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地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山地回忆》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我”与阜平农民妞儿一家的交往,展现了战争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图景和人民的坚韧精神。文章以清新质朴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刻画了妞儿这一直率泼辣、善良热心、聪明敏锐、勤劳务实的农村女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响。本单元主题为“凡人小事”,所选取的都是讲述普通人故事的文章。按照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需要引导学生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关键语句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发掘“小人物”身上“闪现的光辉”;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和教材编排体系,拟用二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笔者拟以“穿越时空隧道
回忆军民深情”为主题展开教学,梳理忆之事,分析忆之人,感悟忆之情,形成对小说的初步解构。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感知文章内容。2.熟读精思,把握人物性格,感受美好品格。3.朗读语段,紧扣细节描写,理解军民深情。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感知文章内容。2.熟读精思,把握人物性格,感受美好品格。教学难点朗读语段,紧扣细节描写,理解军民深情。教学流程一、导入“人的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孙犁抗战期间,孙犁曾经在阜平山区工作过一段时间,那里的山山水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后,他把这些记忆整理出来,创作了一篇小说,就是《山地回忆》。板书题目,指出题目的核心是“回忆”。二、默读,梳理忆之事1.默读课文,看看文章中写了哪些事?请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的结构进行概括。预设——1949年,天津,陪大伯参观工业展览会,“我”想买布。1941年,阜平河边,“我”洗脸,与妞儿争辩,初相识。1941年,妞儿家,妞儿给“我”做袜子,妞儿学会了纺线,妞儿早起晚睡做饭,“我”帮妞儿家运枣贩卖、买织布机,妞儿学会了织布。1945年,黄河边,“我”的那一双袜子被冲走。1949年,百货公司,“我”买布送故人,妞儿学做国旗。追问:这些事件中,那些是回忆的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预设——1941——1945年的事情是回忆的内容,详细了“我”与妞儿初相识和妞儿给“我”织袜子的内容。2.文中与“一双袜子”相关的片段,不少于10处,找出来读一读,并用自已的语言概括做袜子的原因、条件和过程。预设——原因:天冷,八路军因为物资匮乏,还没有发袜子,没有袜子穿。妞儿见到“我”没有袜子,主动提出给“我”做一双。条件:做一双袜子的材料粗白布是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是给大娘做棉裤剩下的,本来准备给她爹做一双袜子的。过程: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栽好;第三天去,已经纳底子了;不到五天,妞儿就给“我”做好了非常结实的保穿三年的袜子。三、研读,分析忆之人回忆部分一共出现了四个人,分别是“我”、妞儿、妞儿爸爸、妞儿妈妈,请结合具体说说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妞儿:直率泼辣、善良坚韧的农村少女。妞儿首先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孩,初次与“我”(八路军战士)相遇时,她因“我”在河边洗脸挡了位置而“训斥”,语言尖刻却暗含关切。这种外冷内热的性格体现了农村少女的率真与不矫饰。其次她是一个善良无私的女孩,她表面上责备战士“不讲卫生”,实则主动提出为“我”做袜子,甚至不惜拆掉自家仅有的一块新布。这一细节凸显她对八路军的真挚情感,将个人利益让位于家国大义。她还是一个坚韧乐观的女孩,面对战争环境下的物资匮乏(如“连袜底也是用麻线纳的”),她以幽默调侃化解困境(如笑称“保你穿三年”),展现了劳动人民在苦难中的生存智慧与豁达精神。“我”:朴实真诚、心怀感恩的革命者。“我”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作为革命战士,他毫无架子,主动与百姓拉家常,甚至甘愿被妞儿“训斥”,体现了八路军与群众的平等关系。“我”还是一个细腻敏感的人,对妞儿一家生活细节的观察(如破旧的织布机、补丁衣服)流露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反映了革命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我更是一个心怀感恩的人,时隔多年,我依旧记得那双袜子,并感慨“这女孩子心里装着一团火”,说明他始终铭记百姓的恩情,军民情谊成为支撑其革命信念的重要力量。妞儿父亲(大伯):沉默寡言的“老农”。虽言语不多,却以实际行动支持八路军:默许女儿拆布做袜子,主动提出帮战士贩枣改善伙食。