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也有关于文学景观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更有不少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本文正是从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窥探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②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敦煌的阳关,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人尽皆知;绍兴的沈园,因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代代相传。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的名气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脁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的综合体。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③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兹再举一些文学景观在海外传播的例子为证,比如潇湘八景经宋明以来文人雅士的不断阐释与重构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景观。宋代刘克庄、宋宁宗、杨公远,元代陈孚,明代的文徵明等都创作了潇湘八景组诗。而潇湘八景这一文学景观的艺术生命力远不止于国内,越南的黎贵惇,日本五山的众僧,韩国的李仁老、李齐贤、李蒋、金弘郁、郑宗鲁、朴永元等也都痴迷于潇湘八景诗的创作。由此可见,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④既然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故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充分重视文学景观,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摘编自李惠玲《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8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血脉相连,存在由表及里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关系。B.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C.潇湘八景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看,都能说明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D.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B.综合效应生成的文学景观包含更复杂的文化隐喻,内涵更丰富,更有鉴赏价值。C.文学景观的生成有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三种情况,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D.相关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凝固为集体记忆,人们借文学景观找到归属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B.成都的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C.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黄鹤楼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留下相关诗篇,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等。D.常德柳叶湖畔的司马楼,是为了纪念被贬为朗州司马的刘禹锡而建,刘禹锡在这里为官近十年。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桃花源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是著名人文景观。假设你是该地区文化旅游局负责人,根据本文观点,你将如何打造该景观的文化品牌呢?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2.B3.A4.①举例论证,如《滕王阁序》《枫桥夜泊》《送元二使安西》等都能显示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

②引用论证,如引用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来论证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

③道理论证,如阐释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时,分两点讲道理。5.①进一步重视对桃花源的保护和研究,从古代典籍中挖掘文化基因,让厚重的古典文学赋予其生命与内涵。

②积极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促使产生更多文学作品来传承和发展文脉,激发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增加文化自信。

③面向世界,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各种文学形式在国际上引发关注和讨论,吸引世界游客来旅游。【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存在由表及里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关系”表述错误,由原文第一段“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可看出,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关系有外在表现和内在意蕴依存和推动,并不是由表及里的。故选A。【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更有鉴赏价值”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中并没有相关表述。故选B。【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③段观点是: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A.为名篇效应。B.为名人效应。C.为叠加效应。D.为名人效应。故选A。【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比如敦煌的阳关,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人尽皆知”等诗篇,使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由原文“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等学者论述的内容,使用了引用论证,来论证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由原文“首先,文学景观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次,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其次,文学景观不仅仅……更是时间层面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充分重视文学景观,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等内容,使用了道理论证,阐释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时,分两点讲道理。