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课件汇 11 心理物理学方法 -15 情绪_第1页
《实验心理学》课件汇 11 心理物理学方法 -15 情绪_第2页
《实验心理学》课件汇 11 心理物理学方法 -15 情绪_第3页
《实验心理学》课件汇 11 心理物理学方法 -15 情绪_第4页
《实验心理学》课件汇 11 心理物理学方法 -15 情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心理物理学方法第一节

经典心理物理法第二节

心理量表制作法第三节

信号检测论第十一章心理物理学方法教学目标精准阐述核心概念,熟练运用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测量阈限,理解操作和计算要点。掌握顺序、等距、比例量表制作方法,理解量表转换和幂定律应用。理解信号检测论原理,运用有无法、评价法实验,计算相关指标并绘制ROC曲线。第十一章实心理物理学方法学习重点传统心理物理法:掌握三种方法测阈限的操作,理解实验误差及控制,对比其优缺点。心理量表制作法:学会顺序、等距、比例量表制作方法,明确不同量表特点与作用。信号检测论:理解基本原理,掌握辨别力和反应偏向指标计算,学会绘制和解读ROC曲线,运用实验方法。第一节

经典心理物理法1860年,费希纳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其最核心的内容是感觉阈限的测定和心理量表的制定,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阈限(threshold)又称感觉阈限(sensorythreshold),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根据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基本假设,只有当物理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时,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强度将刺激引起的感觉系列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其刺激多数情况下能引起感觉;另一个部分是其刺激多数情况下不能引起感觉。这样就能理解感觉阈限的真正含义。绝对阈限(absolutethreshold)的理论定义是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按照这种说法,低于绝对阈限的刺激强度我们是感觉不到的,而高于绝对阈限的刺激强度我们总是能感觉到的。在心理物理法的实验中,通常用恰好能引起某种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值的均数来表示阈限。按照惯例,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同样地,当物理刺激的强度不断变化时,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种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叫差别阈限。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是,在多次重复实验中,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一、阈限的测量

(一)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minimal-changemethod),又称极限法(limitmethod)、序列探索法(methodofserialexploration)、最小可觉察法(或最小差异法)(methodofleastdifference)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利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测定绝对感觉阈限,也可以测定差别感觉阈限。1.绝对阈限的测定采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分为递增(记为↑)和递减(记为↓)两种。刺激系列要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一般应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为了使测定的阈限准确,并使每一刺激系列的阈限能相对稳定,一般递增和递减刺激系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次左右)、刺激应由实验者操纵。为了避免被试者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不应固定不变,而应随机变化。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时,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当刺激呈现之后,被试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有”,当被试没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无”,其依据是被试的内省,而不是刺激是否呈现。被试报告后,主试以“有”“无”或“+”“-”记录被试的反应,每个系列都需要被试作“有”到“无”、或“无”到“有”这两种报告,亦即,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递减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无”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系列。若被试者在这二类判断中有“说不准”的情况,则可以猜,但不可放弃。在一个刺激系列中,被试者报告“有”和“无”这两个报告相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图中是用最小变化法测音高的感觉阈限计算绝对阈限,如在表11-1中,第一个递减序列中的阈限值=(13+12)/2=12.5;然后,将所有系列阈限值相加除以总次限值。2.差别阈限的测定利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每一次实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standardstimulus,用St表示);一个是比较刺激(comparisonstimulus),又称变异刺激(variancestimulus,用Sv表示)。标准刺激强度大小不变,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可同时呈现,也可先后呈现。在测量差别阈限时,将被试的报告分为四类反应: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记为“+”;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记为“=”;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记为“-”;当被试在比较时表示怀疑,可记作“?”。表11-2是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时间差别阈限的示例表,可以看到交替进行的递增和递减序列。差别阈限的具体计算方法:(1)求出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下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即“=”或“-”或“?”)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upperdifferentialthreshold),用Lu表示;最后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owerdifferencethreshold),用L1表示。(2)求得在递增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用L1表示;求得最后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用Lu表示。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intervalofuncertainty),用IU表示。(3)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pointofsubjectiveequality,PSE)。在理论上主观相等点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被称为常误(constanterror,CE)。(4)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者取上差别阈限(DLu)和下差别阈限(DLl)之和的平均值,即为绝对差别阈限,用DL表示,德语为differenzlimen。用不肯定间距来表示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就是不肯定间距的一半。3.误差及其控制(1)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习惯误差(errorofhabituation)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如在递增系列中连续说“无”或“否”,在递减系列中连续说“有”或“是”。由于习惯误差的存在,递增系列中,阈值就会偏高;而在递减系列中,阈值就会偏低。期望误差(errorofanticipation),表现为被试由于期望目标刺激尽快到来,而导致当刺激和感觉还未发生变化时就提前做出相反判断的倾向。一旦产生期望误差,则在递增系列测定阈限时,阈限值会偏低;在递减系列测定阈限时,阈值会偏高。(2)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练习误差(errorofpractice)是由于多次重复实验,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或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疲劳误差(erroroffatigue)是实验多次重复,由于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疲劳会使阈限升高。为了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要求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利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递增、递减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以抵消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第二,每一系列的起始位置要随机变化,以防止被试形成预测;第三,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排列,以平衡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第四,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每次呈现的相对关系(时间先后关系或空间位置关系)也可能构成干扰因素。通常采用多层次ABBA法进行控制。一、阈限的测量