他的形象代表了根据地农民对革命的无声奉献,是传统中国农民忠厚、内敛性格的缩影。妞儿母亲:慈爱宽厚的母亲。她温和地调和妞儿与战士的争执,支持女儿为八路军做袜子,体现了农村妇女的包容与深明大义。她的存在为战时叙事增添了一抹温情底色。(关注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反复朗读人物对话,也可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四、探讨,感受忆之情1.妞儿给“我”织袜子,“我”帮妞儿家运枣贩卖、买织布机,说明了什么?预设——军民鱼水情。在战争年代,物质条件艰苦,军民之间通过微小的日常互动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妞儿为“我”织袜子,体现了普通百姓对战士的关怀与支持;而“我”帮助妞儿家运枣、买织布机,则是战士对百姓生活的回馈。这种相互帮助超越了简单的利益交换,展现了战争中军民一体的深厚情谊。平凡生活中的坚韧与希望。妞儿一家靠运枣、织布维持生计,即使面对战争的阴影,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买织布机的情节,既是对家庭生计的改善,也象征着普通人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劳动创造更好的生活。团结抗战的象征。妞儿为“我”织袜子与“我”帮她家运枣、买织布机,构成了一种朴素的“交换”。但这种交换并非功利性的,而是基于共同对抗战胜利的信念和对生活的共同热爱。这种互动超越了阶级或身份的差异,体现了战争年代普通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联结。(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此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者加以引导。)2.袜子被水冲走后,作者写道“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从中你读到了什么?预设——表现了“我”的深刻记忆。五、小结这篇小说通过回忆“我”在阜平驻军时的生活往事,塑造了一个爽快率直、质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农村女孩子形象,赞美了纯朴真摯的人性美,表现了在抗战艰苦的环境中所建立起来的军民鱼水深情。六、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特点2.阅读《荷花淀》,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跳读课文,聚焦环境描写,感受小说的叙事特点。2.朗读对话,聚焦语言描写,了解本文的乡土风格。3.拓展探究,聚焦人物角色,剖析作品的宏大主题。教学重点1.跳读课文,聚焦环境描写,感受小说的叙事特点。2.朗读对话,聚焦语言描写,了解本文的乡土风格。教学难点拓展探究,聚焦人物角色,剖析作品的宏大主题。教学流程一、导入题目“山地回忆”是什么意思?本节课我们全力探讨文章的“山地”特色。二、跳读,析山地之境1.跳读课文,找出文章描写山地的句段,说说这些句段分别表现了阜平山地怎样的特征?预设——句子:第3段: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第4段: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第6段:……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环境特点: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天气寒冷,光照少。追问: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预设——既写出了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写出了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写出了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2.作为一篇描写战争的小说,本文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暗示战争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其妙处。预设——“阜平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通过“阜平”(晋察冀边区核心根据地)的地域暗示,以及“不种棉花”“用麻代线”的物资匮乏细节,揭示日寇经济封锁下根据地的艰难生存环境,侧面点明战争对民生的压迫。妞儿的质问:“你们是真的?”百姓对八路军身份的警惕性询问,暗示敌我交错环境下百姓对“伪装日军”的提防,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你们一个‘卫生’,几天换一次袜子?叫敌人追得‘脚不沾地’,还有换袜子的时间和机会?”妞儿用“叫敌人追得脚不沾地”的戏谑语气,将八路军行军作战的紧张状态融入日常对话,既消解了战争的血腥感,又暗含对战士艰苦的理解。追问:孙犁笔下的战争描写跟我们以前读过的战争描写有何不同?预设——去暴力化。三、研读,品山地之语作为描写“山地”的小说,文章的语言也很有“山地”色彩,找出相关语句,做上批注。预设——白描为骨:克制中的丰盈。孙犁擅用简笔勾勒传神细节,语言如中国水墨画般留白深远:动作描写的精准,妞儿“把菜篮子浸进水里”“一扯嘴角笑了”,两个动作即刻画出其泼辣爽利的性格;对话的潜台词,当妞儿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时,表面是玩笑,实则暗含对抗战必胜的信念;物象的提纯,对袜子的描写仅用“麻线纳底”“石榴皮染的”两个特征,既点明战时物资匮乏,又暗示劳动智慧之美。