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项目
护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二O一—年十月
目录
一、建设基础....................................................1
(一)专业现状....................................................1
(:二)需求分析.................................................23
(三)目前存在问题.............................................34
二、建设目标........................................................4
(一)总体目标..................................................4
(二)具体目标..................................................4
三、建设内容........................................................6
(一)专业与行业需求对接........................................6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7
(三)课程体系建设..............................................7
(四)教学运行与保障..........................................118
(五)课程建设..............................................14—
(六)实训基地建设..........................................164a
(六)教学团队建设...........................................19—
(八)社会服务...............................................20—
(九)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1―
(十)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21—
四、建设进度.....................................................2119
五、护理专业群建设..............................................4734
(一)助产专业...............................................48—
六、资金预算.....................................................5539
七、保障措施.....................................................5640
八、预期效果.....................................................5741
一、建设基础....................................................1
项目负责人:刘玲华
项目组成员:陈红宇、付沫、陈笑、宋国菊、汪国珍、姚斌、郑蓉、管祥兵、程
家娥、徐元屏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现状
护理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历了从中专到大专二个办学阶段,已
有近60年的专业办学历史。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是学校于2002年3月由原湖北
省中医药学校和湖北省荆州卫生学校合并组建的当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办、并开
始招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基础学科配套齐全,办学基础设施和专
业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目前,本专业以全日制高等专科教育为主,兼顾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
人高等教育和各类岗位培训。每年招生数1000人左右,新生报到率95%以上,全
部为第一志愿,毕业生就业率达95%,已形成立足荆州、辐射全国的格局。我校护
理专业服务区域能力强,据调查,荆州市三甲医院护士长60%是我校毕业生,荆州
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50%护理人员是我校毕业生。
护理专业培养是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实施整体护理所必需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强的社会适
应能力,能胜任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预防保健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护理工作。
根据就业导向和相关医学类专业教育规律和特点,护理专业确立了适合人才
培养特点的“2+1”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并积极进行临床实习阶段的“实习就业一
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根据护理岗位需求,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
护理理念指导下建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思想道德与人文修养模块、专业基
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实践教育。
多年来,护理专业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符合高等专科学校人
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校内实训基地48771n,有公共课实验室3个,
专业基础课实验室13个,专业课实验实训室17个,形成了职业氛围浓厚、仿真
效果良好、软硬件配套、仪器设备先进、利用率高的、能满足护理专业实验实训
教学、且在全国同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护理基础及临床技能实训中
心。该中心先进的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有心肺听诊多媒体教学系统、腹部检查多媒
体教学系统、操作台柜、多功能病床、基础护理模型人、接生示教模型、婴儿多
功能温箱、注射模拟手臂、臀部注射模型、导尿模型、除颤仪、多功能床边监护
仪、呼吸机、输液泵、自动洗胃机、吸痰器、心电图机、电子气管插管模型、高
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型等,基本满足了本专业教学需要。学生在与职业岗位基
本一致的仿真实践教学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实训课开出
率达100%。学校在校外与47家二甲以上的医院(其中三甲医院有18家)建立了
护理专业教学基地,并制定了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实训规章制度,确保了学生
校外临床实习实训教学需要。
护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8.78%,中级职称占46.94%,
初级职称占14.28%,青年教师硕士及在读硕士14人,“双师”型教师占85.7%»
年龄结构中中青年教师和高中级职称教师占多数,研究生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偏小,
但整体趋向合理。
为了加强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使学生更
好的适应社会,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学校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医院护
理技术骨干以及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专
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及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设置、培
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通过与医院共同安排学生实习、互派教师
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对方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和担任教学工作,实施“双师型”教师
培养、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护理教学和护理临床等方面的研
究。在各教学基地的大力支持下,护理专业先后从教学基地选拔了31名既有丰富
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兼职副教授”来护理
系担任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在实习教学医院聘请了178名实习带教教师担任实
习教学工作,形成较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需求分析
L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范围向医院、社区两大主体拓
展;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增加,独生子女的增多,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的需要,对医疗卫生、护理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各级医
院要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护理工作的扩大,不仅需要大量
的护理人才,而且对护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行业需求状况
根据卫生部全国注册护士信息库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31个省区
