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中医基础理论-基础学习无忧实验-null-防治原则、养生与寿夭_第1页
讲义-中医基础理论-基础学习无忧实验-null-防治原则、养生与寿夭_第2页
讲义-中医基础理论-基础学习无忧实验-null-防治原则、养生与寿夭_第3页
讲义-中医基础理论-基础学习无忧实验-null-防治原则、养生与寿夭_第4页
讲义-中医基础理论-基础学习无忧实验-null-防治原则、养生与寿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养生与寿夭第1页防治原则、养生与寿夭第01讲防治原则、养生与寿夭

防治原则

·治未病的概念

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称为“治未病”。

·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

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

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

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

①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

①阻截病传途径

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愈后防复

愈后防复: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注意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主要措施:避免引起复发的诱因,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

劳复:形神过劳、早犯房事或房事过劳而致复发。

食复:疾病初愈,因饮食失宜而致复发。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药复:病后因滥施补剂,或药物运用不当而致复发。

·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治):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

具体方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从治):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真实假虚证·治标与治本

概念: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根据标本主次的不同,治疗上有先后缓急之分。

缓则治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肺痨肺肾阴虚)

急则治标: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这时则应当先治或急治。(大出血病人)

标本兼治:病变过程中标本错杂并重时,当标本兼治。(素体气虚,反复感冒)

·扶正与祛邪

扶正:扶助正气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适用于各种虚性病变,即“虚则补之”。

祛邪:祛除邪气以安正气。适用于各种实性病变,即所谓“实则泻之”。

1.扶正,适用于虚性病变或真虚假实。

2.祛邪,适用于实性病变或真实假虚。

3.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变。

4.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应于正虚为主,兼祛邪或更伤正气,或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

5.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用于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或正气尚能耐受攻伐者。

·调整阴阳

概念:针对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的治则。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适用于阴阳偏盛有余的实性病变。

“阳胜则热”的实热——“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的实寒——“寒者热之”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适用于阴阳中一方虚损不足的病变。

“阴虚则热”的虚热,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可“阳中求阴”

“阳虚则寒”的虚寒,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可“阴中求阳”

阴阳两补:适用于阴阳两虚病变。

·调理脏腑

1.顺应脏腑生理特性

2.调和脏腑阴阳气血

3.调和脏腑相互关系: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调和脏腑;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理

·调理精、气、血、津液

1.调理气与血的关系

2.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

3.调理气与精的关系

4.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

·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

3.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

老年慎泻、少年慎补。

“治未病”是指

A.养生以增强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

B.早期诊治和防止疾病传变

C.未病先防、早期诊治和愈后防复

D.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E.早期诊治、阻截病传途径和先安未受邪之地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方面。

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其治则是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

下列各项,属于既病防变内容的是

A.调摄精神

B.锻炼身体

C.起居有节

D.药物预防

E.早期诊治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既病防变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早期诊治,防止疾病的传变。

用寒远寒属于

A.治病求本

B.早治防变

C.因人制宜

D.因地制宜

E.因时制宜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因时制宜:是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气虚患者,复感外邪,应采用的治疗原则是

A.治其标

B.治其本

C.标本兼治

D.先治标后治本

E.先治本后治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标本兼治:病变过程中标本错杂并重时,当标本兼治。如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如单补气则易留邪,只解表则易伤正,当标本兼顾,治宜益气解表等。

养生与寿夭

·养生

养生:采取各种方法以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养生的原则:

①顺应自然②形神兼养③调养脾肾④因人而异

养生的方法:

①适应自然,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调摄精神,内养真气: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③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④劳逸结合,不可过劳: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天地同纪

⑤和于术数,适当调补

·人体生命的寿夭规律

1.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

①人体生命由父母媾精而产生。

②人类如同宇宙万物,由天地精气相合而生成。

2.关于人体生命进程及其规律

①《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之数论述。

②《灵枢·天年》以十岁为纪描述变化规律。

3.对人体生命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论述

①脏腑精气的充盛及其功能的协调是生命进程的基础。

②形神合一是生命的保证。

③肾精、肾气是构成生命、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

·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

1.脏腑机能协调者寿。

2.肾精肾气充盛者寿。

3.与天地融为一体者寿。

A.顺应自然

B.养性调神

C.护肾保精

D.调养脾肾

E.体魄锻炼

1.饮食有节属于哪一种养生原则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属于哪一种养生原则

『正确答案』D、A

『答案解析』养生的原则:①顺应自然:了解和把握自然界各种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保持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②形神兼养:注意将调养形体与调摄精神活动相结合,使“形与神俱”,即保持形神合一。③调养脾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保养肾精,“食饮有节”,才能保养脾肾。④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点、所患疾病、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制定具体的养生方法,才能达到有效养生的目的。

“饮食有节”属于“调养脾肾”的养生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属于“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属的是

A.适应自然,避其邪气

B.调摄精神,内养真气

C.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D.劳逸结合,不可过劳

E.和于术数,适当调补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养生的方法:①适应自然,避其邪气: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规律,注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疾病的发生。②调摄精神,内养真气:保持良好心态,精神内守,喜怒有节,对养生具有重要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③饮食有节,谨和五味:注意饮食不可过饥过饱,不可过于偏食。④劳逸结合,不可过劳:讲究“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天地同纪”。⑤和于术数,适当调补:术数,包括导引、吐纳等。要注意活动肢体,动静结合才有益养生,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适当进食调补之品。

养生的方法不包括

A.适应自然,避其邪气

B.节制情欲,保养肾精

C.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D.劳逸结合,不可过劳

E.和于术数,适当调补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养生的方法:①适应自然,避其邪气: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规律,注意“虚邪贼风,避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