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_第1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_第2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_第3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_第4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总复习

语文学科

一、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古诗鉴赏

知识点一读懂诗歌,鉴赏形象

【读懂诗歌考点精讲】

角度一读懂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内容的重要载体。有的题目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有的题目提示了诗歌的线索,有的题目奠定

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有的题目点明了诗歌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题目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

切入点。

卷别诗题重要信息

2018年全国卷n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2017年全国卷I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①点明了地点(礼部贡院);②点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①“送”表明了题材是送别诗;②“子由”是送别的对象;③“使

2017年全国卷n送子由使契丹

契丹”点明了出使的目的地

2016年全国卷I金陵望汉江①点明了地点(金陵);②点明了事件(望汉江)

2016年全国卷HI内宴奉诏作①点明了地点(内宴);②点明了写作原因(奉诏)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就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一般在题目中使用“歌、

行、弓I、曲、吟、谣”等表示体裁的字,如《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

体裁还是乐府诗。

角度二读懂诗歌正文一一理解“诗家语”

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是一种“变形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

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具体如下:

类型释义例句

“蓑唱牧牛儿,篱窥蓿裙女。”(杜牧《村行》)

古诗特别是其中的近体诗,具有严

如果也像读散文那样去读,岂不是蓑衣能唱歌,竹篱

整的格律,受格律的制约,诗句中的词

长眼睛了吗?只有把它理解成牧牛儿披蓑高唱,蓿裙

皿壮语顺序往往需要打破某些语法规律而

倒装女隔篱窥客,才算读懂了这两句诗。可见,诗句的语序

表现出一种只有在诗中才能见到的特

往往具有某种独特的形态,解读古诗,必须注意到这些

殊形态。若对这种现象缺乏认识,在解

情况。只有真正了解了古诗语言的特征,懂得了''诗家

读古诗时就会碰到不少困难

语”,懂得了古诗中语言的变形,才能读懂古诗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人在写诗时,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而

这一联的意思是:浓绿的树木环绕在村庄四周,乡郭

浓缩又不违反格律,就在语言的锤炼上下

之外隐隐横斜着一脉青山。在这首诗中,这一联是容纳

了极大的功夫,这种锤炼语言的功夫

不了这么多字的,诗人就把它浓缩成这样十个字

表现之一就是对词语的浓缩

词语的省略是指省略了诗句中某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省略成分的语法现象。主要有省略主语、省这两句的意思是旅客听到鸡声即起来看茅店上空之

略谓语、省略中心词、省略关联词等月,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然而已经

是“人迹板桥霜”了。两句诗由几个名词组成,写早行

情景,宛然在目,有关谓语则被省略了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杜甫《寄李十二白二

本是一个完整的词语,诗人在使用十韵》)

它时,却因格律的需要而将其分拆开一袭锦袍绣上了兽形图案,就叫“兽锦袍”,但在本

分拆来,这也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这句中“兽锦”与“袍”被拆开了:下句按理应作“夺新

类词语多为由一个修饰限制性词语与兽锦袍”,但为了与上句“龙舟移棹晚”构成对偶,也

一个中心词组成的偏正式词语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就把“夺新兽锦袍”写成“兽锦

夺袍新”了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

邻《长安古意》)

本句本句互见指同一句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

由于诗句字数的限制、格律的约束、互见互见。古人认为,“燕”“赵”多美女,是歌舞之

艺术表达的需要,诗人常常把一个完乡,因此,这里的“燕歌赵舞”是指燕赵的歌、

整的意思,有意地拆开,分别放在本句燕赵的舞

互文

中或两句中,在解释时必须前后结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

见义

才能理解语意。这种现象称为互文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

义,有人也称之为连句。互文见义最常东南飞》)

对句

见的形式有本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对句互见就是上下句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具

互见

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诗中罗列数字,交叉表述,应作为互文来看。

突出了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优点

古诗词还有变换称谓的特征,即同一事物用多种称谓。如称战争和战乱用“烽火、烽烟、狼

变换烟、干戈、天狼、兵锋”等;称书信用“鸿雁、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简、笺、札、