市的注册护士达到218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比为1:L4(卫生部要求1:3,WTO
要求1:5),医护比为1:0.64左右(要求1:2),床护比不足1:0.4(此为78
年卫生部要求,许多国家为1:1),护士的总量明显不足。截止2010年底统计,
荆州市现有护士7249人,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荆州市现有人口为647万人,每
千人口护士比为1:1.12,未达到2009年底国家平均值,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更大。
按国家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荆州市每千人口护士数的缺口约5000-8000人。近几
年来,每当学生毕业之际,总有多家用人单位在我校招聘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医
疗卫生保健服务行业,护理人才属于紧缺型人才。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高级护理
人才的需要,加快护理人才的培养适合我国国情。
3.岗位要求
卫生部2005年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提出的总
目标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护士执业行为,提
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拓展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教育,
促进护理事业与社会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
求。”护理工作要面向社区、农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要求,立
足社区和家庭,发展老年人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护理等,护理专业就业
岗位扩大到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养
老院等医疗保健机构,这对护理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颁布实施的《护士条例》规定护士必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2010年5
月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规定护理
专业学生在毕业当年可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据此,用人单位纷纷要求护理专
业毕业生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这也对护理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三)目前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卫生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计与实际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3.校内、外护理实训条件仍需加强。
4.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力量较弱。
5.第三方评价机制未能形成。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
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
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等有关文件精神,
积极推进学校护理专业与医院、社区护理岗位对接,推进校院对接,健全校院合一(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作、工学结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探索系统培养,根据医院、社区的护理工作任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
重建课程体系,建设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实现护理专业课程内容(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和护理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
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具有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护理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与护理工作过程对接;.围绕护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一(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护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围绕培养护生的护理职
业能力,转变培养方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
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一一(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具体目标
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中职、高职护理专业有效衔接、一(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2.探寻社会需求,优化护理专业布局。
3.建立健全校院共建、共管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养工作系统化。
4.推进护理专业与护理岗位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院合作的组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织体系和机制建设为重点,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岗位能力要求,通
过校院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形成校院合作全方位、
工学结合深层次、教学做合一全过程的“校院合作、2+1工学结合”护理专业人
才培养模式。围绕护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
法与手段,着力培养护生的护理职业能力,,实现护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1.推进校院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院合作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为
35.构建“立足岗位,面向医院、社区”的护理课程体系探索系统培养,重
需求,在现代护理理念的指导下,以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围绕护理工作任务和
护理工作过程,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重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
开发及教材建设,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46.建设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以护JI工作过程一^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现有《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使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
程申报水平;进一步加强《健康评估》、《急救护理》、《妇产科护理》和《五官科
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创建《儿科护理》、
《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力争5年内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
报水平。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57.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围绕护生职业能力、方法
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
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护理职业教育与终
身学习对接。
8.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疏通护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途径,拓
宽护理专业人才成长渠道,使本校50%以上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升入专科学习,使
50%以上的专科学生升入本科学习。申请「2项继续教育项目。
9.建设多功能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护生的护理职业能力。学校与医院合作完善护理实训基地,购置智能化水
平高的模拟教学设备,形成符合工作岗位真实情境的职业性、开放性强,岗位覆
盖面全,融教学、培训功能为一体的实训环境,满足实训及培训的需要。充分发
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加强现有校外47所医院实
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2所综合性医院,使其成为示范性护理实训教学基地。
6.转变培养方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着力培养护生的护理职业能力.