(二)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methodofaverageerror),又称调整法(methodofadjustment)、均等法(methodofequation)。它是实验者规定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不可能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由于平均差误法要求被试亲自参与,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1.绝对阈限的测定当平均差误法用于测定绝对阈限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刺激存在,但可以假设,此时的标准刺激为零,即让被试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相比较。这样,绝对阈限的测量程序和差别阈限就完全一致了,绝对阈限就是被试每次调节结果的平均数。2.差别阈限的测定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要有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被试每次都反复调整比较刺激,直到他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为止。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所得的只是一个估计值,称为平均差误(averageerror,AE)。平均差误有两种计算方法:(1)对每次的调整结果(X)与主观相等点(PSE,即多次调整结果的平均数)之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这个差别阈限的估计值用AEM表示,公式为:(2)对每次调整结果(X)与标准刺激(St)之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用AEst表示,公式为3.误差的控制平均差误法实验中常常出现动作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动作误差指因被试所采用的动作方式不同而过高或过低估计比较刺激的反应倾向。空间误差指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导致的反应倾向。时间误差指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导致的反应倾向。例如,在实验中,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为了控制时间误差,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顺序,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一、阈限的测量(三)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methodofconstantstimulus),又称次数法(frequencymethod)、正误法(true-falsemethod)。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还可用于确定其他很多种心理值。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对每个刺激觉察到的次数来确定阈限。恒定刺激法具有如下特点:①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7个,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②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种强度刺激的呈现次数相等,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③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在恒定刺激法中,所用的刺激数目少,且不需要随时调整刺激的强度,刺激是随机呈现的,可以避免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之前需要选定刺激,所选的最大刺激强度应是每次呈现均有不低于95%的可能性被觉察到;所选的最小刺激强度应是每次呈现均只有不超过5%的可能性被觉察到。选定呈现刺激的范围之后,再在这个范围内取距离相等的刺激,每种刺激强度呈现不得少于50次。1.绝对阈限的测定(1)确定自变量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是从略高于感觉到略低于感觉这一范围内选5到7个等距的刺激强度。(2)确定反应变量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要求被试者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在实验中每呈现一次刺激后,被试者若感觉到了,则报告“有”,主试者记录“+”;被试者若感觉不到,则报告“无”,主试者就记录“-”;根据被试者对不同刺激所报告的“有”或“无”的次数来求出百分数,以此来计算阈限。

利用恒定刺激法测定两点阈的实验记录如表11-4所示。(3)绝对阈限的计算利用恒定刺激法计算被试的绝对感觉阈限的方法中,较为简明和较为常用的是S-P作图法。S-P作图法的程序是把刺激值S分列在横轴上,百分数值P列在纵轴上,用直线连接各数据点。在25%、50%和75%各水平上做水平横线,记下这三条水平横线与数据线相交的位置,在相交处向横轴做垂线。这样可以计算出,当P为多少时达到刺激阈值或50%的水平,如图11-3所示。S-P作图法具体步骤如下:先以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然后从纵轴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绝对阈限。如图11-4,这个实验的两点阈就是a点对应的横坐标10.57毫米。也可用内插法公式计算绝对阈限,计算方法如下:DL为绝对阈限;P1为感觉到刺激的次数稍小于50%的百分数,对应的刺激强度为S1;P2为感觉到刺激的次数稍大于50%的百分数,对应的刺激强度为S2。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比较明显,没有充分使用实验数据,容易受到取样误差的影响,尤其是当实验次数相对较少时,取样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会更加明显。除上述方法外,平均Z分数法(averagedZscores)、最小二乘法(Leastsquares)、斯皮尔曼分配法(Spearmandistributionmethod)等也能用来求阈限值。如运用平均Z分数法,可以避免直线内插法不够精确的缺点。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把实验结果的P值比例转换为标准分数Z分数,这可以通过查P-Z转换表来获得,求得绝对阈限。最小二乘法是比平均Z分数法更为精确的方法。用最小二乘法作直线时,要先确定直线方程:Y=a十bX。采用这种方法需将纵轴的Y值(即恒定刺激求得的P值)转化成对应的Z分数,使X(恒定刺激法中的刺激即S)与Y的关系转化为直线关系,因为最小二乘法只适于两个变量有线性关系的情况。2.差别阈限的测定采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刺激和若干个比较刺激。(1)确定自变量。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是让被试者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标准刺激是能被感觉到的某一刺激强度;比较刺激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确定,一般从完全没被感觉出差别到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到7个刺激强度作为比较刺激。比较刺激要随机呈现,每个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要比100次。(2)确定反应变量。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反应变量要求被试者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三类反应即“大于”、“等于”和“小于”,分别记为“+”、“=”和“-”。让被试作三类反应时,因其中有“等于”的反应,若被试较为自信,则作出“等于”的反应就较少;若被试较为谨慎,则作出“等于”的反应就较多。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差别阈限的大小。这种反应易受到被试的态度的影响。二类反应让被试者作“大于”和“小于”两种判断,即使分不清时,也要作出其中的一种判断。(3)差别阈限的计算差别阈限的计算方法一般采用内插法和作图法,求出被试的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下面以质量的差别阈限测定为例进行说明。①三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计算现以重量辨别为例来演绎差别阈限的计算步骤。以200克为标准刺激,以从185到215克间隔为5克的7个重量作为比较刺激,要求被试做“重“相等”、“轻”三类反应。

根据表11-5的数据用直线内插法求差别阈限。依表11-5中的“+”“=”和“-”三纵列对应数据描出三条曲线,以直线内插法求得50%的次数被判断为比标准刺激重的重量为204.5克,50%的次数被判断为比标准刺激轻的重量为196.5克(见图11-5),这两个数值分别称为上限和下限(即Lu=204.5克,Ll=196.6克)。根据上限和下限,就可计算:差别阈限DL=204.5-196.5/2=4(克)②两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计算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让被试作三类反应时,若被试较为自信,则做出“相等”的反应就较少;若被试较为谨慎,则做出“相等”的反应就较多,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差别阈限的大小。为了消除这类影响,建议只让被试作“大于”和“小于”两类判断,即使在分不清大小时,也必须选择其一。两种判断的实验结果如表11-6所示。