方言为韵:地域性的声音复调。小说大量植入冀中方言词汇与语法,构建起鲜活的语言场域:词汇的本土化,“训教”(教训)、“冒坏水”(使坏)等方言词的使用,强化了人物草根特质;句式的口语化,妞儿“嫌咱不卫生?咱还不稀罕哩!”的倒装句法,模拟了乡村少女的嗔怪语气;修辞的民间性,以“枣木棍子打不断”比喻袜子耐磨,既符合农民思维习惯,又暗含对坚韧品格的赞美。这些方言元素非但未造成阅读隔阂,反因陌生化效果增强了文本的“在地性”。当标准语与方言在军民对话中交织时(如战士用“同志”称呼,妞儿以“你这人”应答),更隐喻着革命话语与乡土传统的融合。诗意为魂:意象系统的隐喻建构。孙犁将散文诗技法融入小说语言,营造出独特的抒情意境:自然意象的象征化,河水既是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又是时间流动的隐喻(“河水流走了十几个年头”);袜子从实用品升华为精神信物,其制作过程(拆布—染色—缝制)对应着情感孕育的三阶段;色彩词的情感编码,“焦黄”的土地与“发蓝”的河水构成冷暖对照,暗示战争创伤与生命希望的并存;“石榴皮染的深红色”则成为记忆的视觉锚点;通感手法的运用,织布机的“吱呀”声在回忆中“带着太阳的暖味”,将听觉转化为触觉,复活了往昔的温度。这种诗化语言并非对现实的粉饰,而是以美学升华对抗历史的粗粝。当孙犁写下“布纹里渗着的颜色更深了”时,苦难记忆已被转化为可供凝视的审美对象。四、探究,悟山地之旨1.在这篇小说中,“袜子”占了很重要的篇幅,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一意象?预设——(1)“一双袜子”是贯串小说主体部分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故事有头有尾,袜子有始有终,来龙去脉十分清晰。同时,“一双袜子”与小说中的纺线、织布、买布、参观工业展览会、做国旗等事件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一双袜子”凝聚着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妞儿主动为“我”做袜子,而且用的自己纺线藏的、本打算给父亲做袜子的粗白布,凝结了根据地人民对八路军深厚的爱,而妞儿的纺线技术是跟一位在她家住过的女同志学的。这也是一种军民互助、良性互动,同样体现出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3)“一双袜子”体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妞儿为“我”做袜子,体现了妞儿及其家人耿直热情、淳朴善良的性格;妞儿做的袜子十分结实,体现出妞儿的勤劳聪慧、心灵手巧;妞儿朴素的话语中,寄托了早日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2.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妞儿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妞儿”这样一个大众化的称呼?预设——突出人物的普遍性:“妞儿”是一个非常普遍、常见的称呼,作者孙犁以此来强调妞儿是当时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群体中的一员。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使用“妞儿”这样的称呼,让故事更贴近生活实际,仿佛是作者在回忆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往事。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没有具体的名字,使得妞儿这个形象更具开放性和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逐题解析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知识点测试试题及答案
- 复习2025年注册会计师的模拟题及试题及答案
- 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方法学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心理准备试题及答案
- 遵循项目管理最佳标准的实践探讨试题及答案
- 检测设备的校准及维护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技师备考需要的试题及答案
- 系统掌握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的重要概念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方法论的实际应用题目及答案
- 婴儿痉挛症的诊疗
- 江苏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单元测试及参考答案
- GB/T 7631.2-2003润滑剂、工业用油和相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2部分:H组(液压系统)
- GB/T 21782.5-2010粉末涂料第5部分:粉末空气混合物流动性的测定
-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 五年级《欧洲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PFMEA的严重度SOD的评分和优先级别
- INVOICE-商业发票样本格式
- 圆周率1000000位 完整版
- DB33-1036-202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