81L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具有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护理培训基地,
融教学、培训与鉴定为一体°
(1)与医院合作开展基础护理技术培训,规范护理技术操作。
(2)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在职急救护理培训救ICU护理培训,提供各项标准
化技能训练。
(3)为社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育婴师为社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护理
训300人,使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紧急救助员、护理员与养老护理员每件300
(4)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及学生进社区和农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与救护技术培
训I2次。
(S5)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共殳S名骨干教师送到国内外研修,学习国
外先进的护理理念、教学方法、护理新技术,促进国际护理交流与合作。
9丝.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内容
(-)专业与行业需求对接
1.广泛调研,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规格进行广泛调研,确定护理专业的中职、
高职人才需求及培养规格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
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方面保障中职、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有效衔接。
2.探寻社会需求,优化护理专业布局。开展社会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
申请设置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建设其课程体系。
推进校院对接工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校院合作、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定期召开护理专
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由医院、学校共同参与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护理职业
标准确定专业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
养,推进素质教育。三年教学进程中,前4个学期以在校内学习为主,兼到医院、
社区完成教学见习;后2个学期在医院完成教学和实习。
2.建立校院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健全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体系和
管理机制,保障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正常进行。完善由行业、医院护理专家组成
的护理专业教学建设委员会的职能,使其成为“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纽带和
桥梁。强化47个教学基地教学管理的组织建设,形成由学校教务处、护理系、教
学基地、护理部组成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为工学结合的教
学组织与实施提供保证。
(==)探索系统培养y争建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立足岗位,面向医院、社区”的护理课程体系。为了向医疗卫生行业
输送高质量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同时满足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在进行课程
体系建设时,首先对护理岗位需求进行调研,然后召开由医院护理专家、学校专
业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组成的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
刻的分析H再依据专业调研情况及相关职业标准,以实现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岗
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分析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的典型
工作任务,将之归纳为行动领域;最后,根据护理专业岗位需求,将行动领域转
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构建时,在现代护理理念的指导下,以人的健康护理为
中心,围绕护理工作任务和护理工作过程,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重建课程体系。
归纳提炼出护理工作岗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YWiLj
依据专业调研情况及相关职业标准,以实现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岗位的职业
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分析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的16个典型工作
任务,将之归纳为11个行动领域,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
构,将11个行动领域转化为13个学习领域,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见图1)。
(三四)教学运行与保障
1.教学运行
整个护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二学期,进行基础
领域学习,完成护理专业所需的人文与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学
习和训练。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目的,重点加强
英语及计算机等工具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接
受新技术的能力。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认知实训,为培养学生护理技术应用
能力打基础。第二阶段为第三、四学期,进行专业领域学习,根据就业岗位的需
求,按照“循岗导教”的原则,以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
主要在学校通过校内实训室和医院教学基地,完成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技术及
技能的训练,重点训练职业技术核心能力,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拓展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培养职业岗位后续发展能力。第三阶段是第五、六学
期,为毕业临岗实习,着重强化训练学生岗位职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其岗位适
应能力。各课程设置对应的实践环节,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实施时间交错、体
系并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
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发
展潜力(见图2。。
图2-L护理专业课程运行图
2.建立学校医院相结合的基础实训、综合实训、临岗实习”能力递进式”
的实训教学体系(见图32)。
实训单无实训内容及实施方式
1.英语基本应用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语音室)
2.计算机应用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信息中心)
公共基础—3.就业创业及社交能力(课中讲练结合,生活实际积累)
4.化学物质的配制与浓度计算(课中讲练结合,校内实验室)
基础能力-
1.器官、组织、细胞观察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实验室)
医学基础一2.病理标本的正确保存与运输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实验室)
3.人体机能正常与异常观察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实验室)
4.无菌观念的形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解释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
内实验室)
5.指导合理用药能力、常用药品保管、外观鉴别能力(课中讲练结