对于两类反应,用内插法求50%“大于”或“小于”反应对应的刺激量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情况下,应取纵坐标75%[标准刺激完全能辨别的质量(即纵坐标100%)和与之不能完全辨别的质量(即纵坐标50%)的中点]作直线内插与两条曲线相交,求得上限与下限。由图11-6可见,Lu=206.6克,L1=192.8克,差别阈限(DL)为(206.6-192.8)/2=6.9(克)。二、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比较(一)从感觉阈限的含义上来比较恒定刺激法最符合阈限“50%觉察概率”的操作定义,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两类反应的恒定刺激法求差别阈限时,得到的是75%差别阈限,并不符合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最小变化法求得的阈限值也较符合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此法系统地探查感觉的转折点,具体准确地体现了感觉阈限的含义。平均差误法的阈限计算方法与最小变化法颇为相似,只是它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相等”的这一操作要求,和阈限操作定义中“50%觉察到差异”比起来略有不同,因此被认为符合操作定义的程度较低。(二)从被试方面来比较最小变化法和恒定刺激法都要求大量的实验次数,且实验单调,容易引发被试的疲劳和厌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试的情绪和动机,带来较大的误差,进而影响阈值的精确性。但是在平均差误法实验中,被试的主动参与能激发其实验兴趣。在这方面带来的随机误差要小于最小变化法和恒定刺激法。(二)从误差方面来比较三种实验方法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误差。最小变化法产生的是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和系列误差。恒定刺激法较不会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但是在使用三类反应时,不确定区间受主观因素影响明显。使用两类反应迫使被试做出某种反应,容易使被试产生逆反情绪。另外,在恒定刺激实验中,被试的判断具有较多猜测的成分,易产生较大误差。平均差误法实际上测到的只是一个近似值,结果不能与其他方法的阈限相比较。(四)从效率方面来比较平均差误法的效率最高,此外该方法让被试主动参与测定工作,可以改变他们由于任务单调重复而产生的厌倦情绪,从而使测定结果更准确。恒定刺激法的每一组数据都可以用上,效率也很高,而最小变化法中被试要回答和主试要记录的次数很多,但计算阈限时只用到少部分数据,所以效率最低。第二节

心理量表制作法心理量表是指狭义的心理物理量表(psychophysicalscale),即用来表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表。有了这种对照表,就可以从刺激量大小了解相应的心理量大小,也可以从心理量大小了解相应的刺激量大小。依据有无等距的量化单位以及绝对零点,心理物理量表可分为三个不同水平,即顺序量表(ordinalscale)、等距量表(equalintervalscale)和比例量表(ratioscale)。第二节

心理量表制作法一、顺序量表及其制作顺序量表又称等级量表,是要求被试按照给定的标准,将事物排出一定顺序,构成一个物理量和心理量的对照表。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糙的量表。这种量表既无相等的单位又无绝对零点。例如赛跑时不用秒表测速,按先到终点的算第一名,第二个到的算第二名等等。这样,我们可以按快慢排出一个顺序,这个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示跑的速度量。因为它没有相等单位,所以就是知道了第二名比第一名慢5秒,也不能以此推算出第三名比第二名慢几秒;又因为它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推知第二名的速度是第三名的几倍。

(一)等级排列法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等级排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先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请多个被试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主试把所有被试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各自的平均等级;最后把各个刺激的平均等级赋予数值排出顺序就是顺序量表。顺序量表的制作方法比如,采用等级排列法对10张广告按照喜好程度进行排序。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选取17个被试组成样本,然后要求每一被试对10张广告进行排序,判断为最好的广告给数字1,判断为最差的给数字10,用1到10的数字来确定每张广告的名次,最后计算各广告的平均等级,根据计算结果按照大小排列,就得到顺序量表。平均等级(MR)=等级总和/17(二)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又称为比较判断法。对偶比较法具体步骤如下:先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判断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表现得更为突出;最后按每个刺激各自明显高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如果有五种样品,A、B、C、D、E,则可配成5×(5-1)/2=10对。这10对呈现次序如下表所示。10对样品呈现次序对偶比较法的两类误差及消除如果各对样品同时呈现,则要消除空间误差——即样品在空间中不同方位呈现,于判断时产生的误差现象。若第一轮以AB形式呈现,则第二轮中以BA形式呈现即左右颠倒。如果是相继呈现,则要注意消除时间误差——即相等的二个样品在先后不同时间出现,于判断时产生的误差。若第一轮以先A后B次序相继呈现,则第二轮要按先B后A次序相继呈现。二、等距量表与费希纳定律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它不仅能体现心理量上的顺序关系,还可以确定两个刺激引起的心理量的相对大小,但不能确定两个刺激的绝对大小和比例关系。例如在普通温度上60°和70°的差别与70°和80°的差别是一样的,都是10°。这在量表上单位是等距的。但它的参照点是人定的,这不是绝对的零点。而温度的绝对零点是摄氏零下273℃。因此我们不能说80°是40°的二倍。因为这是不合理的,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只能做加减的运算,不能作乘除的运算。(一)将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过程主要涉及确定等距单位,使得各元素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步,建立顺序量表。按照某种特征或属性的大小、高低、先后等顺序,将元素进行排列,形成顺序量表。第二步,确定等距单位。在顺序量表中,各元素之间的距离并不相等,因此需要确定一个等距单位,使得各元素之间的距离相等。这可以通过对顺序量表中的元素进行评分,并计算相邻元素之间的评分差来实现。具体的方法有感觉等距法(equalsensedistancemethod)(如二分法)和差别阈限法(differentialthresholdmethod)等。第三步,转换量表。(二)等距量表的制作方法1.感觉等距法感觉等距法是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将一种感觉分成主观上的若干相等距离来制作等距量表。帕拉托(Plateau)使用的二分法(bisectionmethod)是感觉等距法最早和最简单的形式。依次类推,就可以得到一个等距量表。该量表上的感觉量是有相等单位的。在具体实验中,按是否要求被试同时确定多个主观差异相等的中间刺激,感觉等距法又分成“同时”(simultaneous)和“渐进”(progressive)两种方法。“同时”法中最简单的是二分法(bisectionmethod)。二分法通常呈现两个刺激A和C,要求观察者选择第三个刺激B,使得A和B之间的距离等于B和C之间的距离。当然,“同时”法不限于二分,也可用平均差误法同时分出几个等份来。“渐进”法,即一次只要求被试选择一个刺激来等分一个感觉距离,然后在两个更小的感觉距离上进行等分。2.差别阈限法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制作等距量表。具体地说,就是先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DL),并以此为量表的起点;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依次类推,就可以制作一个等距量表。在这个等距量表上,刺激增加一个差别阈限,感觉量就增加一个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JND)。差别阈限法指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理物理量表的等距单位。以刺激强度为横坐标,以绝对阈限以上的最小可觉差数为纵坐标,画出的心理物理关系图就是等距量表,如图11-8所示,f表示刺激的强度水平,y表示心理量的大小。可以发现,随着心理感受的梯级增高,为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值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这说明心理量的变化和物理量的变化并不是一致的,即相等的心理量并不对应相等的物理量。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发现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线性函数。对于任何同一类的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为韦伯分数(Weber’sfraction),即△I/I=K。其中,△I代表差别阈限的大小,I代表刺激的强度水平,K代表韦伯分数,这个公式也叫做韦伯定律。不同刺激条件和不同感觉通道下得到的韦伯分数差异很大,但是韦伯分数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所有刺激的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函数关系。三、比例量表与史蒂文斯定律比例量表,又称比率量表(ratioscale),是最高水平的心理物理量表,既有绝对零点又有相等单位,因此,它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还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种较理想的量表。心理物理学中制定该量表的主要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一)分段法