【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根据第2段观点“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可知,可进一步重视对桃花源的保护和研究,从古代典籍中挖掘文化基因,让厚重的古典文学赋予其生命与内涵。根据第3段观点“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传承与发展”可知,可积极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促使产生更多文学作品来传承和发展文脉,激发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增加文化自信。根据第3段末尾“潇湘八景这一文学景观艺术生命力远不止于国内”可知,从中受到启发,可以面向世界,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各种文学形式在国际上引发关注和讨论,吸引世界游客来旅游。(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一次巡逻王曦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队伍出发了。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揣测。二班长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喜欢把什么事都搁心里琢磨,嘴一闭,就成了石头。这点跟副营长很像。没办法,二班长就是他带出来的兵嘛。十多年前,二班长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②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这怎么行,老憋着会出问题的。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玉,温的,通透着呢。队伍沿着流经连队门前的河,溯流向山里走。十二个人,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了冰,断流了。一断就是半年。今天的队伍走得有点闷。带头的副营长不说话,大家都不好说话。副营长东瞅瞅西看看,很激动,像是初来乍到一样。有什么好看的?这条路线他走了少说也上百遍了,以前没见他这么兴奋过。难道是专门来送自己的?肯定不是,二班长觉得自己还没那么重的分量。他为什么又来跟队巡逻?没听说有什么特别情况。还有他那句“很好”,是什么意思?这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二班长,他反复琢磨,没琢磨明白。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二班长脚下就有些重,有些粘,他计划的告别巡逻,被副营长搅乱了。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二班长家里是农村的,他喜欢庄稼,上高原后,就更喜欢了。③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戴上护目镜,心里却是不大乐意。列兵上高原刚满两个月,这是第二次跟队巡逻。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好观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二班长喜欢这个比他小了快十岁的兵。这个小孩能吃苦,爱学习,会写东西,是连里的宣传骨干,最重要的是,他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比方说前两天,列兵找二班长说,想向连里建议买架无人机。二班长问咱又不是空军,配无人机干什么用?列兵说不是打仗的那种无人机,是小型的,网上就有得卖,能高空拍照。二班长这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二班长说恐怕连里不会批。列兵说试试呗。一试,连长当场就批了。连长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一年来,二班长跟连长的脚步跟得有些吃力。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二班长现在真的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骄傲地看看连长。连长黑着脸,没什么表情。二班长让列兵走开。二班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班长还脱了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憨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④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列兵是第二次跟队巡逻,他有新奇的体验,当他看到作战地图上熟悉的山呈现在眼前时,他想为每座山写一首诗。B.列兵是新一代士兵的代表,能吃苦,爱学习,并且很有想法,他想买架无人机的建议得到了连长的支持。C.当二班长询问连长列兵能否留在山上的时候,连长说他话多,用“谁还能撵他不成”来表达对列兵的认可。D.副营长话很多,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频繁,字字句句皆有情,如一声“好”和“很好”都饱含着情感。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写巡逻途中作战靴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运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表现了山谷的寂静。B.句子②运用叠词“高高瘦瘦”“松松垮垮”和“麦地里的稻草人”的比喻,写出了二班长当年的瘦弱。C.句子③中“53……37”承接前面的“5201”,一起为后文“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的回答做了铺垫。D.句子④与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形成呼应,“不急,不慢,不停歇”“紧凑”表现出队伍的训练有素和战斗力。8.文章中二班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多次写到“雪”,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A8.①坚守边疆,守卫边疆;②内心温柔通透、质朴单纯;③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④离开高原时内心的不舍。9.①交代了环境特征。士兵巡逻的高原雪山,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②营造了诗意的意境。借助高山雪原苍茫深邃的高山和大雪,营造了边防战士所处的诗意的环境氛围,为诗化小说增添氛围。③强化了主题。大雪和高山说明了边防自然环境恶劣,但官兵却无限留恋,形成对照,更有力地表达了官兵忠于职守,心系祖国的崇高情怀。【解析】【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副营长话很多,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频繁”错误。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不多,只是简单问候。故选D。【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以静衬动的手法”错误,巡逻途中作战靴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山谷的寂静。故选A。【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中“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可知,通过对高原独特的景物描写,突出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以艰苦恶劣的环境描写衬托二班长的坚守边疆,守卫边疆的形象。根据文中第四段“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玉,温的,通透着呢”,倒数第二段“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班长还脱了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憨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可知,通过连长、指导员、列兵等人对二班长的评价,侧面写出了二班长内心温柔通透、质朴单纯的形象。