染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传染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5、。 (四)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传染病: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病毒由呼吸道侵入,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后入血及淋巴液,在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再次增殖,侵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皮疹分秕出现与间歇性病毒血症有关。随后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病毒血症消失,症状缓解。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严重的全身播散性水痘。有的病例病变可累及内脏。,传染病: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部分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传入。长期潜伏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等处,形成慢性潜伏性感染

6、。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恶性肿瘤,受剌激)病毒被激活,导致神经节炎,并沿神经下行至相应的皮肤节段,造成簇状疱疹及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 水痘病变主要在表皮棘细胞。细胞变性、水肿形成囊状细胞,后者液化及组织渗入形成水疱,其周围及基底部有充血、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传染病: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水疱内含大量病毒。开始时透明,后因上皮细胞脱落及白细胞侵入而变浊,继发感染后可变为脓疱。皮肤损害表浅,脱痂后不留瘢痕。粘膜疱疹易形成溃疡,亦易愈合。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肠、肝、肾上腺、胰等处,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

7、。带状疱疹受累的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传染病: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潜伏期1416日(1024日) (一)前驱期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偶可出现前驱疹。 (二)出疹期 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1。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传染病:临床表现,临床表现:,2。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

8、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4。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5。口腔、外阴、眼结合膜等处粘膜可发生浅表疱疹,易破溃形成浅表性溃疡,有疼痛。,传染病: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当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凝血机制障碍及继发感染等原因时,常形成非典型水痘。皮疹融合者为大疱型,直径可达27cm,易继发金葡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而死亡;疱疹呈出血性,皮下、粘膜有瘀斑为出血型,可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皮肤大片坏死,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称为坏死型;病变播散累及内脏者称为播散型,多见于免

9、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传染病: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妊娠头三个月内感染水痘,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称为先天性水痘综合症。,传染病:并发症,并发症:,(一)皮肤疱疹继发感染 可引起脓疱疹、蜂窝织炎、败血症等。 (二)肺炎成人多为原发性水痘肺炎,发生在出疹后15日,儿童常为继发性肺炎,多发生于病程后期23周。 (三)水痘脑炎 发病率低于1,儿童多于成人,常于出疹后一周发病。临床表现与脑脊液所见与一般病毒性脑炎相似,病死率约5%,少数有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传染病:并发症,并发症:,(四)其它 水痘肝炎、心肌炎、肾炎等均很少见。,传染病:诊断,诊断:,(一)流行病学 对冬春季有轻度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的学

10、龄前儿童,应注意仔细查体,询问有无与水痘患者的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根据皮疹的特点,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各种疹型同时存在,出现粘膜疹,全身症状轻微或无,多能确立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 2。,传染病:诊断,诊断:,疱疹刮片或组织活检,刮取新鲜疱疹基底物用瑞氏或姬姆萨染色检查多核巨细胞,用酸性染色检查核内包涵体。 3。病毒分离 在起病3天内取疱疹液做细胞培养,其病毒分离阳性率高,后用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咐试验及放射免疫等方法鉴定。也可取新鲜疱疹内液直接做电镜检查。 4。血清抗体检测 可用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测定。,传染病: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下列疾

11、病相鉴别: (一)脓疱病 好发于鼻唇周围和四肢暴露部位。易形成脓疱及黄色厚痂,经搔抓而播散。不成批出现,无全身症状。 (二)丘疹样荨麻疹 系婴幼儿皮肤过敏性疾病。皮疹为红色丘疹,顶端有小水疱,无红晕,分批出现,离心性分布,不累及头部和口腔。 (三)带状疱疹 疱疹呈成簇状排列,沿身体一侧的皮肤周围神经分布,不对称,有局部疼痛。,传染病:治疗,治疗:,(一)一般处理与对症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庖疹破溃感染。皮疹已破溃可涂以龙胆紫或新霉素软膏。继发感染者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痒者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织胺药物。并发肺炎、脑炎按肺炎和脑炎治疗。激素一般禁用,当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时

12、,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传染病:治疗,治疗:,病前已用激素者应用尽快减量或停用。 (二)抗病毒疗法 干扰素,1020万/日,连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也可选用。,传染病:预防,预防:,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或出疹后7天。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晒法消毒。接触水痘的易感者应留检3周,也可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0.4-0.6ml/kg)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5ml,可明显降低水痘的发病率,减轻症状。最近几年研制的水痘病毒活疫苗,用于正常易感儿童预防有效。,传染病: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

13、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着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传染病:病原学,病原学:,EBV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 本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故病毒分离较困难。但在培养的淋巴细胞中用免疫荧光或电镜法可检出本病毒。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传染病:病原学,病原学:,EBV有五种抗

14、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传染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二)传播途径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传染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传染病: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本病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故极易受累。B淋巴细胞感染后增生活跃,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后者可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受染的B细胞。,传染病: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这种细胞免疫反应是本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