分段法(fractionmethod)是通过对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所述:第一步,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将其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引起的感觉与标准刺激成一定比例,例如2倍、3倍、1/2或1/3等,这样可以获得某一强度的比较刺激与其所引起的不同感觉量之间关系的量表;第二步,变化标准刺激的强度,选择一个比较刺激进行调整,从而产生不同物理刺激强度与其所对应的不同比例感觉量之间关系的量表。分段法是制作比例量表的最直接方法。例如,以1000赫兹、40分贝声音的主观响度为1宋,通过变化声音物理强度获得主观响度为0.5宋的物理强度数值,依次类推,便可以获得声音物理强度和主观响度的心理物理量表,如图11-9所示。(二)数量估计法数量估计法(methodofmagnitudeestimation)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首先,它是一种感觉的直接测量法。其次,数量估计法要求被试根据心理感受直接按其强度赋予数值,而不必通过中介变量或中介反应。

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第一步,主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如一个长度刺激),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将其他比较刺激的主观长度用数据表示;第二步,计算出每组被试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史蒂文斯定律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指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应该是幂函数关系,提出了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关系的幂定律(powerlaw):S=bIa公式中,S为物理量I的幂函数,即感觉量;b和a是不同感觉通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常数和幂指数。该指数值决定了按此公式所作心物关系曲线的具体形状。例如,当194实验心理学指数值为1.0,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曲线是一条直线,即刺激量和感觉量之间为简单的正比关系;指数大于1,则为正加速曲线;指数小于1,便为负加速曲线。图中是1961年史蒂文斯的一个实验。该实验用数量估计法分别测量了明度感觉、线段主观长度以及受电击的感觉强度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受电击的感觉强度的增长速度比产生电击的物理强度快得多(a=3.5),而明度的感觉强度的增长速度却比光能增长慢得多(a=0.34),线段的主观长度和线段的物理长度则有同样的增长率(a=l),第三节信号检测论一、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人的感觉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可以看成一个信息处理系统,人作为一个接收者对刺激的辨别问题可等同于在噪声中检测信号的问题,通常,可以把刺激看作信号(signal),把刺激中的随机物理变化和感知过程中的随机变化看作噪声(noise)。信号检测论假设,对信号和噪声的感觉强度都会受到各种随机因素影响,因此,不论是只呈现噪声刺激,还是信号和噪声刺激同时呈现,被试的反应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在心理感受量值(感觉强度)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噪声分布(常简称信号分布)和噪声分布。如图所示,由于信号总是叠加在噪声背景之上,总体上信号分布总是比噪声分布的心理感受更强些。信号检测系统对刺激做出响应的性质取决于刺激的效应强度和系统设定的判定标准。一般而言,系统设定的标准越高,虚报噪声的概率越小,同时漏报信号的概率也会越大;系统设定的标准越低,击中信号的概率就越大,同时其虚报噪声的概率也越大。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有时只呈现“噪声”刺激(noise,以N表示);有时信号刺激+噪声刺激同时呈现(signal-plus-noise,以SN表示),让被试对信号刺激做出反应。实验中N和SN都会有各自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称为先定概率(或先验概率)(priorprobability)。同时被试判断决策的后果也会有相应的奖惩办法。(1)当信号出现时(SN),被试报告为“有”,称为击中(hit),以y/SN表示。这个判定的概率被称为击中率,以P(H)或P(y/SN)表示。(2)当只有噪声出现时(N),被试报告为“有”,称为虚报(falsealarm),以y/N表示。这个判定的概率被称为虚报率,以P(Fa)或P(y/N)表示。(3)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称为漏报(miss),以n/SN表示。这种判定概率被称为漏报率,以P(M)或P(n/SN)表示。(4)当无信号而只有噪声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这称为正确拒斥(correctrejection,CR),以n/N表示。这个判定的条件概率被称为正确拒斥率,以P(CR)或P(n/N)表示。在信号检测论的分析中,如果用概率表示4种反应结果,则击中率和漏报率之和等于1,虚报率和正确拒斥率之和也等于1,只要知道击中率和虚报率,就可以求得其他两种反应的概率。因此,通常人们根据被试对信号的击中率P(H)和虚报率P(Fa)来计算被试的判断标准和感受性,进而揭示被试判断标准的严格性和感受性的高低。计算公式为:例如,呈现100次信号被试回答说“是信号”的有26次(击中),则漏报74次;呈现100次噪声被试回答说“是信号”的有6次(虚报),则正确拒斥94次。那么,这次实验的击中率和虚报率为二、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一)感觉辨别力指标辨别力指数(d′)是衡量被试辨别力大小的一个参数。信号检测论认为,重复呈现同一刺激并不产生相同的感觉量。因此,当多次呈现同一刺激时会形成同一刺激的一个感觉量分布,而且刺激信号和噪声形成的感觉分布均是正态分布,两个分布的标准差相等,信号加噪声分布的平均数大于噪声分布的平均数,两个分布重叠的部分可能是由信号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噪声引起的。信号检测论的最主要贡献是在反应偏向与反应敏感性之间能做出区分。敏感性可以表现为噪声分布fN(X)与信号加噪声分布fSN(X)之间的分离程度。两者的分离程度越大,敏感性越高;分离程度越小,敏感性越低。内部噪音分布fN(X)与信号分布fSN(X)的分离程度既受信号的物理性质影响,也受被试者(测验者)特性的影响。因此,fN(X)与fSN(X)之间的距离就可作为敏感性的指标,称为辨别力d’:即辨别力(d’)等于两个分布的均数之差除之N分布的标准差。当N分布与SN分布均为常态分布时,其变异数类同,则有:三种敏感性举例(1)在输入感觉刺激比较强,被试敏感性强的情况下,当信号加噪声出现时,击中率为93%;当噪声单独出现时,虚报率为7%,则(2)当感觉鉴别能力降低时,“击中”和“虚报”分布两者相互接近。例如,当中等情况时,击中率为84%,虚报率为16%,则(3)被试相对不敏感,或刺激相对比较弱,击中率下降为70%,虚报率增为30%,则(二)反应偏向1.似然比值β在信号分布和噪声分布重叠的中间感受区域上:这一区间的x值即可能对应于信号,也可能对应于噪声,对于此区间内任意一个x来自信号分布或噪声分布的可能性,可以用其在两个分布中对应的纵线高度(即概率密度值OSN和ON)来衡量。x对应的两个分布上的纵线高度之比称为似然比(likelihoodratio)。信号检测论假设,观察者选择某一个似然比的值作为产生“信号”“噪声”两种反应的分界点,或称决策标准(β),意指信号加噪声引起的特定感觉的条件概率与噪声引起的条件概率的比值,其数学定义为判断标准水平上信号分布的纵轴与噪声分布的纵轴之比,即:(1)β >1,击中概率为0.28,虚报概率0.06,通过查P-Z-O转化表,O击中的值为0.3368,O虚报的值为0.1192,则β≈3,说明被试掌握的标准较严格;(2)β值接近或等于1,说明被试掌握的标准不严格也不宽松;(3)β <1,说明被试掌握的标准较宽松。2.报告标准C信号检测论中用以表示反应偏向的另一个指标是报告标准,又称判断标准(或判定标准),用符号C表示。C是横轴上的判定标准位置,C的单位要转换成刺激强度单位,它的计算公式为:式中I2为高强度刺激;I1为低强度刺激;Z1为低强度刺激时的正确拒斥概率的Z值。C值越大,表示被试的判断标准越严格。例如,在再认实验中,一般有两组图片,一组是“新的”(即未见过的),一组是“旧的”(即已看过的)。在实验中,先让被试看一组图片,然后将这组图片与另一组图片混合。被试在再认过程中,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回答“新的”或“旧的”。假如在再认图片的实验中,新、旧图片各50张,就获得了如表中所示的结果。在这个实验中,在横轴上设新刺激强度为0,旧刺激强度为1,就可先求得辨别力指数(d′)值:公式中的数值是通过P-Z-O转化表所查得的,数值0.994是击中概率42/50的Z值,数值(-1.405)是虚报概率4/50的Z值。求出了d′值,就可算出C值:C值0.59是在判定轴上的位置,C略靠近I2,所以可以认为被试掌握的标准略严格。