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二讲 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_第1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二讲 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_第2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二讲 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_第3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二讲 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_第4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二讲 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子之一:技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和关键的推动力。由于以传播技术变革为基本推动力的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的世界正面临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并使现代社会明显体现出经济支配一切、资本支配一切的特征。尤为突出的是,技术发展不仅影响了全球范围内信息流动的方向、数量和结构乃至各个文化的影响力,也改变着每一个个体的信息接受环境,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培育和塑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

引子之二:技术的发展始终在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扫除着“物理障碍”。1803年,当美国人造出第一艘蒸汽船的时候,拿破仑就预言:“这项发明能够改变世界的面貌”。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世界日益处于技术的同步影响之下,由技术把握的理性逻辑和物质秩序,已经深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运行和变迁。“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的事实,使得人们再也无法将自己局限于本文化、本民族的狭小圈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类文化的传播环境,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依存程度,这必然会对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思考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技术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本质

技术从未独立于它所赖以发展的文化。今天,它构成了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赫伯特·席勒(HerbertSchiller)

技术与文化:文化不仅是技术产生的源泉,同时也是技术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作为社会文化积累的重要结果之一,技术在塑造人类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始终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的分析:马克思通过技术史的事实,证明了18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从而表明是社会群体共同造就了某种技术的出现。马克思十分重视社会交往对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说:“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另进行;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马克思引用了腓尼基人的例子:由于被亚历山大征服以及继之而来的衰落,腓尼基人的大部分发明都失传了。总之,“只有在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技术发明的三大社会影响

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illiamOgburn)在堪称经典的《发明和发现的影响》(TheInfluenceofInventionandDiscovery)一书中概括:散布性(dispersion),表明了技术发明的多重影响;连续性(succession),不同发明的影响会汇集在一起发生更大的作用;集中性(convegence),指明了技术发明所派生的链条式的社会影响。

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的观点:人类一直致力于改进对于周围信息的接受能力,同时也在设法提高自身传播信息的能力、速度和便利性,这就使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成为文化模式的决定性因素。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任何一种技术,只要它是人类身体、存在、思想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媒介”的延伸影响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的文化经验,最终必然会对历史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从蔡伦造纸到古登堡的印刷机,从莫尔斯电码(MorseCode)到微软视窗(windows),技术不通地沟通和扩散各类信息,技术构成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神经系统”,必然对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文化是技术发展的“遗传基因”技术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期待等,决定了技术乃至文化本身的命运。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有好奇心的文化,有工匠传统的文化,以及有实干精神和精益求精态度的文化,对技术的发展往往有强健的需要。相比人文传统深远的文化而言,以科学理性见长的文化对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往往比较强烈。

观点: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观点,尤其是视技术为“奇技淫巧”的技术观长期阻碍着技术发明和创新,这也是造成近代中国以来落后西方的主要原因。李约瑟:中国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基本上是消极和负面的,因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印度佛教中追求内在性的精神省悟固然促进了印度医学的发展,而它轻视经验、反对理性,重视玄学思辨,则更多影响了技术的发展。

“弗兰肯斯坦”英国作家玛丽·雪莱(MaryShelley)在1818年发表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一直以人造技术将毁灭人类的寓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英国人。当转基因食物出现之后,英国人联想到,这种技术可能会像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那样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将基因食物称为“弗兰肯斯坦食物”,对其采取了十分激烈的抵制态度。

日本学者森谷正规的观点:不同国家的文化明显地反映在他们所制造的产品中,即“每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制成品,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日本文化就是现代日本技术发展的基础,制造的产品也反映出日本文化的特点。比如,日本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环境造就了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使日本的技术产品表现出结构紧凑、重视细节、手艺精巧的特色。

继续:日本善于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技术,也与其文化特质有关。在日本历史上,日本一直从中国和西方“各种文化的产物中进行选择、学习和吸收它认为需要的东西,以适合自己的目的,产生了吸收和同化的非凡才能”。在这个意义上,日本文化本质上属于学习文化,有一种自卑和谦虚混合的东西存在于民族精神之中,这种素质有利于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点。日本人的“尚武”传统在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中形成了一种“生产现场主义”,成为日本能以惊人的低成本生产优质工业品的重要文化条件。

一系列担忧:技术发展究竟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在技术的影响下,人类文化的命运究竟如何?一种趋势:一个社会的技术化程度越高,对技术的依赖性就越强,因而也会变得更加脆弱,更经不起技术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从而造成精神和物质、科技与人性的失衡。

“克兰兹伯格第一定律”

技术史家克兰兹伯格(MelvinKranzberg)——“技术既无好坏,亦非中立”。技术确实是一种力量,但“技术在有意识的社会行动领域里的实际发展,以及人类释放出来的技术力量与人类本身互动的复杂矩阵都是有待探索的问题,而非必然命运”。

二、信息技术与跨文化传播

信息被当作当代生活的钥匙呈现在人们面前,而社会亦被信息富裕者和信息贫困者所瓜分。

——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

信息技术的影响:20世纪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把全球社会变得更加密不可分。一方面是人类的信息复制、保存和传输的能力空前增强,另一方面,各种文化都有机会脱离原有的狭小的生存环境,都有可能积极地与其他文化交汇、融合,进而加速全球社会中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当代大众传播媒介与交通运输革命一起消除了社会的隔离状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增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改变了过去狭隘的世界形象,形成了今天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造成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跨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跨文化传播的客观需要也不断催促着传播技术的更新,其结果就是:跨文化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多样,渗透力越来越大,扩散面越来越广。当前,由跨国卫星电视、视频电话、交互式电视、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移动通讯等等层出不穷的新型传播媒体,成为当代传播技术的主要标志和人类交流信息、知识、情感的语境,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反映、建立在数字的生产、储存、流动和控制之上,为跨文化传播增添了深刻的技术内涵。与之相应,文化与传播研究的各个领域都面临着范式转换(paradigmshift),基本概念、理论模式等都需要进行重新的阐述,特别是要考虑建立新的命题、理论等来解释新技术环境中的文化与传播实践。

关于“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不仅是衡量社会贫富的工具,也是决定社会变化能力的主要因素。人类掌握的信息技术实力的差异,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群体、民族和文化的机遇差别。“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指的是由于地域、教育、经济和种族差异,不同群体在掌握和运用电脑、网络等数字化技术及分享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引起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亦可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数字鸿沟”的本质就是“知识沟”:传播技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大的阅读量和较强的理解能力,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信息储备。当某一话题在大众媒介出现时,相对见多识广的人注意这一话题的可能性更大,也更容易理解有关内容;相关的社会交往。教育程度高的人日常行动圈子也较大,会参加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在信息的主动、接受与记忆方面,明显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人们也往往以符合既有信仰与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发布信息的媒介系统的性质。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人们对发布信息的媒介选择也大不相同。

马克·利维(MarkLevy):传播与技术正日益冷酷无情地把世界隔离成两个营垒,“一座营垒由那些受到良好教育而且极具经济实力的信息贵族把持踞守,他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经管者,控制着传播工具与条件。另一座营垒则属于传播圈的‘下层阶级’,这里的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在巨大的传播机器的摆布下过着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而同一个传播机器,却向对方的营垒奉上了权力与财富”。

艾伯特·梅米(AlbertMemmi):

殖民主义的功能就是隐藏技术技能以征服和剥削被殖民者。当前,虽然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沟通能力,但新技术不会改变信息分配贫富不均的状况,反而有两极分化趋向: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有者更多,无者更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