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1页
第3讲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2页
第3讲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3页
第3讲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4页
第3讲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吾欲攻取荆(楚),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第3讲: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转型

(前770-前221)命题趋势: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特别是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瓦解的相关史实,创设学习情境,全面了解当时的时代潮流,理解造成社会转型的原因、表现。专题要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段特征: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民族关系上:

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改革变法;举荐制与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工商食官”局面打破,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下移,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文学上体现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

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民族交融加快,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思想大解放民族大融合周王室衰微;五霸基本地处边疆;(边境地区生存压力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高)

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礼崩乐坏,政治权力下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政治之变: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分封制、

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兼并;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1.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是一个长时间过程。①春秋时期:开始遭到破坏,但仍保留较大社会影响力。②战国时期:瓦解速度加快,逐渐被封建社会制度所取代。2.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标志是原有等级秩序被破坏,例如爵位等级、墓葬等级等。①春秋时期“诸侯自行称王”:主要是徐、楚、吴、越等蛮夷之国②战国时期诸侯国君用爵位招揽人才:秦国军功爵制3.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存在地区差异。①秦国瓦解速度快于东方六国②秦国瓦解程度比较彻底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表1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墓葬名称墓主身份墓道数墓道长(米)面积(口)(平方米)附属设施金村V号墓周天子176.2148.6车马坑2固围村M1魏王2125756?胡庄韩王陵韩王2?95424座陪葬坑邯郸二号陵赵王270*1600陪葬坑陪葬墓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C.贵族阶层没落D.社会变动剧烈D(2024·全国甲卷)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D(2020`课标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周天子提升爵位,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权力的分配(2022河北)“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D权力的继承(2023湖南)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A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氏传》孔颖达疏

中原北狄西戎东夷南蛮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华夷观念\夷夏之辨(1)春秋时期①华夏族: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②华夏认同:在频繁的交流中,周边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时期民族交融: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最重要的是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同时包括礼乐、认祖归宗、敬天法祖、黄帝建国等思想文化、制度律法和民族起源。民族大融合和华夏认同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战争,迁徙,交流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初步形成民族之变: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华夏族发展壮大;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民族大融合和华夏认同春秋时楚人以蛮族自居,楚国贵族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屈原的《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意为“我是先帝高阳的后裔”。高阳氏相传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是中原华夏族公认的先祖。上述材料说明(

)DA.楚人与华夏人的民族起源不同B.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分化严重C.屈原借古代帝王抵抗秦的兼并D.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出现D

赵孝成王三年(公元前263年),赵豹谏赵王曰:“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战国策·赵策一》铁犁牛耕经济大发展(2023.1·浙江)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代铁犁牛耕推广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南北朝C(2013·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B借用牛力耕田,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位于浙江省中部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距今11000—8500年之久。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陶片表面发现了许多稻壳的印痕。还发现了少量通体磨光的石锛、石斧、石磨盘和石磨棒,以及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这些可以佐证当时A.农业生产中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B.原始农耕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C.长江流域文明程度居领先地位 D.阶级分化与不平等现象已出现B这一概念的外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税制改革(春秋鲁国初税亩、战国商鞅变法)经济大发展(2022江苏)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C经济大发展

(2017全国II卷)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A“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出现私商,工商业主富比王侯。手工业领域也出现了家庭、民营和官营手工业。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礼贤下士。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①“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敬鬼神而远之;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①仁政;②人性本善;③重义轻利荀子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本恶;③礼法并用道家老子①“道”、朴素辩证法;②无为而治庄子①齐物;②逍遥;③天与人“不相胜”法家韩非子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尚贤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相同点:主张重建秩序【链接选必一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孔子:仁者爱人。管子:顺应民意,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儒家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和而不同孔子:和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2023重庆)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D从学在官府到教育下移(2023全国甲)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C(2024·北京)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C(2024·新课标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 D.法家CD(2024.1·浙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选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魏李悝改革秦商鞅变法赵赵武灵王变法韩申不害改革楚吴起改革燕乐毅改革齐邹忌改革变法运动,专制集权性质: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

推动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春秋战国巨变对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转变有何影响?(一)大一统经济基础的铺垫

铁器牛耕催生了小农经济的产生。按唯物史观理论分析,经济基础的转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与之适应。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分散性,必然要求改变以原有的集权程度低、管理松散的政治治理模式,因此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