三、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简称ROC曲线,又称为感受性曲线。也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而已。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者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根据前面资料绘制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如图所示。图中过原点的对角线称为机遇线,即完全没有感受性,只靠猜测,在不同判断标准下,所得的击中率和虚报率相等,各点基本上落到这条机遇线上。点(1,1)表示被试对于所有的刺激都说“有”,判断标准非常低。ROC曲线的属性(1)β值的变化独立于d’的变化;(2)ROC曲线的曲率反应敏感性指标d’:对角线表示P(y/SN)=P(y/N),d’为0。四、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一)有无法这个方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根据被试对呈现刺激的判断结果来估计P(y/H)和P(y/Fa)。(二)评价法有无法只允许被试使用一个判断标准,某个刺激引起的感觉离判断标准多远并不清楚。而评价法允许被试使用几个判断标准,如使用6个等级的确信程度,会有5个判断标准C1、C2、C3、C4、C5。强度不同的感觉分属于不同的评价等级,反应的确定程度可以表现出来。评价法的一轮实验可以获得有无法多轮实验的结果。如一个实验,SN和N各呈现600次,用评价法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如表11-11所示。将C5以下的各标准下的击中率与虚报率进行累加,如表11-12所示。各标准下的d′与β如表11-13所示。思考题1.什么是最小变化法?什么是恒定刺激法?什么是平均差误法?什么是信号检测论?2.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时的操作定义是什么?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感觉阈限时的操作定义是什么?3.传统心理物理法测量人的感受性时,可能产生哪些实验误差?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克服这些实验误差?4.采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时可能产生哪些误差?如何避免?5.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量感受性的程序及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6.与传统心理物理法相比,信号检测论有何优点?7.如何计算信号检测实验中的似然比值和辨别力指数?第十二章记忆与学习第一节记忆概述第二节记忆实验研究的范式第三节学习概述第四节学习实验研究的范式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的记忆类型明确记忆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掌握记忆实验的经典研究范式掌握学习实验的经典研究范式系统了解记忆与学习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培养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任务分离程序和过程分离程序工作记忆实验研究范式前瞻记忆研究范式人工语法范式与序列学习范式记忆与学习研究中的常见变量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过程和记忆类型二、记忆实验中的变量一、记忆过程和记忆类型记忆过程按照信息加工观点,将人的记忆系统与计算机的存储系统进行类比,可将记忆分为编码(encoding)、存储(storage)和提取(retrieval)三个相继的加工阶段一、记忆过程和记忆类型记忆类型(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四)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五)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六)个人语义记忆和个人情景记忆(七)元记忆和客体记忆(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sensorymemory)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被注意到的部分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维持几秒至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经过复述或经由各种编码策略加工后可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乃至终生难忘的记忆(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人类用于短暂存储和操作信息的认知系统,个体通过工作记忆将外部环境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短暂存储与加工,用以指导行为主要特点容量有限(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工作记忆的四成分模型(Baddeley,2000)(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主流观点认为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和控制加工系统的综合(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episodicmemory)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总是与个人生活中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相联系语义记忆(semanticmemory)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是对语词、符号、公式、概念、规则等抽象事物的记忆(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测试来表现的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是通过对记忆的无意识的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四)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前瞻记忆(prospectivememory)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回溯记忆(retrospectivememory)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记忆(五)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错误记忆(falsememory)错误地报告出那些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集中联想程序(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范式真实记忆(veridicalmemory)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记忆(六)个人语义记忆和个人情景记忆个人语义记忆(personalsematicmemory)对与个人有关的语义记忆,如家人的名字、家庭住址等。个人情景记忆(personalepisodicmemoryorpersonaleventmemory)对具体事件的记忆,如清早坐班车上班时感受的气味、温度与声音,通常采取视觉表象的形式进行编码,对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人情景记忆(七)元记忆和客体记忆元记忆(metamemory)在记忆活动之前、活动过程中和提取之后个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计划、监督、调节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学习-学习判断-回忆-知道感判断-再认-回溯性信心判断[Learn-JOL-Recall-Judgment(FOK)-Recall-RCJ]范式客体记忆(objectmemory)对客体相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二、记忆实验中的变量(一)自变量(二)因变量(三)控制变量材料的性质字母、数字、无意义音节、单词、词组、句子、段落、文章刺激方面刺激呈现的速率、刺激的时间间隔、刺激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学习的遍数和时间等刺激作用的感觉通道或方式编码方面指导语、记忆策略记忆测验的方式回忆、再认被试特征(一)自变量1.记忆测量方式再认回忆(二)因变量2.