合,校内实验室)
1.正确引导和安排患者候诊和就诊能力
2.快速便捷地办理入、出院手续,对出院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L基础护理能力一3正.确铺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帮助患者安置舒适卧位,促进患
者睡眠
4.正确测量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
5正.确运用各种保护具,安全运送患者
6规范进行执、冷疗操作
7:规范熟练施诞行各种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及隔离技术操作
8.正确取药、配药及发药
9规.范熟练地进行各种注射及各种皮试液配制,正确判断试验结果
10.规范地进行静脉输液与输血
11.熟练完成吸氧、吸痰、超声雾化吸入
12规.范完成各种清洁卫生护理工作
13.规范进行洗胃,正确实施鼻饲
14.规范熟练地进行各种灌肠、肛管排气及各种导尿术
15规.范地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会进行尸体料理
(以上实训均课中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校内护理实训中心)
L对各系统各年龄段常见疾病患者进行护理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制
订并实施护理计划,进行效果评价;
2.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能力--临床护理能力--3.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的能力,包括配合医生实施
抢救、应用常用监测技术对重症患者监护;
4.运用药理知识观察与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能力,包括:对临床常用
药品进行制剂的外观质量检查,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查配伍禁忌和
准确、快速换算药物剂量的能力;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的能力;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进行药物知识咨询和宣教。
(以上实训均课中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校内护理实训中心)
1.社区诊疗护理能力
2.预防保健和家庭护理及指导家庭护理能力
-社区护理能力3.康复、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治与管理能力
(以上实训均课中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校内实训中心,社区)
卜心理护理能另对各类人群进行心理护理(课中讲练结合)
护理管理能力护理行政管理和护理业务技术管理(课中讲练结合)
T健康教育能力能对各类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课中讲练结合)
1疾病的基础护理操作能力
2各系统疾病护理能力
3急危重症抢救、护理及配合医生抢救能力,对重症患者监护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4心理护理能力
强化与拓展5正确书写护理记录能力
6护患、医护、护技人员沟通能力
综合能力-7健康教育能力
工学结合
临岗见习、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调查
实践项目
图护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示意图
3.建立校院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成立47所教学医院参与的护理专业建设
委员会,整体规划护理专业建设,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可操作
的管理办法,保证教学运行的顺利实施。
(四五)课程建设
1.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指标”,进一步完善现有
《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使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进一步加强
《健康评估》、《急救护理》、《妇产科护理》和《五官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创建《儿科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
校级精品课程,力争5年内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建立突出职业能力
培养的课程标准(见表2)。
表2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一览表
课程目标建设进度(年度完成情况)责任人
①2011年完成课程设计;校内教师:程家
完成国家
《护理学基②2012年规范基础护理操作娥
级精品课
础》③2013年制作基础护理操作录荆州市第二人民
申报
像医院:宋国菊
①2011年完善试题库建设校内教师:汪国
完成省级
②2012年完善校本教材及课程珍
《急救护理》精品课申
标准荆州市中心医
报
③2013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院:付沫
校内教师:王进
①2011年制定课程标准;
完成省级军
②2012年完成课程设计;规范健
《健康评估》精品课程荆州市中心医
康评估的操作;
申报院:
③2013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彭家清
①20n年完善试题库建设校内教师:徐元
继续建设
《妇产科护②2012年完善课程标准及全部屏
校精品课
理》课件荆州市中心医
程
③2013年制作50%的课程录像院:丁蓉艳
《五官科护继续建设①20n年完善试题库建设校内教师:郭丽
课程目标建设进度(年度完成情况)责任人
理》校精品课②2012年完善课程标准及全部君
程课件荆州市第二人民
③2013年制作50%的课程录像医院:昌明
①2011年完善试题库建设
继续建设校内教师:郑蓉
②2012年完善课程标准及全部
《儿科护理》校精品课荆州市妇幼保健
课件
程院:邹贤凤
③2013年制作50%的课程录像
①2011年完善试题库建设校内教师:胡晓
继续建设
②2012年完善课程标准及全部群
《外科护理》校精品课
课件荆州市中心医
程
③2013年制作20%的课程录像院:王红
①2011年完善试题库建设校内教师:王进
继续建设
②2012年完善课程标准及全部军
《内科护理》校精品课
课件荆州市中心医
程
③2013年制作20%的课程录像院:郭建丽
护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刘玲华
项目组成员:陈红宇、付沫、陈兰、宋国菊、汪国珍、姚斌、郑蓉、管祥兵、程
家娥、徐元屏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现状
护理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历了从中专到大专二个办学阶段,己
有近60年的专业办学历史。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是学校于2002年3月由原湖北
省中医药学校和湖北省荆州卫生学校合并组建的当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办、并开
始招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基础学科配套齐全,办学基础设施和专
业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目前,本专业以全日制高等专科教育为主,兼顾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
人高等教育和各类岗位培训。每年招生数1000人左右,新生报到率95%以上,全
部为第一志愿,毕业生就业率达95%,已形成立足荆州、辐射全国的格局。我校护
理专业服务区域能力强,据调查,荆州市三甲医院护士长60%是我校毕业生,荆州
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50%护理人员是我校毕业生。
护理专业培养是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实施整体护理所必需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强的社会适
应能力,能胜任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预防保健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护理工作。
根据就业导向和相关医学类专业教育规律和特点,护理专业确立了适合人才
培养特点的“2+1”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并积极进行临床实习阶段的“实习就业一
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根据护理岗位需求,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
护理理念指导下建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思想道德与人文修养模块、专业基
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实践教育。