称谓尺牍”等;称船用“扁舟、兰舟、画舫、橘、棹、橹、楫”等;称马用“玉疆、玉鞭、征辔、

鞍”等;称月亮用“婵娟、蟾宫、玉兔、素娥、嫦娥、银阙、玉轮、玉环、清辉”等

角度三读意象、表情词语

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

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柳”

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月亮”“鸿雁”“红豆”常常是相思的象

征;“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连理枝”“比翼鸟”是美好的恋情的象征。

诗词中诸如“愁”“忆”“思”“喜”“苦”“暗”等词语往往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抓住这些表情词语,特别是一些

动词和形容词,也有助于读懂诗歌。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一个“愁”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

角度四读注释

高考试卷上没有无用的文字。既然诗歌带有注释,其中必然有对理解诗歌、答题具有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

有的甚至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所以这些注释信息不能忽视。常见的注释所暗示的内容有:

注释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歌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歌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

类似的注解等深层原因有关

【鉴赏形象考点精讲】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的形象。对叙事诗而言,

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

情主人公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题型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在理解人物形象

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

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的人物的意义。

一、诗中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

的理想。如:《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

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因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娥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二、诗人自身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

诗歌中,诗人的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九大类型:

类型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感时花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溅泪”写诗人因感伤时局而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原《离骚》),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

豪放洒脱的形象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我们仿佛

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形象

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形象,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刻画了一个归隐田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园、从事农耕的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

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绘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

寂寞愁苫、身世飘零的形象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个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审答指津

一、审题规范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设问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

方式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词)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1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包含诗(词)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辨别标志

2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1审清题干要求,分清是鉴赏诗(词)中人物还是诗(词)人自己。

审题要点

2细读诗歌,找出有无具体的描写、抒情语句,有无相关的注释或提示

二、答题规范

1.了解背景,知人论世。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以及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

答义,不能任意拔高。

题2.整体感知,确定身份。从诗(词)句出发,借助意象、重要的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确定人物形象的

要身份。

点3.抓住描写,分析形象。要注意诗(词)人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

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

把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

"2.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题(步骤1)

骤3.结合诗(词)分点说明、概括。(步骤2)

骤4.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诗(词)人通过形象所寄寓的感情】(步骤3)

二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

二慨激昂,愤世嫉俗、傲岸不羁,重视友情、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情趣高

5雅、安贫乐道……

三、答题示范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分析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

审题题干的要求是“分析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先说明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特点)什么(形象类别,

要点如隐者、游子、将士等)形象,然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的形象,(步骤1)通过对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

参考

晚睡、为国杀敌的描写,(步骤2)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赞美之情,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

答案

国、建功立业。(步骤3)

题型二景物形象(包含意象、意境)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的,这种

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写景时,作

者常常挑选特定的景物,并用带有浓郁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词去修饰这些景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自然中有万般景象,因为作者有思乡之愁,

所以他偏挑选“藤”“鸦”等景物;这些景物也有各种特征,而作者偏偏要用带有思乡之愁的词去修饰它们。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

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把握其外在特征。要特

分析意

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

象特点

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

思考角

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通过外在的形象特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

品质特征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

供环境或背景

分析意

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象作用

往往是固定的,如“江中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空城落

思考角

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力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

面的具体作用,则由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定

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是诗歌的线索

意境,通俗地讲,就是诗歌中所有意象的“总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或几句诗,或一句诗所

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

这座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阴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悲凉意境。

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由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体,往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审答指津

一、审题规范

、n1.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设问

2.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万”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辨别1.题干中有“意象”“画面”或“景物形象”等字样。

标志2.涉及意象的题目,一般会涉及意象的作用或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审题1.明确题目是对景物还是意境的鉴赏,分清是单个景象还是几个画面。

要点2.看清设题的范围,是几句还是整首诗歌

二、答题规范

答1.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

题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要2.抓特点,联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抓住描述的具体意象,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