记忆测量指标正确率或错误率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力指数d'反应时神经生理指标ERP指标fMRI指标(二)因变量学习材料的数量,刺激呈现的速率,刺激的时间间隔、感觉通道、样本大小、实验环境、被试者分布,以及指导语等被试的动机、态度和情绪等社会性的额外变量,以及机体内部的变量,如饥饿、病症和疲劳(三)控制变量第二节记忆实验研究的范式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二、内隐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三、工作记忆实验研究范式四、前瞻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一)回忆法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系列回忆任务、对偶联合回忆任务和自由回忆任务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一)回忆法系列回忆任务向被试反复呈现系列刺激材料,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一)回忆法对偶联合回忆任务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的项目,分别称为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刺激材料和配对项目是极其重要的变量检验法和预期法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一)回忆法对偶联合回忆任务检验法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项目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记忆效果重复检验程序,直到被试全部回忆出反应项目为防止被试产生预期,每次重复检验程序时,需改变刺激的呈现顺序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一)回忆法对偶联合回忆任务预期法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要求被试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现,刺激材料全部呈现完毕后,改变顺序进行第二轮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就要求被试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被试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刺激项目和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作为强化如此重复,直到被试把反应项目全部记住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一)回忆法自由回忆任务直接测量长时记忆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无须按呈现顺序回忆,只要能够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一)回忆法自由回忆任务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二)再认法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先前学习或记忆过的,以此来考察先前学习过的材料是否能够被正确地觉察出来是/否再认和迫选再认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二)再认法是/否再认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呈现一系列项目(如词语)让被试识记测验阶段:向被试呈现其学习过的材料,并在其中混杂一些新的未学习过的材料(新项目和旧项目的数目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让被试根据他们是否学习过做出“是”或“否”的反应一、外显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二)再认法迫选再认呈现给被试多种选择,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要求被试选出正确的答案减少了对问题猜测的可能性,因此该方法要优于是/否再认法二、内隐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一)任务分离程序如果完成不同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不同的,那么参与任务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相同,用不同的测验任务便可以揭示出不同的心理机能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二、内隐记忆实验研究范式(二)加工分离程序三个假设: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这一假设是加工分离程序的核心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无(要么能再认,要么不能再认,不存在出错的情况),而自动提取则是有对有错的包含条件和排除条件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三、工作记忆实验研究范式n-back任务任务绩效反映个体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功能通过控制n的大小来操作工作记忆的负荷三、工作记忆实验研究范式变化觉察任务记忆阶段延迟阶段检测阶段三、工作记忆实验研究范式连续报告任务用于确定工作记忆表征是否随着集合大小的增加而变得不那么精确四、前瞻记忆实验研究范式被试需要做两类任务,其中一类是进行中任务,另一类是前瞻记忆任务转换适当加工(transferappropriateprocessing,TAP)效应,即进行中的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的成绩好于不一致时的现象第三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二、学习实验中的变量一、学习的概念根据学习的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获得是否具有意识性外显学习指有意识地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学习的结果是外显的、能够被学习者知晓的知识内隐学习指无意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没有学习知识的意识,但其所获得的知识却能在他们的实际运用中体现出来二、学习实验中的变量(一)自变量材料的性质:言语和非言语材料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全部呈现法、提示法、联合对偶法学习方法: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整体学习与分段学习、学习程度被试方面:被试的身体状况、动机、内驱力二、学习实验中的变量(二)因变量正确率或错误率反应时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力指数d’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技术提供的指标二、学习实验中的变量(三)控制变量同一材料的不同属性被试的动机、态度、情绪等社会性的额外变量机体内部的变量,如身体状态第四节学习实验研究的范式一、外显学习实验研究范式二、内隐学习实验研究范式一、外显学习实验研究范式系列学习范式和对偶学习范式系列学习范式是研究在事物之间建立顺序关系的学习实验方法对偶学习范式是研究配对学习的实验方法二、内隐学习实验研究范式人工语法范式雷伯(Reber,1967)首次提出以一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心,将语法规则作为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根据分类操作任务的成绩来衡量是否内隐习得二、内隐学习实验研究范式序列学习范式刺激的呈现先后顺序具有规则,考察了序列规则能否被内隐习得典型任务:序列反应时任务思考题1.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有哪些?2.简述工作记忆的有关实验方法。3.如何设计前瞻记忆任务?4.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十三章思维与决策第一节思维实验第二节决策实验第十三章思维与决策教学目标掌握思维与决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理解思维研究的典型范式(如概念形成、推理、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等)熟悉决策的三大研究范式(标准化、描述性、进化论)及经典实验第十三章思维与决策学习重点掌握思维的定义、分类及研究范式学习决策的理论模型及启发式偏差创造性思维与顿悟的机制心理学实验在思维与决策研究中的应用第一节思维实验一、思维概述

