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初高中衔接教材讲解提要
第一部分
第1讲认识语文喜欢语文学好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现代汉语语法
第2讲汉字与词性第3讲短语结构类型
第4讲单句成份第5讲高中病句识别方法
第三部分高中阅读部分
第6讲文言文讲解第7讲诗歌鉴赏
第8讲论述类文本解读第9讲小说阅读技巧
第10讲散文阅读技巧
第四部分高中作文部分
第n讲材料作文写作流程
第12讲走出“材料作文”写作误区
第13讲材料作文审材与立意
第14讲材料作文拟题例说
第15讲“写作材料”的活用
第16讲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第17讲文段构段技巧
第18讲文采段构段例说
附录:高考120分文言实词精析精练
附录: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析精练
(特别配有例句翻译+高考链接)
1、爱
【词义推导】
“爱”在古代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常有“吝啬,舍不得”的
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喜爱,(宠爱、关爱、亲爱、心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一一(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育孩子。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一一看见大王宠爱的女儿在野外牧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一一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②惠爱、仁爱(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对人仁爱,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一一贤明聪慧又讲忠诚信义,待人宽厚,爱护人民,
③怜悯,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爱惜(吝惜、吝啬、贪图)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通“菱”,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胸蹦。(《诗经・邺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成语助记】
爱不释手: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爱: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
以复加的程度。
【迁移练习】
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
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练习答案】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
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高考链接】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爱:宠爱、喜爱
(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爱:爱护
(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爱:爱护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爱:爱护
2、安
【词义推导】
“安”是个会意字,小篆上面是一个“…''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
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
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不动摇。
②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③缓慢
安步当车一一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2)动词
①安置,安排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②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3)疑问副词,怎么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沛公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推辞呢?
(4)疑问代词,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
——沛公在哪里?
【成语助记】
安分守己:安:安守。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安:安心,习惯,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
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安闲自得:安:安闲。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安:安稳。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安:安稳。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计将安出: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迁移练习】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寝,常与邻国相安(),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
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
【练习答案】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
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高考链接】
(祖父汉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安:安家
(大国之君曰:“齐安矣。”安:安定
(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安:怎能
3、被
【词义推导】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
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词义例释】
读音一:bei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一一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覆盖了冰雪一样
②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一一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3)介词,表示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一一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i,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成语助记】
泽被后世: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被:通"披”,穿。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
实学0
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指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被发佯狂:被,通"披”,披散。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表被动。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
【迁移练习】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寝,常与邻国相安(),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
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
【练习答案】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熊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高考链接】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被:表被动
(光武破寻、邑,意被创被:遭受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被:表被动
4、倍
【词义推导】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
与“背”同。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一一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
又如:倍言(违背信约):倍时(违时,错过时机);倍情(违背情实)
③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倍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一一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4)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成语助记】
事半功倍:倍加倍。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倍加倍;道:行程。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弃义倍信:倍:通“背”,背叛,违背。背离信义。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
【迁移练习】
苏武陷匈奴,不倍()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思亲。
【练习答案】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
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词义推导】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
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为是者有本有原。(《原毁》)
一一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4)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一一本来自己从小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并且很愧对您的儿子(指焦仲卿)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一—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成语助记】
照本宣科:本:书本;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
发挥,不生动。
正本清源: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
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0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
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贬义词。
原原本本:本:本来的,原来的。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
漏。
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猛烈。原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
严重。
【迁移练习】
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后
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练习答案】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
境。
【高考链接】
(其祖本姬姓也本:本来
(太初(人名,颜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本:根本、根源
(必刮剖根本见终始本:根本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本:本来的,原来的
6、鄙
【词义推导】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至『‘轻视";后也常用作
自谦之词,如“鄙人
【词义例释】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一一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一一我人低贱,东西也鄙陋,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
(4)谦词,谦称自己。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一一我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鄙怀,自谦之词)
【成语助记】
肉食者鄙:鄙:眼光短浅。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北鄙之音:北鄙:北方边境地区。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迁移练习】
晋之鄙()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
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人。
【练习答案】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
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高考链接】
(亲戚争财,为鄙之甚鄙:鄙俗
7、兵
【词义推导】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词义例释】
名词
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一一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一一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
②士兵、军队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一一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鸿门
③战争、军事、武力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一一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战争。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心术》)
一一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④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孙子・谋攻》)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攻破敌人的计谋,其次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下策才是攻打敌军。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心术》)
一一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
【成语助记】
纸上谈兵: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
实。贬义词。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厉兵秣马: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
备工作。
按兵不动:兵:士兵,军队;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迁移练习】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以疲惫之兵(),
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劝。
【练习答案】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
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高考链接】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兵:兵法
(杖大威(倚仗帝王的威仪)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兵:军队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兵:战事
(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兵:士兵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兵:兵器
(治兵有制,名虽不同兵:军队
8、病
【词义推导】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至『‘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重病(轻的为疾)泛指疾病;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一一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②毛病,弊病、缺点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原毁》)
一一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一一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
一一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
②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③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3)形容词
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握苗助长》)
