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儒家文化传统的价值;2.认识孟子论说特色,学习孟子说理的理性思辨精神。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儒家文化传统的价值。

教学难点:认识孟子论说特色,学习孟子说理的理性思辨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引入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这是王安石在感慨孟子的命运,自然也是自况。孟子在战国诸雄中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命运和孔子在春秋列国中的遭遇是一样的。孔孟,一个被后世尊称为至圣,一个则是亚圣。二、孟子简介有关孟子的介绍,上个学期大家学习了《齐桓晋文之事》,应该已经有所了解,这里选择与孟子人生遭际和思想要素简要介绍:1、孟子自诩很高:他称赞孔子是“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而称自己则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2、孟子的焦虑: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尧舜既没,暴君代作。”3、孟子的思想要素(1)仁政邹与鲁哄:君行仁政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孙丑上)(2)舍生取义月攘一鸡以待来年(滕文公下)(3)民贵君轻杀一夫非弑君论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的色彩。因而被朱元璋请出孔庙,不准配享。(4)性善论:恻隐之心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滕文公上)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串讲(一)关于“忍”1、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一般解释:连这个都可以忍耐,还有什么不可以忍耐?——其实真是含义:连这个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心做?2、忍人:《左传·文公元年》:“且是人也,蠭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忍人:残忍的心肠狠硬的人。3、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过不去,心肠柔软。齐桓晋文: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梁惠王上)所以选文第一部分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心肠柔软的心灵。一个王者如果凭着柔软不忍的心灵去推行心肠柔软的统治,天下就可以轻易地治理好了。这个不忍心的统治,其实换成孟子的另一个术语就是“仁政”。也就是有爱心的仁义之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梁惠王上)孟子喜欢用运于掌来形容统治的轻松,估计这个比较让统治者听了开心。(二)关于“非人”1、非人:不是人,或者就是坏人。一个人称得上是坏人,或者不是人的,要符合孟子说的四个方面:没有恻隐之心。恻隐:同情怜悯。没有羞恶之心。羞恶:害羞厌恶。朱熹集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没有辞让之心。辞让:谦逊推让。没有是非之心。是非:(动词)辨别是非。2、在孟子语言系统中,“非人”的同义词是“禽兽”。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滕文公下)(三)关于“四端”1、“端”:开端,开始。2、“四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开端、萌芽。注意:萌芽不等于事物观念本身。仁的萌芽:恻隐之心;同情心义的萌芽:羞恶之心;正义感礼的萌芽:辞让之心;礼貌智的萌芽:是非之心。是非观(四)关于“扩充”四个萌芽是阻止一个人成为彻头彻尾的坏人的四个条件。但是光是萌芽自然是不够的,需要扩充,需要助长,才能够让它们不只成为个体修养的条件,而且要成为侍奉父母,安定四海的素养。这里使我们想起前面的课程中提到的,孔子说读了《诗》,可以“事父事君”,孟子也说了,扩充了四端,你也可以事父事君了。四、小结曰:“庖有肥肉,廐有肥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这段的论辩是相当有力量的。下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孟子论辩的力量所在。第二节一、引入:南宋理学家陈普《孟子好辩》: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歧路总差讹。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竟若何?《孟子滕文公下》: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之所以说不得已,原因有二:一是尧舜既没,暴君代作;二是社会流行观念的问题。《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荀子的《非十二子》说“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在者,有人矣。”二、孟子经常与国君们进行论辩1、和梁惠王的论辩,留下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2、与齐宣王的论辩,留下文武怒而安天下的评语。3、孟子还积极地和其他学派的人进行辩论。三、孟子的论辩特色探究本段文字在论证推理上的特点:1、整段文字的逻辑: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可运于掌;论证:为什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孺子将入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推导:为人应有“四端”,否则“非人”;普通人有四端,国君也有。结论:“四端”加以扩充,可以侍奉父母,平定四海。2、逻辑推演体现在用词造句之上:有……斯有……;所以……者;非所以……也,非所以……也,非……也。由是观之……;无……非……;无……非……;无……非……;无……非……。……之心,……端也;……之心,……端也;……之心,……端也;……之心,……端也;有……者,……者也;……者,……者也。

苟能……,足以……,苟不……,不足以……。当我们抽象提炼出这些句式时,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孟子绵密紧凑,执着于逻辑推演的论说特色。联系《齐桓晋文之事》:从孝顺老人和爱护孩童说起,说明“推恩”可以平定天下,“不推恩”不能保妻子。然后古今对比,突出观点。提炼一下结构:……吾……,以及人之……;……吾……,以及人之……;故……足以……;不……无以……;古……,今……。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对照、排比等语言上整齐的句子形式,内在其实是孟子试图借助逻辑的力量进行有力的论证。2、借助例子来说明观点的方法。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个孺子将入井的故事,是一个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例子,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生活案例。所以与其说是例子,比如说是孟子基于人性假设进行的逻辑推演。从基本假设出发,基于逻辑推导,得到经验上可能的结论。这句话里的一个“皆”和三个“非”字很重要,它是一个孟子人性论的理念的产物,而不是事实。孟子这样做是为了更加形象化,便于说理,让读者更加清楚。3、比喻的方法来说明观点的方法。(1)“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人有四个方面的德行萌芽,就好比人有四肢。(2)“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四端仿佛刚刚开始燃烧的火,刚刚要开始流淌的泉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