思维是指大脑对现实的间接反映,是最高级、最难把握的心理过程之一。借助于思维,人们可以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推知事物过去的发展历程,认识事物的本质,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借助于思维,人们可以将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也可以发现不同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一节思维实验一、思维概述

思维类型: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内容或思维的发展水平)分类: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其中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第一节思维实验一、思维概述

思维类型: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类:可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其中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分析思维指基于逻辑和推理,逐步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的思维。第一节思维实验一、思维概述

思维类型:根据哲学的思考方式分类:可将思维分为辩证思维、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其中辩证思维,是指通过对矛盾、对立、变化等因素的全面考虑,以及从整体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归纳思维,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从具体的个体或实例中总结出普遍的规律和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范围。演绎思维,是指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出发,逐步推导出具体的结论的思维。第一节思维实验一、思维概述

思维类型:根据思维方式分类:可将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其中发散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是指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进行积极的思考,找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解决方法或结论的思维。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对的思维模式,是指个体将已有的信息、知识或经验进行汇集和整合,以寻求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的思维。第一节思维实验一、思维概述

思维类型:根据思维的创新水平分类: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其中常规思维,是指用常规的方法和现成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新的思路寻求产生一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有创造想象参加的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第一节思维实验一、思维概述

思维研究的发展历程:1、哲学和心理学的早期探讨,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Plato,前384—前322)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27—前347)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心智、认知和思维进行了探讨,为后世的思维研究奠定了基础。2、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的兴起,该理论将人类的思维过程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为理解思维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格式塔学派从完形的角度探讨问题解决过程。第一节思维实验一、思维概述

思维研究的发展历程:3、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神经层面研究思维过程,探索大脑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神经成像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大脑在思维过程中的活动模式,为揭示思维的机制提供了更为直接和深入的证据。4、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研究;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某些复杂思维过程。第一节思维实验一、思维概述

思维研究的发展历程:5、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思维过程特别复杂,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等。这些理论和模型为理解思维过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思维研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作。我们对思维过程的理解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一)概念形成的研究范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元,思维是以某种算法或规则对概念进行操作的过程。概念形成(conceptformation)是指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知过程。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对任一刺激做出反应之前,被试都必须从假设库中取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并根据假设做出反应,即对假设进行检验。被试得到正确反馈,他们会继续沿用这一假设,否则,被试将舍弃这一假设,寻找另一假设来代替现有的假设,如此反复,直到某个假设被反复验证为正确时,概念就形成了。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一)概念形成的研究范式:人工概念(ArtificialConcept)是实验心理学中研究概念形成的经典范式,由布鲁纳(Bruner)、古德诺(Goodnow)和奥斯汀(Austin)于1956年设计。该范式通过人为设定概念的规则,探究个体如何通过假设检验逐步形成概念。使用81张卡片,每张卡片包含4个维度(形状、颜色、数目、边框),每个维度有3种属性(如形状:十字、圆形、方形)。主试预先设定概念的“关键属性”(如“红色+圆形”),符合该组合的卡片为概念的肯定实例。第一节思维实验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一)概念形成的研究范式--人工概念被试需通过观察和反馈,逐步发现主试设定的概念规则,每次选择一张卡片,主试告知其是否为肯定实例(正/负反馈),主试展示一张肯定实例卡片(如“红色圆形”),明确告知其正确性,被试选择其他卡片并接收反馈,通过排除无关属性修正假设(如尝试“绿色圆形”若被否定,则排除“绿色”)。当被试连续正确分类卡片时,判定其已掌握概念。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二)推理的研究范式:推理(reasoning)是以一个或几个命题为根据得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deductivereasoning)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归纳推理(inductivereasoning)是以观察到的多个事实为根据,从而归纳出一个概括性的认识。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二)推理的研究范式:演绎推理(DeductiveReasoning)的研究范式包括三段论推理和条件推理。在三段论推理中,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抽象材料:大前提:所有的X都是Y。小前提:Z是X。结论:所以Z是Y。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二)推理的研究范式:抽象材料:

大前提:如果所有的X都是Y,变为:所有的X都是Y;

小前提:如果所有的Z都是Y,变为:所有的X都是Z;。

结论:则所有的X都是Z,变为:所以,___Y___Z。

气氛效应(atmosphereeffect)理论,即推理的前提条件所具有的性质,会造成某种气氛,从而引导个体得出某种结论。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二)推理的研究范式:具体材料(与现实知识冲突):