——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成语助记】
同病相怜:病:疾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病入膏肓: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愁潘病沈: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沈约因病而瘦减腰围。泛指烦恼和疾病。
【迁移练习】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
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练习答案】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
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高考链接】
(会(公孙座)座病病:有疾病,生病
(元兴元年,(王涣)病卒病:有疾病,生病
有疵病者所恶闻病:缺点,毛病
(而仇家皆疾病病:有疾病,生病
(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病:弊病
(及贞病笃病:病情
9、察
【词义推导】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
楚、明白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③详审,考察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一一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④明察,知晓,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
【成语助记】
明察秋毫:察:察看,观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
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察言观色:察:细看;色:脸色。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习焉不察: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迁移练习】
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
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见帝之察()。
【练习答案】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
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高考链接】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察:明察
(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人名)非今之所谓廉者也察:考察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察:考察和推举
10、朝
【词义推导】
“朝”本义为“早晨”,读Zha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
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词义例释】
读音一:chao
(1)动词,
①朝见,朝拜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
一一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一一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②拜见、拜访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项羽本纪》)
一一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
(2)名词
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③对,向,表示动作针对的方向
坐南朝北
读音二:zha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一一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
【成语助记】
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
者众望所归。
其他如:改朝换代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毁朝闻夕死朝发夕至朝令夕改六朝金粉只
争朝夕班师回朝楞腹终朝
【迁移练习】
邹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
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谋臣所景仰。
【练习答案】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
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高考链接】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朝:朝廷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朝:朝廷
(帝临哭,辍朝三日朝:朝拜,朝见
(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朝:朝拜,朝见
11、曾
【词义推导】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Cng)。
【词义例释】
读音一:ce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一一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读音二:曾zE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如:曾祖父、曾祖母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或表语气增强,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一一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一一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一一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
【成语助记】
曾几何时:曾噌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
曾经沧海:曾经:以前经历过。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
里。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其他如:似曾相识曾母投杼曾参杀人
【迁移练习】
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愚
公笑日:“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练习答案】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
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
(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高考链接】
(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曾: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12、乘
【词义推导】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
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
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cheng
(1)动词
①升,登
乘彼境垣,以望复关(《氓》)
一一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复关。
②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一一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③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凭恃、依仗
乘风破浪
⑤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读音二:sheng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2)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成语助记】
因利乘便:因顺着;乘:趁着,凭借。凭借有利的形势。
乘风破浪:乘:乘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形容事业迅速发展。含褒义。
万乘之君: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其他如:乘人之危乘坚策肥乘龙快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衣轻乘肥
【迁移练习】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
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化以归尽•
【练习答案】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
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高考链接】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乘:车
(于凉州造浮图,作木莺,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乘:驾,坐
13、诚
【词义推导】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词义例释】
(1)名词,诚心诚意,真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一一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一一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
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己的事。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成语助记】
开诚布公: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以诚心待人,坦白
无私。褒义词。
心悦诚服:诚:真诚。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表
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
愧而恐惧不安。
其他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迁移练习】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
秦王诚()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如此。
【练习答案】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
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高考链接】
(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诚:果真,如果
(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诚:实在,的确
14、除
【词义推导】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
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词义例释】
(1)名词,台阶
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跟随皇帝到了雍械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
一一铲除邪恶势力,复兴汉朝天下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③拜官授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一一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成语助记】
除旧布新:除:除去。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作谓语、定语,用于指革新。
除恶务尽:除:清除;除恶:指消除坏人与坏事。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作谓语、宾语、定语。
其他如:斩草除根兴利除弊清宫除道安良除暴
【迁移练习】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其东屋之
除()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
轲曰:“除()吾死,不然事定成!”
【练习答案】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
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
荆轲日:“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高考链接】
(州举茂才,除温令除:拜官,任职
(上(皇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指范纯礼)不可除:拜官,任职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除:去掉,除去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除:拜官,任职
15、辞
【词义推导】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
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
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供词,口供
听其狱讼,察其辞(《周礼乡土》)
一一听他呈堂证供观察他的言辞和脸色
②言辞,文辞
皆好辞以赋见称
一一皆好辞以赋见称: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屈原列传》)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⑤一种文体
《楚辞》《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一一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②推辞,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一一我死尚且不怕,一怀酒哪里值得推辞。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一一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
③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成语助记】
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含褒义。
闪烁其辞:辞:言辞。比喻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不能赞一辞:辞:言辞;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大放厥辞: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有轻视之意。
不辞而别:辞浩辞;别腐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其他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辞不达意辞微旨远卑辞厚币假人辞色大放厥辞万死不辞
面之辞以文害辞溢美之辞
【迁移练习】
屈原德高,作《楚辞()》,其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除之。屈原曰:“死且
不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练习答案】
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
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高考链接】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辞:辞别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辞:辞别
(辄辞以疾,未尝参预辞:推辞
(手书既成,辞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大学职业生涯规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人类的双面书架高黎贡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洛阳市重点中学2025年初三年级调研测试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微积分E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曲靖市沾益区大坡乡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下期中质量检测试题生物试题含解析
- 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大学体育-剑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协作体2025年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统练英语试题含解析
- 枣强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GB/T 1174-1992铸造轴承合金
- 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课件
- GA 526-2010监室门
- 精益六西格玛绿带
- 马克思个人介绍
-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二级培训全套课件
- 个体诊所常见违法行为课件
- 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毕业论文
- 2022年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农村常用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课件(村干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