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二、检查预习
2、情况。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 ) 柯( ) 飘荡( ) 负势( ) 轩邈( ) 泠( ) 嘤( ) 缥碧( ) 横柯( ) 窥谷( )鸢( ) 和鸣( ) 戾天( ) 息心( ) 经纶( ) 3、文学常识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 _家_ _。合作交流11、翻译课文第一段。(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归类文言知识。2、思考:(1) 齐读本段(2) 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 。请指出来。 (4)对照板
3、书,速背本段。合作交流21、翻译课文第二段。(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归类文言知识。2、思考:(1)齐读本段(2)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 都突出了异之特点。(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合作交流31、翻译课文第三段。(1)解释重点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翻译课文,归类文言知识。2、思考:(1)齐读本段(2)概括段意(3)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探究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
4、问题,然后回答。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试列出结构提纲。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4、全文共三段,_ 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 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 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 , 。”写水流舒缓处,以“ , 。”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 _、_ 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 _、_ _、_ 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2、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
5、道的思想。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2、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
6、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二、检查预习情况1. 给加点的字注音。性嗜酒而家贫( ) 造饮辄尽( ) 曾不吝情去留( )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颇示己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衔觞赋诗( ) 无怀氏之民欤(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 ,字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 ,世称 ,有 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7、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2)、题目解
8、说: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合作交流11.朗读课文第一段。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补充:(1)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 ) 每有会意( ) 造饮辄醉( )(2)特殊句式的理解: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闲静
9、少言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4、概括段意。合作交流21、朗读课文第二段。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补充:戚戚( ) 汲汲(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4、概括段意。精品细读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探究质疑1.全班齐读课文。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
10、点?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3、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4、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 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 的高尚情操。当堂练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5、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时期的_,号_。6
11、、给加点的字注音。嗜_辄_7、解释加点的字。(1)或置酒而招之_(2)环堵萧然_(3)期在必醉_(4)短褐穿结_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12、?23、马说导学案目的要求: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学时数:2课时自主预习一、导入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
13、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
14、: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
15、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1、放录音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A、解决重点字词祗(zh):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著称。B、字词学习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2)见:通“现”3)材:通“才”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故:古义 今义 虽:古义 今义称:古义 今
16、义 等:古义 今义安:古义 今义 策:古义 今义道:古义 今义 通:古义 今义临:古义 今义 是:古义 今义或:古义 今义3、虚词:而之其以也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可以不译之A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 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 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 B介词按照也A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合作交流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4)提问: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B
17、、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5)思考巩固: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
18、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探究质疑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一食(sh):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19、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3) 思考巩固:A、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
20、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精读品析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5)思考巩固: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
21、了作者的痛切之感。拓展延伸三读课文,推究文理1、齐读课文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五、拓展
22、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全文。2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主旨。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的态度。【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学法指津】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
23、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负箧( ) 屣( ) 皲( )裂 以衾( ) 容臭( ) 烨( )然 叱( )咄( ) 媵人( ) 嗜学( ) 硕师( ) 廪稍( )2解释下列加点词。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勤奋学习的警句,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4用普通话朗诵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
24、么能够这么做?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读出感情。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可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2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3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4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5.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揣摩品味,说说喜欢的理由。
25、6.归纳总结。试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主题与写法。(五)拓展延伸。1完成课后练习三。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反馈】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1.翻译下面的句子。俯身倾耳以请。翻译: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3、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5、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
26、应有怎样的苦乐观?【延伸阅读】(一)蜀鸡与乌鸦 (宋濂)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余鸟周周鸣。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余鸟,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鸟来,与余鸟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训。乌息衔其余鸟飞去。鸡仰视帐然,似悔为其所卖也。1、找出并翻译文中蜀鸡对待“晨风”和“乌鸦”不同态度的句子。2、读了本则寓言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二)王冕憎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
27、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窃入学舍( ) 辄默记( ) 儿痴如此( )恬若不见( ) 曷不听其所为( )依僧寺以居( )2、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3、翻译下面的句子。曷不听其所为? 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4、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
28、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5、诗词曲五首导学案目的要求: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A自主预习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二、检查预习:(1)、 你会读吗?烂柯k人 侧畔pn 长zhng精神 折戟j 寥lio落 惶h
29、ung恐 宫阙qu 绮q户 婵chn娟jun 踌chu躇ch(2)、 请你记住: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宫阙:宫殿。 把酒:端起酒杯。 不胜:经受不住。 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指月亮。 绮户:雕花的窗户。 经行:经过长精神:增长精神,振作精神。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考的一种经书。(3)填空。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
30、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 。B合作交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作者简介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
31、尚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2、介绍写作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
32、句。“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借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今日精神。”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
33、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再读(或背)全诗。7、小结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B探究质疑赤壁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与李商隐并称
34、“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4、探究质疑。.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精品细读过零丁洋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
35、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首联回顾了诗人怎
36、样的经历?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D品读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研政治辅导马原
- 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与案例分析
- 联想猜词游戏
- 车工工人转正申请书15篇
- 2025年轮胎均匀性试验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江苏盐城盐城八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 很好的高习参考计划范文
- 驾校场地出租合同模板
- 技术设备融资租赁协议书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人物画像6藤野先生高效教案新人教版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本科《经济学(本)》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6)试题及答案
-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 法律意见书(适用于股权投资)
- JJF(苏) 276-2024 接触(触针)式表面轮廓测量仪校准规范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教科版)
- 污泥(废水)运输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降压药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知识测试30题(附答案)
- 一例下肢静脉血栓疑难病例护理讨论
- 2024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题库及答案
- 输血相关法律法规临床输血安全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