前提1:所有的马都有四条腿。

前提2:鹿有四条腿。

结论:所以鹿是马。信念偏差效应:人们在演绎推理中评价结论的有效性或推出结论时,常常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表现出接受可信结论、拒绝不可信结论的倾向说明推理者对结论的接受与否,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而不管其实际的逻辑有效性如何。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二)推理的研究范式:条件推理:指形式逻辑学中所说的“前提中含有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以经典的四卡问题的实验范式为例进行条件推理说明。四卡片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如果……那么……”这种推理问题的研究。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二)推理的研究范式:“四卡片选择作业”:在实验中,给被试看四张卡片,卡片的一面写有字母,另一面写有数字;主试给被试提出一个规则:“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则另一面为偶数”。要求被试说出为证实这一规则的真伪,必须翻看哪些卡片。结果发现只有4%的人作出了正确选择(翻看卡片A和7);46%的被试认为应该翻看卡片A和4如果把卡片的内容换成被试熟悉的内容,被试正确选择的比率就会明显升高。例如要证实的规则是:“若有人喝啤酒,则该人的年龄必超过19岁”。结果表明,采用这种与被试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有高达74.1%的被试作出了正确的选择。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二)推理的研究范式: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以四张卡片为一组的卡片若干套。在每组卡片中,每张卡片的一面有一个数字,另一面有一个字母。如其中一个任务中的4张卡片。主试首先给被试呈现4张卡片,告诉被试每张卡片的一面有一个数字,另一面有一个字母,并告诉被试这组卡片的一个规则:“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另一面是偶数”。被试的任务是说出:为了检验这个规则的真伪,需要翻看哪些卡片。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二)推理的研究范式:归纳推理:是从特定的事件、事实向一般的事件或事实推论的过程,是将知识或经验概括简约化的过程。1、归纳论断力度的判断研究。这是归纳推理领域研究得最多的问题,主要讨论个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得出某种结论时的归纳信心或力度,即探讨归纳判断的力度问题。2、个体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关于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考察,主要采用4种研究范式:判断力度迫选法、寻找证据法、属性扩展法和归属法。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二)推理的研究范式:3、归纳推理能力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研究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研究有特定脑区损伤的病人,观察他们在解决某种类型的推理任务时是否存在困难,如果存在困难,则可以将这一特定脑区与这种推理联系起来;二是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如PET、fMRI来研究正常人的哪一些脑区会因为特定的推理过程或推理任务而被选择性地激活。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三)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即认知操作的一种目标定向过程。它需要问题解决者运用并重组已有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去寻找新的策略方法、制定实施的方案,朝着问题的目标状态进行内隐性操作(思维)和外显性操作(动作)的过程。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有两种:一种是表征水平的研究,另一种是社会文化水平的研究,两者互为补充。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三)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1、表征水平研究范式,其核心假设依赖于内部心理表征,如思维模式、图式实验法:控制变量探究策略(如河内塔的“子目标分解”)。口语报告法:分析被试解题时的口头陈述(如“我先移动小圆盘”)。人工智能建模:用计算机模拟人类问题解决步骤(如通用问题解决器GPS)。经典实验:河内塔问题,材料:3根立柱(1、2、3),初始状态为立柱1上有3个大小不等的圆盘(小在上,大在下)。将圆盘全部移至立柱3,每次只能移动1个圆盘;大圆盘不可压在小圆盘上。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三个圆盘的河内塔问题: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

(三)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2、社会文化水平反对将知识看作去情境化的单一实体,其研究范式的核心假设是问题解决受社会文化环境(如语言、实践共同体)影响。诊疗式访谈:通过对话揭示个体思维过程,如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情境化任务:在真实场景中观察问题解决,如学徒制中的技能学习。儿童数学问题解决,通过提问(如“你怎么想到这个答案?”)分析其策略的社会文化来源。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四)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范式: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人类灵性与智慧的高级表现,还在科学发现、创造发明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技术革新的原动力,甚至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源泉。典型研究范式有:1.、南加州大学发散性思维测验(SouthCaliforniaUniversityTestsofDivergentThinking)编制者:吉尔福特(Guilford,G.P.)测验内容:包含14道题目,分为言语测验和图形测验。适用对象:中学文化水平以上人群。评分维度: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优点:首次系统量化发散思维,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指导语和评分标准明确。缺点:缺乏生态效度。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2、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TestofCreativeThinking,TTCT)编制者:托兰斯(Torrance,E.P.)测验内容:包含12个分测验,分为言语测试、图画测试、声音和词语测试。适用对象:全年龄段,低龄儿童需口头施测。评分维度:言语测试: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图画测试: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优点:全球使用最广泛,具有良好信效度,支持多语言版本。涵盖多模态创造力评估。缺点:题目与实际创造性活动差异较大,预测效度有限。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3、

威廉姆斯创造力评估包(WilliamsCreativityAssessmentPacket,WCAP)编制者:威廉姆斯(Williams,F.E.)测验内容:包含三部分,创造性思维测验:开放性题目。创造力倾向量表:评估冒险性、好奇心等人格特质。威廉姆斯评价表:教师或观察者对被试创造力的行为评定。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评分维度: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精密性、标题(对作品的概括能力)。优点:结合认知与人格评估,操作简便。缺点:施测条件敏感。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4、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AdolescentScientificCreativityTest)编制者:胡卫平测验内容:6道开放性题目,涉及科学实践场景。适用对象:中学生。评分维度: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优点:结合东西方文化背景,生态效度较高。缺点:使用范围有限,跨研究比较困难。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研究范式5、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编制者:伯格(Berg,E.A.)测验内容:4张刺激卡片+128张反应卡片,要求被试根据隐藏规则分类,规则会中途变化。适用对象:6岁以上儿童、成人,临床群体。评分维度:认知灵活性:规则转换能力。抽象思维:归纳新规则的能力。优点:可敏感检测额叶功能损伤,鉴别智力缺陷类型。缺点:复杂度高。第一节思维实验二、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