点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表感情,明作用(分析意象的具体作用)。根据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的寓

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营造意境、塑造形

象、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

题2找出诗(词)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步骤1)

步3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步骤2)

骤4剖析作者的情感。(步骤3)

1.动景类:活泼、热烈、喧闹、高亢、繁丽、富庶……

2.静景类:恬静、幽静、清幽、静谧、明净、宁谧……

3.悲凉类:渺茫、寥落、萧条、冷寂、孤寂、寂寥……

4.苍茫类:辽阔、宏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

5.细腻类:朦胧、缠绵、清新、清丽、淳朴、和谐……

三、答题示范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感情?

审题“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意思是要答出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特点)的画面,然后再结合诗句具

要点体分析,这需要答出步骤1和步骤2。“表达了什么感情”则要求答出步骤3

诗歌描写了雨后清新、宁静的秋天山村晚景图,(步骤1)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

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竹喧、渔舟莲动的纯洁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气

演小氛,(步骤2)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并抒发了其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步骤3)

题型三事物形象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在全

诗中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

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谓物象,即

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物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他们

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

审答指津

一、审题规范

1.这首诗(词)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设问2.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方式3.这首诗(词)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4.这首诗(词)中的某物具有什么品格?

辨别1.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出现在托物言志类诗歌中,题目中一般含有“XX”事物字样。

标志2.诗歌有从正面或从侧面对事物具体刻画的语句

审题1.这类题目,一般在题干中明确指出鉴赏的是哪个形象。

要点2.这类诗歌多是咏物诗,鉴赏的形象往往是诗歌咏赞的对象,因此要从全篇角度理解分析

二、答题规范

1.抓住事物特点。事物的形象有时通过相关诗(词)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

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答题2.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

要点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结合作者分析。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

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

生2.明确所写物象是什么。(步骤1)

点二3.作者从哪些方面(不同感官),或运用什么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侧面烘托),写出

步歌了物象的什么特点。(步骤2)

4.所写之物象征什么。(作者借所写物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步骤3)

三、答题示范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烧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

审题

题干的要求是“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答题范围是整首诗,需要答出全部步骤

要点

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娇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步骤1)通过对妖

步骤

姚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步骤2)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宁

演示

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步骤3)

知识点二语言风格,表达技巧

【诗歌语言考点精讲】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词句、诗眼、语言特色。因此,仔细品味诗歌的词语,认真分析诗歌的句

法,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对于提升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至关重要。

题型一炼字

类型作用示例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小、诗,在鉴赏诗歌语言时,需要关

动词句中“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又写出了吹笛人

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意义的

对朝廷不关心边疆士卒的怨恨

动词

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

色等方面点出景物形象的特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形容词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句中“红”,,绿”“蓝”这些色彩绚烂的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

其是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景图,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且大

多能表现心情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

特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它们理“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名词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句中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城郭、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

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锤炼得恰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南朝陈•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

副词句中副词“空”“已”就活画出了诗人来不及送友人后的怅然若失的

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

情状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白发三千丈”中的“三千”、“横扫千军如卷席”中的“千军”等,

数量词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气势磅礴,撼人心魄。而连用的数词,则可造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结构美,

情如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叠词往往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明•高启《黄氏延绿轩》)

感或起强调作用,丰富语言的含句中“葱葱”写出了春雨后溪边树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则写

叠词

义,表达舒缓、悠然、深沉、缠出了江边杂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诗歌

绵、委婉的情感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一、审题规范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设问2.X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方式3.这首诗(词)中的X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X字另一版写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臂』,题干中有明确的“义”字、“XX”词等

标志

审题1.明确题目鉴赏的是哪一类“字”,这个字在句中的位置和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2.还字入句,从含义、手法、情感、结构、意境等角度审清相关语境

二、答题规范

1.关注字(词)的含义。这里的含义包括字(词)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中的语境义。从字(词)含义的

受角度体会妙处。

Z2.关注字(词)的手法。字(词)的常用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双关、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包括

z使动、形容词用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

;3.关注字(词)的作用。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

(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分析,尽量全面。表达效果主要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