多年来,护理专业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符合高等专科学校人
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校内实训基地4877m)有公共课实验室3个,
专业基础课实验室13个,专业课实验实训室17个,形成了职业氛围浓厚、仿真
效果良好、软硬件配套、仪器设备先进、利用率高的、能满足护理专业实验实训
教学、且在全国同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护理基础及临床技能实训中
心。该中心先进的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有心肺听诊多媒体教学系统、腹部检查多媒
体教学系统、操作台柜、多功能病床、基础护理模型人、接生示教模型、婴儿多
功能温箱、注射模拟手臂、臀部注射模型、导尿模型、除颤仪、多功能床边监护
仪、呼吸机、输液泵、自动洗胃机、吸痰器、心电图机、电子气管插管模型、高
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型等,基本满足了本专业教学需要。学生在与职业岗位基
本一致的仿真实践教学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实训课开出
率达100%。学校在校外与47家二甲以上的医院(其中三甲医院有18家)建立了
护理专业教学基地,并制定了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实训规章制度,确保了学生
校外临床实习实训教学需要。
护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8.78%,中级职称占46.94%,
初级职称占14.28%,青年教师硕士及在读硕士14人,“双师”型教师占85.7%»
年龄结构中中青年教师和高中级职称教师占多数,研究生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偏小,
但整体趋向合理。
为了加强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使学生更
好的适应社会,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学校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医院护
理技术骨干以及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专
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及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设置、培
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通过与医院共同安排学生实习、互派教师
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对方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和担任教学工作,实施“双师型”教师
培养、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护理教学和护理临床等方面的研
究。在各教学基地的大力支持下,护理专业先后从教学基地选拔了31名既有丰富
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兼职副教授”来护理
系担任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在实习教学医院聘请了178名实习带教教师担任实
习教学工作,形成较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需求分析
1.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范围向医院、社区两大主体拓
展;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增加,独生子女的增多,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的需要,对医疗卫生、护理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各级医
院要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护理工作的扩大,不仅需要大量
的护理人才,而且对护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行业需求状况
根据卫生部全国注册护士信息库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31个省区
市的注册护士达到218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比为1:1.4(卫生部要求1:3,WTO
要求1:5),医护比为1:0.64左右(要求1:2),床护比不足1:0.4(此为78
年卫生部要求,许多国家为1:1),护士的总量明显不足。截止2010年底统计,
荆州市现有护士7249人,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荆州市现有人口为647万人,每
千人口护士比为1:1.12,未达到2009年底国家平均值,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更大。
按国家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荆州市每千人口护士数的缺口约5000-8000人。近几
年来,每当学生毕业之际,总有多家用人单位在我校招聘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医
疗卫生保健服务行业,护理人才属于紧缺型人才。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高级护理
人才的需要,加快护理人才的培养适合我国国情。
3.岗位要求
卫生部2005年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提出的总
目标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护士执业行为,提
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拓展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教育,
促进护理事业与社会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
求。”护理工作要面向社区、农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要求,立
足社区和家庭,发展老年人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护理等,护理专业就业
岗位扩大到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养
老院等医疗保健机构,这对护理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颁布实施的《护士条例》规定护士必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2010年5
月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规定护理
专业学生在毕业当年可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据此,用人单位纷纷要求护理专
业毕业生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这也对护理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三)目前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卫生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计与实际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3.校内、外护理实训条件仍需加强。
4.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力量较弱。
5.第三方评价机制未能形成。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
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
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等有关文件精神,
积极推进学校护理专业与医院、社区护理岗位对接,推进校院对接,健全校院合一(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作、工学结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探索系统培养,根据医院、社区的护理工作任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
重建课程体系,建设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实现护理专业课程内容(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亶'
(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瓦
和护理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