根据文中“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揣测”,第七段的内心独白,“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二班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可知,二班长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副营长和二班长的对话中,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的反应细节描写等,文中通过对二班长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塑造了二班长离开高原时内心的不舍。【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小说原文“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可知,官兵例行巡逻的地区就是高山和雪原,雪是小说铺展开来的背景环境。由小说原文“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眼前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可知,大雪营造了庄严肃穆、苍茫深邃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设置了诗意的环境。由小说“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可知,边防自然环境恶劣,大雪下到过膝,二班长却最后的巡逻中表达了对它的眷恋之情,形成的反差,更表达了他们是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是忠于职守,心系祖国的中国军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选自《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征雅有经A国之才B性C又抗直D无所屈E挠F太宗G每与之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B.松、乔之寿,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赤松子、王子乔,都是传说中的仙人。C.“役聪明之耳目”中的“之”为助词,可译为“的”,与“众皆为之危惧”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D.选文中的“太宗幸九成宫”的“幸”为宠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B.“十思”角度各有不同,提醒太宗从各个侧面进行关照,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但此“垂拱而治”是积极的求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C.魏征忠诚奉国。魏征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劳,他前后直言劝谏二百多件事,每件事都称太宗的心意,所以深得太宗器重,夸赞他忠心为国。D.太宗认为魏征离间他与隐太子的关系,论魏征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因而他对魏征的信任也就不如齐桓公对管仲那般信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2)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14.唐太宗重用魏征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D13.(1)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2)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14.①魏征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刚强正直,没有可以让他畏缩屈服的事。②魏征忠心竭力效劳唐太宗,所进的谏言都合乎唐太宗的心意。③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唐太宗做错事。【解析】【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征一向有治国才能,性情刚强正直,没有畏缩屈服的事,太宗每次跟他交谈。“才”是“有”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抗直”形容词作“性”的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D处断开;“太宗”是“每与之言”的主语,故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此处代指魏征。句意: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当时大家都为魏征担惊受怕。D.错误。两个“幸”都是指皇帝驾临某地。句意: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故选D。【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而他对魏征的信任也就不如齐桓公对管仲那般信任”错,根据“我任卿逾于管仲”可知,他对魏征的信任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总”,全面做到;“弘”,弘扬;“简”,选拔;“从”,听从;“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2)“每”,常常;“犯颜”,不顾情面;“切”,恳切;“重”,器重。【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可知,魏征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刚强正直,没有可以让他畏缩屈服的事。②根据“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可知,魏征忠心竭力效劳唐太宗,所进的谏言都合乎唐太宗的心意。③根据“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可知,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唐太宗做错事。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要像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材料二:魏征,是巨鹿人。武德末年,任太子洗马。当他看见太宗跟隐太子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常常劝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以后,将魏征叫来责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为魏征担惊受怕,魏征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皇太子假如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他非常敬重,提拔他,任命为谏议大夫,多次将他请进卧室,跟他请教治理国家的策略。魏征一向有治国才能,性情刚强正直,没有畏缩屈服的事。太宗每次跟他交谈,从没有不高兴的。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皇帝,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道:“你过去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为国,怎么能这样?”贞观三年,魏征几次升迁做上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起了很好的作用。