韵味或趣味等

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

答2.写出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该字(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有就写,没有

题就不写),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什么形象(景、物、人)。(概括说,必答)(步骤1)

步3.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将画面具体展开,展开时要注意突出画面特征,分值少的题可

骤省略这步)(步骤2)

4.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哲理。(必答)(步骤3)

三、答题示范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

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

认为这个“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审题题干的要求是:“你认为这个‘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要求回答两问,第一问回答用得好不好,

要点第二问回答理由。回答理由时需要回答出所有步骤

用得好。“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闹”字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具体、生动、形象、传神地刻

步骤画出春天杏花怒放的景色。(步骤1)花开本来没有声音,这里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使其具有了声音,展

演示现出春意盎然、杏花闹春的景象,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突出了春天美丽而有生气的特征,(步

骤2)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步骤3)

题型二诗眼

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炼字”,但因赏析“诗眼”

题的方法与“炼字”有区别,所以在这里单独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

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五个角度: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

(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

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

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审答指津

一、审题规范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人r2.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X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方式4.本诗是怎样以X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全诗围绕X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营।别题干中往往有“诗眼”“关键”等字样

标志

二、答题规范

步骤1,

27、七口口(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五个角度

确诗眼

2岁::口"整体点明''诗眼”在全诗中的地位,比如“XX”是这首诗的线索,“XX”为全诗奠定了XXX

整体点明地3Th士.日、卬-7IA.A-A,A-

小的感情基倜,“XX”承上启下,等等

:t7-E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歌主题上、在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分析作用

三、答题示范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审题题干一共两问,第一问需要表明观点,第二问需要回答理由。回答理由时需要注意“诗歌开篇”几个字,

要点需要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贯穿全诗”的意思为每句诗都体现了“惊”

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第一句写诗人初至燕台时心惊,第二句写其为边塞重镇及汉将

步骤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其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其为边防地带的形势和气氛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

演示军进攻时意气昂扬,汉军守备时岩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写诗人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

以酬平生之志。(步骤2)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心灵的震撼。(步骤3)

题型三赏句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

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

全等同。有时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又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一、审题规范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设问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方式3.请对这首诗的X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句诗的妙处

辨另U

题干中有“XX诗句”“XX句”“XX联”“赏析”“妙处”等字样

标志

审题1.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所要鉴赏的诗句。

要点2.结合诗句在诗中的位置,从含意、手法、情感、结构等角度体会

二、答题规范

1.理解词语含义。对语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语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句子的意蕴。

2.抓住表现手法。在赏析诗歌关键句时,要注重对语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比如修辞手法方面,使

用比喻会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句子更加富有情趣,使用典故能使句子意蕴更丰富,等等。

3.关注语句句式。古代诗歌的句式特点一般涉及倒装、因果倒置、反问、设问、双重否定等,这些句式

能够更好地体现诗歌描写的内容,表达作者的情感。

4.联系语句位置。诗词中句子因位置不同而作用不同,绝句和律诗的起句、承句、转句、合句,词的领

起句、过片句和结尾句,在写法和结构上都有其特定作用。

5.体会作者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句,要注重把握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

的具体内容中体会

M一春福而给句五i抵未提瓦把瘟具内至、福原的而涵.:

句I...............一.........---!

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I盛

答南前河平祈福二话检的至百丁时及二衰弄前电

特点♦适当省略一韵味悠长:长于炼字一凝练的美

■j表达技巧卜袤延王正植择至£袤加至京毒

步步

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i曲,领起下文:谊

骤染气娘,奠定基调

中间句作用承前启后

区法至善涧丁•花瓦开车至瓯尊崇

尾句作用显志,表现情感;以景村情,用……景

衬托……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答题示范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见嵩山

张耒阿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I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查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诗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其

„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含义,更要挖

要.

:掘深层含义

①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步骤1)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

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

峰与云层形成了耸立与广阔、跃动与静止相结合的画面。(步骤2)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的品质

题型四语言风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