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具有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护理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与护理工作过程对接;,围绕护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护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围绕培养护生的护理职
业能力,转变培养方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
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一(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亶
(-)具体目标
L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中职、高职护理专业有效衔接。一(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亶'
2.探寻社会需求,优化护理专业布局。
3.建立健全校院共建、共管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亶
养工作系统化。
4.推进护理专业与护理岗位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院合作的组!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亶
i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织体系和机制建设为重点,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岗位能力要求,通
过校院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形成校院合作全方位、
工学结合深层次、教学做合一全过程的“校院合作、2+1工学结合”护理专业人
才培养模式。围绕护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
法与手段,着力培养护生的护理职业能力,.实现护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亶'
1.推进校院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院合作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为
3立.构建“立足岗位,面向医院、社区”的护理课程体系探索系统培养,-重
需求,在现代护理理念的指导下,以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围绕护理工作任务和
护理工作过程,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重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
开发及教材建设,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46.建设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以护JS工作过程一一{带格式的:字体颜色:自动设置
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现有《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使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
程申报水平;进一步加强《健康评估》、《急救护理》、《妇产科护理》和《五官科
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创建《儿科护理》、
《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力争5年内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
报水平。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57.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围绕护生职业能力、方法
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
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护理职业教育与终
身学习对接。
8.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疏通护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途径,拓
宽护理专业人才成长渠道,使本校50%以上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升入专科学习,使
50%以上的专科学生升入本科学习。申请「2项继续教育项目。
9.建设多功能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外文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护生的护理职业能力。学校与医院合作完善护理实训基地,购置智能化水
平高的模拟教学设备,形成符合工作岗位真实情境的职业性、开放性强,岗位覆
盖面全,融教学、培训功能为一体的实训环境,满足实训及培训的需要。充分发
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加强现有校外47所医院实
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2所综合性医院,使其成为示范性护理实训教学基地。
6.转变培养方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着力培养护生的护理职业能力。
811.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具有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护理培训基地,
融教学、培训与鉴定为一体。
(1)与医院合作开展基础护理技术培训I,规范护理技术操作。
(2)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在职急救护理培训I、ICU护理培训,提供各项标准
化技能训练。
(3)为社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育婴师为社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护理
训300人,使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人紧急救助具,.护理员与养老护理员每年.300
(4)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及学生进社区和农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与救护技术培
训I2次。
(3立)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共生&名骨干教师送到国内外研修,学习国
外先进的护理理念、教学方法、护理新技术,促进国际护理交流与合作。
9丝.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内容
(-)专业与行业需求对接
1.广泛调研,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规格进行广泛调研,确定护理专业的中职、
高职人才需求及培养规格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
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方面保障中职、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德州市重点名校2025届中考物理试题仿真题含解析
-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市级名校2025年初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数学试题含解析
- 安保服务合作合同
- 山东省济宁市2025年初三8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 智慧农业技术与农民福祉提升研究
- 二手车交易与服务合同范本
- 信息技术服务购销合同2025
- 驾校车辆租赁合同
- 自愿离婚财产分配及赡养合同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综合素养测评A卷(含答案)
- 电气工程接地用铜覆钢技术条件
- 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学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 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
- 人事行政工作成功典范总结
- 三年级语文下册 期中综合模拟测试卷(人教版)
- (新版)制丝操作工(二级)理论考试复习题库-下(多选、判断题汇总)
- 会议室改造方案
- 丙烯酰胺生产工艺
- VDA6完整版本.3过程审核报告范例
- 电梯维保交接方案
- 通讯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