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1-2《离骚》(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1-2《离骚》(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1-2《离骚》(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骚》教学设计(有创意)一、教学目标深刻理解屈原精神对中华文化人格的塑造作用,领悟其高洁情操与爱国情怀,思考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转化路径,培育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文化自信。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句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香草美人”的象征含义,体会其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感受屈原的人物形象,理解其高尚情操与爱国情怀。教学难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辩证地评价屈原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领悟《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将屈原精神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思考其现实意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5分钟)播放端午龙舟竞渡的视频,展示粽子、艾草等端午元素的图片,提问学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引导学生回忆屈原的相关事迹,进而引出《离骚》。展示历代名人咏屈原的诗句,如“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激发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兴趣,思考屈原的精神基因如何融入民族文化血脉。2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结合学生在选择性必修中册学过的《屈原列传》,回顾屈原的生平经历: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贵族,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要职,一心致力于楚国的改革与振兴,却因奸佞小人的谗言而被疏远、流放。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在被流放的过程中,屈原眼见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国势衰微,自己却报国无门,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愤懑,于是创作了《离骚》,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爱国之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3初读感知,把握节奏(10分钟)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划分和语气的把握,尤其关注“兮”字的读音与停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兮”字处稍作停顿,读出舒缓、悠长的韵味。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划分节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重点强调“謇(jiǎn)”“谇(suì)”“姱(kuā)”“鞿(jī)”等易错字的读音。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指出优点与不足,教师进行总结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基本达到流畅、准确的要求。4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诗歌大意,梳理诗歌的行文思路。思考:诗歌开篇作者介绍了哪些内容?之后又围绕什么展开叙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歌开篇作者自叙身世、出生时辰以及名字的由来,之后围绕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在现实中遭遇的挫折与困境展开叙述。5精读文本,理解内容与形象(15分钟)引导学生精读诗歌选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从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屈原对自身美好品德的追求?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明确:“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强调自己既有先天的美好品质,又注重后天的修养,通过佩戴香草来表明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体现了他的高洁、自律。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屈原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面对的?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困难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嫉妒、造谣中伤他;“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背规矩。面对这些,屈原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体现出他刚正不阿、坚守正道、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屈原的人物形象:屈原是一个出身高贵,具有卓越才能,追求美好品德,热爱国家,面对困境毫不退缩,坚守理想与正义,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6课堂小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离骚》的创作背景,诗歌的基本内容以及屈原的人物形象。强调屈原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在困境中坚守正道的精神。7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两段;整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句式。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3分钟)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答屈原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诗歌中体现其追求美好品德的语句。随机提问学生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如“扈”“辟芷”“谣诼”等,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深入探究,赏析艺术特色(15分钟)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诗歌,思考:《离骚》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独特之处?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深入讲解:“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意象,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香草”象征着美好的品德、高洁的情操,诗人通过佩戴香草来表明自己的追求;“美人”既可以指诗人自己,也可象征君主,诗人以美人自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又担忧君主被小人蒙蔽。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委婉含蓄,富有韵味,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丰富奇特的想象:诗人运用想象,上天入地,如“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诗人想象自己早晨从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的悬圃,在天庭的门前稍作停留。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回旋复沓的表达:诗歌中部分语句多次重复,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诗中反复出现,这种回旋复沓的形式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情感。3拓展延伸,探讨屈原精神的当代价值(10分钟)呈现《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修身名句,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好修”传统与儒家修身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当代青年自我修养的启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当今社会,屈原的精神有哪些体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屈原的爱国精神、坚守正道的品质、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在国家面临困难时,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守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是坚守正道的表现;为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是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传承。当代青年应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情怀,坚守道德准则,勇于担当责任,将屈原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4课堂总结(5分钟)全面总结《离骚》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屈原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强调《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对后世文学创作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