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硅、魏征,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征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触龙鳞、犯忌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安丰张令修芍陂①王安石桐乡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日想僝功③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鲂鱼鱍鱍④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楚相⑤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备注〗①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②桐乡: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汉代朱邑曾为桐乡官员,深受百姓爱戴。③僝功:筹集工料以完成工程。④鱍鱍:鲜活貌。⑤楚相:指楚相孙叔敖,尽忠廉洁,有贤相之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朱邑开仓放粮,张令重修芍陂,表明当地具有善政惠民的传统。B.颔联描写“日想”的心理,使王安石效仿先贤、勤政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C.尾联交代写作缘由,表达了对楚相的尊敬和对子孙后代的祝福。D.这首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意蕴丰富。16.历来论者均赞赏王安石的诗歌文字工巧,用典贴切,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联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下字工”指文字工巧。本诗颈联使用叠词“鱍鱍”“纷纷”,描绘出一派物产丰富、水运兴隆的景象,突出张令修水利、惠百姓的卓越功绩,生动确切、新奇工巧。②“用典切”指用典贴切恰当。尾联叙写诗人游览楚相祠堂,借孙叔敖尽忠廉洁的典故表达诗人对张令勤政爱民、长留贤名的劝勉和祝福,用典贴合本诗内容及诗人情感。【解析】【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使王安石效仿先贤、勤政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错,根据题目可知,本诗描写称颂的对象是安丰的张令,并不是作者自己。故选B。【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可以从“文字工巧,用典贴切”两个角度赏析最后两联。从颈联可以看出采用了对仗手法。“鲂鱼鱍鱍”“粳稻纷纷”构成对仗,“归城市”“载酒船”构成对仗,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鱍鱍,意思是鱼的鲜活貌,也有鱼摆尾声的意思。“纷纷”则写出了稻米成熟后往来交易繁忙景象。芍陂修建完成后,人们可以捕捞鲜鱼、灌溉农田,丰收的成果可以用来交易,得以安居乐业。可见,作者用词巧妙,寥寥几句,一幅喜气洋洋的生活图景便跃然纸上。结合注释可知,尾联“楚相祠堂”所指正是孙叔敖。《王荆公诗注》曰:“芍陂孙叔敖所作,叔敖尝为楚相,今有祠在陂上,许浑诗。海峤独留篇。”联想到孙叔敖留下的丰功伟绩,再得知张令重修芍陂造福百姓,借孙叔敖尽忠廉洁的典故表达诗人对张令勤政爱民、长留贤名的劝勉和祝福。可见,用典贴合本诗内容及诗人情感,也深化了诗歌主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来人一起“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2)《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办法求得安寝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3)《念奴娇·过洞庭》写拍打着船舷尽情欢乐,忘记今夕是何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2)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油菜花海美丽迷人,令人。它用微小的花朵,营造漫天的金黄,以毕生的精力,展现极致的艳美。走进花海,只见油菜花之间有阡陌相隔,每处油菜花都一样,以满腔热情迎接所有的到访者,不管你来自远方抑或是生于此地,不管你是文人政客抑或是平民商贾,也不管你是与之早有交情还是它刚结交的新知,都。它未沾染俗世的丝毫尘埃,呈现给世间最纯净的美丽,让人如痴如醉。当微风吹拂,馥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油菜花也随风舞动,摆弄着柔小的身姿,跳起华美的舞蹈,宛如一个个美丽婀娜的仙子。最为调皮的莫过于蜜蜂、彩蝶,它们时而点触花蕊,驻足深处,时而飞舞,挑选着最中意的美味佳肴,为花海增添了几分乐趣。花海中建有房屋,房屋前面又有溪水流过,附近小树上的鸟儿不时唱出美妙的歌声:此情此景,。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要是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他是个非常刻苦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C.请你挑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全国青少年阅读风采展示活动。D.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叹为观止;一视同仁;美不胜收。19.B20.①比喻,将油菜花比作是婀娜多姿的仙女,生动形象展现油菜花的动人姿态。②拟人,以“舞动”“摆弄”“跳起”展现了油菜花随风摆动的优雅。③通过比喻和拟人,形象地描绘了油菜花的优美,使得油菜花田的景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充满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爱和喜悦。【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句总括性地介绍“油菜花海美丽迷人”,让人感叹和赞叹,可填“叹为观止”。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第二空,总结前文“每处油菜花都一样,以满腔热情迎接所有的到访者”,说明油菜花对待所有到访者是公允的,不分彼此亲疏,可填“一视同仁”。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等看待,不分厚薄。第三空,总结全文,感叹“美丽迷人的油菜花海”的各种具体景象,有让人看不完的感觉,可填“美不胜收”。美不胜收:好的东西太多,欣赏不过来。【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泛指,没有具体的人,是作者对读者的直接呼唤。A.特指,具体的人,对话中的说话对象。B.泛指,没有具体的人,是作者对读者的直接呼唤。C.特指,具体人,处在设定情境中的一方。D.特指,具体的人,对话中的说话对象“侍萍”。故选B。【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这段话描述的对象是油菜花,主要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油菜花的形态和香味。比喻:“宛如一个个美丽婀娜的仙子”这一句使用了比喻,将油菜花比作是婀娜多姿的仙女,以仙女的婀娜生动形象展现油菜花在微风吹拂下的动态,使得无生命的物体变得生动和美丽。拟人:句子中“随风舞动,摆弄着柔小的身姿,跳起华美的舞蹈”运用了拟人手法,“舞动”“摆弄”“跳起舞蹈”都是人的行为意识,此处将油菜花随风摇曳的动作写成有意识的舞者的行为,展现了油菜花随风摆动的优雅。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使得油菜花田的景象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想象力,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油菜花的优美,还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愉悦和欣赏。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从感官角度分析油菜花的味道和形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葡萄是一种很甜的水果,干燥之后,糖分会被浓缩,热量也会被浓缩。葡萄干有很多健康效果。在人们的印象中,吃葡萄干会促进龋齿形成。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①,前提是得正常刷牙。科学家们认为,日常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