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
第二节我国学者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评述
第三节犯罪综合动因论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评述一、生物学的原因论集大成者:[意]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Lombroso,1835-1909)犯罪人类学派创始人犯罪是人类的反祖现象天生犯罪人犯罪人在生理上具有的特征:1、头部的大小与同一地区的人种迥异2、面部不对称3、颚部及颧骨过度发展4、眼睛有缺陷和异状5、耳朵的大小不寻常,类似非洲的黑猩猩6、扭曲、向上和鹰勾的鼻梁7、肥胖、肿大和突出的嘴唇8、像某些动物的袋状面颊9、上颚变形,如过大、突出和凹陷10、不正常的齿系11、下巴退缩、过长、过短或扁平,类似无尾猿12、众多、早熟、多样的皱纹13、头发的变形,尤其具有不同性别的发型特色14、胸膛的肋骨过多过少及多余的乳头15、骨盆表征与正常人迥异16、过长的手臂17、额外的手指与脚趾18、脑半球的不平衡相对于刑事古典学派(旧派)代表人物:贝卡利亚、费尔巴哈、康德、黑格尔刑事实证学派(新派)代表人物: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李斯特古典学派(旧派)与实证学派(新派)对比(一)体型说1、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齐默尔Kreschmer,著有《体型与性格》一书:肥胖型与诈欺犯罪有关(犯罪比例较小);瘦长型与窃盗、诈欺犯罪有关;健壮型与暴力犯罪有关;障碍型与性犯罪有关。2、美国生物学家谢尔顿Sheldon,将人体分为三种形态:中胚叶体型(即健壮型)内胚叶体型(即肥胖型)外胚叶体型(即瘦长型)(二)遗传说1、家族史研究达格代尔:朱克家族1200人中280个乞丐、60个窃贼、140个其他犯罪者2、双手子研究3、染色体说:XXY、XYY4、收养子女研究
(三)内分泌失调说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甲状腺亢进肾上腺皮质素缺乏性腺荷尔蒙衰退(四)物质代谢异常说认为一个人走向犯罪,与体内物质的高低和平衡与否有密切关系。暴躁型犯罪者体内的铜元素过高。(四)生化因素与犯罪1、神经递质的影响基本的神经递质,比如复合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形成大脑信息处理和交流的基础。2、内分泌及荷尔蒙的影响男性荷尔蒙分泌过多会增加反社会行为的几率女性经期、产后内分泌与女性犯罪月经前综合症(PreMenstrualSyndrome)(PMS)产后抑郁综合症(PostnatalDepression,PD)二、社会学的原因论(一)文化冲突理论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代表人物塞林(ThorstenSellin)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二)社会异常论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激发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默顿(Robert.K.Merton)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氛的产物。(三)副文化群理论20世纪50年代科恩(AlbertCohen)等副文化群是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社会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主流文化而称为副文化群。(四)社会生态学理论美国犯罪学家朱迪斯·布劳,彼得·布劳相对剥夺理论与富人相邻的贫民区的居民认为自己的贫困状况是由于富人相对剥夺了他们的财富所致,这种相对被剥夺感导致穷人感到社会不公正,于是可能求助犯罪手段去夺回他们认为属于自己的应得的财富。理查德·布洛克:城市化致犯罪增多(五)标签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贝克尔(HowardS.Becker)利莫特EdninM.Lemert)依据社会学中的形象互动理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继发越轨行为是对社会控制机制的烙印化的一种适应。所谓贴标签就是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某些个体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三、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一)病态人格说犯罪人的显著特点:缺乏道德感,反社会性强(二)低能说四、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1、侵犯性说2、利欲性说3、性冲动说4、权欲性说力比多(libido)五、学习理论的原因论(一)塔尔德的模仿论1890年,模仿法则:距离法则;上至下法则;取代法则(二)阿瑟兰的不同接触理论(一)萨瑟兰(E.H.Sutherland,1883~1950)1、犯罪(越轨)行为是习得的;2、是在与周围他人的互动中习得的,主要是言语,但也包括行为;3、主要发生在接触程度最亲密的个体之间;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犯罪的技巧、动机、态度和对自身行为合理化辩解等方面;5、关于犯罪动机和态度的特定方向是从法律赞许或不赞许的定义中学习而来的;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他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并且与特定类型的犯罪经常接触,而与反该种犯罪的行为疏远的结果;7、此种学习会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和强度而有所不同;8、犯罪行为的学习并不限于模仿,其学习过程还涉及各种行为的学习机制;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和价值的显现,但并不能由这些一般需求和价值所能解释。(三)条件反射论1、艾森克人的“良心”是一种条件反射。人的“社会化”就是“朝向正确的方向”的条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和社会性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就容易犯罪。2、杰弗里等:不同接触——强化理论犯罪行为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获得的。犯罪行为一方面是受别的犯罪人的影响,另一方面,犯罪人的直接经验是推动犯罪实施的根源。(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以攻击行为作为其研究的重心认为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获得的。或得的途径有三种:观察学习凭直接经验的学习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六、认知与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J.Piaget):道德发展三阶段。(二)科尔伯格(L.Kohlberg)道德推理发展三水平六阶段。七、多元性的原因论由于上述各学科的犯罪理论兴起,同时每种理论又有其独特性与限制性,因此近代许多学者倾向于以综合观点来解释犯罪,称为整合理论,即认为形成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而非单一因素所形成,只是可能造成偏差行为的某一因素较严重,是导火线,但其它因素亦有重要影响,不容偏废。
返回第二节我国学者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评述一、台湾地区学者的观点台湾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无论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犯罪始终存在的,而且具体分析和研究犯罪原因时,几乎都赞同采用多元性理论。林纪东张甘妹林山田蔡墩铭二、大陆学者的观点(一)犯罪心理形成原因论内外因素论动力因素论系统模式论多因素论“聚合效应”论综合动力论综合动因论(二)犯罪行为发生原因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机遇→犯罪行为刺激→个体→反应模式个体综合结构论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论第三节犯罪综合动因论一、涵义个体的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作为整体系统的个体犯罪原因,具有其各主体内外因素没有的特殊属性。由于各组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个体犯罪原因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二、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一)主体因素指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状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1、生理因素(1)年龄(2)性别(3)神经类型(4)异常的生物学因素2、心理因素(1)个性倾向性(2)性格结构(3)控制系统(4)个性异常3、行为因素(1)错误的活动(2)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3)有害的行为习惯(4)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二)主体外因素1、社会环境(1)大社会环境(2)小社会环境2、自然环境(1)地域(2)季节(3)时间(4)自然灾害3、情境(1)侵害对象(2)现场其他人(3)现场条件和气氛(4)机遇(三)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1)根据唯物论客观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二上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 期末及寒假复习计划
- 考研经验谈复习计划很关键
- 一年级数学上册 5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0课时 10的加减法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中秋节活动大班策划方案
- 12MWh储能电站项目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生晨跑的心得体会
- 股票合作协议书
- 营业厅合作协议
- 促进小班儿童身体发展的策略计划
- 社区成人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
-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半期试题
- 过敏性皮炎的护理查房
- 2023年《思想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带答案)
- GB/T 28417-2023碳素轴承钢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版)
- 我的家乡福建南平PPT
- 第7讲-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201912092040097
- 客户价值矩阵模型
- 成品出货检验报告模板
-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