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学习任务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6.2《六国论》学习任务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6.2《六国论》学习任务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6.2《六国论》学习任务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学案注意: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背诵全文+注释。注意: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背诵全文+注释。一、知人论世与文体知识1.作者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议论锋利,善用比喻,语言明畅。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凤翔赴任。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赍jī志以殁mò(怀抱着未遂的心愿而去世)】2.写作背景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写下了这篇醒世之文。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3.文体知识——论论,散文的一种,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即史论。二、课内重点知识梳理(一)明确字音赂lù秦率shuài赂秦耶思厥jué暴pù霜露草芥jiè洎jì牧殆dài尽当tǎng与秦悲夫fú日削xuē月割(二)挖空练习——解释加粗画横线的字词的意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三、名句默写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首段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同时也点出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2.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苏洵在《六国论》中便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

3.苏洵在《六国论》中借“,”,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5.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6.《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7.《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8.《六国论》中记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前人筚路蓝缕,辛苦创下的基业,后人却不珍惜。9.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10.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11.苏洵在《六国论》中描述子孙不珍惜祖先打下来的江山,任意送给他人,和《阿房宫赋》中的“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12.苏洵在《六国论》中描述六国畏惧秦国,为了保全国家,频繁割地求和的句子是:,。13.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不断割地求和的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出六国破灭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句子是:,。14.苏洵在《六国论》中展示了燕国最后被秦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15.苏洵在《六国论》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贪欲更浓厚,侵略越急促的句子是:,。四、翻译句子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三、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至丹以荆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